顯示地圖 |
|
|
荊州博物館投訴電話湖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27—87124701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荊州博物館景區榮譽aaaa級景區全國十佳博物館之首我國十大博物館之一荊州博物館門票價格20元/人,學生憑證件半價。
荊州博物館開放時間08:00到17:00(16:00停止售票)
周六、日正常開放
荊州博物館交通圖荊州博物館購物荊州博物館內有旅遊商店,有古色古香的楚文物仿製品,還有富於民族特色的工藝品、相關的各類書籍、中國字畫等物品出售。荊州博物館交通在荊州市內乘坐14路、19路、21路、33路、101路公交車在博物館西門下車即可。
荊州博物館是一座地方綜合性博物館,占地4.8萬平方米。該館以其優美的環境、豐富的館藏文物和獨具地域特色的文物珍品陳列,以及考古研究的豐碩成果而享譽海內外。1994年經國傢文物局專傢評選,該館榮獲全國地市級“十佳博物館之首”的美譽。荊州博物館配合各項工程建設,發掘出土珍貴文物12萬餘件。其中,有史前巧奪天工的各種玉飾;有絶無僅有、質數堪稱國內之最的戰國絲綢;有寒光閃爍、成色如新的四代越王劍、吳王夫差矛;有色彩斑斕、工藝精湛的戰國秦漢漆器;有目前所知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數學專著《算數書》和蕭和“二年造律”的《二年律令》等漢初簡牘;有迄今為止保存年代最久遠、最為完好的西漢男屍。這些稀世珍寶吸引着衆多的中外遊客,荊州博物館也因此而成為荊州市旅遊觀光的“第一窗戶”。
荊州博物館現陳列展出的數千件文物,是該館館藏文物的精華,可謂寶中之寶。文物陳列分前院、後院兩大展區。前院展區的陳列樓為基本陳列,即按歷史發展順序選擇有代表性的文物,展示了荊州地區從新舊石器時代到秦、漢期間的文明發展史。共設兩個專題展覽:《江漢平原原始文化展》和《江漢平原楚漢文化展》,後者被評選為1999年全國十大文物精品展。陳列大樓還專門劈出展室,長年舉辦有影響、有特色的文物專題陳列,適時地奉獻給觀衆。現設有《傳世文物展》、《楚漢簡牘展》和《天星觀二號墓出土文物展》。後院展區的珍品館,內設3個專題展。《荊州鳳凰山168號漢墓》專題陳列,展出的是該館1975年在楚故都紀南城內出土的一具西漢男屍及其棺槨、隨葬物品。據墓中出土文字記載,死者名“遂”,江陵人氏,官居“五大夫”,下葬於漢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早於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屍。該男屍在地下埋葬2000多年而不腐,世所罕見。其主要原因在於深埋、密封,墓室長期處於缺氧和恆溫的穩定環境中,內棺10萬毫升含硫化汞等成分的棺液,具有抑、殺菌作用。裝殮男屍的一槨二棺亦保存完好,大型槨室及二套棺表明了主人的高貴身份。陳列展出的數百件隨葬物品中,有稱為“天下第一”的兩件式樣別緻、保存年代最久至今仍完整無損的物品:麻裙和麻鞋,異常珍貴。《古代漆器精品展》,1997年11月建成開展。該展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傢古代漆器專題陳列。漆器製作工藝起源發展於我國。荊州博物館發掘出土戰國、秦漢漆器逾萬件,是全國收藏古代漆器最多的博物館。古代漆器,品種繁多,就胎質而言,有木質、陶胎和夾麻胎3種;從用途講,有多種飲食器具,如各種盛酒器具;有娛樂器材如琴瑟;有兵器如木質盾牌;還有避邪之物如鎮墓獸等。這些古代漆器在地下歷經2000多年完好保存下來,實屬難得;尤為珍貴的是陳列展出的200餘套古代漆器造型別緻生動,構圖精巧明快,色彩亮麗如新,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是難得的寶中之寶。
《楚漢織綉品展》,主要展出了1982年1月在原江陵縣馬山磚瓦廠一號楚墓中發掘出土的一批戰國中晚期絹、紗、羅、錦等絲綢織綉,包含有衣、褲、衾被、絲帶等成品。這些絲織品有的薄如蟬翼,輕若籠煙;有的刺綉飛禽走獸,栩栩如生;有的色澤豔麗,五彩紛呈;有的經緯密度,超乎想象,密於今天的降落傘。絲綢織品富含蛋白質,極難長久保存。馬山一號墓出土的這批絲織品其年代之早、數量之多、保存之好、工藝之高超,均可稱“最”。荊州博物館也因之而有“絲綢寶庫”的盛譽。
楚樂展演是荊州博物館別具一格的開發項目。楚國是歌史文化的沉澱與匯集。在這裏,人們不僅可以饒有興味地觀賞蜀國名將關羽那重達百餘斤的青竜偃月刀和坐騎赤兔馬的專用大石槽及傳說中曹操的特大行軍鍋,而且還可盡情地領略欣賞開元觀內我國古代建築的藝術風格。 |
|
位於國傢歷史文化名城荊州城西門內側,是一座融陳列展覽、群工接待、文物保護、田野考古、文物收藏、科學研究為一體的地方綜合性博物館。始建於一九五八年,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荊州博物館在地方政府和上級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下,纍计投資近億元,目前,館捨占地面積4.6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達1.77萬平方米。荊州博物館配合各種基本建設,纍计發掘了七千餘座古墓葬和五十餘處古遺址,其中江陵馬山戰國絲綢、江陵張傢山漢簡及雞公山舊石器時代遺址均為當年全國的重大考古發現之一,出土了大批珍貴的文物。是全國最大的地市級博物館。
荊州博物館館藏文物13多萬件。其中楚國和秦漢時期的漆器逾萬件,是全國收藏古代漆器數量最多的博物館,楚和秦漢簡牘數量在全國居第一,戰國絲織品更以其時代早、品種多、保存完好而聞名中外,被專傢學者譽為世界“絲綢寶庫”。此外,還有保存完好的珍貴的西漢古屍。
為了對廣大人民群衆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荊州博物館先後推出了《江漢平原原始文化展》、《江漢平原楚漢文化展》、《傳世文物展》、《荊州出土簡牘文字展》、《荊州鳳凰山168號漢墓展》、《古代漆器精品展》、《楚漢織綉品展》七個具有濃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專題文物陳列展覽。
荊州博物館現有工作人員一百多人,其中高級職稱19人、中級職稱45人,初步形成了一支門類齊全、學術水平較高的文博專業隊伍,並出版了一大批在省內外有重要影響的科研成果,先後出版了《江陵雨臺山楚墓》、《江陵馬山一號楚墓》、《長江中遊新石器時代文化概論》、《楚漆器研究》、《楚國絲織品研究》、《楚係簡帛文字編》、《肖傢屋脊》、《荊州高臺秦漢墓》、《棗林崗與堆金臺》等專著及三百多篇學術論文,其中《江陵雨臺山楚墓》、《江陵馬山一號楚墓》等專著還分別獲得全國夏鼐考古學術研究成果二等奬和湖北省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三等奬。一九九三年,荊州博物館被國傢文物局評為地縣級十佳優秀博物館之首,一九九五年被文化部、人事部命名為全國文化先進集體。一九九九年《江漢平原楚漢文化展》獲得國傢文物局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奬。二○○○年,荊州博物館榮獲國傢旅遊局4A級旅遊單位稱號。二○○三年,我館“馬山一號墓戰國楚墓絲織物的保護研究”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奬。 |
|
荊州博物館的前身是一九五一年建立的湖北省文史館荊州工作組、湖北省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荊沙分會。當時,由荊州地委、專署委派王幹清同志(解放初任江陵縣副縣長)一人主持籌建工作,選擇開元觀作為館址,經費由專署、地委統戰部分別撥給,專署文教局直接開支。
1952年調進兩名工作人員(53年調走),1953年又調進楊元發同志。由於人員編製少,因此常常采取臨時抽調縣專業人員或聘請社會上具有一定史學知識的老人,如鐘祥的戴祺生、江陵的張秘之等參與文史資料的鑒別、研究工作,宣傳貫徹國傢文物保護政策法令,開展文物調查、保護管理工作。
1954年,王幹清同志調省後,彭桂全同志調任主任至1957年,工作人員先後雖充實到七人,但實際上衹有少數同志堅持正常工作,為掌握全區文物分佈概況,加強文物保護管理,文教局於1957年配備了專職幹部對文物重點地區進行調查摸底,為推動全區文物普查工作作準備。
1958年,經專署辦公室批準,正式建立湖北省荊州專區博物館,隸屬荊州專區文教局主管。博物館是全地區的文物和博物事業機構,擔負全區的文物調查、勘探、保護、徵集和考古發掘工作,舉辦歷史文物及一些臨時性的陳列展覽,接待國內外觀衆參觀,負責館藏文物的保護和保養,開展考古學和博物館學的研究工作。當時由陳庭吉同志、黃生貴同志分別擔任副主任。1960年,李世蓀同志調博物館任副主任。
1961年,經荊州專署批準,將原湖北省人民政府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荊沙分會更名為“湖北省荊州專區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江洪(行署副專員),辦公室主任潭道山,副主任李世蓀等。此機構雖屬地區文物管理機構,但不另配幹部,具體業務工作仍由博物館負責。
1964年,李世蓀同志任博物館副館長,1965年人員編製8人,其中行政1人,業務人員7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博物館成立了新的革命領導小組,滕壬生同志擔任組長,全館職工6人,其中業務人員5人。
1969年,博物館更名為“江陵縣展覽館”,隸屬江陵縣管理,陳列展覽內容以農業為主,同時舉辦收租院展覽。
1971年,博物館重新收歸地區管理,恢復荊州地區博物館革命領導小組,高道成同志調入博物館擔任黨支部書記。
1973年4月,經地區文化局批準,將原“博物館革命領導小組” 名稱改為“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當時,全館編製為16人,內部機構有行政組(3人)、業務組(11人)、後勤組(2人)。
1974年8月,滕壬生同志擔任博物館黨支部副書記。
1975年9月,張緒球同志被任命為博物館副館長,另又增加劉振芳同志為副書記(1976年4月調走)。
1976年至1977年,領導班子由黨支部書記高道成、副書記張鵬、滕壬生、副館長王堯、張緒球同志組成。內部機構有文物組、保管組、接待組、後勤組。76年人員編製為37人,77年增至40人,其中黨員有20人。
1978年,張鵬同志擔任博物館館長,增加副館長李世蓀、丁設科同志。彭浩、陳躍鈞同志為文物組負責人,劉立力為保管組負責人,另有接待組、後勤組等機構。全館人員編製為42人,其中黨員18人。
1979年,黨支部書記高道成、副館長王堯同志調走,人員編製為51人。
1980年,張鵬館長調往地區科委。6月,劉先杜同志調博物館擔任黨支部副書記和館長,滕壬生同志任副書記、副館長,張緒球、李世蓀、丁設科繼續擔任副館長。內部機構有文物組(組長陳躍鈞、副組長彭浩)、接待組(組長範典昭)、保管組(組長黃曼華)、後勤組(組長鄭中山)、辦公室(劉立力)。全館共有黨員20人。此外,博物館館址在開元觀對面西側(現為市婦幼保健院)興修擴建並正式對外開放。
1981年,館領導班子成員未變,人員編製發展為63人(其中固定職工53人)。
1982年,劉先杜同志被任命為黨支部書記。
1983年5月,鄭中山同志被任命為副館長。
1984年,副館長李世蓀同志離休。4月,黨支部書記劉先杜調往荊州地區賓館。博物館領導班子進行了相應的調整,經地區宣傳部批準:滕壬生同志任黨支部書記,張緒球同志任館長,丁設科、鄭中山、彭浩同志任副館長。內部機構有辦公室(主任黃曼華)、文物考古部(主任陳躍鈞)、文物保管部(主任代聲平、副主任吳順清)、陳列美工部(主任慄紅約、副主任朱由)、群衆工作部(主任範典昭、副主任郭傳玉)、革命文物部(副主任段紀明,後來調走此機構撤消)、總務科(科長鬍昌玉)、保衛科(副科長謝永滿)。同年六月,經地區工會批準,博物館工會正式成立,工會主席丁設科。全館人員編製為56人,其中黨員15人。
1985年,領導班子成員未變。博物館館址則由開元觀西側(現婦幼保健院)重新遷至開元觀東側,新陳列大樓對外試展。
1986年5月,增加副館長陳躍鈞同志。6月,經省公安廳批準,我館建立了民警室。6月11日,新建博物館陳列大樓、珍寶館舉行開館典禮,正式對外展出。全館人員發展為63人。
1987年至1990年,領導班子成員未變,仍由滕壬生(黨支部書記)、張緒球(館長)、丁設科、鄭中山、彭浩、陳躍鈞(副館長)組成。
1987年,博物館人員為71人,內部機構新增設了文保部。
1988年,經地區編委批準,內部機構為辦公室、考古部、群工部、保管部、文保部、總務科、保衛科,人員編製為72人。
1989年人員增加到83人,其中副研究館員4人,館員24人。
1990年,內部機構增加了革命文物部,郭傳玉同志任主任。全館人員增至90人。新修珍寶館正式對外開放。
1991年,王從禮同志任副館長。丁設科同志享受副縣級待遇。餘元枝同志任辦公室副主任,鮑仁偉同志任外展部副主任,李紅同志任群工部副主任。
1992年,經地區編委批準,增設“對外展覽部、旅遊服務部、文物復製工藝部、財務科”四個內部機構。副館長、工會主席丁設科同志因病逝世。全館幹部職工91人。
1993年,何努同志任考古部主任,陳官濤任辦公室主任。全館幹部職工增至96人。
1994年12月,荊沙合併,博物館更名為“荊沙市荊州博物館”。國傢文物局、公安部批準我館為文物係統博物館一級風險單位。四月,市旅遊局批準我館為旅遊涉外定點單位。同年,鬍昌玉同志任我館黨支部副書記。全館幹部職工增至101人。
1995年,省文化廳同意我館設立湖北省文物總店荊沙市分店。12月,市委組織部批準陳元高同志任博物館黨支部書記、張緒球任博物館館長、滕壬生任名譽館長。彭浩、陳躍鈞、鬍昌玉、鄭中山、王從禮任副館長。院文清任陳列部主任。全館幹部職工102人。
1996年,王從禮同志任工會主席。我館進行了內部機構改革和調整,任命何努任考古部主任、劉德銀、陳官濤任副主任,柯光榮任保衛科科長,代聲平任保管部主任,龔英明任陳列部主任,李紅任群工部主任、侯純珍任副主任,周先素任財務科科長,郭傳玉任總務科科長、謝永滿、楊乾鬆任副科長,史基礎任服務公司經理、朱江鬆任副經理、餘元枝任楚樂宮主任,張群英任辦公室副主任,史玉芬任省文物商店荊沙市分店經理、金陵任副經理。
1997年,我館更名為“湖北省荊州市博物館”。全館幹部職工97人。
1998年10月,黨支部書記陳元高同志調離我館。全館進行機構改革,張萬高任考古部主任、劉德銀、陳官濤任副主任,陳華亮任保管部主任,龔英明任陳列部主任,李紅任群工部主任,張群英任辦公室主任,餘元枝任楚樂宮主任,肖璇任票務科科長、廖平任副科長,翟玉莘任總務科科長、楊乾鬆任副科長,史基礎任服務公司經理。全館幹部職工93人。
1999年4月,經市編委批準,成立荊州市文物考古勘探大隊,挂靠博物館,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進一步實行機構改革,我館內設機構12個,即辦公室、總務科、財務科、保衛科、考古部、文物保管部、陳列部、群工部、旅遊服務部、流散文物工作部、楚樂宮、票務科。全館幹部職工94人。
2000年7月,範志謙同志調任我館黨支部副書記,王明欽同志任副館長,鄭中山同志任工會主席,陳躍鈞同志任主任科員。全館幹部職工95人。
2001年,實行機構改革和調整,撤消票務科,合併為財務科,朱茵任財務科科長,肖璇任群工部主任,翟玉莘任保管部主任,陳華亮任保衛科科長,楊開勇任辦公室主任,張萬高、劉德銀任考古部副主任。全館幹部職工94人。
2002年5月,我館進一步實行機構改革和調整,共設10個部門,即文保中心(吳順清任主任)、考古所(劉德銀、張萬高任副所長)、保管部(翟玉莘任主任),陳列部(龔英明任主任),群工部(肖璇任主任),辦公室(餘元枝任主任),保衛科(陳華亮任科長),財務科(朱茵任科長),楚樂宮(程潔任主任)總務科(楊乾鬆任科長)。12月,經市委宣傳部批準,張萬高、劉德銀同志任博物館副館長,鬍昌玉同志任主任科員,工會主席鄭中山同志離職退養。全館幹部職工91人。
2003年4月,內部機構進行調整,楚樂宮和並為群工部,程潔任主任,肖璇任保管部主任,賈漢清任考古所所長。7月,領導班子進行了調整,原館長張緒球同志延退,任命為名譽館長,劉娟同志調任博物館黨支部書記,王明欽同志任館長,範志謙(兼任黨支部副書記、工會主席)、張萬高、劉德銀任副館長、彭浩同志任主任科員。 |
|
荊州博物館位於國傢歷史文化名城荊州城內,是一座融陳列展覽、宣傳教育、文物收藏與保護、考古發掘與研究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地方性綜合博物館,始建於1958年,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目前,館捨占地面積5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達2.3萬平方米,緑化面積11000多平方米。館藏文物13萬餘件,幹部職工105人,其中高級職稱20人,中級職稱45人。
建國以來,荊州博物館配合各種基本建設,先後發掘了7000多座古墓葬和近20萬平方米的古文化遺址。出土了諸如世界上最早的泥塑動物群;史前巧奪天工的各種玉器;成色如新的4代越王劍和吳王夫差矛;迄今我國保存最好、品種最全、織綉工藝最精湛、被專傢學者譽為世界“絲綢寶庫”的馬山戰國絲織品;填補史書記載空白、被譽為地下書庫的楚漢簡牘;色澤絢麗、工藝精湛,占全國總數五分之三的楚秦漢漆木器以及迄今世界上發現最早的獨具類型的西漢古屍等堪稱國寶的珍貴文物。特別是1975年6月8日荊州鳳凰山男屍的出土,荊州博物館纔真正引起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全社會的廣泛關註,它是荊州博物館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目前,荊州博物館有一批數量衆多、獨具特色的文物資源,有一支門類齊全、頗有影響的專業隊伍,有一個功能齊全、常年對中外遊客開放的陳列展覽和宣傳教育陣地。建館以來,荊州博物館先後獲得國傢級奬勵8次,省級奬勵17次。1993年,荊州博物館被國傢文物局評為地縣級十佳優秀博物館,1995年被文化部、人事部命名為全國文化先進集體。2000年,國傢旅遊局授予荊州博物館4A級旅遊景點。
陳列展覽是博物館的基本功能,是博物館面嚮大衆的第一窗口。荊州博物館陳列展廳建築面積7201平方米。1997年以來,我們籌集了近千萬元資金,對7000多平方米的展室進行了全面的改造更新,將展廳分為主體陳列樓和珍品館兩大部分,先後推出了《江漢平原原始文化展》、《江漢平原楚漢文化展》、《荊州出土簡牘文字展》、《鳳凰山168號漢墓展》、《古代漆木器精品展》、《楚漢織綉品展》及《傳世丈物展》等七個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專題展覽,全面而係統地展示了荊州出土的文物精品,展示了荊楚文化的璀璨風采。其中《江漢平原楚漢文化展》以其鮮明的主題、詳實的內容、精彩的展品、新穎的形式榮獲國傢文物局“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奬”。為了弘揚民族文化,推介中華精品,荊州博物館還先後多次選調部分文物赴美國、德國、日本、臺灣等地舉辦外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考古調查、勘探、發掘與研究不僅是博物館的基本職能,而且起着關乎全局、舉足輕重的作用。荊州博物館比較係統的田野發掘和考古研究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三十多年來,該館考古工作者進行了大量的田野考古發掘和室內整理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考古學研究成果。
為了配合各種基本建設,荊州博物館先後發掘了7000多座古墓葬和20多萬平方米的古文化遺址。其中雞公山舊石器時代石器製作場,陰湘城、走馬嶺新石器時代古城址,天星觀一、二號楚墓,馬山一號楚墓,雨臺山、拍馬山楚墓群,張傢山、鳳凰山、高臺秦漢墓地,鳳凰山168號漢墓等項目,皆屬重大考古發現。1992年雞公山舊石器時代遺址和1999年潛江章華臺遺址的發掘分別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這些古墓葬和古文化遺址的發掘,不僅為國傢搶救了大量的人類文化遺産,增加了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和展品,而且為各學科的研究提供了極為難得的研究資料。
考古資料的整理與研究是衡量田野考古水平的標尺。荊州博物館十分重視考古資料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並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5年8月止,該館共出版學術報告和學術著作18部,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還有大量的發掘簡報、藏品介紹、譯文等文章。這些著述研究領域比較寬廣,其內容主要為長江流域大溪、屈傢嶺、石傢河三大原始文化、南方地區的夏商文化、東周楚文化、秦漢時期的考古學文化以及戰國、秦漢簡牘文字等。其中《江陵雨臺山楚墓》榮獲“夏鼐考古學成果”二等奬。
此外,在文物保護領域也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荊州的文物保護科研工作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經過三十年的努力,攻剋了古代飽水漆木器、簡牘的脫水保護和古代絲織品的加固保護等難題。2003年,“馬山一號戰國楚墓絲織物保護研究”課題獲得湖北省科技成果二等奬,近年來,運用生物技術保護古代絲織品的實驗也取得了重大成果,專傢鑒定是“開拓性的、原創性的”,“居國際領先水平”。現正廣泛運用於古代各類文物的保護中。
文物收藏與保護是博物館的重點工作之一。荊州博物館館藏文物13萬餘件,絶大多數是考古發掘的出土文物,也有一部分傳世文物和革命文物,其類別包括銅器、陶器、瓷器、漆木器、玉石器、絲織品、金銀器、古字畫、簡牘等。其中國傢一級文物553件套,荊州博物館在做好館藏文物的科學保護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尤其在飽水漆木器脫水與古絲織品保護技術方面已居全國前列,並成功地為北京、雲南、湖南、江蘇、河南、安徽、江西等地的飽水漆木器、竹簡進行了脫水保護,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宣傳教育是博物館的基礎功能,多年來,我們在貫徹執行中共中央《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狠抓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建設,與學校共建“德育教育基地”,多種形式地開展適合中小學生的教育活動,對未成年人實行免費參觀。2004年,組織大中小學生20000多人次參觀博物館,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並在全市大中小學生中開展“愛我家乡文物”作文競賽活動。
新的歷史時期,荊州博物館面臨着新的挑戰,衹要我們始終不渝地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堅持業務興館的正確方向,切實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與時俱進,荊州博物館就一定能再創新的輝煌。 |
|
楚樂宮是荊州博物館別具一格的開發項目。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一前221年)的楚國,是中國南方第一大諸侯國,物阜民豐,文化燦爛。其音樂文化獨領風騷,“楚辭”、“楚聲”、“楚歌”、“楚舞”,馳名天下,呈現出“八音剋諧”、“展詩會舞”的欣榮景象。
荊州是楚文化的中心,楚國國都紀南城所在地,楚國先後有20個王在此立國稱霸。楚墓中出土的古代樂器,數量之多,種類之繁,工藝之精,保存之好,享譽海內外。
1992年,荊州博物館將楚樂、楚舞搬上了“楚樂宮”的舞臺,再現二千多年前楚國宮廷樂舞的藝術風采。那古老的編鐘、石磬,那渾厚綿長的歷史旋律,那宮中舞女的翩翩風姿,既展示了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又給人以餘韻不絶的精神美感。
“楚樂”包括“荊楚八音”、“楚十二律”。前者指金(編鐘、鐃、鉦、鐸)、石(編磬)、土(瓦釜)、革(懸鼓、手鼓)、絲(琴、瑟)、木(木鹿鼓)、匏(笙)、竹(竹相、仿竹石排簫)等。後者是根據荊州雨臺山出土的楚律管及其它鐘磬文字資料復原的楚樂律體係。
“楚舞”包括樂舞圖像中的“舞姿”,出土絲織品中的“舞衣”和幹(盾)、戚、戈、矛、木劍、羽扇等“舞器”。
楚樂宮用於演奏的樂器,主要是根據楚墓中出土的古代樂器復原、復製的。其表演方式,演奏方法等則是在科學研究基礎上所進行的復原性藝術實踐。以彩繪石磬、青銅編鐘、石排簫、虎座鳥架鼓、古箏、古琴等楚時樂器再現楚國宮廷音樂舞蹈,獨具魅力。其中25具一套的石編磬,聲音清脆,當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在太空中播出的《東方紅》樂麯,即由這一套石磬演奏而成。
荊州博物館楚樂宮自1992年成立以來,先後有江澤民、李鵬、溫傢寶、吳邦國、吳儀等黨和國傢領導人觀看了楚樂演奏。1993年楚樂展演還應邀參加了澳門國際藝術節,並受到了葡萄牙總督和海內外觀衆的高度贊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