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ow Map |
|
|
茵莱湖在缅甸掸邦首府 — 东枝的南面,离东枝约 30 多公里,是缅甸的高原湖泊。这里海拔高度大约在 1300 米左右。茵莱湖东西宽约十公里,南北长二十二公里,面积一百四十五万平方公里,是典型的溶蚀湖,属萨尔温江水系。茵莱湖三面环山,处于盘地中间,湖四周热带植物茂盛、风光旖旎,是度假休闲的好去处。 inlay的in是缅语数字的4,lay是湖,茵莱湖原是由四个小湖泊汇成的大湖,它位在多雾的??山群山环抱中,是座天然高山湖泊,海拔2.900多公尺,面积158平方公里,近年来湖水干涸,湖面也缩小了. 茵莱湖也有人称它梦湖、奇幻湖,传说此湖是湖之仙子茵撒斯inthas的家。茵莱湖上有二百多个水上村落,彼此间有大小水道相通,每条水道也和陆上街道一般各有名字,水道口还有指标标示出通往的村子及公里数,只差没有红绿灯和交通警察,但大家都很遵守交通规则,在茫茫湖面上绝不会发生交通事故。 茵莱湖有三大奇观:一是有缅甸最大的水上集市——“伊瓦玛”;二是有罕见独特的浮岛村落和浮岛种植法;三是有用脚划船的茵莱人。 从良瑞镇码头乘装有马达的长形木舟,经过长约五、六公里的河道,便驰入湖心。纵眼一看,湖水湛蓝,水天一色,浩瀚无边,仿佛置身大海。沿途有一群群海鸥追逐迎宾,若投食空中,海鸥便作飞行花样表演,煞是可爱。船在湖中破浪前进,不时与茵莱人擦肩而过,他们那种独特的用脚划浆的方式令人惊叹叫绝,过目不忘。划船者站在船的尾端,一只脚踩在船板上,一只脚悬空荡浆。如用左脚划船,则用左手握住浆把;用右脚划船,则用右手握浆。划船时,手、腰、脚同时用力,使小船飞速向前行驶,而不划船的手和脚却起平衡作用。在扁舟上摆着一个圆锥状的大竹笼,那就是他们的捕鱼工具——罩鱼笼。他们根据鱼换气时冒出的水泡断定鱼的大小,看准后便将鱼笼插下去,若有震动的手感,再将鱼叉从鱼笼上端的孔中伸进去,把罩内的大鱼叉上来。在粼粼碧波中向南行进约半小时,新的奇观又出现了:只见湖中漂浮着一个个岛屿,有大有小,错落分布在湖面上。岛上长着庄稼和草木,真乃绿岛也!透过绿荫,可窥到一栋栋农舍和寺塔。靠近细看,便发现这些水上建筑有两种建筑法:一是在土层厚的浮岛中心建房,仍采用打地基建筑法,与陆地施工法无异;二是采用打桩法,将柱子的一头打入水底,另一头则露出水面约一米多高,然后在桩上铺木板,建成水上阁楼。“水上人家”以浮岛为单位组成“水上村落”,每个村之间都隔着湖水,遥遥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村民们甚至可以相互调大嗓门传递信息。若两座浮岛距离较近,便架起拱形竹桥或木桥,这样桥上人来人往,桥下小舟穿行如梭,构成一幅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景。 在浮岛群中央,有个叫“伊瓦玛”的水上集市。它由两座狭长的浮岛夹一条宽约40米的“河道”组成,“河道”两岸商店林立,日用百货齐全,使“河道”成为一条长长的“水上大街”。“街道”上船来船往,运来蔬菜、瓜果、鲜鱼和其他农副产品,停靠在“街道”两边出售,显得十分繁华和热闹,还可泛舟湖上,瞻仰那东枝附近的彬得亚古石窟。 浮岛如此神奇,它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湖里的浮萍、水草很多,经风浪吹打,便集中到一块,经过多年,上面的水草腐烂了,加上陆地上吹来的尘土,就形成了一个个小浮岛,这叫“天造岛”。还有一种是“人造岛”,即人工造的岛。茵莱族人把一船船水草连泥带水地往草岛上铺,并从陆地上运来肥土铺在草岛上面。这样,土层就越来越厚、也越来越肥。这种浮岛通常厚1至3尺,因而得用竹竿插到湖底加以固定,否则这片“土地”就会漂走。造一块地很不容易,如果地种不完,可以相互割让,但价钱不菲。 茵莱人出门就是水,所以他们不论男女老幼,从小就练习划船。他们划船手脚并用,配合协调,既象耍杂技又象在水面上跳舞。在常年的生产劳动中,他们练就了一身用脚划船的过硬本领。茵莱人为什么用脚而不用手划船?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原由。一些学者认为:茵莱人一辈子生活在水上,从不走路,为了保持四肢发育平衡,才出此绝招。 湖岸一带主要是茵巴族聚居地,还有一支奇特的长颈族(原称为巴东族)。该族妇女从小便在脖子上套上铜环,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铜环也不断增多,越来越重,把脖子拉长,最后把肩胛骨压得变形,是一种建立在痛苦之上的“美”。 这些戴颈环的女人大概才五至十岁就戴上五、六个银镀的颈环,随着年龄的增长则不断的增加。她们戴颈环不只为装饰与美丽,也是为了习俗。据巴东族的传说,以前居民惹怒了神灵,就派了老虎来吃女人。因此他们决定所有女孩都戴铜颈环以自围。不过,也有传说,这些喀伦人原住在缅甸东部,以务农为生,与世无争。但外人对该区的天然资源有意并吞而引发战争。男人出去打战,女人就把贵重金属品铸成金、银或铜环,戴在颈上或脚上,这风俗就流传下来。 |
|
在缅甸茵莱湖上,漂浮着一片片的水上菜园,它叫“浮岛”。这些浮岛可以随湖水的涨落而升降,也可以像船一样划来划去。岛上的蔬菜既不会因湖水暴涨而淹没,也不怕干旱无雨而干枯。湖上的渔民、浮岛上的菜农、上学的儿童都驾着这种船来往于湖上,就连和尚出门化缘也时常乘这种船。而他们划船用的工具是以两只脚来代替的。陈毅元帅游览茵莱湖时被这种奇景所吸引,写下了“飞艇似箭茵莱湖”、“碧波浮岛世间无”的诗句。
茵莱湖位于缅甸北部掸邦高原的良瑞盆地上,为缅甸第二大湖,缅甸著名的游览避暑胜地。湖面海拔970多米,南北长14.5公里,东西宽6.44公里,三面环山,来自东、北、西三面的溪流注入湖中,向南汇入萨尔温江。湖水清澈,阳光直射湖底。湖中生活着20多种鱼,有丰富的水产资源。
茵莱湖上的浮岛有两种——天然浮岛和人工浮岛,它们都是漂浮在水上的土地。当地人为了谋生,把湖上漂浮的水草、浮萍、藤蔓植物等聚集起来,覆盖上湖泥,造成新的浮岛。这些浮岛的面积大小不等,大的有0.4公里,小的只有1平方米左右。人们在大浮岛上开出一块块细长的条田,种植瓜果蔬菜或粮食,有的岛中央还盖起了轻便的房浮岛,这些房浮岛可以用竹篱固定在水面上,也可以在湖中漂移。浮岛上水足土肥,各种蔬菜和其他作物生长茂盛。浮岛周围鱼群聚集,人们种地之余,还可以捕捞鱼虾。每到收获季节,湖区一派繁忙景象,车船满载各种蔬菜瓜果和水鲜,远销缅甸各地。
茵莱湖中央有个固定的人工岛,上面建筑了一座缅甸风格的佛塔。塔身金光灿灿。与碧绿的湖水交相辉映,秀美而庄严。信奉佛教的湖上居民络绎不绝地前来朝拜。塔的周围没有市场,人们从这里买回各种食品和日用品。许多渔民菜农也把鲜鱼和蔬菜运到这里出售。每五天在湖上分几处举行一次水上集市,进行商品交易。这里还以出产精美的丝织品而遐迩闻名。
为了方便人们的往来,浮岛之间距离较近的有竹桥或木桥相通,距离远的就得使用小舟了。在浮岛群中央,有两个细长的浮岛相对,中间形成一条约3.4米宽的“河道”,两“岸”建起了一个个商店,“河道”上舟来船往,络绎不绝,真像是一条繁华的水上商业街。
茵莱湖一带的一万多户居民,大部分属于茵达族,散居于湖边的180多个村落中。他们主要以捕鱼为主,勤劳朴实,殷实富足,热情好客。也有相当多的人在浮岛上从事蔬菜种植或养蚕、纺织、打铁、制作金银手饰等。
生活在水乡泽国中的茵达族人,一般是把四根高脚木桩的房屋建在湖畔或岛边的浅水中,形成了一个个水上村落。远远望去,碧水之上村落点点,别有天地。每家的门前都系有一叶扁舟,一出家门就以船代步。所以,人们从小练就了用脚划船的硬功夫。当地人认为,用脚划船速度快而耐久,并能腾出手来撒网、抛叉,一个人在船上作业,可以行船捕鱼两不误。这个独特的传统划船方法至今仍在普遍采用。节日期间,湖上居民们还举行划船比赛,为茵莱湖上的一景。
茵莱湖气候凉爽,景色宜人,是个绝好的游览避暑胜地。一批批国内外游客为了目睹奇妙的浮岛,以脚划船的绝技和迷人的湖光山色而来到这里。游人可乘船绕湖一周,观浮岛,登佛塔,饱览湖光山色。乘船观光之余,还可以在凉亭小憩,静观蓝天上的水鸟和碧波中的鱼群,为大自然的美丽和谐所陶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