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應用氟化物防齲是目前最廣泛和有效的手段。然而,過量攝入氟對人體健康有害也廣為人知。氟中毒是全身性疾病,主要纍及發育期的 牙釉質和骨骼,引起氟牙癥和氟骨癥。過量攝入氟是引起氟病的原因。飲水是人類攝氟的主要途徑,但也不能忽略機體通過呼吸道攝入過多的氟,主要見於開採、加工含氟礦物的工廠礦區及使用含氟量高的煤作燃料,導致空氣中的氟含量增高。人們認為食品含氟量很低,微不足道,因而通過食品攝入的過量氟長期被忽視。其實,早在本世紀60年代已見有高氟食品引起氟牙癥流行的報告。1963年kpenkoropckuu[1]報告了越南北方在水氟僅為25~30 μmol/l地區,有25%的中、重度氟牙癥流行,其原因是蔬菜、茶葉含氟量高,從膳食攝入的氟超過飲水氟的3倍。還有報道因食用含氟量高的魚、蝦及海????等海産品而導致的氟牙癥流行[1]。
茶葉含氟量較高,飲茶是人體攝取氟的重要途徑。因為茶可抑製或殺
滅緻齲變鏈菌[2],減少牙菌斑沉積[3],降低大鼠齲齒發生[4],在許多地方,飲茶作為一種防齲手段進行推廣。近年來,國內卻不斷有文章報告因飲茶緻攝氟過量引起了氟中毒。為了合理評價飲茶在防齲中的效能,有必要對關於因飲茶所致氟中毒的文獻進行全面的回顧。
kpenkoropckuu[1]於1963年第一次報告了在越南由茶氟引起的氟牙癥流行。之後,國外陸續出現了茶與氟以及與氟病關係的報道。cook和france[5]於1976年首先發現英國7~16歲兒童每日攝氟量中由茶來源的氟占50%以上,而飲水中氟僅占8%~14%,致使其總攝氟量超標。1989年bilbeissi[6]報道了約旦6~13歲兒童在飲水氟含量僅為10~49 μmol/l的條件下所發生的重度氟牙癥的高度流行,並證實飲茶與氟牙癥的發生及其 嚴重程度呈正相關。在中國,對於多數漢族居民來說,飲茶基本是成年人的行為,在內地漢族居住區未見飲茶與氟中毒有關的報告。但80年代中期開始,陸續發現了在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流行的氟牙癥和氟骨癥與當地少數民族居民長期飲用高氟含量的磚茶、邊茶等有關。有學者將這種特殊類型的氟中毒稱為“飲茶型氟中毒”,其特點如下。
一、發病特點
1.嗜茶習慣:我國地域遼闊,民族衆多,在四川、新疆、甘肅等地聚居的藏、哈薩剋、維吾爾、塔吉剋、蒙古等民族有飲用磚茶、邊茶,或以其配製成奶茶就餐、待客,或以其加入炒熟青稞粉中捏製成糌粑為主食等生活習慣[7-13]。一般而言,這些地區氟病的發生有民族分佈特點,但主要 與有無飲用磚茶的生活習慣有關。磚茶氟含量是一般商品茶的100~200倍[13]。上述少數民族地區小兒從添加食品起即開始飲茶,成人每餐必用煎煮的濃茶水伴食,每日消耗茶量為20.44~30.00 g[7-11]。磚、邊茶中氟含量為297~975 mg/kg[7,8,11],這些地區人均每日總攝氟量少兒為5.49 mg,成人大於8.95 mg[7,8,10,13]。人均由茶中攝入的氟量,少兒為5.17 mg/日以上,成人為7.64~20.00 mg/日[7-13],茶氟占總攝氟量90%以上(1)。關於人均每日總氟攝入量的標準,who建議為2 mg,美國1989年rda(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s)推薦的標準為少兒每日總氟攝入最高限量2.5 mg,成人每日總氟攝入量1.5~4.0 mg[11]。由此可見,上述人群日氟攝入量均遠遠超過了最大安全氟攝入量(4 mg)。而居住於上述地區的漢族人群,沒有飲用磚茶的習慣,其少兒和成人的日氟攝入量均低於安全氟攝入量[11]。
2.自然環境:分析上述氟病流行地區(下簡稱病區)的水文、地貌和氣候條件,飲水氟含量為5.5~30.5 μmol/l[8-14],低於國傢飲水含氟衛生標準(50 μmol/l),屬低氟水源地區。而病區經濟以牧業、農業為主,幾無工礦企業,生活燃料為木柴,無燃煤污染,交通不發達。土壤、空氣以及糧、肉、奶、????等食品的氟含量均不高。上述地區氣候均屬長鼕無夏,年平均氣溫為0.2~7.8℃,海拔高度為1 400~5 798米。患病人群的飲食結構中,除均有長期飲用濃茶習慣外,藏族以糌粑為主食,其它民族則以糧食、肉食和奶製品為主。至於病區海拔高,氣溫寒冷,飲食單調,缺少蔬菜等情況與氟病病情的輕重有無關係,尚需進一步探討[8,12]。
3.飲茶類型:在病區生活於同一環境、飲用同一水源的人群中,有飲磚、邊茶習慣的少數民族人群患病,而無飲磚、邊茶習慣的漢族人群則未患病。另外,當地凡與少數民族通婚的漢族,習慣於飲用磚、邊茶後,也出現氟牙癥和氟骨癥[8,10]。
二、流行情況
飲茶型氟中毒的臨床表現主要為氟牙癥、氟骨癥和尿氟增高,且呈明顯的劑量反應關係(2)。與飲水型和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大致相似,但病情一般較後二者為輕。
1.氟牙癥:藏族以白堊型為主,着色型次之,缺損型極少[9]。而哈薩剋族則以釉質缺損的重度病變為主[11]。各病區氟牙癥檢出率:0~7歲小兒為27.06%~30.17%[8,9];8~15歲少兒為53.78%~93.85%[8-10,12-14];16~30歲青年為79.45%~93.33%[8,10,14];大於30歲的成人為43.47%~63.12%[8,9]。均構成病區流行(>30%)[15]。由氟牙癥流行的年齡分佈可以看出,約1/3的乳牙出現了氟牙癥,而氟牙癥流行最重的年齡段為1958年以後出生的人。
乳牙釉質的形成是在胎兒期,此時若其母體攝入高氟,則氟可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分佈於胎兒的顱骨中最多,且隨母體攝氟量和胎齡的增長而增高[16,17]。因此乳牙也會發生氟牙癥。但氟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的量比機體自身攝入的氟量少,所以,乳牙氟牙癥的患病率比恆牙者為低。
磚茶是1958年民族改革以後大量供應給少數民族地區的。在民族改革以前,藏族主要飲用土茶(一種野生的草本植物),其含氟量為56.5 mg/kg,比磚茶含氟量低得多。1958年以後藏族已基本不飲用土茶了。恆牙釉質的形成期是在3歲以前,所以1958年後出生的人氟牙癥病情明顯加重的情況與上述飲茶種類的改變是相符的[8,10]。
2.氟骨癥:病區成人x綫檢出率為16.67%~97.14%,以早期、輕度為主,主要為硬化型[9,10,12]。氟骨癥體徵檢出率隨年齡增加而增高,呈慢性、纍積的氟中毒過程。
3.尿氟量:病區有飲茶習慣的少數民族的尿氟含量平均為1.73~5.53 mg/l,顯著高於該病區對照組漢族的尿氟含量(0.54~0.82 mg/l)[8,10,12-14]。間接說明茶氟是可以在體內蓄積的。
三、飲茶引起氟中毒的原因分析
飲茶型氟中毒癥狀的出現及對人體的損害是一個緩慢而不易為人覺察的過程。主要與少數民族的飲茶習慣有關。茶葉中的氟主要來源於土壤和大氣,茶氟含量隨葉齡的增長而提高。春季新葉萌發,開始纍積環境中的氟。所以,在春季采摘茶葉的時間越早,茶尖越嫩,其氟含量越
低[18,19]。磚、邊茶是用茶的粗老葉片、葉梗加工而成的,其氟含量是一般商品茶的100~200
倍。茶葉經沸水浸泡後,葉片中的氟迅速溶出[20]。上述少數民族的飲茶方式是將高氟含量的磚、邊茶用水或奶進行煎煮,每餐必用其伴食。這使得茶氟的溶出量和攝入量均顯著增加。若長期飲用,再加上飲水中的氟,攝入體內的氟就會超過標準(>50 mol/l或>4 mg/日),導致慢性氟中毒。
由此可見,人體攝入氟的安全範圍並不很大,若要利用茶來提供氟,關鍵在於所飲用的茶品。提示在利用茶來防齲的同時,應考慮劣質茶中高氟含量可能導致的後果。應該建立起“多氟源、總攝氟量”的概念,從而做到安全、合理地用氟。我國漢族人通常飲用的茶品和飲茶方式不同於少數民族。因此,對多數漢族人來說,尚不存在通過飲茶攝入氟過量的問題。但茶作為氟的一個來源,其質量與含氟量應引起重視。 |
|
1.嗜茶習慣:我國地域遼闊,民族衆多,在四川、新疆、甘肅等地聚居的藏、哈薩剋、維吾爾、塔吉剋、蒙古等民族有飲用磚茶、邊茶,或以其配製成奶茶就餐、待客,或以其加入炒熟青稞粉中捏製成糌粑為主食等生活習慣[7-13]。一般而言,這些地區氟病的發生有民族分佈特點,但主要 與有無飲用磚茶的生活習慣有關。磚茶氟含量是一般商品茶的100~200倍[13]。上述少數民族地區小兒從添加食品起即開始飲茶,成人每餐必用煎煮的濃茶水伴食,每日消耗茶量為20.44~30.00 g[7-11]。磚、邊茶中氟含量為297~975 mg/kg[7,8,11],這些地區人均每日總攝氟量少兒為5.49 mg,成人大於8.95 mg[7,8,10,13]。人均由茶中攝入的氟量,少兒為5.17 mg/日以上,成人為7.64~20.00 mg/日[7-13],茶氟占總攝氟量90%以上(1)。關於人均每日總氟攝入量的標準,WHO建議為2 mg,美國1989年RDA(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s)推薦的標準為少兒每日總氟攝入最高限量2.5 mg,成人每日總氟攝入量1.5~4.0 mg[11]。由此可見,上述人群日氟攝入量均遠遠超過了最大安全氟攝入量(4 mg)。而居住於上述地區的漢族人群,沒有飲用磚茶的習慣,其少兒和成人的日氟攝入量均低於安全氟攝入量[11]。
2.自然環境:分析上述氟病流行地區(下簡稱病區)的水文、地貌和氣候條件,飲水氟含量為5.5~30.5 μmol/L[8-14],低於國傢飲水含氟衛生標準(50 μmol/L),屬低氟水源地區。而病區經濟以牧業、農業為主,幾無工礦企業,生活燃料為木柴,無燃煤污染,交通不發達。土壤、空氣以及糧、肉、奶、????等食品的氟含量均不高。上述地區氣候均屬長鼕無夏,年平均氣溫為0.2~7.8℃,海拔高度為1 400~5 798米。患病人群的飲食結構中,除均有長期飲用濃茶習慣外,藏族以糌粑為主食,其它民族則以糧食、肉食和奶製品為主。至於病區海拔高,氣溫寒冷,飲食單調,缺少蔬菜等情況與氟病病情的輕重有無關係,尚需進一步探討[8,12]。
3.飲茶類型:在病區生活於同一環境、飲用同一水源的人群中,有飲磚、邊茶習慣的少數民族人群患病,而無飲磚、邊茶習慣的漢族人群則未患病。另外,當地凡與少數民族通婚的漢族,習慣於飲用磚、邊茶後,也出現氟牙癥和氟骨癥[8,10]。 |
|
飲茶型氟中毒的臨床表現主要為氟牙癥、氟骨癥和尿氟增高,且呈明顯的劑量反應關係(2)。與飲水型和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大致相似,但病情一般較後二者為輕。
1.氟牙癥:藏族以白堊型為主,着色型次之,缺損型極少[9]。而哈薩剋族則以釉質缺損的重度病變為主[11]。各病區氟牙癥檢出率:0~7歲小兒為27.06%~30.17%[8,9];8~15歲少兒為53.78%~93.85%[8-10,12-14];16~30歲青年為79.45%~93.33%[8,10,14];大於30歲的成人為43.47%~63.12%[8,9]。均構成病區流行(>30%)[15]。由氟牙癥流行的年齡分佈可以看出,約1/3的乳牙出現了氟牙癥,而氟牙癥流行最重的年齡段為1958年以後出生的人。
乳牙釉質的形成是在胎兒期,此時若其母體攝入高氟,則氟可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分佈於胎兒的顱骨中最多,且隨母體攝氟量和胎齡的增長而增高[16,17]。因此乳牙也會發生氟牙癥。但氟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的量比機體自身攝入的氟量少,所以,乳牙氟牙癥的患病率比恆牙者為低。
磚茶是1958年民族改革以後大量供應給少數民族地區的。在民族改革以前,藏族主要飲用土茶(一種野生的草本植物),其含氟量為56.5 mg/kg,比磚茶含氟量低得多。1958年以後藏族已基本不飲用土茶了。恆牙釉質的形成期是在3歲以前,所以1958年後出生的人氟牙癥病情明顯加重的情況與上述飲茶種類的改變是相符的[8,10]。
2.氟骨癥:病區成人X綫檢出率為16.67%~97.14%,以早期、輕度為主,主要為硬化型[9,10,12]。氟骨癥體徵檢出率隨年齡增加而增高,呈慢性、纍積的氟中毒過程。
3.尿氟量:病區有飲茶習慣的少數民族的尿氟含量平均為1.73~5.53 mg/L,顯著高於該病區對照組漢族的尿氟含量(0.54~0.82 mg/L)[8,10,12-14]。間接說明茶氟是可以在體內蓄積的。 |
|
飲茶型氟中毒癥狀的出現及對人體的損害是一個緩慢而不易為人覺察的過程。主要與少數民族的飲茶習慣有關。茶葉中的氟主要來源於土壤和大氣,茶氟含量隨葉齡的增長而提高。春季新葉萌發,開始纍積環境中的氟。所以,在春季采摘茶葉的時間越早,茶尖越嫩,其氟含量越
低[18,19]。磚、邊茶是用茶的粗老葉片、葉梗加工而成的,其氟含量是一般商品茶的100~200
倍。茶葉經沸水浸泡後,葉片中的氟迅速溶出[20]。上述少數民族的飲茶方式是將高氟含量的磚、邊茶用水或奶進行煎煮,每餐必用其伴食。這使得茶氟的溶出量和攝入量均顯著增加。若長期飲用,再加上飲水中的氟,攝入體內的氟就會超過標準(>50 mol/L或>4 mg/日),導致慢性氟中毒。
由此可見,人體攝入氟的安全範圍並不很大,若要利用茶來提供氟,關鍵在於所飲用的茶品。提示在利用茶來防齲的同時,應考慮劣質茶中高氟含量可能導致的後果。應該建立起“多氟源、總攝氟量”的概念,從而做到安全、合理地用氟。我國漢族人通常飲用的茶品和飲茶方式不同於少數民族。因此,對多數漢族人來說,尚不存在通過飲茶攝入氟過量的問題。但茶作為氟的一個來源,其質量與含氟量應引起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