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这是一个关系到茶的烹点方法的关键性茶器,而至今为止的研究都对它避而不谈,最根本的原因是对于分茶没有基本的认识。在唐代,因为直接在釜里烹茶,所以《茶经》里没有这种茶器的记载。宋代用执壶煮水,在这种茶盂里点茶,所以说这是一种主要使用于宋代的茶器。
研究这种分茶时使用的茶盂的困难首先来自它似没有专用名称,与饮茶用的茶碗一样,也被称作盏,因为宋代也使用茶碗直接点茶,所以茶碗与茶盂不仅有同样的名称,甚至有重叠的功能,没有相当完整、具体的记载,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而饮茶史料恰好就往往是只言片语。《大观茶论》所记载的盏是点茶用的茶盂。
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于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
宋代也直接使用茶碗点茶,为什么说《大观茶论》在这里所说的盏是分茶时点茶用的器皿呢?除了书中记载了分茶方法以外,直接的根据是赵佶强调大小不同规格的茶盏的选择要视点茶的多少而定。如果仅仅点一人饮用的一碗茶,就不会存在这个问题。这个茶盏直接用来点茶,并且与茶碗一样,也以建窑兔毫盏为首选。与茶碗不同的是造型,前面已经提到唐宋普遍使用斗笠形的茶碗,而这里的茶盏比较深,考虑到运用茶筅需要一定的空间,底部比较宽大,即便内收,也不会达到斗笠形茶碗的程度,这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日本茶碗。与宋代斗笠形的茶碗相比,日本茶碗不仅规格比较大,而且碗壁垂直高耸。茶筅是日本茶道唯一的搅拌茶汤的工具,所以促使这种与《大观茶论》要求一致的茶碗应运而生,由此可见促使这种宽底茶碗产生的原因是茶筅的应用。不过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从赵佶所说的茶盏选择原则推理,为一个人点一碗茶的话,就可以直接使用小型宽底碗,并且就使用这个点茶的茶盏直接饮用,分茶法自然而然地消逝了,从这里又可以看出分茶与现在仍在日本使用的以单碗为单位的点茶形式的连接点。回过头来再看曹昭对于斗笠形茶碗易于喝干“不留渣”的评价。在原则上茶末是不溶于水的,仅仅是与水搅拌均匀而已,所以有沉淀物是很正常的现象。在日本茶道里,为了尽可能干净地喝完茶汤,允许出声啜饮,这是对点茶与饮茶的碗盏一体化所造成的后果的补救措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