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茶樹的葉、葉芽及節間,經加工焙製可作飲料 | 經過加工的茶樹嫩葉,可作飲料 After processing the tea leaves, can be used for beverage | 經過加工的茶樹嫩葉,可作飲料。 唐 李賀 《始為奉禮憶昌𠔌山居》詩:“土甑封茶葉,山盃鎖竹根。” 宋 範成大 《桂海花木志》:“茶葉似梔子,可煮為飲。”《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回:“看見一個旗人進來泡茶,卻是自己帶的茶葉。” | | 茶葉(a tea leaf)
茶葉屬於“茶科”
科學家發現>>茶葉在壺中煮沸抗癌效果更顯著
科學家發現,用壺煮製的茶水更有利於健康。與簡單的在盛有沸水的杯子裏泡茶相比,煮茶水的方法可以釋放出更多的抗癌化學物質。
阿伯丁郡洛維特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茶葉在壺中煮沸5分鐘,抗氧化劑的濃度達到最高峰。抗氧化劑能吸收與癌癥和心髒病有關的有害自由基。科學家讓一些參與者飲用在壺中泡製長達10分鐘的茶,然後對他們血液中的多酚(植物自然産生的抗氧化劑)水平進行檢測。他們發現那些飲用泡製5分鐘的茶水的人比飲用泡製10分鐘的茶水的人血液中的抗氧化劑水平高60%。泡製3分鐘和5分鐘的茶水中的抗氧化劑水平的差異是30%。參加試驗者飲用一小時在壺中泡製5分鐘的茶水後,血流中的抗氧化劑水平上升了45%。茶葉在壺中泡製更長時間並沒産生更多的有益成分。他們還發現嚮茶水中添加牛奶不會影響茶的抗氧化劑成分。
中國現代名茶有數百種之多,根據其歷史分析,有下列三種情況:
有一部分屬傳統名茶,如西湖竜井、廬山雲霧、洞庭碧蠃春、黃山毛峰、太平猴魁、思施玉露、信陽毛尖、六安瓜片、屯溪珍眉、老竹大方、桂平西山茶、君山銀針、雲南普洱茶、蒼梧六堡茶、政和白毫銀針、白牡丹、安溪鐵觀音、鳳凰水仙、閩北水仙、武夷岩茶、 祁門紅茶等。
另一部分是恢復歷史名茶,也就是說歷史上曾有過這類名茶,後來未能持續生産或已失傳的,經過研究創新,恢復原有的茶名。如休寧鬆羅、涌溪火青、敬亭緑雪、九華毛峰、龜山岩緑、蒙頂甘露、仙人掌 茶、天池茗毫、貴定雲霧、青城雪芽、蒙頂黃芽、陽羨雪芽、鹿苑毛尖、霍山黃芽、顧渚紫筍、徑山茶、雁蕩毛峰、日鑄雪芽、金奬惠明、金華舉岩、東陽東白等等。
還有大部分是屬於新創名茶,如婺源茗眉、南京 雨花茶、無錫毫茶、茅山青峰、天柱劍毫、嶽西翠蘭、齊山翠眉、望府銀毫、臨海蟠毫、千島玉葉、遂昌銀猴、都勻毛尖、高橋銀峰、金水翠峰、永川秀芽、上饒白眉、湄江翠片、安化鬆針、遵義毛峰、文君緑茶、娥眉毛峰、雪芽、雪青、仙臺大白、早白尖紅茶、黃金桂、 秦巴霧毫、漢水銀梭、八仙雲霧、南糯白毫、午子仙毫等等。
烏竜茶是中國茶的代表,是一種半發酵的茶,透明的琥珀色茶汁是其特色。
最能體現中國茶文化特色的當數烏竜茶,因為烏竜茶的品嚐比較講究,衝泡也頗費工夫,因而人們稱它為“工夫茶”。
我國是茶樹的原産地,茶樹最早出現於我國西南部的雲貴高原、西雙版納地區。但是有部分學者認為茶樹的原産地在印度,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樹,而中國沒有。但他們不知中國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而且還有“茶樹王”。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的第一部藥學專著,自戰國時代寫起,成書於西漢年間。這部書以傳說的形式,搜集自遠古以來,勞動人民長期積纍的藥物知識,其中有這樣的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據考證:這裏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說,遠在上古時代,傳說中的炎帝,親口嘗過百草,以便從中發現有利於人類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內多次中毒。但由於服用茶葉而得救。這雖然是傳說,帶有明顯的誇張成份,但也可從中得知,人類利用茶葉,可能是從藥用開始的。
據考察,“茶”字最早出現在《百聲大師碑》和《懷暉碑》中,時間大約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後,在此之前,“茶”是用多義字“荼”表示的。
“茶”字的基本意義是“苦菜”,上古時期人們對茶還缺乏認識,僅僅根據它的味道,把它歸於苦菜一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當人們認識到它與一般苦菜的區別及其特殊功能時,單獨表示它的新字也就産生了。
茶與糧食,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可是,“由於氣候等原因,當地並不産茶,官府為了增強控製少數民族的力量,對茶葉的供給采取限量,直接分配的辦法,以求達到“以茶治邊”的目的。與此同時,官府不僅控製茶葉的供應,而且,以少量的茶,交換多數的戰馬,給兄弟民族帶來沉重的負擔,這就是歷史上的“茶馬互市”。
茶葉作為一種飲料,從唐朝開始,流傳到我國西北各個少數民族地區,成為當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中國是茶樹的原産地。然而,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於最早發現了茶這種植物,最先利用了茶這種植物,並把它發展形成為我國和東方乃至整個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如我國史籍所載,在未知飲茶前,“古人夏則飲水,鼕則飲湯”,恆以溫湯生水解渴。以茶為飲則改變了人們喝生水的陋習,較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至於茶在歐美一帶,被認為“無疑是東方賜予西方的最好禮物”, “歐洲若無茶與咖啡之傳入,飲酒必定更加無度”, “茶給人類的好處無法估計”,“我確信茶是人類的救主之一”,“是偉大的慰藉品”等等。世界各國飲茶及茶的生産和貿易,除朝鮮、日本以及中亞、西亞一帶是唐朝前後就從中國傳入者外,其他多是16世紀以後,特別是近200年以來纔傳入發展起來的。 | 中國茶文化 Chinese tea culture | 中國是茶的故鄉,製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名品薈萃,主要品種有緑茶、紅茶、烏竜茶、花茶、白茶、黃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藥物療效,又富欣賞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國個人高雅的娛樂和社交活動,坐茶館、茶話會則是中國人社會性群體茶藝活動。中國茶藝在世界享有盛譽,在唐代就傳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飲茶始於中國。茶葉衝以煮沸的清水,順乎自然,清飲雅嘗,尋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點。同樣質量的茶葉,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衝泡技術不一,泡出的茶湯會有不同的效果。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講究茶的衝泡,積纍了豐富的經驗。泡好茶,要瞭解各類茶葉的特點,掌握科學的衝泡技術,使茶葉的固有品質能充分地表現出來。
中國人飲茶,註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鑒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品茶的環境一般由建築物、園林、擺設、茶具等因素組成。飲茶要求安靜、清新、舒適、幹淨。中國園林世界聞名,山水風景更是不可勝數。利用園林或自然山水間,搭設茶室,讓人們小憩,意趣盎然。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很重禮節。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爭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註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 中國茶葉的影響 The impact of Chinese tea | 世界各國的製茶技術,均直接或間接地來自我國。
805年:唐代時,日本和尚最澄大師及806年空海大師,留學我國研究佛學,歸國後,將我國茶葉蒸青緑茶的製茶技術傳入日本。
1811年:榮西和尚留學回歸日本,將鍋炒茶製法傳入日本。
1828至1833年:茶葉産製技術傳入印尼。荷屬東印度公司派茶師傑哥遜前後六次來我國學習研究,每次均帶回茶種、製茶技術工人及器具。
1833年:蘇俄來茶我國採購茶籽與茶苗,1848年開始采摘,依照我國茶葉製作方法開始生産。
1834年:印度成立植茶研究發展委員會,即派秘書哥登來我國學習茶葉産製技術。購買茶籽及茶苗,並尋找、招收四川省雅州及福建省武夷等地茶師及工人,到大吉嶺等地發展茶業。
1835年:宇治山本氏,傳回我國覆蓋茶園“玉露茶”的製法。
1836年:哥登氏帶回我國茶工,在阿薩姆勃魯茶廠中,按照我國紅茶製法,試製成功,日後發展成今天的阿薩姆紅茶。
1866年:斯裏蘭卡正式製茶始於特羅氏。學習我國武夷岩茶製法,試製成功。至1873年後纔仿效印度的機械製法。
1877至1887年:南非及東非洲茶葉的發展,已由我國輸入茶葉生産技術。
1898年:日本開始仿製我國紅茶、緑磚茶。
1926年:日本仿效我國珠茶製法。日本最普遍的煎茶,是仿自我國浙江竜井。
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茶業者等退出印度、錫蘭的茶葉經營,將技術與資本等,轉移投資於肯尼亞等新茶區的開闊,纔大量生産紅茶。 | 茶葉的分類 Classification of tea | 1.以色澤(或製作工藝)分類:
茶類名製作特色代表産品
緑茶 不發酵的茶(發酵度為零) 竜井茶,碧蠃春
黃茶 徽發酵的茶(發酵度為10-20m) 白牡丹,白毫銀針,安吉白榮
白茶 輕度發酵的茶(發酵度為20-30m)君山銀針
青茶 半發酵的茶(發酵度為30-60m) 鐵觀音,文山包種茶,凍頂烏竜茶
紅茶 全發酵的茶(發酵度為80-90m) 祁門紅茶,荔枝紅茶
黑茶 後發酵的茶(發酵度為100m)六堡茶,普洱茶
2.以季節分類:
①春茶----是指當年3月下旬到5月中旬之前采製的茶葉。春季溫度適中,雨量充份,再加上茶樹經過了半年鼕季的修養生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碩,色澤翠緑,葉質柔軟,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特別是氨基酸。不但使春茶滋味鮮活且香氣宜人富有保健作用。
②夏茶----是指5月初至7月初采製的茶葉夏季天氣炎熱,茶樹新的梢芽葉生長迅速,使得能溶解茶湯的水浸出物含量相對減少,特別是氨基酸等的減少使得茶湯滋味、香氣多不如春茶強烈,由於帶苦澀味的花青素、咖啡因、茶多酚含量比春茶多,不但使紫色芽葉增加色澤不一,而且滋味較為苦澀。
③秋茶----就是8月中旬以後采製的茶葉。秋季氣候條件介於春夏之間,茶樹經春夏二季生長、新梢芽內含物質相對,減少葉片大小不一,葉底發脆,葉色發黃,滋味和香氣顯得比較平和。
④鼕茶----大約在10月下旬開始采製。鼕茶是在秋茶采完後,氣候逐漸轉冷後生長的。因鼕茶新梢芽生長緩慢,內含物質逐漸增加,所以滋味醇厚,香氣濃烈。
3、按其生長環境來分:
①平地茶----茶芽葉較小,葉底堅薄,葉張平展,葉色黃緑欠光潤。加工後的茶葉條索較細瘦,骨身輕,香氣低,滋味淡。
②高山茶----由於環境適合茶樹喜溫、喜濕、耐陰的習性。故有高山出好茶的說法。隨着海拔高度的不同,造成了高山環境的獨特特點,從氣溫、降雨量、濕度、土壤到山上生長的樹木,這些環境對茶樹以及茶芽的生長都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高山茶與平地茶相比,高山茶芽葉肥碩,顔色緑,茸毛多。加工後之茶葉,條索緊結,肥碩。白毫顯露,香氣濃郁且耐衝泡。 | | 我國是茶的故鄉,有着悠久的種茶歷史,又有着嚴格的敬茶禮節,還有着奇特的飲茶風俗。我國飲茶,從神農時代開始,少說也有四千七百多年了。茶禮有緣,古已有之。
客來敬茶,這是我國漢族同胞,最早重情好客的傳統美德與禮節。直到現在,賓客至傢,總要沏上一杯香茗。喜慶活動,也喜用茶點招待。開個茶話會,既簡便經濟,又典雅莊重。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是指清香宜人的茶水。
我國漢族同胞還有種種以茶代禮的風俗。南宋都城杭州,每逢立夏,傢傢各烹新茶,並配以各色細果,饋送親友毗鄰,叫做七傢茶。這種風俗,就是在茶杯內放兩顆青果即橄欖或金桔,表示新春吉祥如意的意思。
茶禮還是我國古代婚禮中一種隆重的禮節的。明·許次紓在《茶疏考本》中說: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結婚以茶為識,以為茶樹衹能從種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否則就會枯死,因此把茶看作是一種至性不移的象徵。所以,民間男女訂婚以茶為禮,女方接受男方聘禮,叫下茶或茶定,有的叫受茶,並有一傢不吃兩傢茶的諺語。同時,還把整個婚姻的禮儀總稱為三茶六禮。三茶,就是訂婚時的下茶,結婚的定茶,同房時的合茶。下茶又有男茶女酒之稱,即定婚時,男傢除送如意壓帖外,要回送幾缸紹興酒。婚禮時,還要行三道茶儀式。三道茶者,第一杯百果,第二杯蓮子、棗兒;第三杯方是茶。吃的方式,接杯之後,雙手捧之,深深作揖,然後嚮嘴唇一觸,即由傢人收去。第二道亦如此。第三道,作揖後纔可飲。這是最尊敬的禮儀。這些繁俗,現在當然沒有了,但婚禮的敬茶之禮,仍沿用成習。 | 茶葉基本成份及功效 And effectiveness of basic ingredients of tea | 飲茶有許多益處,這是衆所周知的。但飲茶為什麽會有許多好處呢?這對一般人來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隨着科學的發展,到了19世紀初,茶業的成分纔逐漸明確起來。經過現代科學的分離和鑒定,茶葉中含有機化學成分達四百五十多種,無機礦物元素達四十多種。茶葉中的有機化學成分和無機礦物元素含有許多營養成分和藥效成分。有機化學成分主要有:茶多酚類、植物鹼、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果膠素、有機酸、脂多糖、糖類、酶類、色素等。而鐵觀音所含的有機化學成分,如茶多酚、兒茶素、多種氨基酸等含量,明顯高於其他茶類。無機礦物元素主要有:鉀、鈣、鎂、鈷、鐵、錳、鋁、鈉、鋅、銅、氮、磷、氟、碘、硒等。鐵觀音所含的無機礦物元素,如錳、鐵、氟、鉀、鈉等均高於其他茶類。
一、茶葉基本成份
1、兒茶素類:俗稱茶單寧,是茶葉特有成份,具有苦、澀味及收斂性。
2、咖啡因:帶有苦味,是構成茶湯滋味的重要成份。
3、礦物質:茶中含有豐富的鉀、鈣、鎂、錳等11種礦物質。
二、茶葉基本成份之功能
1、兒茶素類:
俗稱茶單寧,是茶葉特有成份,具有苦、澀味及收斂性。在茶湯中可與咖啡因結合而緩和咖啡因對人體的生理作用。具抗氧化、抗突然異變、抗腫瘤、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及低低密度酯蛋白含量、抑製血壓上升、抑製血小板凝集、抗菌、抗産物過敏等功效。
2、咖啡因:
帶有苦味,是構成茶湯滋味的重要成份。紅茶茶湯中,與多無酚類結合成為復合物;茶湯冷後形成乳化現象。茶中特有的兒茶素類及其氧化縮和物可使除中咖啡因的興奮作用減緩而持續,故喝茶可使長途開車的人保持頭腦清醒及較有耐力。
3、礦物質:
茶中含有豐富的鉀、鈣、鎂、錳等11種礦物質。茶湯中陽離子含量較多而陰離子較少,屬於鹼性食品。可幫助體液維持鹼性,保持健康。
①鉀:促進血鈉排除。血鈉含量高,是引起高血壓的原因之一,多飲茶可防止高血壓。
②氟:具有防止蛀牙的功效。
③錳:具有抗氧化及防止老化之功效,增強免疫功能,並有助於鈣的利用。因不溶於熱水,可磨成茶粉食用。
4、維生素:
①類鬍蘿蔔素:在人體可轉換為維生素,但要和茶未一起飲咽纔可補充。
②b群維生素及維生素c:為水溶性,可由飲茶中獲取。
5、其他機能成份:
①黃酮醇類具增強微血管壁消除口臭功效。
②皂素抗癌、抗炎癥功效。
③胺基酪酸於製茶過程中強迫茶葉進行無氧呼吸而産生,稱佳葉竜茶可以防高血壓。 | | 茶葉的選購不是易事,要想得到好茶葉,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識,如各類茶葉的等級標準,價格與行情,以及茶葉的審評、檢驗方法等。茶葉的好壞,主要從色、香、味、形四個方面鑒別,但是對於普通飲茶之人,購買茶葉時,一般衹能觀看幹茶的外形和色澤,聞幹香,使得判斷茶葉的品質更加不易。這裏粗略介紹一下鑒別幹茶的方法。幹茶的外形,主要從五個方面來看,即嫩度、條索、色澤、整碎和淨度。
- 1.嫩度
嫩度是决定品質的基本因素,所謂“幹看外形,濕看葉底”,就是指嫩度。一般嫩度好的茶葉,容易符合該茶類的外形要求(如竜井之“光、扁、平、直”)。此外,還可以從茶葉有無鋒苗去鑒別。鋒苗好,白毫顯露,表示嫩度好,做工也好。如果原料嫩度差,做工再好,茶條也無鋒苗和白毫。但是 不能僅從茸毛多少來判別嫩度,因各種茶的具體要求不一樣,如極好的獅峰竜井是體表無茸毛的。再者,茸毛容易假冒,人工做上去的很多。芽葉嫩度以多茸毛做判斷依據,衹適合於毛峰、毛尖、銀針等“茸毛類”茶。這裏需要提到的是,最嫩的鮮葉,也得一芽一葉初展,片面采摘芽心的做法是不恰當的。因為芽心是生長不完善的部分,內含成份不全面,特別是葉緑素含量很低。所以不應單純為了追求嫩度而衹用芽心製茶。
- 2.條索
條索是各類茶具有的一定外形規格,如炒青條形、珠茶圓形、竜井扁形、紅碎茶顆粒形等等。一般長條形茶,看鬆緊、彎直、壯瘦、圓扁、輕重;圓形茶看顆粒的鬆緊、勻正、輕重、空實;扁形茶看平整光滑程度和是否符合規格。一般來說,條索緊、身骨重、圓(扁形茶除外)而挺直,說明原料嫩,做工好,品質優;如果外形鬆、扁(扁形茶除外)、碎,並有煙、焦味,說明原料老,做工差,品質劣。 以杭州地區緑茶條索標準為例: 一級 二級 三級 四級 五級 六級 細緊有鋒苗 緊細尚有鋒苗 尚緊實 尚緊 稍鬆 粗鬆 可見,以緊、實、有鋒苗為上。
- 3.色澤
茶葉色澤與原料嫩度、加工技術有密切關係。各種茶均有一定的色澤要求,如紅茶烏黑油潤、緑茶翠緑、烏竜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但是無論何種茶類,好茶均要求色澤一致,光澤明亮,油潤鮮活,如果色澤不一,深淺不同,暗而無光,說明原料老嫩不一,做工差,品質劣。
茶葉的色澤還和茶樹的産地以及季節有很大關係。如高山緑茶,色澤緑而略帶黃,鮮活明亮;低山茶或平地茶色澤深緑有光。製茶過程中,由於技術不當,也往往使色澤劣變。 購茶時,應根據具體購買的茶類來判斷。比如竜井,最好的獅峰竜井,其明前茶並非翠緑,而是有天然的糙米色,呈嫩黃。這是獅峰竜井的一大特色,在色澤上明顯區別於其它竜井。因獅峰竜井賣價奇高,茶農會製造出這種色澤以冒充獅峰竜井。方法是在炒製茶葉過程中稍稍炒過頭而使葉色變黃。真假之間的區別是,真獅峰勻稱光潔、淡黃嫩緑、茶香中帶有清香;假獅峰則角鬆而空,毛糙,偏黃色,茶香帶炒黃豆香。不經多次比較,確實不太容易判斷出來。但是一經衝泡,區別就非常明顯了。炒製過火的假獅峰,完全沒有竜井應 有的馥鬱鮮嫩的香味。
- 4.整碎
整碎就是茶葉的外形和斷碎程度,以勻整為好,斷碎為次。 比較標準的茶葉審評,是將茶葉放在盤中(一般為木質),使茶葉在旋轉力的作用下,依形狀大小、輕重、粗細、整碎形成有次序的分層。其中粗壯的在最上層,緊細重實的集中於中層,斷碎細小的沉積在最下層。各茶類,都以中層茶多為好。上層一般是粗老葉子多,滋味較淡,水色較淺;下層碎茶多,衝泡後往往滋味過濃,湯色較深。
- 5.淨度
主要看茶葉中是否混有茶片、茶梗、茶末、茶籽和製作過程中混入的竹屑、木片、石灰、泥沙等夾雜物的多少。淨度好的茶,不含任何夾雜物。此外,還可以通過茶的幹香來鑒別。無論哪種茶都不能有異味。每種茶都有特定的香氣,幹香和濕香也有不同,需根據具體情況來定,青氣、煙焦味和熟悶味均不可取。上述文字,衹是非常籠統的介紹。最易判別茶葉質量的,是衝泡之後的口感滋味、香氣以及葉片茶湯色澤。所以如果允許,購茶時盡量衝泡後嘗試一下。若是特別偏好某種茶,最好查找一些該茶的資料,準確瞭解其色香味形的特點,每次買到的茶都互相比較一下,這樣次數多了,就容易很快掌握關鍵之 所在了。國內茶葉品種車載鬥量,非專業人士,不太可能每種茶都判斷出好壞來,也衹是取自己喜歡的幾種罷了。我不太在各處的茶葉店買茶,一般是在産地或者是茶藝館裏買,所以一到春天就到處跑。産地的茶總的來說較純正,但也由於製茶技藝的差別,使得茶葉質量有高低之分。茶藝館裏的茶,價錢比外面的貴出許多,但這裏比較容易找到好茶,一則是可以試過知其好壞,二則比較好的茶藝館的茶,本身就是經過認真挑選的,若無法到産地購茶,也不失為一個選擇。還有就是一些比較大的茶莊,可以當場試茶。如果對某種茶很有鑒別能力,則可以到茶葉批發市場去購買,那裏的茶,相比於小茶葉店,比較新,且可選的種類多,價格比較便宜。但是我自己的經驗,這裏一般不太容易找得到非常好的茶,特別是緑茶。因為特級緑茶價錢偏高,茶葉批發市場和小茶葉店因成本的緣故都較少經營,好茶多數被大的茶莊和茶葉公司收購。
茶文化知識
茶葉的品質好壞,在沒有科學儀器和方法鑒定的時候,可以通過色、香、形四個方面的來評價。而用這四個方面來評定茶葉質量的優劣,通常采用看、聞、摸、品進行鑒別。即看外形、色澤,聞香氣,摸身骨,開湯品評。
①色澤----不同茶類有不同的色澤特點。緑茶中的炒青應呈黃緑色,烘青應呈深緑色蒸青應呈翠緑色,竜井則應在鮮緑色中略帶米黃色;如果緑茶色澤灰暗、深褐,質量必定不佳。緑茶的汽色應呈淺緑或黃緑,清澈明亮;若為暗黃或混濁不清,也定不是好茶。紅茶應烏黑油潤,湯色紅豔明亮,有些上品工夫紅茶,其茶湯可在茶杯四周形成一圈黃色的油環,俗稱“金圈”;若湯色時間暗淡,混濁不清,必是下等紅茶。烏竜茶則以色澤青褐光潤為好。
②香氣----各類茶葉本身都有香味,如緑茶具清香,上品緑茶還有蘭花香、板慄香等,紅茶具清香及甜香或花香;烏竜茶具熟桃香等。若香氣低沉,定為劣質茶;有陳氣的為陳茶;有黴氣等異味的為變質茶。就是苦丁茶,嗅起來也具有自然的香氣。花茶則更以濃香吸引茶客。
③口味----或者叫茶葉的滋味,茶葉的本身滋味由苦、澀、甜、鮮、酸等多種成分構成。其成分比例得當,滋味就鮮醇可口,同時,不同的茶類,滋味也不一樣,上等緑茶初嘗有其苦澀感,但回味濃醇,令口舌生津;粗老劣茶則淡而無味,甚至澀口、麻舌。上等紅茶滋味濃厚、強烈、鮮爽;低級紅茶則平淡無味。苦丁茶入口是很苦的,但飲後口有回甜。
④外形----從茶葉的外形可以判斷茶葉的品質,因為茶葉的好壞與茶采摘的鮮葉直接相關,也與製茶相關,這都反應在茶葉的外形上。如好的竜井茶,外形光、扁平、直,形似碗釘;好的珠茶,顆粒圓緊、均勻;好的工夫紅茶條索緊齊,紅碎茶顆粒齊整、劃一;好的毛峰茶芽毫多、芽鋒露等等。如果條索鬆散,顆粒鬆泡,葉表粗糙,身骨輕飄,就算不上是好茶了。 | 茶葉感官審評術語 Sensory evaluation of tea terminology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 gb/t 14487-93 the terms of tea sensory tests
1 主題內容與適用範圍 本標準規定了一套評茶術語和定義。 本標準適用於我國各類茶葉的感官審評。
2 各類茶通用術語
2.1 幹茶形狀術語
2.1.1 顯毫 tippy 茸毛含量特別多。 同義詞 茸毛顯露
2.1.2 鋒苗 tip 芽葉細嫩,緊捲而有尖鋒。
2.1.3 身骨 body 茶身輕重。
2.1.4 重實 heavy body 身骨重,茶在手中有沉重感。
2.1.5 輕飄 light 身骨輕,茶在手中份量很輕。
2.1.6 勻整 evenly 上中下三段茶的粗細、長短、大小較一致,比例適當,無脫檔現象。 同義詞 勻齊;勻襯
2.1.7 脫檔 unsymmetry 上下段茶多,中段茶少,三段茶比例不當。
2.1.8 勻淨 neat 勻整,不含梗樸及其他夾雜物。
2.1.9 挺直 straight 光滑勻齊,不麯不彎。 同義詞 平直
2.1.10 彎麯 bend 不直,呈鈎狀或弓狀。 同義詞 鈎麯;(耳環)
2.1.11 平伏 flat and even 茶葉在盤中相互緊貼,無鬆起架空現象。
2.1.12 緊結 tightly 捲緊而結實。
2.1.13 緊直 tight and straight 捲緊而圓直。
2.1.14 緊實 tight and heavy 鬆緊適中,身骨較重實。
2.1.15 肥壯 fat and bold 芽葉肥嫩身骨重。 同義詞 雄壯
2.1.16 壯實 sturdy 尚肥嫩,身骨較重實。
2.1.17 粗實 coarse and bold 嫩度較差,形粗大而尚重實。
2.1.18 粗鬆 coarse and loose 嫩度差,形狀粗大而鬆散。
2.1.19 鬆條 loose 捲緊度較差。 同義詞 鬆泡
2.1.20 鬆扁 loose and flat 不緊而呈平扁狀。
2.1.21 扁塊 flat and round 結成扁圓形或不規則圓形帶扁的塊。
2.1.22 圓渾 roundy 條索圓而緊結。
2.1.23 圓直 roundy and straight 條索圓渾而挺直。 同義詞 渾直
2.1.24 扁條 flaty 條形扁,欠圓渾。
2.1.25 短鈍 short and blunt 茶條折斷,無鋒苗。 同義詞,短禿
2.1.26 短碎 short and broken 面張條短,下段茶多,欠勻整。
2.1.27 鬆碎 loose and broken 條鬆而短碎。
2.1.28 下腳重 heavy lower parts 下段中最小的篩號茶過多。
2.1.29 爆點 blister 幹茶上的突起泡點。
2.1.30 破口 chop 折、切斷口痕跡顯露。
2.2 幹茶色澤術語
2.2.1 油潤 bloom 幹茶色澤鮮活,光澤好。
2.2.2 枯暗 dry dull 色澤枯燥,無光澤。
2.2.3 調勻 even colour 葉色均勻一致。
2.2.4 花雜 mixed 葉色不一,形狀不一。此術語也適用於葉底。
2.3 湯色術語
2.3.1 清澈 clear 清淨、透明、光亮、無沉澱物。
2.3.2 鮮豔 fresh brilliant 鮮明豔麗,清澈明亮。
2.3.3 鮮明 fresh bright 新鮮明亮。此術語也適用於葉底。
2.3.4 深 deep 茶湯顔色深。
2.3.5 淺 light colour 茶湯色淺似水。
2.3.6 明亮 bright 茶湯清淨透明。
2.3.7 暗 dull 不透亮。此術語也適用於葉底。
2.3.8 混濁 suspension 茶湯中有大量懸浮物,透明度差。
2.3.9 沉澱物 precipitate 茶湯中沉於碗底的物質。
2.4 香氣術語
2.4.1 高香 high aroma 茶香高而持久。
2.4.2 純正 pure and normal 茶香不高不低,純淨正常。
2.4.3 平正 normal 較低,但無異雜氣。
2.4.4 低 low 低微,但無粗氣。
2.4.5 鈍濁 stunt 滯鈍不爽。
2.4.6 悶氣 sulks odour 沉悶不爽。
2.4.7 粗氣 harsh odour 粗老葉的氣息。
2.4.8 青臭氣 green odour 帶有青草或青葉氣息。
2.4.9 高火 high-fired 微帶烤黃的鍋巴或焦糖香氣。
2.4.10 老火 over-fired 火氣程度重於高火。
2.4.11 陳氣 stale odour 茶葉陳化的氣息。
2.4.12 劣異氣 gone-off and tainted odour 煙、焦、酸、餿、黴等茶葉劣變或污染外來物質所産生的氣息。使用時應指明屬何種劣異氣。
2.5 滋味術語
2.5.1 回甘 sweet after taste 回味較佳,略有甜感。
2.5.2 濃厚 heavy and thick 茶湯味厚,刺激性強。
2.5.3 醇厚 mellow and thick 爽適甘厚,有刺激性。
2.5.4 濃醇 heavy and mellow 濃爽適口。回味甘醇。刺激性比濃厚弱而比醇厚強。
2.5.5 醇正 mellow and normal 清爽正常,略帶甜。
2.5.6 醇和 mellow 醇而平和,帶甜。刺激性比醇正弱而比平和強。
2.5.7 平和 neutral 茶味正常、刺激性弱。
2.5.8 淡薄 plain and thin 入口稍有茶味,以後就淡而無味。 同義詞 和淡;清淡;平淡
2.5.9 澀 astringency 茶湯入口後,有麻嘴厚舌的感覺。
2.5.10 粗 harsh 粗糙滯鈍。
2.5.11 青澀 green and astringency 澀而帶有生青味。
2.5.12 苦 bitter 入口即有苦味,後味更苦。
2.5.13 熟味 ripe taste 茶湯入口不爽,帶有蒸熟或悶熟味。
2.5.14 高火味 high-fire taste 高火氣的茶葉,在嘗味時也有火氣味。
2.5.15 老火味 over-fired taste 近似帶焦的味感。
2.5.16 陳味 stale taste 陳變的滋味。
2.5.17 劣異味 gone-off and tainted taste 煙、焦、酸、餿、黴等茶葉劣變或污染外來物質所産生的味感。使用時應指明屬何種劣異味。
2.6 葉底術語
2.6.1 細嫩 fine and tender 芽頭多。葉子細小嫩軟。
2.6.2 柔嫩 soft and tender 嫩而柔軟。
2.6.3 柔軟 soft 手按如綿,按後伏貼盤底。
2.6.4 勻 even 老嫩、大小、厚薄、整碎或色澤等均勻一致。
2.6.5 雜 uneven 老嫩、大小、厚薄、整碎或色澤等不一致。
2.6.6 嫩勻 tender and even 芽葉勻齊一致,嫩而柔軟。
2.6.7 肥厚 fat and thick 芽頭肥壯,葉肉肥厚,葉脈不露。
2.6.8 開展 open 葉張展開,葉質柔軟。 同義詞 舒展
2.6.9 攤張 open leaf 老葉攤開。
2.6.10 粗老 coarse 葉質粗梗,葉脈顯露。
2.6.11 皺縮 shrink 葉質老,葉面捲縮起皺紋。
2.6.12 瘦薄 thin 芽頭瘦小,葉張單薄少肉。
2.6.13 薄硬 thin and hard 葉質老瘦薄較硬。
2.6.14 破碎 broken 斷碎、破碎葉片多。
2.6.15 鮮亮 fresh bright 鮮豔明亮。
2.6.16 暗雜 dull and mixed 葉色暗沉、老嫩不一。
2.6.17 硬雜 hard and mixed 葉質粗老、堅硬、多梗、色澤駁雜。
2.6.18 焦斑 scorch batch 葉張邊緣、葉面或葉背有局部黑色或黃色燒傷斑痕。
3 緑茶術語
3.1 幹茶形狀術語
3.1.1 細緊 wiry 條索細長緊捲而完整,鋒苗好。此術語也適用於紅茶和黃茶幹茶形狀。
3.1.2 緊秀 tight and slender 緊細秀長,顯鋒苗。此術語也適用於高檔條紅茶幹茶形狀。 同義詞 苗秀
3.1.3 蝌蚪形 tadpole shape 圓茶帶尾,條茶一頭粗。
3.1.4 圓頭 roundy piece 條形茶中結成圓塊的茶。
3.1.5 盤花 spiral 含芽尖,加工精細,炒製成盤花圓形或橢圓形的顆粒。
3.1.6 捲麯 curly 呈蠃旋狀或環狀捲麯。此術語也適用於黃茶幹茶形狀。
3.1.7 細圓 fine round 顆粒細小圓緊,嫩度好,身骨重實。
3.1.8 圓緊 round and tight 顆粒圓而緊結。
3.1.9 圓結 round and tightly 顆粒圓而結實。
3.1.10 圓整 round and normal 顆粒圓而整齊。
3.1.11 圓實 round and heavy 顆粒稍大,身骨較重實。
3.1.12 粗圓 coarse and round 顆粒稍粗大尚成圓。
3.1.13 粗扁 coarse and flat 顆粒粗鬆帶扁。
3.1.14 團塊 round drop 顆粒大如蠶豆或荔枝核,多數為嫩芽葉粘結而成。
3.1.15 扁癟 flat and thin 葉質瘦薄無肉,扁而幹癟。
3.1.16 黃頭 yellow head 葉質較老,顆粒圓結,色澤露黃。
3.1.17 扁削 sharp and flat 扁茶邊緣如刀削過,不起絲毫皺折。
3.1.18 尖削 sharp 扁削而尖鋒顯露。
3.1.19 扁平 flat 扁直坦平。
3.1.20 光滑 smooth 表面油潤發亮。
3.1.21 光扁 smooth and flat 扁平光滑。
3.1.22 光潔 smooth and clean 表面尚油潤發亮。
3.1.23 挺秀 tender and straight 挺直、顯鋒苗、造形秀美。
3.1.24 緊條 tightly 扁條過緊。
3.1.25 狹長條 narrow 扁條過窄、過長。
3.1.26 寬條 broad 扁條不緊過寬。
3.1.27 摺叠 unflat 葉張不平呈皺疊狀。此術語也適用於白茶幹茶形狀。
3.1.28 寬皺 broad and shrink 扁條折皺而寬鬆。
3.1.29 渾條 roundy leaf 扁條不扁呈渾圓狀。
3.1.30 細直 fine and straight 細緊圓直、兩端略尖,形似鬆針。
3.2 幹茶色澤術語
3.2.1 緑翠 green jade 碧緑青翠、鮮豔。此術語也適用於葉底。
3.2.2 嫩緑 tender green 淺緑嫩黃。此術語也適用於湯色和葉底。
3.2.3 深緑 deep green 緑得較深,有光澤。
3.2.4 墨緑 black green 深緑泛烏有光澤。此術語也適用於白茶幹茶色澤。 同義詞 烏緑
3.2.5 緑潤 green bloom 色緑而鮮活。富有光澤。
3.2.6 起霜 silvery 表面帶銀白色有光澤。
3.2.7 銀緑 silvery green 色深緑表面銀白起霜。
3.2.8 灰緑 greyish green 緑中帶灰,光澤不及銀緑。此術語也適用於白茶幹茶色澤。
3.2.9 青緑 blueish green 緑中帶青。此術語也適用於緑茶葉底色澤和烏竜茶幹茶色澤
3.2.10 黃緑 yellowish green 以緑為主,緑中帶黃。此術語也適用於緑茶湯色和葉底;黃茶幹茶和葉底的正常
色澤及白茶不正常的幹茶色澤。
3.2.11 緑黃 greenish yellow 以黃為主,黃中泛緑。此術語也適用於湯色和葉底。
3.2.12 露黃 little yellow 面張含有少量黃樸、片及黃條。
3.2.13 灰黃 greyish yellow 色黃帶灰。
3.2.14 枯黃 dry yellow 色黃而枯燥。此術語也適用於白茶幹茶色澤。
3.2.15 灰暗 greyish dull 色深暗帶死灰色。
3.2.16 灰褐 greyish auburn 色褐帶灰無光澤。此術語也適用於紅茶幹茶色澤。
3.3 湯色術語
3.3.1 緑豔 brilliant green 緑中微黃,鮮豔透明。
3.3.2 淺黃 light yellow 黃色較淺。此術語也適用於黃茶和白茶湯色。
3.3.3 深黃 deep yellow 黃色較深。此術語也適用於白茶和黃茶湯色。
3.3.4 紅湯 red liquor 湯色發紅,緑茶已變質。
3.3.5 黃暗 yellow dull 色黃而暗。此術語也適用於葉底色澤。
3.3.6 青暗 blue dull 色青而暗。此術語也適用於緑茶、壓製茶和紅茶葉底色澤。
3.4 香氣術語
3.4.1 一般緑茶香氣術語
3.4.1.1 馥鬱 fragrance 芬芳持久,沁人心肺。此術語也適用於烏竜茶和紅茶香氣。
3.4.1.2 鮮嫩 fresh and tender 具有新鮮悅鼻的嫩茶香氣。此術語也適用於紅茶香氣。
3.4.1.3 鮮爽 fresh and brisk 新鮮爽快。此術語也適用於緑茶滋味、紅茶香味和烏竜茶滋味。
3.4.1.4 清高 clean and high 清香高而持久。此術語也適用於黃茶和烏竜茶香氣。
3.4.1.5 清香 clean aroma 清鮮爽快。此術語也適用於烏竜茶香氣。
3.4.1.6 花香 flowery flavour 茶香鮮悅,具有令人愉快的似鮮花香氣。此術語也適用於烏竜茶和紅茶香氣。
3.4.1.7 板慄香 chestunt flavour 似熟慄子香。此術語也適用於黃茶香氣。
3.4.1.8 甜香 sweet aroma 香高有甜感。此術語也適用於黃茶、烏竜茶和條紅茶香氣。
3.4.2 烘青花茶香氣術語
3.4.2.1 鮮靈 fresh lovely 花香新鮮充足,一嗅即感。
3.4.2.2 濃 heavy 花香濃郁,強烈持久。
3.4.2.3 純 pure 花香、茶香比例調勻,無其他異雜氣。
3.4.2.4 幽香 gentle flowery flavour 花香文靜、幽雅柔和持久。
3.4.2.5 香薄 thin aroma 花香短促,薄弱 同義詞 香弱
3.4.2.6 香浮 weak aroma 花香浮於表面,一嗅即逝。
3.4.2.7 透蘭 magnoma 茉莉花香中透露玉蘭花香。
3.4.2.8 透素 tea aroma 花香薄弱,茶香突出。
3.5 滋味術語
3.5.1 爽口 brisk 有刺激性,回味好,不苦不澀。此術語也適用於烏竜茶和紅茶滋味。
3.5.2 鮮濃 fresh and heavy 鮮潔爽口,富收斂性。此術語也適用於紅茶滋味。
3.5.3 熟悶味 stewed taste 軟熟沉悶不爽。此術語也適用於黃茶和紅茶滋味。
3.6 葉底術語
3.6.1 青張 blue leaf 夾雜青色葉片。此術語也適用於烏竜茶葉底色澤。
3.6.2 靛青 blue 藍緑色
4 黃茶術語
4.1 幹茶形狀術語
4.1.1 扁直 flat and straight 扁平挺直。
4.1.2 肥直 fat and straight 芽頭肥壯挺直,滿坡白毫。形狀如針。此術語也適用於黃緑茶和白茶幹茶形狀。
4.1.3 梗葉連枝 whole flush 葉大梗長而相連。
4.1.4 魚子泡 scorched points 幹茶有如魚子大的突起泡點。
4.2 幹茶色澤術語
4.2.1 金黃光亮 golden bright 芽頭肥壯,芽色金黃,油潤光亮。
4.2.2 嫩黃光亮 tender yellow bright 色淺黃,光澤好。
4.2.3 褐黃 auburnish yellow 黃中帶褐,光澤稍差。
4.2.4 青褐 blueish auburn 褐中帶青。此術語也適用於壓製茶幹茶、葉底色澤和烏竜茶幹茶色澤。
4.2.5 黃褐 yellowish auburn 褐中帶黃。此術語也適用於烏竜茶幹茶色澤和壓製茶幹茶、葉底色澤。
4.2.6 黃青 yellowish blue 青中帶黃。
4.3 湯色術語
4.3.1 黃亮 yellow bright 黃而明亮。有深淺之分。此術語也適用於黃茶葉底色澤和白茶湯色。
4.3.2 橙黃 orange yellow 黃中微泛紅,似桔黃色,有深淺之分。此術語也適用於壓製茶、白茶和烏竜 茶湯色。
4.4 香氣術語
4.4.1 嫩香 tender flavour 清爽細膩,有毫香。此術語也適用於緑茶、白茶和紅茶香氣
4.4.2 清鮮 clean and fresh 清香鮮爽,細而持久。此術語也適用於緑茶和白茶香氣。
4.4.3 清純 clean and pure 清香純和。此術語也適用於緑茶、烏竜茶和白茶香氣。
4.4.4 焦香 scorch aroma 炒麥香強烈持久。
4.4.5 鬆煙香 pine smoky flavour 帶有鬆木煙香。此術語也適用於黃茶、黑茶和小種紅茶特有的香氣。
4.5 滋味術語
4.5.1 甜爽 sweet and brisk 爽口而感有甜味。
4.5.2 甘醇 sweet and mellow 味醇而帶甜。此術語也適用於烏竜茶、白茶和條紅茶滋味 同義詞 甜醇
4.5.3 鮮醇 fresh and mellow 清鮮醇爽,回甘。此術語也適用於緑茶、白茶、烏竜茶和條紅茶滋味。
4.6 葉底術語
4.6.1 肥嫩 fat and tender 芽頭肥壯,葉質柔軟厚實。此術語也適用於緑茶、白茶和紅茶葉底嫩底。
4.6.2 嫩黃 tender yellow 黃裏泛白,葉質嫩度好,明亮度好。此術語也適用於黃色湯色和緑茶湯色、 葉底色澤。
5 黑茶、壓製茶術語
5.1 幹茶形狀術語
5.1.1 泥鰍條 fishery 茶條圓直較大,狀如泥鰍。
5.1.2 摺叠條 enveloped 茶條折皺重疊。
5.1.3 端正 normal brick 磚身形態完整,磚面平整,棱角分明。
5.1.4 紋理清晰 clean mark 磚面花紋、商標、文字等標記清晰。
5.1.5 起層 open 磚茶表層翹起而未脫落。
5.1.6 落面 broken cover 磚茶表層有部分茶脫落。
5.1.7 脫面 cover drop 餅茶的蓋面脫落。
5.1.8 緊度適合 well-comperessed 壓製鬆緊適度。
5.1.9 平滑 flat and smooth 磚面平整,無起層落面或茶梗突出現象。
5.1.10 金花 golden flower 茯磚茶中灰緑麯黴菌的金黃色孢子。金花普遍茂盛,品質為佳。
5.1.11 斧頭形 axe-shape 磚身一端厚、一端薄、形似斧頭。
5.1.12 缺口 broken piece 磚茶、餅茶等邊緣有殘缺現象。
5.1.13 包心外露 heart unenveloped 裏茶外露於表面。
5.1.14 龜裂 crack 磚面有裂縫現象。
5.1.15 燒心 heart burnt 磚茶中心部分發暗、發黑或發紅。燒心磚多發生黴變。
5.1.16 斷甑 broken layer 金尖中間斷落,不成整塊。
5.2 幹茶色澤術語
5.2.1 烏潤 black bloom 烏而油潤。此術語也適用於紅茶和烏竜茶幹茶色澤。
5.2.2 半筒黃 semi-yellow 色澤花雜,葉尖黑色,柄端黃黑色。
5.2.3 黑褐 black auburn 褐中帶黑。此術語也適用於壓製茶湯色、葉底色澤,烏竜茶和紅茶幹茶色澤。
5.2.4 鐵黑 iron black 色黑似鐵。
5.2.5 棕褐 brownish auburn 褐中帶棕。此術語也適用於壓製茶湯色、葉底和紅茶幹茶色澤。
5.2.6 青黃 blueish yellow 黃中泛青,原料後發酵不足所致。
5.2.7 豬肝色 liver colour 紅而帶暗,似豬肝色。
5.2.8 褐紅 auburnish red 紅中帶褐。
5.3 湯色術語
5.3.1 橙紅 orange red 紅中泛橙色。此術語也適用於烏竜茶湯色。
5.3.2 紅暗 red dull 紅而深暗。此術語也適用於紅茶湯色。
5.3.3 棕紅 brownish red 紅中泛棕,似咖啡色。此術語也適用於紅茶幹茶色澤及紅碎茶茶湯加奶後的 湯色。
5.3.4 棕黃 brownish yellow 黃中泛棕。此術語也適用於紅碎茶幹茶色澤。
5.3.5 紅黃 reddish yellow 黃中帶紅。
5.4 香氣術語
5.4.1 陳香 stale fiavour 香氣陳純,無黴氣。
5.4.2 菌花香 arohid flavour 茯磚發花正常茂盛所發出的特殊香氣。
5.5 滋味術語
5.5.1 陳醇 stale and mellow 滋味陳醇而無黴味。
5.5.2 粗淡 coarse and plain 味淡薄,喉味粗糙。此術語也適用於緑茶、紅茶、烏竜茶滋味。
5.6 葉底術語
5.6.1 黃黑 yellowish black 黑中帶黃。
5.6.2 紅褐 reddish auburn 褐中泛紅。此術語也適用於湯色。
6 烏竜茶術語
6.1 幹茶形狀術語
6.1.1 蜻蜓頭 dragenfly head 茶條葉端捲麯,緊結沉重,狀如蜻蜓頭。
6.1.2 壯結 bold 肥壯緊結。
6.1.3 扭麯 curled 茶條扭麯,折皺重疊。
6.2 幹茶色澤術語
6.2.1 砂緑 sand green 似蛙皮緑而有光澤。
6.2.2 枯燥 dry 乾燥無光澤,按葉色深淺程度不同有烏燥、褐燥之分。
6.3 湯色術語
6.3.1 金黃 golden yellow 以黃為主,帶有橙色,有深淺之分。
6.3.2 清黃 clear yellow 茶湯黃而清澈。
6.3.3 紅色 red colour 色紅,有深淺之分。
6.4 香氣術語
6.4.1 岩韻 yen flavour 武夷岩茶具岩骨花香韻味特徵。
6.4.2 音韻 in-flavour 鐵觀音特有的香味特徵。
6.4.3 濃郁 heavy flavour 濃而持久的特殊花果香。
6.4.4 悶火 sullky fired 烏竜茶烘焙後,未適當攤涼而形成一種令人不快的火氣。
6.4.5 猛火 too high firing 烘焙溫度過高或過急所産生的不良火氣。
6.5 滋味術語 6.5.1 清醇 clean and mellow 茶湯味新鮮,入口爽適。
6.5.2 甘鮮 sweet and fresh 鮮潔有甜感。
6.5.3 粗濃 coarse and heavy 味粗而濃。
6.6 味底術語
6.6.1 肥亮 fat and bright 葉肉肥厚,葉色透明發亮。
6.6.2 軟亮 soft and bright 葉質柔軟,葉色透明發亮。
6.6.3 紅邊 red side 做青適度,緑葉有紅邊或紅點。紅色明亮鮮豔。
6.6.4 暗紅張 dull red leaf 葉張發紅,夾雜的暗紅葉片。
6.6.5 死張 dead leaf 葉張發紅,夾雜傷紅葉片。
6.6.6 硬挺 hard 葉質老,按後葉張很快恢復原狀。
7 白茶術語
7.1 幹茶形狀術語
7.1.1 毫心肥壯 fat bud 芽肥嫩壯大,茸毛多。
7.1.2 茸毛潔白 white hair 茸毛多、潔白而富有光澤。
7.1.3 芽葉連枝 whole shoot 芽葉相連成朵。
7.1.4 葉緣垂捲 leaf side roll down 葉面隆起,葉緣嚮葉背微微翹起。
7.1.5 平展 flat leaf side 葉緣不垂捲而平展。
7.1.6 破張 broken leaves 葉張破碎。
7.1.7 臘片 waxy 表面形成臘質的老片。
7.2 幹茶色澤術語
7.2.1 鐵板色 iron grey 深紅而暗似鐵銹色,無光澤。
7.2.2 鐵青 iron blue 似鐵色帶青。
7.3 湯色術語
7.3.1 微紅 slight red 色微泛紅。
7.3.2 黃暗 yellow dull 色黃較深暗。此術語也適用於黃茶和緑茶的湯色和葉底色澤。
7.4 香氣術語
7.4.1 嫩爽 tender and brisk 活潑、爽快的嫩茶香氣。
7.4.2 毫香 pekoe flavour 白毫顯露的嫩芽葉所具有的香氣。
7.4.3 鮮純 fresh and pure 新鮮純和,有毫香。
7.4.4 酵氣 ferment odour 白茶萎凋過度,有紅茶發酵氣。
7.4.5 失解 freshless 極不鮮爽,有時接近變質。
7.5 滋味術語
7.5.1 清甜 clean and sweet 入口感覺清鮮爽快,有甜味。
7.5.2 醇爽 mellow and brisk 醇而鮮爽,毫味足。此術語也適用於黃茶滋味。
7.5.3 青味 green taste 茶味淡而青草味重。
7.6 葉底術語
7.6.1 紅張 red leaf 萎凋過度,葉張紅變。
7.6.2 暗張 dull leaf 暗黑,多為雨天製茶形成死青。
8 紅茶術語
8.1 幹茶形狀術語
8.1.1 毫尖 golden pekoe 金黃色茸毫的嫩芽。
8.1.2 緊捲 twisted 碎茶顆粒捲得很緊。
8.1.3 折皺 shrink 顆粒雖捲得不緊,但邊緣折皺是片茶好的形狀。
8.1.4 粗大 large 比正常規格大的茶。
8.1.5 細小 small 比正常規格小的茶。
8.1.6 毛衣 fibre 茶葉中的細筋毛,紅碎茶中含量較多。
8.1.7 筋皮 fibrou and skin 嫩莖和梗揉碎的皮。
8.1.8 毛糙 regged 形狀大小,粗細不勻,有毛衣,筋皮。
8.1.9 輕鬆 light and loose 顆粒鬆,身骨輕。
8.2 幹茶色澤術語
8.2.1 褐黑 auburnish black 烏中帶褐有光澤。此術語也適用於壓製茶幹茶色澤。
8.2.2 慄褐 chestnut auburn 褐中帶深棕色,似成熟慄殼色。
8.2.3 慄紅 chestnut red 紅中帶深棕色。
8.2.4 泛紅 reddish 色帶紅而無光澤。
8.2.5 枯紅 dry red 色紅而枯燥。
8.2.6 灰枯 dry grey 色灰而枯燥。
8.3 湯色術語
8.3.1 紅豔 red brilliant 似琥珀色,鮮豔明亮,金圈厚而豔。
8.3.2 紅亮 red bright 紅而透明光亮。此術語也適用於葉底色澤。
8.3.3 紅明 red clear 紅而透明,亮度次於“紅亮”。
8.3.4 深紅 deep red 紅較深。此術語也適用於壓製茶湯色。
8.3.5 淺紅 light red 泛紅。深度不足。
8.3.6 冷後渾 cream down 茶湯冷卻後出現淺褐色或橙色乳狀的渾濁現象,為優質紅茶象徵之一。
8.3.7 薑黃 ginger yellow 紅碎茶茶湯加牛奶後呈薑黃明亮。
8.3.8 粉紅 pink 紅碎茶茶湯加牛奶後,呈明亮玫瑰紅色。
8.3.9 灰白 greyish white 紅碎茶茶湯加牛奶後,呈灰暗混濁的乳白色。
8.4 香氣術語
8.4.1 鮮甜 fresh and sweet 鮮爽帶甜感。此術語也適用於滋味。
8.4.2 高甜 high and sweet 高而帶甜感。
8.4.3 焦糖香 camerlsed 烘幹充足或火功高致使香氣帶有飴糖甜香。
8.4.4 甜和 sweet 香氣純和雖不高,但有甜感。
8.4.5 高銳 high and sharp 香氣鮮銳,高而持久。
8.4.6 果香 fruity flavour 類似某種幹鮮果香。如核桃香、蘋果香等。
8.4.7 麥芽香 malty 乾燥得當,帶有麥芽糖香。
8.5 滋味術語
8.5.1 濃強 heavy and strong 茶味濃厚,刺激性強。
8.5.2 甜濃 sweet and heavy 味濃而帶甜,富有刺激性。
8.5.3 濃澀 heavy and astringency 富有刺激性,但帶澀味,鮮爽度較差。
8.6 葉底術語
8.6.1 紅勻 red cven 紅色深淺比較一致。
8.6.2 紫銅色 coppery 色澤明亮,呈紫銅色,為優良葉底的一種顔色。
8.6.3 烏暗 dark dull 似成熟的慄子殼色,不明亮。
8.6.4 烏條 dark leaf 烏暗而不開展。
8.6.5 花青 green 青緑色葉張或青緑色斑塊,紅裏夾青。 | 茶葉喝法與使用 And use of drinking tea | 新茶並非越新越好,喝法不當易傷腸胃,由於新茶剛采摘回來,存放時間短,含有較多的未經氧化的多酚類、醛類及醇類等物質,這些物質對健康人群並沒有多少影響,但對胃腸功能差,尤其本身就有慢性胃腸道炎癥的病人來說,這些物質就會刺激胃腸黏膜,原本胃腸功能較差的人更容易誘發胃病。因此新茶不宜多喝,存放不足半個月的新茶更不要喝。
此外,新茶中還含有較多的咖啡因、活性生物鹼以及多種芳香物質,這些物質還會使人的中樞神經係統興奮,有神經衰弱、心腦血管病的患者應適量飲用,而且不宜在睡前或空腹時飲用
正確方法是放置半個月以後纔可能使用。 | 新品種茶葉 New varieties of tea | 日本茶葉産地靜岡縣的一傢企業最近嚮市場推出一種茶葉新品——“熱風褐變茶”受到消費者的矚目。據生産商介紹,這種茶葉新品是一種緑茶,在乾燥加工時嚮乾燥機裏吹進幹熱空氣的同時鼓進氧氣,引起茶葉內部的化學反應,其中的粗皂角苷被萃取出來,從而産生一種不同於原有茶葉味道的香味。此外,這種茶葉裏還含有許多其他有效成分,對人體的健康有益。在飲用這種茶葉之前,需要煎煮到水開為止,茶水在室溫下可保存兩至三天,飲用者可免去“過夜茶”之憂。 | | 茶葉命名是茶葉分類的重要程序之一。我國茶樹品種資源豐富,品種適製性也很廣,有的品種適製一種茶類,有的品種適製二、三種以上的茶類。一種茶葉必須有一個名稱以為標志。命名與分類可以聯繫一起,如功夫紅茶,前者是命名,後者是分類;又如白毫銀針,前者是分類,後者是命名。茶葉命名通常都帶有描述性的。
茶葉命名的依據,除以形狀、色香味和茶樹品種等不同外,還有以生産地區、采摘時期和技術措施以及銷路等等不同,而命名也不同。
茶名以形容形狀的為多,如瓜片、雀舌、毛尖、紫筍、珍眉等。
茶名形容色、香、味的也很多,如敬亭緑雪,形容其色澤;舒城小蘭花是指其香氣;江華苦茶是指其滋味。
各地的茶名冠以地名的也很普遍,如西湖竜井、武夷岩茶、安化鬆針、信陽毛尖、黃山毛峰等等。
以采摘時期不同而命名,古今亦有,如雲南的春尖,安溪的秋香、鼕片等。
以製茶技術不同而命名,如炒青、烘青、蒸青、窨化茶等。以茶樹不同而命名的,如烏竜、水仙、毛蟹等。 | | 茶葉
(《本草便讀》)
【異名】苦茶、檟(《爾雅》),荼、茗、荈(《爾雅》郭璞註),苦梌(《唐本草》),蔎(《茶經》)),臘茶(《聖濟總錄》),茶芽(《本草別說》),芽茶(《簡便單方》),細茶(《萬氏傢抄方》),酪奴(《綱目》)。
【來源】為山茶科植物茶的芽葉。
【植物形態】茶(《唐本草》)
常緑灌木,有時呈喬木狀,高1~6米。多分枝,嫩枝有細毛,老則脫落。單葉互生,長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彤,或倒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有時稍鈍,基部楔形,邊緣有鋸齒,質厚,老則帶革質,上面深緑色,有光澤,平滑無毛,下面淡緑色,羽狀網脈,幼葉下面具短柔毛;葉柄短,略扁。花腋生,1~3朵,具有花柄,微垂;總苞2;萼片5,宿存,深緑色;花瓣5,白色,稍有香氣,近圓形或廣倒卵形;雄蕊多數,排列成多輪;雌蕊居於中央,子房上位。蒴果,木質化,扁圓三角形。暗褐色。花期10~11月。果實越年成熟。
原産我國南部山地。現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等地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根(茶樹根)、果實(茶子)、泡過的茶葉(爛茶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茶樹通常種植三年以上即可采葉。以清明前後枝端初發嫩葉時,采摘其嫩芽最佳(清明前采摘者稱"明前",𠔌雨前采摘者稱"雨前")。此後約一個月,第二次采收其成長之嫩葉,再一月第三次采收。亦有在立秋後第四次采收者,惟采摘時間愈遲,品質愈次。鮮葉採集後,經過殺青、揉捻、乾燥、精製等加工過程,則為成品"緑茶"。若鮮葉經過萎雕、揉捻、發酵、乾燥、精製等加工過程,則為成品"紅茶"。本品宜密藏於乾燥處,以防發黴變質。
【化學成分】茶葉含嘿呤類生物鹼,以咖啡鹼為主,含量約1~5%,並含微量的可可豆鹼、茶鹼和黃嘌呤。緑茶中含縮合鞣質約10~24%,紅茶因經過發酵,鞣質含量減少,一般僅6%左右,茶葉鞣質中以沒食子酰-l-表沒食子兒茶精為主,並含少量l-表沒食子兒茶精、沒食子酰表兒茶精、l-表兒茶精等。咖啡鹼在茶葉中大部與鞣質結合而存在,以春季的嫩葉中含咖啡鹼量較高。茶葉發酵,可使遊離的咖啡鹼的含量比例增加。我國所産的各種市售茶葉,一般含咖啡鹼約2~4%,含鞣質約3~13%。
茶葉含揮發袖約0.6%,調製的緑茶含揮發油約0.006%,是茶葉的香氣成分。主成分是β,γ-庚烯醇,占50~90%,以及α,β-庚烯醛等。紅茶的香氣成分是:α-及β-紫羅蘭酮和它的衍生物,α-鬆油醇,癸二烯-2,4-醛,3,7-甲基辛三烯-1,5,7-醇-3,2-苯基丁烯-2-醛,茶蠃酮,茉莉花素,δ-畢澄茄烯,糠醇,α-衣蘭油烯,甲酸苄酯,甲酸苯乙酯,牻牛兒醛,吡咯-2-甲醛,苯甲酸己烯-2-酯,甲基苯基甲醇,吲哚等。
茶葉中尚含三萜皂甙及甙元:茶皂醇E、茶葉皂甙等,並含維生素C130~180毫剋%,少量鬍蘿蔔素,二氫麥角甾醇,黃酮類槲皮素及山柰酚等和黃酮醇與沒食子酸所成的一些酯。
【藥理作用】茶葉的藥理作用主要由其所含的黃嘌呤衍化物(咖啡因及茶鹼)所産生;另外尚含大量鞣酸,故有收斂、抑菌及維生素P樣作用。
①對中樞神經係統的作用
咖啡因能興奮高級神經中樞,使精神興奮,思想活躍,消除疲勞;過量則引起失眠、心悸、頭痛、耳鳴、眼花等不適癥狀。它能加強大腦皮層的興奮過程,其最有效劑量與神經類型有關。
②對循環係統的作用
咖啡因、茶鹼可直接興奮心髒,擴張冠狀血管。對末梢血管有直接擴張作用。但咖啡因對血管運動中樞、迷走神經中樞也有興奮作用,因而影響比較復雜。
③對平滑肌、橫紋肌的作用
茶鹼(通常使用氨茶鹼)能鬆弛平滑肌,故用以治療支氣管哮喘、膽絞痛等。咖啡因還能加強橫紋肌的收縮能力。
④利尿及其他作用
咖啡因,特別是茶鹼能抑製腎小管的再吸收,因而有利尿作用。咖啡因能增強胃分泌,故活動性消化性潰瘍病人不宜多飲茶。對代謝有興奮作用。
⑤抑菌作用
茶葉浸劑或煎劑在試管中,對各型痢疾桿菌皆具有抗菌作用,其抑菌效價與黃連不相上下。一般而言,花茶、緑茶的抗菌效能大於紅茶,對志賀氏痢疾桿菌的作用強於其他三型(福氏、施氏、宋內氏)。對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白喉桿菌、炭疽桿菌、枯草桿菌、變形桿菌、緑膿桿菌等亦有抑菌作用;血液及肉湯能減弱其抑菌作用,茶的濃度過高相反也會降低其作用。在試管中茶葉煎劑對葡萄球菌、鏈球菌的作用略遜於黃連而優於磺胺噻唑。對霍亂弧菌在試管中也有明顯的殺滅作用,且在低於體溫的溫度(27℃)下即有效力。痢疾桿菌在茶葉肉湯培養基中多次傳代後,能産生明顯的抗藥性。茶葉抗菌的有效成分一般認為即係鞣質。對豚鼠(眼)的痢疾桿菌實驗性感染,茶葉煎劑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⑥收斂及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
茶葉中的鞣質,有收斂腸胃的作用。此鞣質乃兒茶素與沒食子酸酯的混合物,有高度維生素P的活性。它能保持或恢復毛細血管的正常抵抗力。實驗證明,它能抑製大鼠無菌性炎癥的發展;在慢性試驗中,連續用藥可降低兔的收縮壓,停藥後很快恢復正常。
茶葉中含咖啡因一般在2~3%,故一杯濃茶含咖啡因在0.1剋左右。快速浸泡之茶,咖啡因幾全可浸出,但其中所含鞣質則僅可浸出一部分(鞣質可妨礙消化),因此,短時浸泡似很合理。發酵後之紅茶,揮發性成分(茶之香味)損失一部分,鞣質也被破壞一部分(大致含量為5~6%),較緑茶(鞣質含量12~15%)為少。
【性味】苦甘,涼。
①《千金·食治》:"味苦鹹酸,冷,無毒。"
②《唐本草》:"味甘苦,微寒,無毒。"
【歸經】入心、肺、胃經。
①《湯液本草》:"入手、足厥陰經。"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肝、脾、肺、腎五經。"
③《本草求真》:"入胃、腎。"
【功用主治】清頭目,除煩渴,化痰,消食,利尿,解毒。治頭痛,目昏,多睡善寐,心煩口渴,食積痰滯,瘧,痢。
①《本草經集註》:"(主)好眠。"
②《千金·食治》:"令人有力,悅志。"
③《唐本草》:"主瘻瘡,利小便,去淡(痰)熱渴。主下氣,消宿食。"
④《食療本草》:"利大腸,去熱,解痰。"
⑤《本草拾遺》:"破熱氣,除瘴氣。"
⑥《本草別說》:"治傷暑,合醋治泄瀉甚效。"
⑦張潔古:"清頭目。"
⑧《湯液本草》:"治中風昏憤,多睡不醒。"
⑨《日用本草》:"除煩止渴,解膩清神。""炒煎飲,治熱毒赤白痢;同芎藭、蔥白煎飲,止頭痛。"
⑩《綱目》:"濃煎,吐風熱痰涎。"
⑾《本草通玄》:"解炙煿毒、酒毒。。
⑿《隨息居飲食譜》:"清心神,涼肝膽,滌熱,肅肺胃。"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泡茶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宜忌】失眠者忌服。
①《本草拾遺》:"食之宜熱,冷即聚痰。久食令人瘦,使不睡。"
②《綱目》:"服威靈仙、土茯苓者忌飲茶。"
【選方】①治卒頭痛如破,非中冷又非中風,是痛是膈中痰,厥氣上衝所致,名為厥頭痛,吐之即瘥:單煮茗作飲二、三升許,適冷暖,飲二升;須臾即吐,吐畢又飲,如此數過,劇者須吐膽乃止,不損人而渴則瘥。(《千金方》)
②治風熱上攻,頭目昏痛,及頭風熱痛不可忍:片芩二兩(酒拌炒三次,不可令焦),小川芎一兩,細芽茶三錢,白芷五錢,薄荷三錢,荊芥穗四錢。上為細末。每服二、三錢,用茶清調下。(《赤水玄珠》茶調散)
③治諸般喉癥:細茶三錢(清明前者佳),黃柏三錢,薄荷葉三錢,硼砂(煅)二錢。上各研極細,取淨末和勻,加冰片三分吹之。(《萬氏傢抄方》茶柏散)
④治霍亂後,煩躁臥不安:幹薑(炮為末)二錢匕,好茶末一錢匕。上二味,以水一盞,先煎茶末令熱,即調幹薑末服之。(《聖濟總錄》薑茶散)
⑤治羊癲風:經霜老茶葉-兩。為末,同生明礬五錢為細末,水泛丸,朱砂作衣。每服三錢,白滾湯送下。(《周益生傢寶方》)
⑥治三陰瘧:雨前茶三錢,鬍桃肉五錢(敲碎),川芎五分,寒多加鬍椒三分。未發前,入茶壺內以滾水衝泡,乘熱頻頻服之,吃到臨發時,不可住。(《醫方集聽》)
⑦治熱毒下痢:好茶一斤。(炙)搗末,濃煎一、二盞服。久患痢者亦宜服之。(孟詵)
⑧治血痢:????水梅(除核研)一枚,合臘茶加醋湯沃,服之。(《聖濟總錄》)
⑨治小便不通,臍下滿悶:海金沙一兩,臘茶半兩。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煎生薑、甘草湯調下,不拘時,未通再服。(《聖濟總錄》海金沙散)
⑩治腰痛難轉:煎茶五合,投醋二合,頓服。(《食療本草》)
⑾治蟲積並哮喘、蟲脹:茶葉五錢,青????一錢,洋糖、三棱、雷丸各三錢。為末,將上????、糖煎好後,入三味調勻。每服三錢,白湯送下。(《串雅補》)
⑿治腳趾縫爛瘡,及因暑手抓兩腳爛瘡:細茶研末調爛敷之。(《攝生衆妙方》)
【臨床應用】①治療細菌性痢疾
無論急、慢性菌痢均有效果。據數十例至上百例的觀察,急性菌痢的治愈率一般在95%以上;慢性菌痢的近期治愈率在85%以上,雖癥狀消失較慢,但對腸粘膜病變的愈合及大便細菌的轉陰尚較滿意。亦有報告168例急、慢性蓖痢的治愈率僅40.6%。用法:100%茶葉煎液日服3~4次,每次2毫升或5~10毫升;10%煎液日服4次,每次20~40毫升,或每次15毫升同時並用2%煎劑灌腸;或5%煎劑單獨灌腸,每次100~300毫升,每日3次;丸劑內服,每次2剋,每日4次。據臨床觀察,茶葉的不同品種和等級以及茶液的不同濃度,其療效似無明顯差異。煎液灌腸較口服效果滿意,特別對腸粘膜糜爛的減輕、消失,潰瘍的愈合,效果顯著,且無不良反應。茶葉獲效的原因主要是:㈠抗菌作用;㈡通過改變機體調節機能,加強吞噬作用及抗體之産生而使疾病痊愈;㈢茶汁中含鞣酸頗多,與細菌中的蛋白質相遇,即被吸收結合而使細菌停止生活。副作用:部分病例服藥後有興奮失眠、頭暈、心跳、惡心、嘔吐、多尿、便秘等反應,平素飲茶少或治療時所用茶液的濃度高者尤易發生,服澳劑後能使興奮失眠等反應減輕或消失;少數病例舌邊緣出現炎癥或潰瘍改變,個別病例發生過敏性皮疹,甚或引起中毒性精神障礙。另有文獻指出,煎劑口服副作用較大,病員往往因此而不願服用,改用丸劑可顯著減輕;采用灌腸法則很少發生不良反應。
②治療阿米巴痢疾
口服100%煎劑,每次5~10毫升,或10%煎劑每次15~20毫升,均每日4次。12例的觀察,服藥後臨床癥狀均於1~7天消失,大便鏡檢3~7天轉為正常。部分病例經1~5個月追蹤觀察,未見復發。
③治療急性胃腸炎
成人用50%煎液每次10毫升,日服4次;小兒用10%煎液,1~5歲15~20毫升,5~10歲20~90毫升,10~15歲30~40毫升。觀察20例,服藥後癥狀於1~2天內消失。對少數嚴重脫水病例,同時補充液體。茶葉治療本病的作用在於:對腸粘膜起收斂及保護作用,減輕發炎和腸蠕動;其次是通過興奮中樞神經,增強其活動,以抑製和消滅來自局部的惡性刺激,使機體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
④治療急、慢性腸炎
觀察急性腸炎87例,治愈率達90%以上,平均治愈日數為2天;慢性腸炎12例,服藥4~21天後,10例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大便恢復正常;2例接近正常。用法:100%茶葉煎劑,每次2毫升或5毫升,日服3~4次。
⑤治療小兒中毒性消化不良
觀察2歲以下中毒性消化不良嬰兒21例,除服茶葉煎劑外(參見③治療急性胃腸炎劑量),同時配合補液、糾正酸鹼平衡失調,3例加用抗菌素,結果全部治愈。平均住院時間為6天。
⑥治療傷寒
以100%茶葉煎劑10毫升口服,每日3次,試治傷寒及副傷寒各1例。1例傷寒患者於服藥3天後體溫降至正常,另1例副傷寒則於服藥9天後體溫完全正常,其它癥狀亦隨之好轉。
⑦治療急性傳染性肝炎
內服緑茶丸每日3~4次,每次3剋,連服2~3周。根據30例觀察,治療後各種癥狀體徵消失所需平均時間為1.4~14.5天不等,肝功能恢復所需平均時間為14.5~26天。與辨證施治組對照,療效大致相仿。所治病例均係黃疸型,中醫分型屬於"陽黃"範圍。
⑧治療羊水過多癥
對已確定羊水過多的産婦,在臨産前數周即酌飲紅茶,早晚各1次。曾以此法治療12例羊水在3000毫升以上的産婦,療程7~20天,用茶約3兩,即安全渡過産期。
⑨防治稻田皮炎
取老茶葉2兩,明礬2兩,加水500毫升浸泡煎煮。在下水田前後將手腳各浸泡1次,聽其自行乾燥,忌用肥皂洗滌。既能預防,亦可治療。
⑩治療牙本質過敏癥
次級紅茶1兩,水煎。先用煎液含漱,然後飲服。每日至少2次,直至痊愈,不可中斷。不宜服用二煎。用於治療全口性及局部性牙本質過敏癥20例,治愈12例,好轉6例,不明2例。認為次級紅茶含氟量較高,而牙齒的組織成分主要是氫氮磷灰石,與氟接觸後,變成氟磷灰石,具有較高的抗酸能力,且能減弱牙質內神經纖維束的傳導性,故對牙本質過敏癥具有脫敏作用。
此外,據報道用0.4%的茶葉浸液作皮膚劃痕試驗診斷鈎蟲病,其陽性率與糞檢及鈎蟲成蟲抗原皮膚劃痕試驗的陽性率基本相符。
【名傢論述】①《湯液本草》:"茗,苦茶、臘茶是也。治陰證湯藥內用此去格拒之寒,及治伏陽,大意相似。茶苦,《經》:苦以泄之。其體下行,所以能清頭目。"
②楊士瀛:"薑、茶治痢,薑助陽,茶助陰,並能消暑解酒食毒。且一寒一熱,調平陰陽,不問赤白冷熱,用之皆良。"
③《綱目》:"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虛實,若少壯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與茶相宜。溫飲則火因寒氣而下降,熱飲則茶藉火氣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闓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若虛寒及血弱之人,飲之既久,則脾胃惡寒,元氣暗損,土不製水,精血潛虛,成痰飲,成痞脹,成痿痹,成黃瘦,成嘔逆,成洞瀉,成腹痛,成疝瘕,種種內傷,此茶之害也。蘇軾《茶說》雲,除煩去膩,世故不可無茶,然暗中損人不少,空心飲茶入????,直入腎經,且冷脾胃,乃引賊入室也。惟飲食後濃茶漱口,既去煩膩而脾胃不知,且苦能堅齒消蠹,深得飲茶之妙,古人呼為酪奴,亦賤之也。又濃茶能令人吐,乃酸苦涌泄為陰之義,非其性能升也。"
④《本草經疏》:"茗,《本經》味甘,氣微寒,無毒,藏器言舌,然亦有不苦者。太陰為清肅之髒,喜涼而惡熱,熱則生痰而津液竭,故作渴也;瘻瘡者,大腸積熱也;小便不利者,小腸熱結也;甘寒入心、肺而除熱,則津液生,痰熱解,髒氣既清,腑病不求其止而止矣。令人少睡者,蓋心藏神,神昏則多睡,清心經之熱,則神常自惺寂,故不寐也。下氣消食者,苦能下泄,故氣下火降,而兼滌除腸胃,則食自消矣。""凡茶之種類極多,方宜大異,要皆以味甘不澀,氣芬如蘭,摘於夏前者為良。夫茶…能滌腸胃一切垢膩,寧非木中清貴之品哉?昔人多以苦寒不利脾胃,及多食發黃消瘦之說,此皆語其粗惡苦澀,品類最下者言之耳。"
⑤《本經逢原》:"茗乃茶之粗者,味苦而寒,最能降火消痰,開鬱利氣,下行之功最速,故《本經》主瘻瘡,利小便,去痰熱之患,然過飲令人少寐,以其氣清也。消食止渴,無出其右,……兼香豉、蔥白、生薑,治時疫氣發熱頭痛。……凡茶皆能降火,清頭目。其陳年者曰臘茶,以其經鼕過臘,故以命名。佐劉寄奴治便血最效。産徽者曰鬆蘿;長於化食;産浙紹者曰日鑄,專於清火;産閩者曰建茶,專於闢瘴;産六合者曰苦丁,專於止痢;産滇南者曰普洱茶,則兼消食闢瘴、止痢之功。蒙山者世所罕有,近世采石苔代充,誤人殊甚。其餘雜茶,皆苦寒伐胃,胃虛血弱之人,有嗜茶成癖者,久而傷精,血不華,色黃瘁痿弱,嘔逆洞泄,種種皆傷茶之害。而侵晨啜茗,每傷腎氣。酒後嗜茶,多成茶癖。又新茶飲之,令人聲音不清,以其能鬱遏火邪也。至於精氣寒滑,觸之易泄者勿食,宜以沙菀蒺藜點湯代之。"
⑥《隨息居飲食譜》:"茶以春采色青,炒焙得法,收藏不泄氣者良。色紅者,已經蒸盒,失其清滌之性,不能解渴,易成停飲也。" | | 從植物學的角度來講
茶拉丁學名: 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
在植物分類係統中
屬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
原始花被亞綱(Archichlamydeae)
山茶目(Theales)
山茶科(Theaceae)
山茶屬(Camellia)
茶亞屬(Thea)
茶組(Camellia sect thea.L)
下又分兩個種:茶種(中國種)、普洱種。
茶屬雙子葉植物,約30屬,500種,分佈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有14屬,397種,主産長江以南各地,其中茶屬Camellia和何樹屬Schima等均極富經濟價值。喬木或灌木;葉互生,單葉,革質,無托葉;花常兩性,稀單性,單生或數朵聚生,腋生或頂生;萼片5-7,覆瓦狀排列;花瓣通常5,稀4至多數,覆瓦狀排列;雄蕊極多數,稀少數,分離或多少合生;子房上位,稀下位,2-10室,每室有胚珠2至多顆;果為一蒴果,或不開裂而核果狀。我們一般所說的茶葉就是指用茶樹的葉子加工而成,可以用開水直接泡飲的一種飲品。
茶葉與咖啡、可可並稱為世界三大飲料。 | 茶葉的分類 Classification of tea | 1.以色澤(或製作工藝)分類: (中國七大茶係)
茶類名 製作特色 代表産品
金茶 發酵中金菌異化(發酵度80——100m) 琥珀金茶
金茶最早發現於數千年前,《中茶志》中曾有提及。極品金茶遍體金色,泡出茶湯為琥珀金色。純天然生成,主要産地在湖南、福建。目前僅有湖南保持少量金茶原葉産地。金茶極其珍貴稀有。自漢朝起是皇室貢品。但是由於産量非常稀少而知名度低。金茶是中國頂級茶葉的最高代表,也是中國茶文化和技術的最高體現。經過數月或經年的自然發酵,金茶原葉中營養物質會凝聚成金色菌體,覆蓋於金茶表面。菌體經研究為冠狀散突菌,通俗來講就是年久的靈芝表面孢子所含的抗衰老物質。古人已經察覺到金茶的功效,所以金茶又被稱為“茶靈芝”、“金靈芝”、或者“瑤池仙茶”。大量的金茶原葉衹可能有少部分茶葉能夠適度發酵,産生均勻的金色菌體。
緑茶 不發酵的茶(發酵度為零) 黃山毛峰 六安瓜片 竜井茶 碧蠃春 蒙洱茶 信陽毛尖
這是我國産量最多的一類茶葉,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首位。緑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衝泡等特點。其製作工藝都經過殺青一揉捻一乾燥的過程。由於加工時乾燥的方法不同,緑茶又可分為炒青緑茶、烘青緑茶、蒸青緑茶和曬清緑茶。 緑茶是我國産量最多的一類茶葉,全國18個産茶省(區)都生産緑茶。我國緑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之首,每年出口數萬噸,占世界茶葉市場緑茶貿易量的70%左右。我國傳統緑茶--眉茶和珠茶,嚮以香高、味醇、形美、耐衝泡,而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歡迎。
黃茶 微發酵的茶(發酵度為10-20m) 霍山黃芽 蒙洱銀針
在製茶過程中,經過悶堆渥黃,因而形成黃葉、黃湯。分“黃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銀芽、四川雅安、名山縣的蒙頂黃芽、安徽霍山的霍山黃芽)、“黃小茶”(包括湖南嶽陽的北港在、湖南寧鄉的溈山毛尖、浙江平陽的平陽黃湯、湖北遠安的鹿苑)、“黃大茶”(包括的大葉青、安徽的霍山黃大茶)三類。
白茶 輕度發酵的茶(發酵度為20-30m) 白毫銀針 白牡丹
它加工時不炒不揉,衹將細嫩、葉背滿茸毛的茶葉曬幹或用文火烘幹,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來。白茶主要産於福建的福鼎、政和、鬆溪和建陽等縣,有“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幾種。
青茶 半發酵的茶(發酵度為30-60m) 鐵觀音 文山包種茶 凍頂烏竜茶
青茶(烏竜茶),屬半發酵茶,即製作時適當發酵,使葉片稍有紅變,是介於緑茶與紅茶之間的一種茶類。它既有緑茶的鮮濃,又有紅茶的甜醇。因其葉片中間為緑色,葉緣呈紅色,故有“緑葉紅鑲邊”之稱。但是安溪鐵觀音的新貴感德鐵觀音的最新清香製法是沒有 “緑葉紅鑲邊”的特徵。特別是感德下村(霞雲村、霞春村等)更是該做法的典型代表。
紅茶 全發酵的茶(發酵度為80-90m) 祁門紅茶 荔枝紅茶
紅茶與緑茶的區別,在於加工方法不同。紅茶加工時不經殺青,而且萎凋,使鮮葉失雲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 成條或切成顆粒),然後發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變成紅色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一部分溶於水,一部分不溶於水,而積纍在葉片中,從而形成紅湯、紅葉。紅茶主要有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三大類。
黑茶 後發酵的茶(發酵度為100m) 六堡茶 普洱茶 渠江薄片
原料粗老,加工時堆積發酵時間較長,使葉色呈暗褐色。黑茶原來主要銷往邊區,是藏、蒙、維吾爾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像雲南的普洱茶就是其中一種。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廣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邊茶”“南路邊茶”、雲南的“緊茶”、“扁茶”、“方茶”和“圓茶”等品種。
2.以季節分類:
1、春茶----是指當年3月下旬到5月中旬之前采製的茶葉。春季溫度適中,雨量充份,再加上茶樹經過了半年鼕季的休養生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碩,色澤翠緑,葉質柔軟,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特別是氨基酸。不但使春茶滋味鮮活且香氣宜人富有保健作用。(如六安瓜片)
2、夏茶----是指5月初至7月初采製的茶葉夏季天氣炎熱,茶樹新的梢芽葉生長迅速,使得能溶解茶湯的水浸出物含量相對減少,特別是氨基酸等的減少使得茶湯滋味、香氣多不如春茶強烈,由於帶苦澀味的花青素、咖啡因、茶多酚含量比春茶多,不但使紫色芽葉增加色澤不一,而且滋味較為苦澀。(如普洱茶)
3、秋茶----就是8月中旬以後采製的茶葉。秋季氣候條件介於春夏之間,茶樹經春夏二季生長、新梢芽內含物質相對,減少葉片大小不一,葉底發脆,葉色發黃,滋味和香氣顯得比較平和。(如鐵觀音)
4、鼕茶----大約在10月下旬開始采製。鼕茶是在秋茶采完後,氣候逐漸轉冷後生長的。因鼕茶新梢芽生長緩慢,內含物質逐漸增加,所以滋味醇厚,香氣濃烈。 (如凍頂烏竜) | 茶葉基本成份及功效 And effectiveness of basic ingredients of tea | 飲茶有許多益處,這是衆所周知的。但飲茶為什麽會有許多好處呢?這對一般人來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隨着科學的發展,到了19世紀初,茶業的成分纔逐漸明確起來。經過現代科學的分離和鑒定,茶葉中含有機化學成分達四百五十多種,無機礦物元素達四十多種。茶葉中的有機化學成分和無機礦物元素含有許多營養成分和藥效成分。有機化學成分主要有:茶多酚類、植物鹼、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果膠素、有機酸、脂多糖、糖類、酶類、色素等。而鐵觀音所含的有機化學成分,如茶多酚、兒茶素、多種氨基酸等含量,明顯高於其他茶類。無機礦物元素主要有:鉀、鈣、鎂、鈷、鐵、錳、鋁、鈉、鋅、銅、氮、磷、氟、碘、硒等。鐵觀音所含的無機礦物元素,如錳、鐵、氟、鉀、鈉等均高於其他茶類。
一、茶葉基本成份
1、兒茶素類:俗稱茶單寧,是茶葉特有成份,具有苦、澀味及收斂性。
2、咖啡因:帶有苦味,是構成茶湯滋味的重要成份。
3、礦物質:茶中含有豐富的鉀、鈣、鎂、錳等11種礦物質。
二、茶葉基本成份之功能
1、兒茶素類:
俗稱茶單寧,是茶葉特有成份,具有苦、澀味及收斂性。在茶湯中可與咖啡因結合而緩和咖啡因對人體的生理作用。具抗氧化、抗突然異變、抗腫瘤、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及低低密度酯蛋白含量、抑製血壓上升、抑製血小板凝集、抗菌、抗産物過敏等功效。
2、咖啡因:
帶有苦味,是構成茶湯滋味的重要成份。紅茶茶湯中,與多無酚類結合成為復合物;茶湯冷後形成乳化現象。茶中特有的兒茶素類及其氧化縮和物可使除中咖啡因的興奮作用減緩而持續,故喝茶可使長途開車的人保持頭腦清醒及較有耐力。
3、礦物質:
茶中含有豐富的鉀、鈣、鎂、錳等11種礦物質。茶湯中陽離子含量較多而陰離子較少,屬於鹼性食品。可幫助體液維持鹼性,保持健康。
①鉀:促進血鈉排除。血鈉含量高,是引起高血壓的原因之一,多飲茶可防止高血壓。
②氟:具有防止蛀牙的功效。
③錳:具有抗氧化及防止老化之功效,增強免疫功能,並有助於鈣的利用。因不溶於熱水,可磨成茶粉食用。
4、維生素:
①類鬍蘿蔔素:在人體可轉換為維生素,但要和茶未一起飲咽纔可補充。
②B群維生素及維生素C:為水溶性,可由飲茶中獲取。
5、其他機能成份:
①黃酮醇類具增強微血管壁消除口臭功效。
②皂素抗癌、抗炎癥功效。
③胺基酪酸於製茶過程中強迫茶葉進行無氧呼吸而産生,稱佳葉竜茶可以防高血壓。
三、茶的功效
中國古人曾認為茶有十德: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唐朝盧仝的《七碗茶歌》也對茶做了非常形象的描述:“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捲。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嚮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茶藥與茶療】
茶文化與中醫藥,兩者間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 而且都與神農氏這一傳說有關。
由於茶葉有很好的醫療效用,所以唐代即有“茶藥”(見代宗大歷十四年王國題寫的“茶藥”)一詞;宋代林洪撰的《山傢清供》中,也有“茶,即藥也”的論斷。可見,茶就是藥,並為藥書(古稱本草)所收載。但近代的習慣,“茶藥”一詞則僅限於方中含有茶葉的製劑。 由於茶葉有很多的功效,可以防、治內外婦兒各科的很多病癥,所以,茶不但是藥,而目是如同唐代陳藏器所強調的:“茶為萬病之藥”。
茶不但有對多科疾病的治療效能,而目有良好的延年益壽、抗老強身的作用。
【茶的二十三功效】
(1)少睡 (2)安神 (3)明目 (4)清頭目 (5)止渴生津 (6)清熱 (7)消暑 (8)解毒 (9)消食 (10)醒酒 (11)去減肥 (12)下氣 (13)利水 (14)通便 (15)治痢 (16)去痰 (17)祛風解表 (18)堅齒 (19)治心痛 (20)療瘡治瘻 (21)療饑 (22)益氣力 (23)延年益壽
茶的其它功效不成係統者,尚有如下數條:《格物粗談》稱:“燒煙可闢蚊:建蘭生丸斑,冷茶和香油灑葉上”。《救生苦海》稱:“口爛,茶根代茶煎飲”。《本草綱目》:治“痘瘡作癢,房中宜燒茶煙恆熏之” | 無公害茶葉的衛生指標 Pollution-free tea health indicators | 項 目 譜尼指標mg/kg
鉛(Pb計) ≤5
銅(以Cu計) ≤60
六六六(BHC) ≤0.2
滴滴涕(DDT) ≤0.2
三氯殺蟎醇(dicofol) ≤0.1
氰戊菊酯(fenvalerate) ≤0.1
聯苯菊酯(biphenthrin) ≤5
氯氰菊酯(cypermethrin) ≤0.5
溴氰菊酯(deltamethrin) ≤5
甲胺磷(methamidophos) ≤0.1
乙酰甲胺磷(acephate) ≤0.1
樂果(dimethoate) ≤1
敵敵畏(dichlorovos) ≤0.1
殺螟硫磷(fenltrothion) ≤0.5
喹硫磷(quintozene) ≤0.2
科學家發現>>茶葉在壺中煮沸抗癌效果更顯著
科學家發現,用壺煮製的茶水更有利於健康。與簡單的在盛有沸水的杯子裏泡茶相比,煮茶水的方法可以釋放出更多的抗癌化學物質。
阿伯丁郡洛維特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茶葉在壺中煮沸5分鐘,抗氧化劑的濃度達到最高峰。抗氧化劑能吸收與癌癥和心髒病有關的有害自由基。科學家讓一些參與者飲用在壺中泡製長達10分鐘的茶,然後對他們血液中的多酚(植物自然産生的抗氧化劑)水平進行檢測。他們發現那些飲用泡製5分鐘的茶水的人比飲用泡製10分鐘的茶水的人血液中的抗氧化劑水平高60%。泡製3分鐘和5分鐘的茶水中的抗氧化劑水平的差異是30%。參加試驗者飲用一小時在壺中泡製5分鐘的茶水後,血流中的抗氧化劑水平上升了45%。茶葉在壺中泡製更長時間並沒産生更多的有益成分。他們還發現嚮茶水中添加牛奶不會影響茶的抗氧化劑成分。健康保健方面:紅茶可以幫助胃腸消化、促近食欲,可利尿、消除水腫,並強壯心肌功能。
預防疾病方面:紅茶的抗菌力強,用紅茶漱口可防濾過性病毒引起的感冒,並預防蛀牙與食物中毒,降低血糖值與高血壓。
研究表明:紅茶功效不遜於緑茶 且更有益於心髒
中國現代名茶有數百種之多,根據其歷史分析,有下列三種情況:
有一部分屬傳統名茶,如蒙洱茶、西湖竜井、廬山雲霧、洞庭碧蠃春、黃山毛峰、太平猴魁、恩施玉露、信陽毛尖、六安瓜片、屯溪珍眉、老竹大方、桂平西山茶、君山銀針、雲南普洱茶、蒼梧六堡茶、政和白毫銀針、白牡丹、安溪鐵觀音、鳳凰水仙、閩北水仙、武夷岩茶、祁門紅茶、武當道茶、古丈毛尖等。
另一部分是恢復歷史名茶,也就是說歷史上曾有過這類名茶,後來未能持續生産或已失傳的,經過研究創新,恢復原有的茶名。如渠江薄片、休寧鬆羅、涌溪火青、敬亭緑雪、九華毛峰、曾侯銀劍茶、漢傢劉氏茶、龜山岩緑、蒙頂甘露、仙人掌茶、天池茗毫、貴定雲霧、青城雪芽、蒙頂黃芽、陽羨雪芽、鹿苑毛尖、霍山黃芽、顧渚紫筍、徑山茶、雁蕩毛峰、日鑄雪芽、金奬惠明、金華舉岩、東陽東白等等。
還有大部分是屬於新創名茶,如婺源茗眉、蒙洱月芽、蒙洱太空茶、南京雨花茶、雲霧毛尖茶、無錫毫茶、茅山青峰、天柱劍毫、嶽西翠蘭、齊山翠眉、望府銀毫、臨海蟠毫、千島玉葉、遂昌銀猴、都勻毛尖、高橋銀峰、金水翠峰、永川秀芽、上饒白眉、湄江翠片、安化鬆針、遵義毛峰、文君緑茶、娥眉毛峰、雪芽、雪青、仙臺大白、早白尖紅茶、黃金桂、 秦巴霧毫、漢水銀梭、八仙雲霧、南糯白毫、午子仙毫等等。
茶葉是有保質期的,但與茶的品種有關,不同的茶保質期也不一樣。像雲南的普洱茶,少數民族的磚茶,陳化的反而好一些,保質期可達10到20年。又如武夷岩茶,隔年陳茶反而香氣馥鬱、滋味醇厚;湖南的黑茶,湖北的茯磚茶,廣西的六堡茶等,衹要存放得當,不僅不會變質,甚至能提高茶葉品質。
一般的茶,還是新鮮的比較好。如緑茶,保質期在常溫下一般為一年左右。不過影響茶葉品質的因素主要有溫度、光綫、濕度。如果存放方法得當,降低或消除這些因素,則茶葉可長時間保質。
判斷茶葉是否過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看它是不是發黴,或出現陳味;緑茶是不是變紅,湯色變褐、暗;滋味的濃度、收斂性和鮮爽度下降,此外看它包裝上的保質期,另外如果是散裝茶葉,最好不要超過18個月再衝飲。
烏竜茶是中國茶的代表,是一種半發酵的茶,透明的琥珀色茶湯是其特色。
最能體現中國茶文化特色的當數烏竜茶,因為烏竜茶的品嚐比較講究,衝泡也頗費工夫,因而人們稱它為“功夫茶”。
我國是茶樹的原産地,茶樹最早出現於我國西南部的雲貴高原、西雙版納地區。但是有部分學者認為茶樹的原産地在印度,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樹,而中國沒有。但他們不知中國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而且還有“茶樹王”。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的第一部藥學專著,自戰國時代寫起,成書於西漢年間。這部書以傳說的形式,搜集自遠古以來,勞動人民長期積纍的藥物知識,其中有這樣的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據考證:這裏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說,遠在上古時代,傳說中的炎帝,親口嘗過百草,以便從中發現有利於人類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內多次中毒。但由於服用茶葉而得救。這雖然是傳說,帶有明顯的誇張成份,但也可從中得知,人類利用茶葉,可能是從藥用開始的。
據考察,“茶”字最早出現在《百聲大師碑》和《懷暉碑》中,時間大約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後,在此之前,“茶”是用多義字“荼”表示的。
“茶”字的基本意義是“苦菜”,上古時期人們對茶還缺乏認識,僅僅根據它的味道,把它歸於苦菜一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當人們認識到它與一般苦菜的區別及其特殊功能時,單獨表示它的新字也就産生了。
茶與糧食,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可是,“由於氣候等原因,當地並不産茶,官府為了增強控製少數民族的力量,對茶葉的供給采取限量,直接分配的辦法,以求達到“以茶治邊”的目的。與此同時,官府不僅控製茶葉的供應,而且,以少量的茶,交換多數的戰馬,給兄弟民族帶來沉重的負擔,這就是歷史上的“茶馬互市”。
茶葉作為一種飲料,從唐朝開始,流傳到我國西北各個少數民族地區,成為當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中國是茶樹的原産地。然而,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於最早發現了茶這種植物,最先利用了茶這種植物,並把它發展形成為我國和東方乃至整個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如我國史籍所載,在未知飲茶前,“古人夏則飲水,鼕則飲湯”,恆以溫湯生水解渴。以茶為飲則改變了人們喝生水的陋習,較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至於茶在歐美一帶,被認為“無疑是東方賜予西方的最好禮物”,“歐洲若無茶與咖啡之傳入,飲酒必定更加無度”,“茶給人類的好處無法估計”,“我確信茶是人類的救主之一”,“是偉大的慰藉品”等等。世界各國飲茶及茶的生産和貿易,除朝鮮、日本以及中亞、西亞一帶是唐朝前後就從中國傳入者外,其他多是16世紀以後,特別是近200年以來纔傳入發展起來的。
普洱茶是歷史以來形成的雲南特有的地方名茶。是以雲南原産地的大葉種曬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兩個係列:直接再加工為成品的生普和經過人工速成發酵後再加工而成的熟普,型製上又分散茶和緊壓茶兩類;成品後都還持續進行着自然陳化過程,具有越陳越香的獨特品質。普洱茶是用優良品種雲南大葉種的鮮葉製成,也叫作普洱散茶。其外形條索粗壯肥大,色澤烏潤或褐紅,俗稱象豬肝色。滋味醇厚回甘,具有獨特的陳香味兒,有“美容茶”之聲譽。 | 關於茶葉加工 About tea processing | 茶葉深加工的含義和研究領域
茶葉的深加工的含意 茶葉的深加工是指用茶的鮮葉、成品茶葉為原料,或是用茶葉、茶廠的廢次品、下腳料為原料,利用相應的加工技術和手段生産出含茶的製品。含茶製品可能是以茶為主體的,也可能是以其他物質為主體的。
茶葉深加工的意義:
一是充分利用茶葉資源。很多的低檔茶和茶下腳料、茶廢棄物沒有直接的市場出路,而其中又有大量可以利用的資源,對它們進行深加工就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源來為人類造福,而企業也從中獲得經濟利益。
二是豐富市場産品。茶葉當然是很好的東西,但是人們已經不滿足茶葉僅僅是“乾燥了的樹葉”的産品形態,人們需要豐富化的茶製品。
三是開闢新的功能。茶葉的許多功能或功效不能夠在傳統的衝泡方法中得以利用,將茶進行深加工,可以有方向、有目的的利用這些功能。同時在深加工中也與其他的物質相配合,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茶葉深加工的技術:按《茶葉深加工技術》所述,茶葉深加工技術大體上可以分為四個方面或是四個類別,它們是:機械加工、物理加工、化學和生物化學加工、綜合技術加工。
茶葉的機械加工:這是指不改變茶葉的基本本質的加工方法,其特點是衹改變茶葉的外部形式,如外觀形狀、大小,以便於貯藏、衝泡、符合衛生標準、美觀等等。袋泡茶是茶葉機械加工的典型産品。
茶葉的物理加工:其典型産品有速溶茶、罐裝茶水(即飲茶)、泡沫茶(調製茶)。這是改變了茶葉的形態,成品不再是“葉”裝了。
化學和生物化學加工:指采用化學或生物化學的方法加工形成具有某種功能性的産品。其特點是從茶原料中分離和純化茶葉中的某些特效成份加以益用,或是改變茶葉的本質製成信的産品。如茶色素係列、維生素係列、抗腐劑等等。
茶葉的綜合技術加工:是指綜合利用上述的幾種技術製成含茶製品。目前的技術手段主要有:茶葉藥物加工、茶葉食品加工、茶葉發酵工程等。
教你選擇適合自己的茶
一般來說,有些病人、孕婦不宜飲茶,即便是平常人,在飲茶方面也要有所選擇。因為人群中有性別、年齡、地域、胖瘦、寒熱、虛實等不同的體質,有一些人並不宜喝茶。所以,喝茶也要因人而異。
(一)根據個人體質飲茶
辨體質選茶是茶道養生的重要基本功之一,從茶的生長地區來看,有東南西北的不同,更有寒熱文良的區別,泡製加工過程也有所不同,嚴格地說,並不是喝所有的茶都對身體有益。
我們常常看到某些人喝竜井茶或花茶就一個勁要上厠所,瀉得很厲害,以致不再喝茶;也有的人喝茶後會出現便秘;更有人喝茶後饑餓感很嚴重;有的人喝茶會整夜睡不着;有的人喝茶後血壓會上升;還有的人喝茶會象喝醉酒一樣,出現茶醉的怪現象,産生心慌、頭暈、四肢乏力、胃裏難受、站立不穩和饑餓等癥狀,這是就要註意對飲茶者進行調養了。産生茶醉的原因無非是由於空腹飲茶、血糖過低或是對氨茶鹼過敏,或是過度疲勞,或是過度興奮所致。一般情況下適當進食一些水果或糖水,或讓病人休息一下,暫時停止飲茶都有助於茶醉患者的恢復。
人的形體有高矮胖瘦,人的個性有柔剛,人的精神有低沉和高亢,人的先天稟賦有強弱,這些都應區別對待。一般來說,胖人多痰濕,多畏寒,多氣鬱;瘦人多火,多濕熱,多陰虛。南方人多火,體質多偏於陰虛,多偏於濕熱;北方人多寒,體質多偏於陽虛,多偏於痰濕。從生活方式來講,吸煙者多偏濕熱,多有陰火,多有痰濕;而嗜酒者則多偏於陰虛陽亢,下焦濕熱。從職業來講,知識分子和辦公室一族多好靜惡動,因而體質上多外實而內虛;而體力勞動者,多好動惡靜,因而在體質上多外虛而內實。在飲茶方面,有的人要講究一些,偏嗜於某種茶,這樣在長期的飲茶習慣影響下,體質也會發生變化。而有的人從不飲茶,剛開始飲茶時,則一在量上要輕,二在質上要柔,三在飲茶時間上要選擇較為平和的時期。
選擇茶葉應因人而異還應註意人體所處的不同狀態。青春期性發育,以緑茶為主;少女經期和婦女更年期,情緒不安,則飲花茶以疏肝解鬱,理氣調經;婦女産後和體力勞動者宜用紅茶;腦力勞動者宜緑茶;老年肝腎陰虛或陰陽俱虛可飲用紅茶。從藥茶的配合和飲用來講,知識分子和上班一族可飲用藥味稍柔、藥力稍緩、氣味較為芳香的花類或葉類植物;而重體力勞動者如搬運工人、建築工人則適合飲用藥力渾厚一些的藤類、莖類植物茶。 | | 茶葉的選購不是易事,要想得到好茶葉,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識,如各類茶葉的等級標準,價格與行情,以及茶葉的審評、檢驗方法等。茶葉的好壞,主要從色、香、味、形四個方面鑒別,但是對於普通飲茶之人,購買茶葉時,一般衹能觀看幹茶的外形和色澤,聞幹香,使得判斷茶葉的品質更加不易。這裏粗略介紹一下鑒別幹茶的方法。幹茶的外形,主要從五個方面來看,即嫩度、條索、色澤、整碎和淨度。
- 1.嫩度
嫩度是决定品質的基本因素,所謂“幹看外形,濕看葉底”,就是指嫩度。一般嫩度好的茶葉,容易符合該茶類的外形要求(如竜井之“光、扁、平、直”)。此外,還可以從茶葉有無鋒苗去鑒別。鋒苗好,白毫顯露,表示嫩度好,做工也好。如果原料嫩度差,做工再好,茶條也無鋒苗和白毫。但是 不能僅從茸毛多少來判別嫩度,因各種茶的具體要求不一樣,如極好的獅峰竜井是體表無茸毛的。再者,茸毛容易假冒,人工做上去的很多。芽葉嫩度以多茸毛做判斷依據,衹適合於毛峰、毛尖、銀針等“茸毛類”茶。這裏需要提到的是,最嫩的鮮葉,也得一芽一葉初展,片面采摘芽心的做法是不恰當的。因為芽心是生長不完善的部分,內含成份不全面,特別是葉緑素含量很低。所以不應單純為了追求嫩度而衹用芽心製茶。
- 2.條索
條索是各類茶具有的一定外形規格,如炒青條形、珠茶圓形、竜井扁形、紅碎茶顆粒形等等。一般長條形茶,看鬆緊、彎直、壯瘦、圓扁、輕重;圓形茶看顆粒的鬆緊、勻正、輕重、空實;扁形茶看平整光滑程度和是否符合規格。一般來說,條索緊、身骨重、圓(扁形茶除外)而挺直,說明原料嫩,做工好,品質優;如果外形鬆、扁(扁形茶除外)、碎,並有煙、焦味,說明原料老,做工差,品質劣。 以杭州地區緑茶條索標準為例: 一級 二級 三級 四級 五級 六級 細緊有鋒苗 緊細尚有鋒苗 尚緊實 尚緊 稍鬆 粗鬆 可見,以緊、實、有鋒苗為上。
- 3.色澤
茶葉色澤與原料嫩度、加工技術有密切關係。各種茶均有一定的色澤要求,如紅茶烏黑油潤、緑茶翠緑、烏竜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但是無論何種茶類,好茶均要求色澤一致,光澤明亮,油潤鮮活,如果色澤不一,深淺不同,暗而無光,說明原料老嫩不一,做工差,品質劣。
茶葉的色澤還和茶樹的産地以及季節有很大關係。如高山緑茶,色澤緑而略帶黃,鮮活明亮;低山茶或平地茶色澤深緑有光。製茶過程中,由於技術不當,也往往使色澤劣變。 購茶時,應根據具體購買的茶類來判斷。比如竜井,最好的獅峰竜井,其明前茶並非翠緑,而是有天然的糙米色,呈嫩黃。這是獅峰竜井的一大特色,在色澤上明顯區別於其它竜井。因獅峰竜井賣價奇高,茶農會製造出這種色澤以冒充獅峰竜井。方法是在炒製茶葉過程中稍稍炒過頭而使葉色變黃。真假之間的區別是,真獅峰勻稱光潔、淡黃嫩緑、茶香中帶有清香;假獅峰則角鬆而空,毛糙,偏黃色,茶香帶炒黃豆香。不經多次比較,確實不太容易判斷出來。但是一經衝泡,區別就非常明顯了。炒製過火的假獅峰,完全沒有竜井應 有的馥鬱鮮嫩的香味。
- 4.整碎
整碎就是茶葉的外形和斷碎程度,以勻整為好,斷碎為次。 比較標準的茶葉審評,是將茶葉放在盤中(一般為木質),使茶葉在旋轉力的作用下,依形狀大小、輕重、粗細、整碎形成有次序的分層。其中粗壯的在最上層,緊細重實的集中於中層,斷碎細小的沉積在最下層。各茶類,都以中層茶多為好。上層一般是粗老葉子多,滋味較淡,水色較淺;下層碎茶多,衝泡後往往滋味過濃,湯色較深。
- 5.淨度
主要看茶葉中是否混有茶片、茶梗、茶末、茶籽和製作過程中混入的竹屑、木片、石灰、泥沙等夾雜物的多少。淨度好的茶,不含任何夾雜物。此外,還可以通過茶的幹香來鑒別。無論哪種茶都不能有異味。每種茶都有特定的香氣,幹香和濕香也有不同,需根據具體情況來定,青氣、煙焦味和熟悶味均不可取。最易判別茶葉質量的,是衝泡之後的口感滋味、香氣以及葉片茶湯色澤。所以如果允許,購茶時盡量衝泡後嘗試一下。若是特別偏好某種茶,最好查找一些該茶的資料,準確瞭解其色香味形的特點,每次買到的茶都互相比較一下,這樣次數多了,就容易很快掌握關鍵之 所在了。國內茶葉品種車載鬥量,非專業人士,不太可能每種茶都判斷出好壞來,也衹是取自己喜歡的幾種罷了。産地的茶總的來說較純正,但也由於製茶技藝的差別,使得茶葉質量有高低之分。
茶文化知識
茶葉的品質好壞,在沒有科學儀器和方法鑒定的時候,可以通過色、香、形四個方面的來評價。而用這四個方面來評定茶葉質量的優劣,通常采用看、聞、摸、品進行鑒別。即看外形、色澤,聞香氣,摸身骨,開湯品評。
①色澤----不同茶類有不同的色澤特點。緑茶中的炒青應呈黃緑色,烘青應呈深緑色蒸青應呈翠緑色,竜井則應在鮮緑色中略帶米黃色;如果緑茶色澤灰暗、深褐,質量必定不佳。緑茶的汽色應呈淺緑或黃緑,清澈明亮;若為暗黃或混濁不清,也定不是好茶。紅茶應烏黑油潤,湯色紅豔明亮,有些上品工夫紅茶,其茶湯可在茶杯四周形成一圈黃色的油環,俗稱“金圈”;若湯色時間暗淡,混濁不清,必是下等紅茶。烏竜茶則以色澤青褐光潤為好。
②香氣----各類茶葉本身都有香味,如緑茶具清香,上品緑茶還有蘭花香、板慄香等,紅茶具清香及甜香或花香;烏竜茶具熟桃香等。若香氣低沉,定為劣質茶;有陳氣的為陳茶;有黴氣等異味的為變質茶。就是苦丁茶,嗅起來也具有自然的香氣。花茶則更以濃香吸引茶客。
③口味----或者叫茶葉的滋味,茶葉的本身滋味由苦、澀、甜、鮮、酸等多種成分構成。其成分比例得當,滋味就鮮醇可口,同時,不同的茶類,滋味也不一樣,上等緑茶初嘗有其苦澀感,但回味濃醇,令口舌生津;粗老劣茶則淡而無味,甚至澀口、麻舌。上等紅茶滋味濃厚、強烈、鮮爽;低級紅茶則平淡無味。苦丁茶入口是很苦的,但飲後口有回甜。
④外形----從茶葉的外形可以判斷茶葉的品質,因為茶葉的好壞與茶采摘的鮮葉直接相關,也與製茶相關,這都反應在茶葉的外形上。如好的竜井茶,外形光、扁平、直,形似碗釘;好的珠茶,顆粒圓緊、均勻;好的工夫紅茶條索緊齊,紅碎茶顆粒齊整、劃一;好的毛峰茶芽毫多、芽鋒露等等。如果條索鬆散,顆粒鬆泡,葉表粗糙,身骨輕飄,就算不上是好茶了。
怎樣鑒定茶葉的好壞?
【九項指標】
外形五項:整碎、色澤、嫩度、條形、淨度;
內質四項:湯色、香氣、滋味、葉底。 | 茶葉喝法與使用 And use of drinking tea | 新茶並非越新越好,喝法不當易傷腸胃,由於新茶剛采摘回來,存放時間短,含有較多的未經氧化的多酚類、醛類及醇類等物質,這些物質對健康人群並沒有多少影響,但對胃腸功能差,尤其本身就有慢性胃腸道炎癥的病人來說,這些物質就會刺激胃腸黏膜,原本胃腸功能較差的人更容易誘發胃病。因此新茶不宜多喝,存放不足半個月的新茶更不要喝。
此外,新茶中還含有較多的咖啡因、活性生物鹼以及多種芳香物質,這些物質還會使人的中樞神經係統興奮,有神經衰弱、心腦血管病的患者應適量飲用,而且不宜在睡前或空腹時飲用。
醫學科學家曾在盛夏酷暑天進行過飲茶實驗:用紅外綫溫度記錄儀測定皮膚溫度,結果發現吃冷飲衹能使人的嘴唇周圍變冷,不能把局部的溫差傳遍全身,且會很快被體溫所平衡;飲熱茶,9分鐘後,整個身體皮膚的溫度可逐漸下降1--2攝氏度,並能持續20分鐘之久,以後雖然逐漸恢復到原來溫度,但人的感覺依然是涼爽輕快,舒適異常。
正確方法是放置半個月以後纔可能使用。 | 茶葉衝泡程序 Tea brewing process | 1、百鶴沐浴(洗杯):用開水洗淨茶具;
2、觀音入宮(落 茶):把鐵觀音放入茶具,放茶量約占茶具容量的五分;
3、懸壺高衝(衝 茶):把滾開的水提高衝入茶壺或蓋甌,使茶葉轉動。
4、春風拂面(颳泡沫):用壺蓋或甌蓋輕輕颳去漂浮的白泡沫,使其清新潔淨;
5、關公巡城(倒茶):把泡一、二分鐘後的茶水依次巡回註入並列的茶杯裏;
6、韓信點兵(點茶):茶水倒到少許時要一點一點均勻地滴到各茶杯裏;
7、鑒賞湯色(看茶):觀嘗杯中茶水的顔色;
8、呂啜甘霖(喝茶):乘熱細啜,先嗅其香,後嘗其味,邊啜邊嗅,淺斟細飲。飲量雖不多,但能齒頰留香,唯底回甘,心曠神怡,別有情趣; | | 中醫認為,茶葉上可清頭目,中可消食滯,下可利小便,是天然的保健飲品。然而,茶葉的産地和品種不同,其藥理作用也不一樣。産於安徽者曰鬆蘿,主要作用“化食”;産於浙江紹興者曰日鑄,專於“清火”;産於福建者曰建茶,專於“闢瘴”;産於六合者曰苦丁,專於“止痢”;産於滇南者曰普洱茶,則兼消食、闢瘴、止痢之功。可見茶葉入藥有很大的學問。
不僅如此,中醫還認為,一年有春夏秋鼕四季之分,茶葉也有寒熱溫涼性味的差別,因此,四季飲茶也要有所區別。
春天,屬溫,陽氣上升,陰氣下降,萬物復蘇。人們經過漫長的鼕季,“內熱積貯”,因此應註意驅寒禦邪,扶陽固氣。此時宜飲花茶。因為花茶香氣濃烈,香而不浮,爽而不濁,具有理氣、開鬱、祛穢、和中的作用,促進機體陽氣的生發,並能振奮精神,消除春睏。
夏天,屬熱,赤日炎炎,氣候悶熱,出汗甚多,造成水、電解質平衡紊亂,因此必須補充大量水分。此時宜喝緑茶。因為緑茶性味苦寒,清鮮爽口,具有清暑解熱、生津止渴和消食利導等作用。
秋天,屬涼,有蕭殺之象,空氣漸漸乾燥,人們感覺皮膚、鼻腔、咽喉乾燥不適,這叫“秋燥”。此時宜喝清茶,色澤緑潤,內質馥鬱,不寒不熱。秋涼飲之,可以潤膚、除燥、生津、潤肺、清熱、涼血。
鼕天,屬寒,天寒地凍,寒氣襲人,人的機體處於收引狀態,新陳代謝遲緩,容易罹患“寒病”。此時宜飲紅茶。這種茶,葉紅、湯紅,醇厚幹溫,滋養陽氣,增熱添暖,可以加奶、加糖,芳香不收,還可以去油膩、舒腸胃。
誤區:“茶醫百病”。有人認為,茶不僅是一種安全的飲料,也是治療疾病的良藥。殊不知,對有些病人來說,是不宜喝茶的,特別是濃茶。濃茶中的咖啡鹼能使人興奮、失眠、代謝率增高,不利於休息;還可使高血壓、冠心病、腎病等患者心跳加快,甚至心律失常、尿頻,加重心腎負擔。此外,咖啡鹼還能刺激胃腸分泌,不利於潰瘍病的愈合;而茶中鞣質有收斂作用,使腸蠕動變慢,加重便秘。 | | 山茶科木本植物茶的芽葉。又稱苦荼、茗、荼、臘茶、茶芽、芽茶、細茶。我國長江流域及以南各地均有栽培。春、夏和秋季采收初發的嫩葉,以清明前後采收者為好。茶葉除可鮮用外,一般是經過加工精製備用。製過的茶有許多品種,通常有緑茶、紅茶、青茶等類。結合産地而論,又有竜井、鐵觀音、祁紅、普洱茶、碧蠃春、信陽毛尖、湘皮緑、旗槍、雲霧茶、烏竜茶等名茶,風味、特色各異。
[性能]味微苦、甘,性涼。能清頭目,醒精神,解煩渴,利小便,消食積,解毒。
[參考]含啡咖因、茶鹼、可可豆鹼、黃嘌呤、鬍蘿蔔素、維生素B2、C,氨基酸、鞣質、揮發油、三萜皂甙、黃酮類、多糖類等。咖啡鹼在茶葉中大部分與鞣質結合存在,以春季的嫩葉中含咖啡鹼量較高。茶葉經發酵,可使遊離咖啡鹼的含量比例增加。
[用途]用於風熱上犯,頭暈目昏;暑熱煩渴,或飲酒過度;多睡好眠,神疲體倦;小便短赤不利,或水腫尿少;油膩食積,消化不良;濕熱腹瀉、痢疾。此外,可用於誤服金屬????類或生物鹼類毒物且尚未吸收者。
[用法]泡茶,煎湯,研末等。
[註意]失眼者忌服。 | 茶葉的起源及傳播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tea |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傢,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後,纔為人們發現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纔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着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纔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産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産地的中心。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中國茶葉發展歷史
縱觀中國茶葉史,中國茶葉經歷了藥用,食用,作酒及飲料幾個階段: 以下讓我們來切身體驗一下茶葉歷史的變遷。
茶葉的傳說: 傳說是在公元前2737年,神農上山採藥,那天我們的醫藥祖先邊采邊嘗,不知不覺中已嘗了近72種中草藥。草藥中的毒性令他覺得口幹舌燥,渾身非常的不舒服,於是便坐在樹下休息,正在這時,幾片樹葉飄落在他面前,憑着往常的習慣,他又撿起樹葉放入口中嘗試,可是令他驚奇的是,過了一會兒神農開始覺得身體舒暢起來,口也不渴了,渾身好像一下子輕鬆了下來,而口中的樹葉還留給他了一口的清香。... ...根據記載,茶葉在中國最早是作為藥物使用的。在我國,傳說茶是“發乎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而盛於宋”茶最初是作為藥用,後來發展成為飲料。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中記述了以上故事“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支”。
茶 -中草藥和蔬菜-茶葉的發現? 茶樹原産於我國西南地區。早在三國時期(公元220-280年)我國就有關於在西南地區發現野生大茶樹的記載。1961年在雲南省的大黑山密林中(海拔1500米)發現一棵高32.12米,樹圍2.9米的野生大茶樹,這棵樹單株存在,樹齡約1700年。
起初人們將大的茶葉放在水中煮,茶湯用作藥用,嫩葉則作為蔬菜食用,隨着時間的推移,茶慢慢得成為一種珍貴的食品,衹為皇傢御用。
茶-酒的替代品_-茶文化的萌芽 茶的珍貴,自然而然,茶成為一種奢侈的飲品,有錢人士僅用它來宴請上賓。逐漸的,茶慢慢發展成為了酒的替代品。魏晉南北朝開始出現了一些以茶養廉示儉的事例。
茶-飲料_-茶文化的形成/興盛 ? 唐朝是封建文化的頂峰,也是茶文化形成的主要時期。茶的引用從皇宮顯貴,王公爵士直至僧侶道士,文人雅士,黎民百姓,全國上下幾乎所有人都飲茶。 茶的飲用越來越普遍,文人雅士嗜茶衆多,開始將茶與詩詞歌賦結合起來。如大詩人白居易,一生嗜茶,每天吃早茶(“起嘗一甌茗“ 《官捨》),午睡起一碗茶(“起來兩甌茗“《食後》),晚茶(“晚送一甌茶”《管閑事》)。許多著名的詩詞歌賦出現於那個時代。 世界著名的第一本完整的茶書《茶經》也出於同期。同時,作茶的技術也隨之而日益進步,人們飲茶的方式從原先的熬煮茶湯變成了衹將沸水衝入幹製的茶葉以得茶湯。 茶成為了人們間交流的紐帶,友誼的橋梁。人們喜歡聚在一起,泡壺好茶,吟詩作樂,享受好時光。
今天,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了茶葉的健康價值。茶,成為了和諧與溫馨的象徵。 | | 我國是茶的故鄉,有着悠久的種茶歷史,又有着嚴格的敬茶禮節,還有着奇特的飲茶風俗。我國飲茶,從神農時代開始,少說也有四千七百多年了。茶禮有緣,古已有之。
客來敬茶,這是我國漢族同胞,最早重情好客的傳統美德與禮節。直到現在,賓客至傢,總要沏上一杯香茗。喜慶活動,也喜用茶點招待。開個茶話會,既簡便經濟,又典雅莊重。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是指清香宜人的茶水。
我國漢族同胞還有種種以茶代禮的風俗。南宋都城杭州,每逢立夏,傢傢各烹新茶,並配以各色細果,饋送親友毗鄰,叫做七傢茶。這種風俗,就是在茶杯內放兩顆青果即橄欖或金桔,表示新春吉祥如意的意思。
茶禮還是我國古代婚禮中一種隆重的禮節的。明·許次紓在《茶疏考本》中說: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結婚以茶為識,以為茶樹衹能從種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否則就會枯死,因此把茶看作是一種至性不移的象徵。所以,民間男女訂婚以茶為禮,女方接受男方聘禮,叫下茶或茶定,有的叫受茶,並有一傢不吃兩傢茶的諺語。同時,還把整個婚姻的禮儀總稱為三茶六禮。三茶,就是訂婚時的下茶,結婚的定茶,同房時的合茶。下茶又有男茶女酒之稱,即定婚時,男傢除送如意壓帖外,要回送幾缸紹興酒。婚禮時,還要行三道茶儀式。三道茶者,第一杯百果,第二杯蓮子、棗兒;第三杯方是茶。吃的方式,接杯之後,雙手捧之,深深作揖,然後嚮嘴唇一觸,即由傢人收去。第二道亦如此。第三道,作揖後纔可飲。這是最尊敬的禮儀。這些繁俗,現在當然沒有了,但婚禮的敬茶之禮,仍沿用成習。
張源《茶錄》“湯辨”條載:“湯有三大辨十五辨。一日形辨,二日聲辨,三日氣辨。
在泡行茶過程中,身體保持良好的姿態,頭要正、肩要平,動作過程中眼神與動作要和諧自然,在泡茶過程中要沉肩、垂肘、提腕,要用手腕的起伏帶動手的動作,切忌肘部高高擡起。 | 茶葉産業的前景 The prospects for tea industry | 未來我國茶産業的增長潛力巨大。因為國內外市場需求穩定增長。茶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而中國是世界茶産量第一大國、茶出口第二大國。從國內來看,喝茶已成為多數中國人的一種生活習慣,茶已成為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健康飲品和精神飲品,而且,隨着人們健康消費觀念的普及,茶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喜愛和追求。從國際需求來看,中國茶出口一直保持穩定增長態勢。
另外中國茶産業已得到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與扶持,也得到投資者的關註,茶産業開始走嚮規模化、現代化、正規化,未來增長潛力很大。浙江、江蘇、福建等産茶地區已經把茶産業作為重要的扶持産業,茶産業基地蓬勃興起。製造茶的工藝技術開始從手工化嚮機械化、自動化、現代化過渡,製造企業也加強了茶品牌的建設。
中國十大名茶中國茶葉歷史悠久,各種各樣的茶類品種,萬紫千紅,竟相爭豔,猶如春天的百花園,使萬裏山河分外妖嬈。中國名茶就是在浩如煙海諸多花色品種茶葉中的珍品。同時,中國名茶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名茶,有傳統名茶和歷史名茶之分。
1.西湖竜井
西湖竜井,居中國名茶之冠。産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圍的群山之中。多少年來,杭州不僅以美麗的西湖聞名於世界,也以西湖竜井茶譽滿全球。西湖群山産茶已有千百年的歷史,在唐代時就享有盛名,但形成扁形的竜井茶,大約還是近百年的事。相傳,乾隆皇帝巡視杭州時,曾在竜井茶區的天竺作詩一首,詩名為《觀採茶作歌》。
2.洞庭碧蠃春
中國著名緑茶之一。洞庭碧蠃春茶産於江蘇省吳縣太湖洞庭山。相傳,洞庭東山的碧蠃春峰,石壁長出幾株野茶。當地的老百姓每年茶季持筐采摘,以作自飲。有一年,茶樹長得特別茂盛,人們爭相采摘,竹筐裝不下,衹好放在懷中,茶受到懷中熱氣熏蒸,奇異香氣忽發,採茶人驚呼:“嚇煞人香”,此茶由此得名。有一次,清朝康熙皇帝遊覽太湖,巡撫宋公進“嚇煞人香”茶,康熙品嚐後覺香味俱佳,但覺名稱不雅,遂題名“碧蠃春”。
3.信陽毛尖
信陽毛尖是河南省著名土特産之一,素來以“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湯色緑”的獨特風格而飲譽中外。唐代茶聖陸羽所著的《茶經》,把信陽列為全國八大産茶區之一;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嘗遍名茶而揮毫贊道:“淮南茶,信陽第一”;
4.君山銀針
我國著名黃茶之一。君山茶,始幹唐代,清代納入貢茶。君山,為湖南嶽陽縣洞庭湖中島嶼。島上土壤肥沃,多為砂質土壤,年平均溫度16~17度,年降雨量為1340毫米左右,相對濕度較大。春夏季湖水蒸發,雲霧彌漫,島上樹木叢生,自然環境適宜茶樹生長,山地遍布茶園。
5.黃山毛峰
黃山毛峰茶産於安徽省太平縣以南,歙縣以北的黃山。黃山是我國景色奇絶的自然風景區。那裏常年雲霧彌漫,雲多時能籠罩全山區,山峰露出雲上,像是若幹島嶼,故稱雲海。黃山的鬆或倒懸,或愜臥,樹形奇特。黃山的岩峰都是由奇、險、深幽的山岩聚集而成。
6.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産於閩北"秀甲東南"的名山武夷,茶樹生長在岩縫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緑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竜茶中之極品。
武夷岩茶屬半發酵茶,製作方法介於緑茶與紅茶之間。其主要品種有“大紅袍”、“白雞冠”、“水仙”、“烏竜”、“肉桂”等。
武夷岩茶品質獨特,它未經窨花,茶湯卻有濃郁的鮮花香,飲時甘馨可口 ,回味無究。18世紀傳入歐洲後,倍受當地群從的喜愛,曾有“百病之藥”美譽。
7.安溪鐵觀音
屬青茶類,是我國著名烏竜茶之一。安溪鐵觀音茶産於福建省安溪縣。安溪鐵觀音茶歷史悠久,素有茶王之稱。據載,安溪鐵觀音茶起源幹清雍正年問(1725一1735年)。安溪縣境內多山,氣候溫暖,雨量充足,茶樹生長茂盛,茶樹品種繁多,奼紫嫣紅,冠絶全國。
8.都勻毛尖
都勻毛尖又名“白毛尖”、“細毛尖”、“魚鈎茶”、“雀舌茶”,是貴州三大名茶之一, 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産於貴州都勻市,屬布衣族、苗族自治區。都勻位於貴州省的南部,市區東南東山屹立,西面竜山對峙。都勻毛尖主要産地在團山、哨腳、大槽一帶,這裏山𠔌起伏,海拔千米,峽𠔌溪流,林木蒼鬱,雲霧籠罩,鼕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宜人,年平均氣溫為16 C,年平均降水量在1400多毫米。加之土層深厚,土壤疏鬆濕潤,土質是酸性或微酸性,內含大量的鐵質和磷酸????,這些特殊的自然、條件不僅適宜茶樹的生長,而且也形成了都勻毛尖的獨特風格。
9.祁門紅茶
祁門紅茶 ,著名紅茶精品,簡稱祁紅,産於中國安徽省西南部黃山支脈區的祁門縣一帶。當地的茶樹品種高産質優,植於肥沃的紅黃土壤中,而且氣候溫和、雨水充足、日照適度,所以生葉柔嫩且內含水溶性物質豐富,又以8月份所采收的品質最佳。祁紅外形條索緊細勻整,鋒苗秀麗,色澤烏潤(俗稱“寶光”);內質清芳並帶有蜜糖香味,上品茶更藴含着蘭花香(號稱“祁門香”),馥鬱持久;湯色紅豔明亮,滋味甘鮮醇厚,葉底(泡過的茶渣)紅亮。
10.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是國傢級歷史名茶,中國十大經典緑茶之一。
六安瓜片(又稱片茶),為緑茶特種茶類。采自當地特有品種,經扳片、剔去嫩芽及茶梗,通過獨特的傳統加工工藝製成的形似瓜子的片形茶葉。
11:茅岩莓
又名土傢神茶,長壽藤,其有效成分主要是黃酮,同時含有亮氨酸、異亮氨酸、蛋氨酸等人體必需的17種氨基酸和鉀、鈣、鐵、鋅、硒等14種微量元素,其中黃酮最高檢測含量為9.31%,是目前發現的所有植物中黃酮含量最高的,被稱為“黃酮之王”。
12:潮州鳳凰單叢茶
品種有鳳凰水仙、石古坪烏竜、名花、奇蘭、黃旦、肉桂等。茶葉邊緣呈銀米色,葉片緑色帶黃,茶湯澄黃,既有緑茶的清香,又有紅茶的甘醇,具有色翠、形美、味甘、香鬱的特點。 | 茶 -國外飲茶大觀 Tea - Tea Grand Abroad | 國外飲茶大觀
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傢和地區的居民都喜愛品茗。有的地方把飲茶品茗作為一種藝術享受來推廣。各國的飲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
斯裏蘭卡:斯裏蘭卡的居民酷愛喝濃茶,茶葉又苦又澀,他們卻覺得津津有味。該國紅茶暢銷世界各地,在首都科倫坡有經銷茶葉的大商行,設有試茶部,由專傢憑舌試味,再核等級和價格。
英國:英國各階層人士都喜愛飲料。茶,幾乎可稱為英國的民族飲料。他喜愛現煮的濃茶,並放一二塊糖,加少許冷牛奶。
泰國:泰國人喜愛在茶水裏加冰,一下子就冷卻了,甚至冰凍了,這就是冰茶。在泰國,當地茶客不飲熱茶,要飲熱茶的通常是外來的客人。
蒙古:蒙古人喜愛吃磚茶。他們把磚茶放在木臼中搗成粉末,加水放在鍋中煮開,然後加上一些,還加牛奶和羊奶。
新西蘭:新西蘭人把喝茶作為人生最大的享受之一。許多機關、學校、廠礦等還特別訂出飲茶時間。各鄉鎮茶葉店和茶館比比皆是。
馬裏:馬裏人喜愛飯後喝茶。他們把茶葉和水放入茶壺裏,然後燉在泥爐上煮開。茶煮沸後加上糖,每人斟一杯。他們的煮茶方法不同一般:每天起床,就以錫罐燒水,投入茶葉;任其煎煮,直到同時煮的腌肉燒熟,再同時吃肉喝茶。
加拿大:加拿大人泡茶方法較特別,先將陶壺燙熱,放一茶匙茶葉,然後以沸水註於其上,浸七、八分鐘,再將茶葉傾入另一熱壺供飲。通常加入乳酪與糖。
俄羅斯:俄羅斯人泡茶,每杯常加檸檬一片,也有用果漿代檸檬的。在鼕季則有時加入甜酒,預防感冒。
埃及:埃及的甜茶。埃及人待客,常端上一杯熱茶,裏面放許多白糖,衹喝二三杯這種甜茶,嘴裏就會感到粘糊糊的,連飯也不想吃了。
北非:北非的薄荷茶。北非人喝茶,喜歡在緑茶花裏幾片新鮮薄荷葉和一些冰糖,飲時清涼可口。有客來訪,客人得將主人嚮他敬的三杯茶喝完,纔算有禮貌。
南美:南美的馬黛茶。南美許多國傢,人們用當地的馬黛樹的葉子製成茶,既提神又助化。他們是用吸管從茶杯中慢慢着品味着。 | | - n.: tea, tea-leaf, evergreen shrub grown in China, India, etc
| | - n. thé, fdeuille de thé
| | 荼蘼, 細茶, 芽茶, 茶芽, 臘茶, 荼, 茗, 苦荼, 茶樹 茶葉村 | | 思茅 | 分類 | 分佈 | 普洱簡介 | 安徽 | 植物 | 特産 | 鼕青科 | 飲品 | 經濟作物 | 茶文化 | 文化 | 飲食 | 詞彙 | 蛋類 | 歌麯 | 中草藥 | 書法 | 佛教百科 | 茶藝 | 歷史文化 | 茶藝館 | 茶 | 飲料 | 生活 | 名茶 | 保健 | 傳統 | 茶道 | 焙茶 | 衝泡方式 | 焙茶技師 | 更多結果...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