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目錄
詩詞 :《北帳書事 Beizhang Book thing》 《卞巡檢重建蘋節堂》 《補和王深甫潁川西湖四篇·甘棠湖 Fill and deep-Fu Wang Yingchuan The west lake Four Kom tong hall Lake》 《補和王深甫潁川西湖四篇·明月舫 Fill and deep-Fu Wang Yingchuan The west lake Four Bright moon boat》 《補和王深甫潁川西湖四篇·宜遠橋 Fill and deep-Fu Wang Yingchuan The west lake Four Tibetans Bridge》 《補和王深甫潁川西湖四篇·竹間亭 Fill and deep-Fu Wang Yingchuan The west lake Four Chikuma pavilion》 《朝議大夫致仕張公輓辭二首 Chaoyi doctor Resign Zhanggong Wan-speech Ershou》 《朝議大夫致仕張公輓辭二首 North Korea proposed Doctor Resign Zhang Gong Wan-speech Two》 《陳和叔內翰得莊生觀魚圖於濠梁出以相示且邀作詩以紀其事 Chenheshuneihandezhuangshengguanyutuyu Ho leung Chuyixiangshiqieyao Poetry Yijiqishi》 《承示黃君詩再和韻》 更多詩歌...
缺失 蘇頌 (1020年-1101年),字子容,福建泉州南安人。北宋天文學家、藥物學家。其祖先在唐末隨王潮入閩,世代為閩南望族,其父蘇紳中過進士。蘇頌 出身於書香門第,從小聰敏好學,經受了嚴格的家庭教育。 1、10歲隨父入都,少時學習勤奮。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二十三歲的蘇頌 與王安石同榜中了進士,做了江蘇江寧縣令。蘇頌 調任穎州(現安徽阜陽)知州時,宋仁宗剛死不久,大築皇陵,命各州縣調撥大批物資,州縣官們紛紛加捐派款,從中大撈一把,惟獨蘇頌 不侵擾穎州百姓,從州庫中撥出官款置買。
2、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蘇頌 調升國史館集賢院校理九年,便利用接觸皇室藏書的機會,每天堅持背誦二千字,回傢後默寫保留,故熟悉了許多宮廷秘本,極大地豐富了自己的學識。著名的藥物學著作《本草圖經》二十一捲,就是在此期間完稿。
3、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蘇頌 調升知造誥、知審刑院。
4、熙寧三年(1070年),蘇頌 因拒絶草擬越級提升李定為御史的的製書而被黜落知造誥,歸工部侍郎中班。
5、熙寧四年(1071年),蘇頌 出任婺州(現浙江金華)知州。
6、熙寧六年(1073年),蘇頌 調任亳州(現安徽亳縣),1074年加集賢院學士,1075年出任應天府知府兼南京(現河南寧陵以東除永城外地區)留守司。
7、熙寧十年(1077年),蘇頌 還朝,修任宗、英宗兩朝正史。後轉為左諫議大夫。
8、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蘇頌 暫任開封府知府。
9、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蘇頌 任刑部尚書。
10、元佑三年(1088年),蘇頌 主持復製先進的天文觀察儀器“水運儀象臺”。1092年,蘇頌 被任為右宰相,兩年後辭相出任揚州知州,1097年告老還鄉。宋哲宗賜贈蘇頌 “太子少師”銜,並賜江蘇丹陽良田四百畝。
11、1101年,蘇頌 病逝,享年八十二歲。朝廷謚號“正簡”,封贈“太師魏國公”。 宋神宗即位時,宋朝的政權已顯現危機,西北有西夏國不斷侵擾,內部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國傢財政日益枯竭。1069年,宋神宗為了輓救危機,起用着名的地主階級改革傢王安石為宰相,實行變法,以求“富國強兵”,穩定局勢。可是王安石的改革措施觸犯了官僚地主及高利貸商人的某些利益,遭到了以富弼、韓琦、司馬光為代表的一大批“老成持重,墨守成規”的守舊派官僚的反對。蘇頌 也反對新法,特別是“青苗”、“市易”、“均輸”新法,說是“與民爭利”。他又反對王安石在軍事上對遼、夏的抵抗政策,主張對外“禮讓”、“息兵”,實質上是主張對外妥協,暴露了蘇頌 在政治上、外交上的保守立場。
熙寧三年,蘇頌 與宋敏、李大臨三人因拒絶草擬越級提升李定為御史的的製書,被免去知製誥之職,守舊派官僚稱他們三人為“熙寧三捨人”。
蘇頌 曾屢次奉旨出使遼國,有豐富的外交經驗與見聞,歸而修成《華戍魯衛信錄》二百五十捲,記錄了宋遼八十餘年間的外交秘史,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資料。
他的某些政見,也切中時弊,為王安石贊賞並加以采用。如對科舉的態度,蘇頌 反對唐及五代以來以詩文取士,不務實學,專尚浮文的制度,極力主張學校博士“應分經課試諸生以行藝,為升俊之路”,“議貢舉欲先實行,而後文藝。去彌封謄錄之法,使有司參考其素行”。就是說,學校應分係分科教育,考核學生,從中選舉有實際本領的專門人才。選拔人才不能單看詩詞文章,更要瞭解其實際本領與做人的品德如何。這種重視實踐,品學兼顧的選舉辦法,深得王安石賞識,並付之實行。 蘇頌 初授漢陽軍判官。後歷任宿州觀察推官、江寧縣知縣、南京留守、國史館集賢院校理、穎州知州、淮南轉運使、知製法、知審刑院、委州知州、亳州知州、、開封府知府、塗州知州、河陽知州、滄州知州、吏部侍郎、禮部侍郎、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實錄院修撰、尚書左丞等職務。還任過史官,俊仁宗、英宗兩用正史,又曾兩次出使遼朝。元佑七年(1092年),任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時已 73歲。第二年即辭職,出任揚州知州。紹聖四年(1097年)獲準告老休養。
蘇頌 為官50多年,政績頗著。任江蘇江寧知縣時,清查富戶田田漏稅情形,核實丁産,編成戶籍,按册課稅,既增加了國庫收人,又減輕了窮人的負擔。為南京留守,深得長官歐陽修的器重,贊許他“處事精密”。任穎州知州時,邁上朝廷為宋仁宗修築皇陵,許多州縣官趁機加捐派款,中飽私囊。蘇頌 卻從洲庫撥款置辦朝廷攤派的物資,不侵擾穎州百姓。
蘇頌 為官耿介,忠於職守。他擔任知製法的第二年,王安石要越級提拔李定,宋神宗讓蘇頌 起草詔令,蘇頌 卻以“成福之柄,人主得以自專。官守有責,臣下得以固執”的斷然態度予以拒絶,結果被罷免了知製法的職務。蘇頌 還有豐富的外交經驗,使江後寫成的《華戎魯衛信錄》250捲,記錄了來遼間80餘年的外交秘史,給後人留下了豐富寶貴的資料。 蘇頌 博學多才,為官清正,衹因思想上因循守舊,在當時風雲變幻的政治舞臺上,很難有大作為。他在科學技術上的成績,反倒遠遠勝過了他的政績。我們應把蘇頌 作為一位有傑出貢獻的古代大科學家來紀念。他在國史館任職9年,利用接觸宮廷秘範的機會,每天堅持背誦2000字,回傢後出寫保留。他與掌禹錫、林億等編輯補註了《惠佑補註神農本草》,校正出版了《急備千金方》等書。又獨立編著了《本草圖經》21捲。這部書引用來以前文獻200多種,集歷代藥物學著作和中國藥物普查之大成,記載了300多種藥用植物和70多種藥用動物或其副産品,以及大量重要的化學物質,記述了食????、鋼鐵、水銀、白銀、汞化合物、鋁化合物等多種物質的製備。對歷史地理、自然地理、經濟地理等方面也有記述。該書對動物化石、潮汐理論的闡述、植物標本的繪製,都在相應學科中占有領先地位。明代著名醫學大師李時珍對《本草圖經》的科學價值予以很高評價,其醫著(本草綱目)引用(本草圖經辦的內容多達74處。
蘇頌 一生最大的貢獻還在於復製水運儀象臺。宋代之前,東漢張衡創製的渾天儀和唐代僧一行等人的復製品都已失傳、元柏元年(1086年)十一月,蘇頌 組織一批科學家,並運用自己豐富的天文、數學、機械學知識開始着手復製,元佑三年十二月獲得成功。元佑七年又復製成銅質臺。儀象臺以水力運轉,集天象觀察、演示和報時三種功能於一體,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鐘、近代鐘錶關鍵部件“天關”(擒拿器)的創始人。在這個領域裏,他的發明創造比歐洲的羅伯特·鬍剋早6個世紀。紹聖二年至四年(1094—1097年),蘇頌 寫出《新儀象臺法要)3捲,詳細介紹了水運儀象臺的設計及使用方法,繪製了我國現存最早最完備的機械設計圖,附星圖63種,記錄恆星1434顆,比300年後西歐星圖紀錄的星數還多442顆。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博士把《新儀象法要》譯成英文在國外發行,並稱贊“蘇頌 是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 蘇頌 在集賢院校理任上,與同時代的藥物學家掌禹錫、林億等編輯補註了《嘉佑補註本草》一書,校正出版了《急備千金方》和《神農本草》,在此基礎上,獨力編著了《本草圖經》二十一捲。
《本草圖經》是一部承前啓後的藥物學巨著,是宋朝最完善最科學的醫藥書。書中繼承了祖國千多年來的古代醫藥學遺産,補充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和發現,繪製了大量的藥物圖形,加以文字說明,準確地記載了各種藥物的産地、形態、性質、用途、採集季節、煉製方法、鑒別方法與配伍、禁忌等,圖文並茂,使用準確方便,開了明代集大成醫藥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之先河。可惜封建統治階級對科技發明不予重視,令此巨著在蘇頌 身後亡帙不傳,其內容衹能散見於後代諸傢本草,其中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作了較多的保留和藉鑒,但也未能窺其全貌。 蘇頌 的水運儀象臺比例模型蘇頌 一生最大的貢獻還在於復製水運儀象臺,在天文與機械製造方面攀登了十一世紀的世界高峰。
“水運儀象臺”是東漢張衡所創製的天文儀器,可惜已失傳。唐代天文學家僧一行、粱令瓚復製,後又失傳。1088年,蘇頌 應用自己豐富的天文、數學、機械學知識,組織科學家韓公廉、周日嚴等,着手進行復製。他吸收了勞動人民使用水車、筒車、桔橰、凸輪等生産機械的經驗,通過精密的理論計算及模型研製,終於在短短的兩年內,於1090年復製成功,把天文觀察、天象演示、自動報時集於一機,把漢、唐“水運儀象臺”的功能與製作水平大大地提高了。就這點來說,蘇頌 的“水運儀象臺”不僅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復製,更似在前人的基礎上創造。
蘇頌 的儀象臺為正方形上狹下廣的木樓式建築,高三丈五尺,底寬二丈一尺。臺分三層,上層放置“渾儀”觀象,有“望筒”以觀察天體運行。中層為天象演示臺,有“渾象”,球面上畫着天體星宿的形狀位置,球外有經緯圈,設有“晝夜機”,可在樓內準確演示天象,與實際天象無異。這一層實際上是現代天文臺室內天文演象館的前身。底層為木閣,共分五層,每層置有數量不一的木人,分報時、刻、更等。第五層木人且能按節氣變動而自動調整位置,報告日落日出。儀象臺的頂部有九塊活動屋面板覆蓋,是現代天文臺活動圓頂的“祖先”。其“渾象”一晝夜自動均勻旋轉一圈,為現代轉儀鐘(天文臺的跟蹤機械)的“祖先”。其木人寶石設施是在一組由水力推動的復雜的齒輪係統的帶動下自動實現的。其中的“天關”(擒縱器)是現代鐘錶的關鍵部位,具天文鐘的雛型。
1094年─1096年,蘇頌 寫了《新儀象法要》三捲,詳細介紹水運儀象臺的設計及使用方法,書中附圖六十三種,當中的星圖記錄恆星1434顆。蘇頌 設計之水運儀象臺原件靖康之亂後被金兵丟棄而被毀。宋高宗南渡後想復製,蘇頌 之子蘇攜獻上蘇頌 遺書,竟無人能通,蘇攜本人也不懂,故無法仿製。直到1958年歷史學家王振鐸成功復原。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二至後一日,蘇頌 病逝傢中,享年82歲。次年葬於丹徒縣王洲山,贈司空,後追封魏國公。南宋理宗時賜號正簡。前述著作之外,蘇頌 尚有《蘇魏公文集》72捲、《進儀象狀》、《逐英要覽》、《譚訓》等著作傳世。
蘇頌 故居蘆山堂
蘆山堂位於福建廈門同安大同鎮葫蘆山南側建於五代晉開運年間(944年-946年),宋紹興二十三年(1152年)之前已毀,但宅基尤存,其後修建為蘇氏祠堂。元至大年間(1308年-1311年)被焚毀,清末於原址重建為三進雙護厝第式建築。1988年2月修建後進,同時維修一、二進。現有蘇頌 全身坐像,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教授書題“蘆山堂”及“蘇氏大宗”匾額。 : Su S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