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 > 苗疆斗鸟
  在我国南方的僻远山区,人们保留着一种奇特的娱乐活动—“苗疆斗鸟”。斗鸟这天,斗鸟客肩负手提,翻山越岭,汇集斗鸟场后,成百上千只鸟笼挂满树梢。一刹时,叽叽喳喳,象一支庞大的合唱队在演出。“三眼统”“轰!轰!轰!”三声爆响,斗鸟协会会长宣布斗鸟开始,斗鸟客各寻对手,关进笼中的斗鸟一见到对手便射箭般扑向对方,你抓我啄,厮杀起来。苗疆斗鸟有一整套术语,如用嘴尖啄对方头,叫“打箍头”;嘴啄嘴叫“打掼嘴”;用嘴咬住对方肚皮往一方拖,叫“辫牵牛”;啄眼睛叫“双龙夺珠”;还有“打侧腿”、“打侧翅”、“滚绣球”,斗败的苗疆斗鸟负伤惨叫着满笼逃,叫“扑笼”,裁判据此判定输赢。最后由会长在爆竹声中给优胜者披红挂彩发奖金,并视名次赐予得胜的鸟“通城虎”、“叫狮”、“山大王”等誉称。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苗疆斗鸟都能参加战斗,老斗鸟客自有一套捕捉、伺养、训练高招。凡善斗的苗疆斗鸟一般口诀是:“黄蜡嘴、牛筋腿、剪刀翅、扇子尾,不打不打几千嘴。”
  据《当地府志》记载,黔南州的苗疆斗鸟活动有悠久历史。这一带的苗族、布依族人民自古就有养鸟习惯,特别是贵定县新巴镇几乎家家悬挂鸟笼。并由斗鸟发展到八哥、雉鸡、锦鸡、竹鸡等近30种。他们爱鸟如子,鸟生养鸟、鸟死葬鸟、鸟葬祭鸟,还互订乡规民约。由于人不惊鸟,所以鸟雀亲人。游客如到黔南州布依寨、苗寨做客,会看到一幅幅鸟语花香的美丽图景。有鸟迷们书写的对联为证:“养得鸟中鸟,留住春外春”。
  苗疆斗鸟属鸟纲燕雀目,是有美妙歌喉的好斗禽类,
  别名:百舌鸟、笔路鸡。苗疆斗鸟成鸟体形修长,头尾全长约十七厘米,重约100克。苗疆斗鸟羽毛赤黄,白翎绕眼,长眉萦雪,圆翼长尾,啄锋锐利,爪趾如钩,鸣声嘹亮,音韵清越,挺脚健硕,英姿俊发,光采夺目,神采奕奕,灵性聪敏,易于驯良。
  每年清明节前后这段时间,是苗疆斗鸟的繁殖季节。鸟巢大多背北向南,巢由灌木丛的小树枝头,干草、枯叶、根和茎等编织而成。每窝产鸟蛋五、六枚,呈兰绿色,每对苗疆斗鸟一般每年可繁殖三到五次,雏鸟由雌雄亲鸟共同哺育,哺育期间如因任何因素,造成雏鸟失散,亲鸟会立即作第二次繁殖。人工养殖年可产蛋20-30枚。
  苗疆斗鸟的驯养,从何年代开始饲养,虽然缺乏具体资料予以计算,但可以肯定,在唐代盛世,宋朝时期,既已盛行。从唐代大诗人白乐天,其所作诗中可得依据,诗中有两句:笼鸟无常主,风花不恋枝。句中所言之笼鸟既是苗疆斗鸟。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在其诗集中作有苗疆斗鸟诗一首,其原文是: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林间自在啼。可见饲养苗疆斗鸟来充实生活内容,此举早已根深蒂固且为时已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苗疆斗鸟作为一项新兴的娱乐项目已经风靡全国,北京、上海、四川、广州、河南、山东等地相继成立苗疆斗鸟协会,使苗疆斗鸟身价倍增,一只普通苗疆斗鸟市价300—500元,好的苗疆斗鸟上万元。作为产地的云南、贵州每五六天就有一次苗疆斗鸟赛,鸟民更是以此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