芨芨草属 : 中草药 : 维管植物 > 芨芨草
目录
jī jī cǎo jī jī cǎo
  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狭而长,花淡绿色。生长在碱性土壤的草滩上,是良好的固沙耐碱植物。可作饲料,又可编织筐、篓、席等。也叫枳机草。
No. 2
  中文名:芨芨草
  拉丁文学名:achnatherum splendens
  命名者:trin. nevski
  种别名:积机草,席萁草
  科名:禾本科gramineae
  属名:芨芨草属achnatherum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须根具砂套。多数丛生、坚硬,草丛 明显,脉间有毛。
生态特征
  芨芨草为高大多年生密丛禾草,茎直立,坚硬。须根粗壮,根径为2—3毫米,入土深达80—150厘米,根幅在160—200厘米,其上有白色毛状外菌根。喜生于地下水埋深1.5米左右的盐碱滩沙质土壤上,在低洼河谷、干河床、湖边,河岸等地,常形成开阔的芨芨草盐化草甸。芨芨草在4月小下旬萌发,并不依赖大气降水而开始长,5月上旬即长出叶子,6—7月间开花,种子于8月末到9月成熟,子粒细小,但产量较高。芨芨草为无性繁殖,也可用种子繁殖。芨芨草返青后,生长速度快,冬季枯枝保存良好,特别是根部可残留一年甚至几年,可使芨芨草草场一年四季牧用。芨芨草具有广泛生态可塑性,在较低湿的碱性平原以至高达5000米的青藏高原上,从干草原带一直到荒漠区,均有芨芨草草甸分布,但它不进入林缘草甸。在复杂的生境条件下;可组成有各种伴生种的草地类型,它是盐化草甸的重要建群种。根系强大,耐旱;耐盐碱、适应粘土以至沙壤土。芨芨草的分布与地下水位较高、轻度盐渍化土壤有关,地下水位低或盐渍化严重的地区不宜生长。芨芨草可为牧区寻找水源,打井的指示植物。芨芨草滩在荒漠化草原和干旱草原区,为主要的冬春营地。总盖度可达35—50%,在100平方米内可有35丛左右。
饲用价值
  芨芨草为中等品质饲草,对于我国西部荒漠、半荒漠草原区,解决大牲畜冬春饲草具有一定作用,终年为各种牲畜所采食,但时间和程度不一。骆驼、牛喜食,其次马、羊。在春季,夏初嫩茎为牛、羊喜食,夏季茎叶粗老,骆驼喜食,马次之,牛、羊下食。霜冻后的茎叶各种家畜均采食。但在生长旺期仍残存着枯枝,故降低可食性,也给机械收获带来困难。芨芨草生长高大,为冬春季牲畜避风卧息的草丛地,当冬季矮草被雪覆盖,家畜缺少可饲牧草的情况下,芨芨草便是主要饲草。因此,牧民习惯以芨芨草多的地方作为冬营地或冬春营地。大面积的芨芨草滩为较好的割草地,割后再生草亦可放牧家畜。开花始期刈割,可作为青贮原料。产草量各地有显著差异,据测定,在腾格里沙漠湖盆低洼地,亩产干草65—135公斤,在鄂尔多斯地区,一般亩产200公斤左右。就饲用而言,芨芨草质量不高,主要是与它的茎叶粗糙且韧性较大有关,家畜采食困难。白质和胡萝卜素含量较丰富,拔节至开花以后这些成分逐渐降低,而粗纤维含量增加。适口性下降。在拔节期间,芨芨草粗蛋白质的品质较好,必需氨基酸含量高(表1—2),大约与紫苜蓿的干草不相上下。因此,芨芨草作为放牧或割草利用时,应在抽穗、开花前期进行。
地理分布
  在我国北方分布很广,从东部高寒草甸草原到西部的荒漠区,以及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原区均有分布,如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陕西北部、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四川西部、西藏高原东部等,在国外,芨芨草分布于亚洲中部和北部,如蒙古、俄罗斯等。
No. 7
  芨芨草
  (《内蒙古中草药》)
  【异名】枳芨草(《内蒙古中草药》),枳机草、席箕草(《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芨芨草的茎、花及种子。
  【植物形态】芨芨草
  多年生草本,高0.5~2.5米。根粗而坚韧,外被沙套,径达3毫米。茎直立,粗壮,坚硬,丛生,基部宿存黄褐色枯萎叶鞘。叶线形,长30~60厘米,纵向卷折,质坚韧,上面脉纹凸起,微粗糙,下面具凹沟多条,光滑无毛;叶鞘无毛,质坚韧,边缘膜质;叶舌质较硬,渐尖,长5~7毫米(茎上部达1厘米)。圆锥花序,长40~60厘米,疏散呈塔形,集生于秆之一侧。分枝细弱;小穗长4.5~6.5毫米,灰绿色或带紫色或变草黄色;颖膜质,披针形兼椭圆形,第1颖短于第2颗;芒直立或微曲,但不扭转而易断落。花果期夏秋季。
  生于微碱性草滩上、干河床、湖边、河边、丘间低地。分布吉林、辽宁、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
  【采集】茎全年可采;夏、秋采花及种子,硒干。
  【性味】《内蒙古中草药》:"味甘淡,性平。"
  【功用主治】治尿路感染,尿闭。
  ①《内蒙古中草药》:"利尿。治尿路感染,尿闭。"
  ②《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茎:利尿清热。花:止血。"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茎、花0.5~1两。种子3~5钱。
  【选方】①治尿道炎:芨芨草茎基部一两,水煎服。(《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②治尿闭:芨芨草子三钱,水煎服。(《内蒙古中草药》)
  ③治初生儿小便不利:芨芨花、车前草、小麦穗秆(去麦粒)各一钱,水煎服。(《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④止血:芨芨花五钱至一两,水煎服。(《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须根具砂套。多数丛生、坚硬,草丛 明显,脉间有毛。草丛高50~100(250)厘米,丛径50~70(140)厘米。叶片坚韧,纵间卷折,长30~60厘米。圆锥花序长40~60厘米,开花时呈金字塔形展开,小穗长4.5~6.5毫米,灰绿色或微带紫色,含1小花;颖膜质,披针形或椭圆形,第一颖较第二颖短;外稃厚纸质,长4~5毫米,具5脉,背部密被柔毛;基盘钝圆,有柔毛;芒直立或微曲,但不扭转,长5~10毫米,易脱落;内稃有2脉,脊不明显,脉间有毛。
生态特征
  多年生密丛生草本。植株具粗而坚韧外被沙套的须根。秆直立,坚硬,内具白色的髓,高50-250cm,径3-5mm,节多聚于基部,具2-3节,平滑无毛,基部宿存枯萎的黄褐色叶鞘。叶鞘无毛,具膜质边缘;叶舌三角形或尖披针形,长5-10(15)mm;叶片纵卷,质坚韧,长30-60cm,宽5-6mm,上面脉纹突起,微粗糙,下面光滑无毛。圆锥花序长(15-)30-60cm,开花时呈金字塔形开展,主轴平滑;或具角棱而微粗糙,分枝细弱,2-6枚簇生,平展斜向上升,长8-17cm,基部裸露;小穗长4.5-7mm(除芒)灰绿色,基部带紫色,成熟后变成草黄色;颖膜质,披针形,顶端尖或锐尖,第1颖长4-5mm,具1脉,第2颖。第3颖长6-7mm,具3脉;外种长4-5mm,厚纸质,顶端具2微齿,背部密被柔毛,具5脉,基部钝圆,具柔毛,长约0.5mm,芒自外种间抽出,直立或微弯,粗糙,不扭转,长5-15mm,易断落;内种长3-4mm,具2脉而无脊,脉间具柔毛;花药长2.5-3.5mm,先端具毫毛。花、果期6-9月。
  芨芨草为高大多年生密丛禾草,茎直立,坚硬。须根粗壮,根径为2—3毫米,入土深达80—150厘米,根幅在160—200厘米,其上有白色毛状外菌根。喜生于地下水埋深1.5米左右的盐碱滩沙质土壤上,在低洼河谷、干河床、湖边,河岸等地,常形成开阔的芨芨草盐化草甸。芨芨草在4月小下旬萌发,并不依赖大气降水而开始长,5月上旬即长出叶子,6—7月间开花,种子于8月末到9月成熟,子粒细小,但产量较高。芨芨草为无性繁殖,也可用种子繁殖。芨芨草返青后,生长速度快,冬季枯枝保存良好,特别是根部可残留一年甚至几年,可使芨芨草草场一年四季牧用。芨芨草具有广泛生态可塑性,在较低湿的碱性平原以至高达5000米的青藏高原上,从干草原带一直到荒漠区,均有芨芨草草甸分布,但它不进入林缘草甸。在复杂的生境条件下;可组成有各种伴生种的草地类型,它是盐化草甸的重要建群种。根系强大,耐旱;耐盐碱、适应粘土以至沙壤土。芨芨草的分布与地下水位较高、轻度盐渍化土壤有关,地下水位低或盐渍化严重的地区不宜生长。芨芨草可为牧区寻找水源,打井的指示植物。芨芨草滩在荒漠化草原和干旱草原区,为主要的冬春营地。总盖度可达35—50%,在100平方米内可有35丛左右。
地理分布
  1.全世界芨芨草属共有23种1变种,分为5个组。本文对它们进行了系统介绍。
  2.属的地理分布,最北为北纬62°(羽茅、毛颖芨芨草),最南为北纬26°(林阴芨芨草)。就海拔而论,分布最低的海拔记录为120m(雀麦芨芨草),分布最高的海拔记录为4600m(干生芨芨草和藏芨芨草)。
  3.本文讨论了芨芨草属5个组(芨芨草组,钝基草组,直芒草组,新芨芨草组,拟芨芨草组)的系统位置,和每个组包括的种类及5个组的分布格局。
  4.根据塔赫他间世界植物区系区划,统计了每个区的种数,明显看出伊朗-土兰区种类(18/24)是第一位,东亚区(14/24)居第二位。中国有17种,横断山脉地区、华北地区和唐古特地区种数最丰富(10种和9种)。
  5.研究结果表明:(A)从种的分布格局分析可见,横断山脉地区北部、唐古特地区东部和华北地区西部的交汇地是芨芨草属分布中心。(B)根据芨芨草属形态特征演化趋势分析和地史学资料推测横断山脉地区北部是芨芨草属的起源地。(C)有三条路线向外散布:a)从横断山脉地区向西沿喜马拉雅山脉,经克什米尔地区抵达地中海和中欧;b)从横断山脉向西北经祁连山、天山、塔里木盆地西侧山地,抵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c)由横断山脉向东北经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和东北,抵达西伯利亚。
  在我国北方分布很广,从东部高寒草甸草原到西部的荒漠区,以及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原区均有分布,如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陕西北部、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四川西部、西藏高原东部等,在国外,芨芨草分布于亚洲中部和北部,如蒙古、俄罗斯等。
药用植物栽培
  生物学特性 芨芨草适应性强,耐旱、耐寒。耐盐碱。对土壤要求不严,荒山、陡崖均可栽种。
  栽培技术 用播种和分株繁殖法。播种繁殖:春播和秋播均可,秋播于9月下旬来种,随采随播;春播于5月上旬进行。播后覆土约2cm。分株繁殖:3-4月或9-10月,将老珠挖起,分成数丛,按行殊距20cm×15cm开窝,栽前剪去茎秆和叶,栽后盖上。
  田间管理 出苗后及时拔除杂草,并结合除草进行间苗。一般不行追肥。
性味
  甘;淡;平
药材基源
  为禾本科植物芨芨草的茎、根或种子。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茎15-30g;种子,10-15g。
同名纪录片
  基本信息
  纪录片《芨芨草》 国家 中国 中文片名 芨芨草 制片公司 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 首播日期2007年9月 作者 黄坚 字幕 英文 声音华崇杰 制片 华崇杰 音乐郭永柏
  剧情简介
  《芨芨草》记录了甘肃山丹古丝绸之路上的峡口村一年中富于变化的生动片断,真实再现了该村村民在当下变化中的社会环境下面临的种种选择,用今天河西走廊的真实生活来折射出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比如在人和土地关系基础上的游牧、农耕文明的历史与现实变迁,是如何影响着普通河西走廊人的生活态度与生存选择的;又比如今天的乡土生活如何演绎千年以来的文明融合;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与现代物质生活欲望的矛盾和抉择等等。毫无疑问,这些问题兼具生活细节微观性和人类学的宏观性,面对这样的选题,《芨芨草》做出了自己漂亮的电视表述。
  作者简介
  黄坚、198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1995年调入浙江电视台工作,2000年组建纪录片工作室。主要作品:《画脸——独龙江峡谷的纹面女人》《中甸赛马纪事》《最后的原始祟拜》《箔门》等。
草业百科
  牧草科名禾本科
  牧草科拉丁名Gramineae
  牧草科英文名Grass Family
  牧草属名芨芨草
  牧草属拉丁名Achnatherum Beauv.
  牧草属英文名Speargrass,Achnatherum
  天然牧草芨芨草
  牧草学名Achnatherum splendens (Trin.) Nevskia
  牧草英文名Lovely Achnatherum
  牧草图片
  地理分布芨芨草(别名积机草、席萁草)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四川、西藏等地;蒙古、俄罗斯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须根具砂套,多数丛生、坚硬。草丛高50~100(250)厘米,丛径50~70(140)厘米。叶片坚韧,纵间卷折,长30~60厘米。圆锥花序长40~60厘米,开花时呈金字塔形展开,小穗长4.5~6.5毫米,灰绿色或微带紫色,含1小花;颖膜质,披针形或椭圆形,第一颖较第二颖短;外稃厚纸质,长4~5毫米,具5脉,背部密被柔毛;基盘钝圆,有柔毛;芒直立或微曲,但不扭转,长5~10毫米,易脱落;内稃有2脉,脊不明显,脉间有毛。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芨芨草为高大多年生密丛禾草,茎直立,坚硬。须根粗壮,根径2~3毫米,入土深达80~150厘米,根幅160~200厘米,其上有白色毛状外菌根。喜生于地下水深为1.5米左右的盐碱滩沙质土壤上,在低洼河谷、干河床、湖边、河岸等地,常形成开阔的芨芨草盐化草甸。4月中、下旬萌发,并不依赖大气降水而开始生长,5月上旬即长出叶子,6~7月开花,种子于8月末至9月成熟,子粒细小,产量较高。芨芨草为无性繁殖,也可用种子繁殖。返青后,生长速度快,冬季枯枝保存良好,特别是根部可残留1年甚至几年。因此,芨芨草草场一年四季均可牧用。芨芨草具有广泛的生态可塑性,在较低湿的碱性平原以至高达5000米的青藏高原,从干草原带一直到荒漠区,均有芨芨草生长,但它不进入林缘草甸。在复杂的生境条件下,可组成有各种伴生种的草地类型,它是盐化草甸的重要建群种。根系强大,耐旱、耐盐碱、适应黏土以至砂壤土。芨芨草的分布与地下水位较高、轻度盐渍化土壤有关,根系分布深度也随着地下水位升降而变化,地下水位低或盐渍化严重的地区不宜生长。因此,芨芨草可为牧区寻找水源、打井的指示植物。芨芨草草滩在荒漠化草原和干旱草原区,为主要的冬、春营地。适度利用,总盖度可达35%~50%,株丛大,在100平方米内可有35丛左右。
  饲用价值芨芨草为中等品质饲草,终年为各种牲畜所采食,但时间和程度不一。骆驼、牛喜食,其次马、羊。春季、夏初,嫩茎叶为牛、羊喜食,夏季茎叶粗老,骆驼喜食,马次之,牛、羊不食。霜冻后的茎叶各种家畜均采食。但在生长旺期仍残存着枯枝,故降低可食性,也给机械收获带来困难。因生长高大,为冬、春季牲畜避风卧息的草丛地,当冬季矮草被雪覆盖,家畜缺少可饲牧草的情况下,芨芨草便是主要饲草。因此,牧民习惯以芨芨草多的地方作为冬营地或冬、春营地。大面积的芨芨草草滩为较好的割草地,割后再生草亦可放牧家畜。开花始期刈割,可作为青贮原料。产草量各地有显著差异,据测定,在腾格里沙漠湖盆低洼地,每公顷产干草975~2025千克,在鄂尔多斯地区,每公顷产干草3000千克左右。就饲用而言,芨芨草质量不高,主要是与它的茎叶粗糙且韧性较大有关,家畜采食困难。开花以前粗蛋白质和胡萝卜素含量较丰富,拔节至开花以后逐渐降低,而粗纤维含量增加,适口性下降。在拔节期间,芨芨草粗蛋白质的品质较好,必需氨基酸含量高,大约与紫花苜蓿的干草不相上下。因此,芨芨草作为放牧或割草利用时,应在抽穗、开花前期进行。
草业百科
  牧草名称芨芨草
  牧草学名 Achnatherum spendens(Trin.)Nevski
  牧草图片
  来源与分布芨芨草(别名积机草、席萁草)在我国北方分布很广,从东部高寒草甸草原到西部的荒漠区,以及青藏高原西部高寒草原区均有分布,如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陕西北部、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四川西部、西藏高原东部等,在国外,芨芨草分布于亚洲中部和北部,如蒙古、苏联等。
  牧草形态多年生草本。须根具砂套。多数丛生,坚硬,草丛高50~100(250)厘米,丛径50~70(140)厘米。叶片坚韧,纵间卷折,长30~60厘米。圆锥花序长40~60厘米,开花时呈金字塔形展开,小穗长4.5~6.5毫米,灰绿色或微带紫色,含一小花;颖膜质,披针形或椭圆形,第一颖较第二颖短,外稃厚纸质,长4~5毫米,具5脉,背部密被柔毛,基盘钝圆,有柔毛;芒直立或微曲,但不扭转,长5~10毫米,易脱落,内稃有2脉,脊不明显,脉间有毛。
  牧草特性芨芨草为高大多年生密丛禾草,茎直立,坚硬。须根粗壮,根径为2~3毫米,入土深达80~150厘米,根幅在160~200厘米,其上有白色毛状外菌根。喜生于地下水深1.5米左右的盐碱滩沙质土壤上,在低洼河谷、干河床、湖边、河岸等地,常形成开阔的芨芨草盐化草甸。芨芨草在4月中下旬萌发,并不依赖大气降水而开始生长,5月上旬即长出叶子,6~7月间开花,种子于8月末到9月成熟,子粒细小,但产量较高;芨芨草为无性繁殖,也可用种子繁殖。芨芨草返青后,生长速度快,冬季枯枝保存良好,特别是根部可残留一年甚至几年,可使芨芨草草场一年四季牧用。芨芨草具有广泛生态可塑性,在较低湿的碱性平原以至高达5000米的青藏高原上,从干草原带一直到荒漠区,均有芨芨草草甸分布,但它不进入林缘草甸。在复杂的生境条件下,可组成有各种伴生种的草地类型,它是盐化草甸的重要建群种。根系强大,耐旱、耐盐碱、适应粘土以至沙壤土。芨芨草的分布与地下水位较高、轻度盐渍化土壤有关,根系分布深度也随着地下水位升降而变化,地下水位低或盐渍化严重的地区不宜生长。因此,芨芨草可为牧区寻找水源,打井的指示植物。芨芨草滩在荒漠化草原和干旱草原区,为主要的冬春营地。适度利用,总盖度可达35~50%,株丛大,在100平方米内可有35丛左右。
  饲用价值及利用技术 芨芨草为中等品质饲草,对于我国西部荒漠、半荒漠草原区,解决大牲畜冬春饲草具有一定作用,终年为各种牲畜所采食,但时间和程度不一。骆驼,牛喜食,其次马、羊。在春季,夏初嫩茎叶为牛、羊喜食。夏季茎叶粗老,骆驼喜食,马次之,牛、羊不食。霜冻后的茎叶各种家畜均采食。但在生长旺期仍残存着枯枝,故降低可食性,也给机械收获带来困难。芨芨草生长高大,为冬春季牲畜避风卧息的草丛地,当冬季矮草被雪覆盖,家畜缺少可饲牧草的情况下,芨芨草便是主要饲草。因此,牧民习惯以芨芨草多的地方作为冬营地或冬春营地。大面积的芨芨草滩为较好的割草地,割后再生草亦可放牧家畜。开花始期刈割,可作为青贮原料。产草量各地有显著差异。就饲用而言,芨芨草质量不高,主要是与它的茎叶粗糙且韧性较大有关,家畜采食困难。芨芨草开花以前营养价值较高,粗蛋白质和胡萝卜素含量较丰富,拔节至开花以后这些成分逐渐降低,而粗纤维含量增加,适口性下降。在拔节期间,芨芨草粗蛋白质的品质较好,必需氨基酸含量高,大约与紫苜蓿的干草不相上下。因此,芨芨草作为放牧或割草利用时,应在抽穗、开花前期进行。芨芨草可做造纸,人造纤维原料,也是一种较好的水土保持植物。
  栽培技术芨芨草为无性繁殖,也可用种子繁殖。
  常见牧草病害-
  常见牧草虫害-
包含词
芨芨草属小芨芨草藏芨芨草
远东芨芨草燕麦芨芨草朝阳芨芨草
毛颖芨芨草短芒芨芨草细叶芨芨草
林阴芨芨草异颖芨芨草干生芨芨草
光药芨芨草紫花芨芨草藏zang芨芨草
细叶芨芨草原变种内蒙古白旗芨芨草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