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苏州博物馆新馆
蘇州博物館新館投訴電話 蘇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12-65223377
江蘇省旅遊投訴電話:025-8341818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由世界建築大師貝聿銘與貝氏建築事務所設計,工程建設歷時3載,投資3.39億元人民幣的蘇州博物館新館,將於10月6日中秋佳節正式對外開放。屆時,有數百件在蘇州從未展示過的珍貴文物首次嚮觀衆公開展出。
蘇州博物館新館造型獨特、設施先進、功能齊全,新館將成為展示蘇州悠久歷史、文化底藴和現代化建設成就的嶄新標志性建築,成為展示蘇州文化的重要平臺和高雅的教育、休閑、文化消費場所。下面我從六個方面簡要的介紹蘇州博物館新館的情況。
一、良好的館捨位置
蘇州博物館新館位於齊門路以東、東北街以北的地塊上,緊鄰蘇州博物館老館忠王府,這樣一個選址文化底藴深厚,內容集中,內涵深刻,充滿着古今融合,匯通發展的歷史眼光和人文精神,是建立在對所在區域文化遺産的深刻理解、慎重把握和科學决策的基礎上的,是經過反復的比較,多方的論證、層層的審批,甚至經過了世界遺産委員會會議的最終評審纔確定的,因而受到社會的普遍關註。
第一,蘇州博物館新館的建成使拙政園歷史街區更具文化休閑品位,博物館新館將成為一代名園拙政園的現代延續,體現了保存和發展一種整體文化的設想。
第二,在蘇州博物館老館忠王府旁建設新館,新館老館相得益彰,這種“雙面綉”的設計理念將兩者融合成一個共生態的統一體,不僅有利於節約投資,有利於博物館本身功能的充分發揮,更有助於表現文化遺産在歷史和現實間聯繫和發展的和諧美感。
第三,由於歷史原因,該地區已形成文化核心區域,加建新館,有助於發揮旅遊景點集中的聯動效應,彰顯名城特色,提升古城優勢。
二、獨特的建築風格
在這個有着衆多著名古典建築的“文化聖地”建一座21世紀的新館建築,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如何將現代與傳統相融合,貝聿銘用“中而新,蘇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理念完美地解决了這個問題。
新館建築和相伴的忠王府古建築妙相輝映,總建築面積26500平方米,其中忠王府建築面積7500平方米,地面一層為主,局部二層;新館建築面積19000餘平方米,為充分尊重所在街區的歷史風貌,博物館新館采用地下一層,地面也是以一層為主,主體建築檐口高度控製在6米之內;中央大廳和西部展廳安排了局部二層,高度16米。修舊如舊的忠王府古建築作為蘇州博物館新館的一個組成部分,與新館建築珠聯璧合,從而使新的蘇州博物館成為一座集現代化館捨建築、古建築與創新山水園林三位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
新館建築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塊:中央部分為入口、中央大廳和主庭院;西部為博物館主展區;東部為次展區和行政辦公區。這種以中軸綫對稱的東、中、西三路佈局,和東側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襯,十分和諧。
新館正門對面的步行街南側,為河畔小廣場。小廣場兩側按“修舊如舊”原則修復的一組沿街古建築,古色古香,成為集書畫、工藝、茶樓、小吃等於一體的公衆服務配套區。
新館建築在高低錯落的新館建築中,用顔色更為均勻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以及其下白色墻體周邊石材的邊飾,與白墻相配,清新雅潔,與蘇州傳統的城市肌理相融合,為粉墻黛瓦的江南建築符號增加了新的詮釋內涵。
新館建築用開放式鋼結構,替代了蘇州傳統建築的木構材料。我們在新館的大門、天窗廊道、涼廳以及各個不同的展廳的內頂上都可以看到這一特點。開放式鋼結構既是建築的骨架,又成為造型上的特色,它帶給建築以簡潔和明快,更使建築的創新和功能的拓展有了可能和保障。
新館建築獨特的屋面形態,突破了中國傳統建築“大屋頂”在採光方面的束縛。新館屋頂之上,立體幾何形框體內的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設計,充滿了智慧、情趣與匠心。木紋金屬遮光條的廣泛應用,使博物館充滿溫暖柔和的陽光。“讓光綫來做設計”是貝氏的名言。我們在新館的大門、天窗廊道、涼廳以及各個不同的展廳的玻璃內頂上都可以看到這一特點。
新館建築將三角型作為突出的造型元素和結構特徵,表現在建築的各個細節之中。在中央大廳和許多展廳中,屋頂的框架綫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構成,框架內的玻璃和白色天花互相交錯,象是一幅幾何形錯覺繪畫,給人以奇妙的視覺感受。
新館大門為玻璃重檐兩面坡式金屬梁架結構,既含有傳統建築文化中大門的造型元素,又以現代材料賦予其嶄新的風格。貝聿銘認為,“大門的處理很重要,大門要有氣派,但又得有邀人入內的感覺。我記憶中的許多所謂深宅大院,包括我兒時玩耍的獅子林,大多是高墻相圍,朱門緊閉。而博物館是公共建築,我想在這裏用一些新的設計手法,讓博物館更開放一點,更吸引人。同時,遊客一進大門,就應感受到堂堂蘇州博物館的氣派。”
位於中軸綫上的八角形中央大廳位於博物館入口內的前庭與後庭山水園之間,其大圓孔造型的檢票口以及嚮東西兩側伸展開去的天窗廊道,是連接博物館各個功能區的樞紐。這裏還設有茶室、貴賓室、圖書館和商店。
通過中央大廳西側的天窗廊道,進入西部主展廳區。首先看到的是一個別具一格的室內水幕墻和荷花池。水在蘇州文化中占據着重要的位置,通常是靈氣和文氣的象徵;荷花也表示着聖潔。這個大型瀑布疊水的水幕墻是按照空氣自然分解水分子的原理,巧妙設計的室內人工“瀑布”,按照流水張力的原理使水流橫嚮拉伸,沿着橫嚮或斜嚮凸起的黑石墻面,翻捲出幾何造型的條條白色水花,歡跳着流入荷花池中,如粒粒珍珠在荷葉上滾動。富於動感和幾何綫條的水幕景觀所帶來的是賞心悅目的視覺享受和大自然的音色之美。它不僅可以調節室內的空氣濕度,達到淨化空氣的效果;也是一處可供欣賞的重要室內景觀。
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設計和建設過程表明,貝聿銘不僅在主體設計上精益求精,而且在配套設計上力求完美,他聘請了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陳列專傢、建造世貿大樓(雙子樓)的結構工程師、羅浮宮的建築噪音專傢以及中國古建築和文物專傢等為其顧問,他們都是該行業中世界一流、國內一流的專傢。蘇州博物館新館在貝老眼裏是 “最親愛的小女兒”,因此,博物館的每扇窗戶、每項用材、每一個細節他都要親自過問,仔細斟酌,甚至小到館標、導覽圖、邀請函、手提袋的設計和樣式,這與國內常見的博物館建築“交鑰匙”工程大相異趣。
由於地塊的大小、高度的限製以及博物館設計規劃的要求,相當一部分的博物館功能空間設在地下,達8949平方米。
貝聿銘設計的作品有一個共同點是內庭院,內庭院將內外空間串遙,使自然融於建篵。新館建築與創新的園藝是互相依托的,貝聿銘設計了一個主庭院和若幹小內庭院,佈局精巧。其中,位於中央大廳北部的主庭院的設置是最讓貝聿銘煞費苦心的。主庭院東、南、西三面由新館建築相圍,北面與拙政園相鄰,大約占新館面積的五分之一空間。這是一座在古典園林元素基礎上精心打造出的創意山水園,由鋪滿鵝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麯小橋、八角涼亭、竹林等組成,既不同於蘇州傳統園林,又不脫離中國人文氣息和神韻。山水園隔北墻直接銜接拙政園之補園,水景始於北墻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園西引水而出;北墻之下為獨創的石片假山。這種“以壁為紙,以石為繪”,別具一格的山水景觀,呈現出清析的輪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來仿佛與旁邊的拙政園相連,新舊園景筆斷意連,巧妙地融為了一體。
對於庭園中的樹,貝聿銘要求姿態優美,綫條柔和,因為建築本身是硬的,剛柔相濟,才能相得益彰。為了保護樹的自然形態,移植過程中都盡量不作修剪;茶室內側的紫藤園,園裏西南方與東北方各種植一棵紫藤,還嫁接着從文徵明當年手植的紫藤上修剪下來的枝蔓,以示延續蘇州文化的血脈。新館園林造景設計是在傳統風景園林的精髓中提煉而出的,成為一代名園拙政園在當今的創造性延續。
三、豐富的陳列內容
新的蘇州博物館共有各具特色的大小展廳32間,設施先進、功能齊全,為目前蘇州地區最大、最先進的博物館。
蘇州博物館成立46年來,通過多種途徑擴充藏品,目前收藏的各類文物約3萬餘件,其中國傢一級文物近236件,二級文物為1146餘件,三級文物為13657餘件,以出土文物、明清書畫、印章和古代工藝品見長。
館藏吳江梅堰、吳縣草鞋山、蘇州越城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一批生産工具和生活用具;良渚文化時期出土的一批陶器;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和虎丘東周墓出土的一批青銅器;真山出土的吳國玉器、原始青瓷等。
館藏從虎丘塔發現的五代越窯秘色瓷蓮花碗,從瑞光塔發現的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01年)所製“真珠捨利寶幢”。蓮花碗和真珠捨利寶幢均係國寶級文物。另外,瑞光塔發現的寶幢內木函壁面彩繪的四天王像和木刻版妙法蓮華經捲等,也是價值極高的珍貴文物。
館藏商代琰圭、玉琮及唐代、宋代、明代和一批瓷器。宋代緙絲、刺綉,明代羅香園刺綉 以及近代著名蘇綉藝術傢瀋壽綉的十二生肖屏、濟公像,清代製墨高手程風地的鎸有“康熙乙亥”款的“千歲芝墨”等,都是古代藝術精品。
蘇州博物館還是一個書畫巨傢,1986年3月,中國古代書畫鑒定7人專傢組對該館上萬件書畫藏品進行了鑒定,精選了其中的539件進行了著錄,編入《中國古代書畫圖錄》第5册,後又遴選了其中的265件,以原畫拍攝製定單色圖版載入《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第6册,入選精品數量居全國同等博物館之首。
館藏吳湖帆先生捐贈之《清代七十二狀元書箑册》,也是不可多得的重要特色藏品。
蘇州博物館另藏有一定數量的近現代時期的文物史料,主要是當年忠王李秀成開闢蘇福省時相關的文物。在民國時期文物中,以孫中山、黃興、鄒容、章太炎的手跡、抗日戰爭遊擊隊和中共蘇州地下黨的文物較為珍貴。
四、完整的陳列體係
蘇州博物館新館的文物展示面積3600平方米。文物展品超過1160件(組),上起遠古時代,下至明清及近現代,多為歷代佳作和精品。主展區設有吳地遺珍、吳塔國寶、吳中風雅、吳門書畫等四個富有蘇州地方特色的係列常設展覽。其中位於地面一層南側的“吳地遺珍”係列藴涵深邃,元氣淋漓,包括史前陶器、玉器;春秋青銅器、玉器;六朝青瓷、五代秘色瓷;元娘娘墓、明王錫爵墓隨葬品等主題展室。地面一層兩個如同八角塔身內部造型的展室展出的“吳塔國寶” 係列,充溢着聖潔的宗教情懷,如昨夜星辰,依然爍爍生輝,分別為虎丘雲岩寺塔佛教文物陳列和瑞光寺塔佛教文物陳列。一層北部的“吳中風雅” 係列千姿百態,玲瓏剔透,包括明書齋陳設、瓷器、玉器、竹木牙角器、文具、賞玩雜件、民俗小擺設、織綉服飾、休憩、宋畫齋陳設等十個主題展室。設在主展區二層的“吳門書畫” 係列意趣靈動,韻味無窮,主題為《“吳門四傑”書畫典藏展》,薈萃了蘇州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館藏“吳門四傢”書畫精品。
在地面一層北部的常設展覽中,由貝聿鉻先生創意,東南大學配合設計的茅草屋頂的宋畫齋是新館中唯一的一處以傳統手法營造的展廳。宋畫齋是一間復原的宋代民居廳堂,從基礎開始到屋頂全部采用傳統工藝,建築材料也多為傳統建材。如屋頂茅草就是用一種生長在蘇北沼澤地的紅茅草鋪就而成的,耐潮,經過處理,可20年不腐;庭院中的石桌取自天然靈璧石,可用來下圍棋,石凳也覓自天然卵石。宋畫齋給人的感覺是“簡單、樸素、自然”的美麗。同時,室內(擺放)一些宋代的傢具,仿宋的傢具,仿宋的字畫,讓觀衆感受宋代畫室的內部場景是如何的。這間宋代風格的茅廬反映了貝聿銘“在一個現代化的建築物上,體現出中國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的設計理念,他要讓這間屋子本身成為展品,展示中國傳統的建築藝術。
除常設展廳外,西部主展區地下的特展廳將不定期地舉辦海內外各博物館的珍貴文物展覽,開館慶典期間展出的是清徐揚長捲巨作《姑蘇繁華圖》。這是該圖在蘇州繪製完成後,經過 247年首次回到故鄉與觀衆見面。
通過中央大廳東側的天窗廊道,進入新館的東部次展區。廊道盡頭設紫藤園和休憩茶室。其南北兩側安排有圖書館、貴賓廳、博物館商店和現代藝術展廳等公共空間。現代藝術展廳位於東路的首層,以便於功能周轉,貝聿銘認為,書畫藝術在蘇州有深厚的基礎,讓參觀者看了古代的再看看現代的,讓人們感受到蘇州的書畫藝術是延續的,是不斷發展的。現代藝術廳將不定期地舉辦海內外現代藝術品展覽。開館慶典期間現代藝術廳展出繪畫大師趙無極、現代藝術傢蔡國強、徐冰的作品。這個展出在國內是空前的,是一次世界頂級華人藝術傢聯袂奉獻給蘇州人民的現代藝術盛宴。
開館慶典期間,全面修葺一新的忠王府作為蘇州博物館新館的一個組成部分,根據其特點重新調整了陳列內容。忠王府占地面積1065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7500平方米,忠王府舊址的東路,以恢復晚清八旗奉直會館的原貌為主,並利用東路北部四面廳的展室,以專題形式舉辦《香港張宗憲先生捐贈文物陳列展》,以稱頌和表彰張宗憲先生對家乡文化遺産保護事業的支持;忠王府舊址的西路,則以恢復清光緒年間張履謙豪宅及補園的部分建築原貌為主,利用其北部的小姐樓作為博物館的藏書樓。
《太平天國忠王府舊址陳列展》主要集中在忠王府的中路,這裏展示的文物、照片、資料等都與李秀成以及太平天國蘇福省有關,通過它們可以瞭解並研究那段逝去了的歷史。
五、新穎的陳列手段
蘇州博物館新館建築中的室內設計部分,包括陳列展覽幾乎均由貝聿銘本人設計,以保證內外風格和所有功能的和諧統一。
考慮到蘇州工藝在全國地位斐然,蘇州博物館中以明清工藝為主的展品更是小巧玲瓏、精細絶倫,因此,在貝先生的設計中,展廳不采用大開間,而是對展廳進行巧妙地分割,根據每個展廳及展品的特點量身定做。展廳的設計采用了1.35米的模數,為展廳大小和不同的展示功能要求帶來了靈活性。如位於二層的兩個八角形空間內的書畫廳,巧用九宮格,中間貫通,展廳頂部為玻璃天頂,高大的墻面對表達條幅式書畫的用光和所需墻面十分有利,展廳內部簡潔、素雅。墻面由木邊鑲框,地板由石邊鑲圍。
除了字畫之外,蘇州博物館的收藏多為小件藏品,貝先生認為“小件的東西你放在大的櫃子裏看,好象是友誼商店一樣,擺滿了,不對的,所以,我做了很小的,給每一個寶貝有一個櫃子,有它的照明,這是新的,這是美國、歐洲都沒有,他們的收藏跟我們不一樣,適宜蘇州自己的收藏。”?這些細節中處處體現着建築大師的風範。
六、先進的功能設施、
在新館售票廳內,設置了三個先進的大型等離子液晶屏幕,循環播放博物館的有關信息內容;在中央大廳內,設置了兩個電子觸摸屏,通過選項,可瞭解博物館的各種信息;中央大廳內還設置有存包處、殘障人輪椅、中英文講解導覽器等服務設備和設施。
通過中央大廳東側的天窗廊道,進入新館的東部。廊道盡頭設紫藤園和休憩茶室。紫藤園的南北兩側安排有專業圖書館、貴賓廳、博物館商店等服務設施。
地下西南角有一部分博物館的公衆服務功能,遊人可以通過西部主展區首層荷花水池處的懸臂樓梯進入地下展室。此處有特展廳、為影視廳和多功能廳等。地下中部為藏品儲藏庫,庫房位於地下中部,強調了庫房在博物館的中心地位。地下部分還設有適應博物館現代化發展需求的信息中心、各種機器設備用房和博物館各部門業務用房等;地下停車場可容納22輛車。
此外,新館還提供了許多新的博物館功能,全新的結構可防7級地震;不同使用空間安排可變風量的空調係統,展廳和庫房將有恆溫和恆濕控製,現代安防報警係統和消防保安係統以及緊急發電機組、還有綜合了博物館日常工作、對外展出、安保消防等各項功能需求的計算機綜合信息管理係統。
蘇州博物館新館建設是我市“十五”期間的重點項目之一,充分體現了蘇州市委、市政府對文物博物館工作的關懷和重視;蘇州博物館新館建設自始至終受到社會各方面的極大關註,凝聚了所有參與者的心血和智慧。 貝聿銘大師在中國、在家乡蘇州設計博物館是前所未有的,這是中國的驕傲、也是蘇州的榮幸。新館的建成開放,是蘇州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使蘇州博物館藉助名人效應獲得了極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優勢,通過這窗口,能進一步展示蘇州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增強蘇州文化的競爭力、進一步擴大蘇州文化的影響力,使世界進一步瞭解蘇州,讓蘇州進一步走嚮世界。作為體現這座悠久歷史文化名城人文精神的典範力作,新的蘇州博物館必將在“文化蘇州”的建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
2006年10月建成蘇州博物館新館,設計者為著名的建築設計大師貝聿銘。蘇州博物館新館
館址為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王府遺址。面積8000多平方米,分東、西、中3路,中路立體建築為殿堂型式,梁坊滿飾蘇式彩繪,入口處側門,有文徵明手植紫藤,內部東側有太平天國古典舞臺等,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蘇州博物館新館建設是蘇州市“十五”期間的重點項目之一,受到社會各方面的極大關註。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領導和高度重視下,經過多方努力,85歲高齡的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欣然接受市委、市政府的盛情邀請,親自擔任蘇州博物館的新館設計,並於2002年4月30日正式簽定了設計協議。貝聿銘先生以擅長設計博物館而享譽全世界,他曾應肯尼迪總統遺孀傑奎琳的邀請設計過肯尼迪博物館,應密特郎總統之邀設計過盧浮宮博物館,都獲得了巨大成功,成為不朽的經典之作。貝先生在中國設計博物館是第一次。正因為如此,貝聿銘先生在家乡蘇州設計博物館引起了全球傳媒的關註。
蘇州博物館新館選址位於歷史保護街區範圍,緊靠世界文化遺産拙政園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平天國忠王府。具體在忠王府以西,東北街以北,齊門路以東和拙政園以南地塊,占地面積約10750平方米。該地塊被貝聿銘先生稱為“聖地”,在這一地塊上設計博物館是“人生最重要的挑戰”,“在這裏設計博物館很難很難,既要有傳統的東西,但又一定要有創新,傳統的東西就是要運用傳統的元素,讓人感到很協調、很舒服;創新的東西就是要運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讓人感到很好看,有吸引力,因為時代是在發展的”。按照貝聿銘先生的設計思想和專傢組提出的“中而新,蘇而新”的設計思路,經過一年的緊張工作,先後完成了概念性方案設計和初步設計。 |
|
博物館新館的設計結合了傳統的蘇州建築風格,把博物館置於院落之間,使建築物與其周圍環境相協調。博物館的主庭院等於是北面拙政園建築風格的延伸和現代版的詮釋。
新的博物館庭院,較小的展區,以及行政管理區的庭院在造景設計上擺脫了傳統的風景園林設計思路。而新的設計思路是為每個花園尋求新的導嚮和主題,把傳統園林風景設計的精髓不斷挖掘提煉並形成未來中國園林建築發展的方向。
儘管白色粉墻將成為博物館新館的主色調,以此把該建築與蘇州傳統的城市肌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處可見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頂和窗框將被灰色的花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統一色彩和紋理。博物館屋頂設計的靈感來源於蘇州傳統的坡頂景觀一一飛檐翹角與細緻入微的建築細部。然而,新的屋頂已被重新詮釋,並演變成一種新的幾何效果。玻璃屋頂將與石屋頂相互映襯,使自然光進入活動區域和博物館的展區,為參觀者提供導嚮並讓參觀者感到心曠神怡。玻璃屋頂和石屋頂的構造係統也源於傳統的屋面係統,過去的木粱和木椽構架係統將被現代的開放式鋼結構、木作和塗料組成的頂棚係統所取代。金屬遮陽片和懷舊的木作構架將在玻璃屋頂之下被廣泛使用,以便控製和過濾進入展區的太陽光綫。 |
|
苏州博物馆新馆 功能布局 苏州博物馆新馆 功能布局 苏州博物馆新馆 功能布局 苏州博物馆新馆 功能布局 苏州博物馆新馆 功能布局 苏州博物馆新馆 功能布局
形式上,地塊已分為三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處、大廳和博物館花園;而西部為展區;東部為現代美術畫廊、教育設施、茶水服務以及行政管理功能等,該部分還將成為與忠王府連接的實際通道。忠王府將恢復成原貌。由於忠王府難以在現有的結構下提供合適的展覽空間,它將被用作展示其豐富建築遺産的櫥窗以及那些通常無需高檔展示空間的藝術品,諸如傢具和雕塑等。大廳是博物館的核心,位於入口的前庭與博物館花園之間。這個擁有八個角的大廳是通過對傳統的蘇州建築和中國建築要素的幾何形狀轉變以及重新詮釋設計出來的,它是所有參觀者的導嚮並為去博物館所有展區提供通道。參照國際通行慣例,臨時性的展區設在人流路綫的入口處。除了字畫、雙塔瑰寶、明清瓷器和蘇州工藝美術品展區外,還將佈置特色傢具展區,以強調蘇州豐富的藝術和文化傳統。在人流路綫的終點處,也就是在它的花園庭園處,將安排一個宋代書齋的復製品,主要展示當年的工藝品和傢具。字畫展區設在自然採光的八角型大廳的二樓,高高的墻面為展示字畫長捲提供了背景上的便利。現代美術作品設在博物館花園東邊的一個特別展區裏。展區由1.35米的模塊組合而成,為布展提供了靈活性。這些模塊外飾簡潔優美,地面鋪設地板,踢腳,木質框架墻體和白色塗料。還有一個靈活的展示窗係統,專門展示那些大小不一的工藝品。由於地塊的大小、高度的限製以及博物館設計規劃的要求,相當一部分的博物館功能空間安排在地下室。遊人可以通過室內荷花池上方的懸臂樓梯到達地下室。新石器時代和吳文化文物的展廳,影視廳、多功能廳、衛生間,藏品儲藏庫,各種行政管理和博物館內部用房,機械設備用房、停車庫以及裝卸區域都安排在地下室。
貝聿銘先生集畢生的智慧和感情為家乡蘇州設計博物館,是蘇州文化的盛事,也是蘇州的榮幸。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我們有理由相信,貝聿銘先生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不僅能使蘇州博物館獲得極高的名人效應和品牌優勢,同時,通過這個窗口,能進一步提高蘇州的知名度,擴大蘇州的影響,使世界進一步瞭解蘇州,讓蘇州進一步走嚮世界。[1] |
|
“蘇州博物館新館由誰來設計,是當時首先考慮的問題。顯然不管從蘇州還是從世界的角度來考慮,貝老是不二人選。然而當時老人年事已高,要想請動談何容易!”談起當年籌建時的情形,蘇博的一位負責同志不勝感慨。“是故鄉情打動了老人。”他告訴記者,當時為了打動貝老,蘇州市的相關人士特意趕赴美國,帶去了家乡的昆麯、評彈等,希望能勾起貝老的思鄉之情,並勸說貝老“您為世界各地設計了很多知名的博物館,但在家乡蘇州還沒有留下一件作品,這是蘇州的遺憾,也是您的遺憾。”終於,貝老被家乡人民的真情所感動,决定擔綱博物館新館的設計。
2006年,由國際建築大師貝聿銘擔綱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正式對外開放,江南一隅的這棟建築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更讓無數建築愛好者為之瘋狂。讀者shuangying1228在來信中自稱已去過蘇博9次,每次都是一趟心靈的震撼和滌蕩,他說,“蘇博首先是一座數字化博物館的精品之作,她的風格、氣派、內部功能的先進、運作程序的完善、佈局安排的科學,都閃爍着現代建築的光輝;同時她又是一座擴大了的中國庭院,一座別具一格的蘇州園林。就連館中兩叢藤蔓,都專選江南四傑文徵明手植紫籐的根來嫁接,中華文明的信息無不在其間流淌傳承。”
隨着蘇博新館揭開面紗,那些曾因選址問題而引發的爭議很快消散,“非但沒有對那些歷史遺跡造成傷害,更水乳交融、相得益彰。”這成了遊客們最普遍的觀感。正如蘇州讀者劉先生在郵件中所說的那樣,“偌大一個博物館,東鄰太平天國忠王府,北依名勝極品拙政園,西南面對千年古城的小橋流水人傢、粉墻黛瓦院落。其風韻,其神采,其姿色渾然一體。現代流派的蘇州博物館,不僅是建築設計的奇跡,也是一種人性關懷和民族親情的彰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