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 世界历史 > 苏联共产党
目录
No. 1
  苏联共产党苏联共产党(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苏联政党。苏联共产党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执政党,在1917—1991年的74年中,苏共是唯一的执政党和苏联社会的领导力量。1936年宪法、1977年宪法和1988年宪法修正案都明确规定苏共在社会的政治体制中处于领导地位。制定了1903、1919、1961、1986、1990年等5个党纲、党纲修订本和纲领性声明。苏共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经历了多次重大变化。前身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1898年3月成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3年7月30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分成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派和反对列宁的孟什维克派,两派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有严重分歧。1912年1月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全俄代表会议上,布尔什维克决定在组织上同孟什维克决裂,成为独立的政党,即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1918年3月党的“七大”将党的名称改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25年12月党的“十四大”改称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1952年党的“十九大”改名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十月革命胜利后,苏共领导工农群众和红军战胜了外国武装干涉者和国内反动势力,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1919年3月党的“八大”通过了第二个党纲,提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1921年3月党的“十大”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转向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容许私人贸易和私人办小企业,把个别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等。大会还通过关于党统一的决议,禁止党内任何派别活动。1922年4月党的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选举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24 年1月21日,列宁(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杨诺夫)逝世。不久,俄共(布)党内开展了在苏联一国内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论争。以斯大林为首的领导人认为依靠工农联盟的力量在苏联可以建成社会主义 ,批判了托洛茨基派 。1925 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1927 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实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1936年全苏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苏联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在苏联已经取得了胜利。1941~1945 年领导苏联人民进行反对法西斯的伟大卫国战争并取得胜利。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同年9月苏共中央全会选举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任中央第一书记。1956年2月举行“二十大”,赫鲁晓夫作《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批评斯大林滥用权力、破坏法制、鼓励个人崇拜、违背集体领导原则等错误。秘密报告未能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历史的全面评价,未能找出错误的根源并得出应汲取的教训。1961年“二十二大”通过第三个党纲,宣布苏联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已变成全民的国家,苏共已变成全体人民的党。1964年10月中央全会解除赫鲁晓夫的第一书记职务,选举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为第一书记(1966年起改称总书记)。1971年党的“二十四大”宣布苏联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1982年11月10日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逝世,12日苏共中央非常全会选举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任总书记。1984年2月9日,安德罗波夫逝世,13日苏共中央非常全会选举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任总书记。1985年3月10日,康·乌·契尔年科逝世,11日苏共中央非常全会选举戈尔巴乔夫任总书记。1986年召开“二十七大”,通过苏共第三个党纲的修订本,提出苏共当前的任务是在加快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和全面地完善社会主义,使苏联社会继续向共产主义迈进。戈尔巴乔夫在大会上的报告中用“进入发达社会主义”代替“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的提法,提出“加速战略”和实行“彻底改革”的方针。1988年党的第十九次代表会议决议指出,党主张完全放弃对国家权力机关和管理机关的越权取代,放弃几十年保留下来的由党委承担不属于它的行政管理职能的做法。1989 年后党内出现了“民主纲领派”和“团结、争取实现列宁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全苏协会等派别。1990 年7月苏共“二十八大”通过《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纲领性声明。1989年初,苏共有党员1948.8 万 。中央机关报为《真理报》,党刊为《共产党人》、《党的生活》。1991年苏联8·19事件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于8月23日签署了“关于暂停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活动的命令”。8月24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发表声明,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各共和国共产党和地方党组织的命运由它们自己决定”。同日,他还发布命令,停止各政党和政治运动在苏联武装力量、内务部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以及其他护法机关、铁道部队、其他军事单位和国家机关中的活动。8月2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非常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暂停苏联共产党在苏联全境的活动”。在此情况下,各加盟共和国共产党或被中止,或禁止活动,或被迫自动解散,或在共产党的基础上改建新党,有的共产党甚至被宣布为非法。这样,统一的苏联共产党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苏联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代表大会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第六次代表大会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七次代表大会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八次代表大会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九次代表大会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次代表大会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一次代表大会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二次代表大会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三次代表大会
  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四次代表大会
  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五次代表大会
  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六次代表大会
  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七次代表大会
  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八次代表大会
  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九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三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
  苏联共产党(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苏联政党。苏联共产党是苏联的执政党,在1917—1991年的74年中,苏共是唯一的执政党和苏联社会的领导力量。1936年宪法、1977年宪法和1988年宪法修正案都明确规定苏共在社会的政治体制中处于领导地位。制定了1903、1919、1961、1986、1990年等5个党纲、党纲修订本和纲领性声明。苏共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经历了多次重大变化。前身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1898年3月成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3年7月30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分成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派和反对列宁的孟什维克派,两派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有严重分歧。1912年1月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全俄代表会议上,布尔什维克决定在组织上同孟什维克决裂,成为独立的政党,即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1918年3月党的“七大”将党的名称改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25年12月党的“十四大”改称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1952年党的“十九大”改名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共领导工农群众和红军战胜了外国武装干涉者和国内反动势力,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1919年3月党的“八大”通过了第二个党纲,提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1921年3月党的“十大”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转向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容许私人贸易和私人办小企业,把个别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等。大会还通过关于党统一的决议,禁止党内任何派别活动。1922年4月党的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选举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24 年1月21日,列宁(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杨诺夫)逝世。不久,俄共(布)党内开展了在苏联一国内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论争。 以斯大林为首的领导人认为依靠工农联盟的力量在苏联可以建成社会主义 ,批判了托洛茨基派 。1925 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1927 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实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1936年全苏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苏联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在苏联已经取得了胜利。1941~1945 年领导苏联人民进行反对法西斯的伟大卫国战争并取得胜利。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同年9月苏共中央全会选举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任中央第一书记。1956年2月举行“二十大”,赫鲁晓夫作《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批评斯大林滥用权力、破坏法制、鼓励个人崇拜、违背集体领导原则等错误。秘密报告未能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历史的全面评价,未能找出错误的根源并得出应汲取的教训。1961年“二十二大”通过第三个党纲,宣布苏联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已变成全民的国家,苏共已变成全体人民的党。1964年10月中央全会解除赫鲁晓夫的第一书记职务,选举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为第一书记(1966年起改称总书记)。1971年党的“二十四大”宣布苏联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1982年11月10日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逝世,12日苏共中央非常全会选举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任总书记。1984年2月9日,安德罗波夫逝世,13日苏共中央非常全会选举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任总书记。1985年3月10日,康·乌·契尔年科逝世,11日苏共中央非常全会选举戈尔巴乔夫任总书记。1986年召开“二十七大”,通过苏共第三个党纲的修订本,提出苏共当前的任务是在加快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和全面地完善社会主义,使苏联社会继续向共产主义迈进。戈尔巴乔夫在大会上的报告中用“进入发达社会主义”代替“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的提法,提出“加速战略”和实行“彻底改革”的方针。1988年党的第十九次代表会议决议指出,党主张完全放弃对国家权力机关和管理机关的越权取代,放弃几十年保留下来的由党委承担不属于它的行政管理职能的做法。1989年后党内出现了“民主纲领派”和“团结、争取实现列宁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全苏协会等派别。1990年7月苏共“二十八大”通过《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纲领性声明。1989年初,苏共有党员1948.8 万 。中央机关报为《真理报》,党刊为《共产党人》、《党的生活》。1991年苏联8·19事件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于8月23日签署了“关于暂停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活动的命令”。8月24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发表声明,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各共和国共产党和地方党组织的命运由它们自己决定”。同日,他还发布命令,停止各政党和政治运动在苏联武装力量、内务部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以及其他护法机关、铁道部队、其他军事单位和国家机关中的活动。8月2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非常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暂停苏联共产党在苏联全境的活动”。在此情况下,各加盟共和国共产党或被中止,或禁止活动,或被迫自动解散,或在共产党的基础上改建新党,有的共产党甚至被宣布为非法。这样,统一的苏联共产党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苏联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代表大会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第六次代表大会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七次代表大会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八次代表大会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九次代表大会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次代表大会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一次代表大会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二次代表大会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三次代表大会
  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四次代表大会
  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五次代表大会
  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六次代表大会
  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七次代表大会
  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八次代表大会
  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九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三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
百科大全
  Sulian Gongchandang
  苏联共产党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
    前身为1898年3月成立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12年起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1918年改名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25年称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52年改为现称。
    从建党到十月革命 1883年,Г.В.普列汉诺夫在日内瓦组织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1895年,В.И.列宁将彼得堡的马克思主义小组合并为统一的政治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初步实现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标志着无产阶级政党萌芽的出现。
    在工人运动推动下,1898年 3月,彼得堡、莫斯科、基辅、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等地的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的代表在明斯克举行会议,宣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立。这次会议在历史上被称为该党第 1次代表大会。它没有制订党纲、党章,会议选出的中央委员会成员不久被沙皇政府全部逮捕,实际上未能完成建党的历史任务。1900年,列宁和普列汉诺夫等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1901年列宁发表《从何着手》一文提出建党具体计划。1902年 3月出版《怎么办》一书系统阐述党的性质、作用和基本原则,批判崇拜工人运动自发性、否认革命理论指导和工人阶级建立独立政党必要性的“经济派”,从思想上和组织上为建立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创造条件。
    1903年7月30日至8月23日,来自俄国各地及《火星报》编辑部的43名正式代表,先在布鲁塞尔后在伦敦举行社会民主工党第 2次代表大会。会议通过党纲和党章,选出党的领导机构,它标志着在组织原则和斗争纲领等各方面都与第二国际时期各国社会民主党不同的新型政党已经产生。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最低纲领是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一切劳动者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最高纲领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大会上,因讨论党章条文而在建党原则上发生严重分歧,在选举中央领导机构时,形成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多数派)和以 Л .马尔托夫(1873~1923)为首的孟什维克(少数派),党内出现两个政治观点对立的派别。
    1905年,俄国爆发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布尔什维克于 4月25日至5月10日在伦敦举行第3次代表大会,在列宁主持下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路线。孟什维克单独召开代表会议。两个不同的政治派别各有自己的策略路线,实际上已发展成为各自独立的政党。布尔什维克策略路线的主要内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依靠工农联盟,孤立自由资产阶级,通过武装起义推翻沙皇政权,建立临时革命政府,实行工农民主专政,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并及时地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孟什维克的策略则主张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使农民跟资产阶级走,革命的结局应是资产阶级专政,反对立即实现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布尔什维克积极参加并领导了全俄总政治罢工和莫斯科12月武装起义。由于各种原因,俄国1905~1907年革命遭到失败。  
    革命失败后的П .A.斯托雷平反动时期,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出现两个新的机会主义派别:主张取消党的秘密组织,使党变成合法主义政党的右倾取消派;反对一切合法斗争,主张召回在杜马中的党团和停止在合法组织中工作的左倾召回派。布尔什维克反对取消派、召回派的错误主张,将合法斗争与秘密斗争结合起来,争取和教育群众,为迎接新的革命高潮而斗争。1912年 1月,在布拉格举行党的第 6次全俄代表
相关词
俄罗斯简介政治世界历史政党苏联苏俄历史亚美尼亚
共产党共产主义运动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社会主义
包含词
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