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芦花 reed catkins; fluffy ends of reed》 |
诗人: 雍裕之 Yong Yuzhi
芦花芦花
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 |
《芦花 reed catkins; fluffy ends of reed》 |
诗人: 罗邺 Luo Ye
如练如霜干复轻,西风处处拂江城。长垂钓叟看不足, 暂泊王孙愁亦生。好傍翠楼装月色,枉随红叶舞秋声。 最宜群鹭斜阳里,闲捕纤鳞傍尔行。 |
《芦花 reed catkins; fluffy ends of reed》 |
诗人: 董嗣杲 Dong Sigao
冗花焦叶袅风漪,乱展江乡白渺瀰。 两岸水枯鸥宿处,一天雪衮雁衔时。 羌儿削管吹边远,淮俗编帘障屋危。 岂特絮氈堪御冻,津头拾取作薪炊。 |
《芦花 reed catkins; fluffy ends of reed》 |
诗人: 郑克已 Zheng Keyi
眇眇临窗思美人,荻花枫叶带鸡声。 夜深吹笛移船去,三十六湾秋月明。 |
|
芦花 lú huā
芦苇的白色花毛 |
|
芦花 芦絮
芦絮。芦苇花轴上密生的白毛。 隋 江总 《赠贺左丞萧舍人》诗:“芦花霜外白,枫叶水前丹。” 元 耶律楚材 《透脱》诗:“ 瀟湘 一片芦花秋,雪浪银涛无尽头。” |
|
借指芦衣。 清 王士禛 《悼亡诗》之二三:“一语寄君君听取,不教儿女衣芦花。” 清 李心衡 《金川琐记·雷斌》:“夫新人如玉之嗟,儿女芦花之虑,一灵未泯,虽死犹生,女魂亦苦矣哉。”参见“ 芦衣 ”。 |
|
芦花
[中草药名]
释名: 芦花名蓬。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诸般血病。用芦花、红花、槐花、白鸡冠花、茅花等分,加水二杯,煎成一杯服下。
[黑龙江诗人]
芦花,本名芦哲峰,男,生于1978年,黑龙江省尚志市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发表于《诗林》、《诗歌月刊》、《星星诗刊》、《诗选刊》、《作品》、《财经时报》、《青年文摘》、《中外文摘》、《杂文月刊》、《小品文选刊》、《意汇》、《黑龙江晨报》、《课外阅读》、《领导文萃》、《作家林》、《诗词报》、《中国移动周刊》、《山东青年报》等刊物。有作品收录于《中国新诗年鉴》(2002——2003合卷)、《被遗忘的经典诗歌》、《现场——网络先锋诗歌风暴》、《中国网络歌词精华》、《网络新诗年选》(2001——2005卷)、《月亮的白纽扣》等诗集。荣获2002年“天问诗歌奖”优秀奖。在汉语诗歌资料馆印制个人诗集《无羽之鸟》。出版随笔集《醉爱红楼》。
《芦花》——日本德富芦花的著名作品
【原文】
芦 花
〔日本〕德富芦花
“芦花没有什么看头。” 清少纳言这样写过,而我独爱这个没有什么看头的芦花。
在东京近郊,从洲崎到中川河口江户河口之间,有一片芦洲。秋天的时候,从品川新桥之间的汽车窗口远远望去,沿洲崎向东海,茫茫的一片,就是芦花之雪。
一天,经过堤上向中川走去时,堤上的狗尾草开始是没膝高,渐渐地没了腰,最后混杂着芦苇的狗尾草高没了人头,近在咫尺,什么也辨别不清。信步沙沙地走去,忽然撞上了什么,一下子摔到了,对方也呀地喊叫了一声。仔细一瞧,原来是扛着鱼竿的渔夫。
再往前走,堤上狗尾草、芦苇逐渐稀疏,可是堤外东西两三里茫茫一片,几乎完全是芦花之洲。往远处眺望,看见洲外有一条碧绿带和帆影,才知道是海。一条水路把芦花丛分开,弯弯曲曲伸向大海。在退潮的时候,一望无际的芦花在水上映出倒影,意外地从四周传来渔歌和摇橹声。
芦间不仅是鲻鱼、鰕虎鱼、虾等愿意栖息的地方,就是苍鹭、鹬鸟等也把这里当作隐身之所。
我站在堤上,刚要休息,听远处一发枪声,鹬鸟、百舌鸟顿时大吃一惊,一边鸣叫,一边振翅飞起,从我头上飞驰而过,猛地入芦花丛中去了。然后是一片寂静,只有无边无际的芦花在风中簌簌作响。
【赏析】
《芦花》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它以东京郊区的河海为背景,以秋天的芦洲和茫茫一片的 “芦花之雪”为描写对象,巧妙地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现实感受凝聚在景物描写之中,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作者德富芦花(1868—1927)原名德富健次郎,早期从事翻译、创作,但未引起社会重视。直到1898年,他的家庭小说《不如归》发表后,才一跃而成为日本的著名作家。《不如归》描写了一位妇女的悲惨命运,人物刻画细腻,语言通俗易懂,且触及到日本社会的基本问题,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德富芦花崇拜托尔斯泰,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武器抨击日本帝国主义,他的长篇小说《黑潮》就是揭露伊藤博文等人把持、操纵的黑暗政府的。
德富芦花的小说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故日本文学史家称他为日本社会主义文学的先驱者。在《芦花》这篇文章里,我们就可看出他的这种“执人道主义,因循自己之社会主义”、热爱民众、“同情弱小”的思想。(《黑潮·代序》)
芦花,圆锥形状,白色花序,普普通通,平淡无奇。从观赏角度看,的确不能和姹紫嫣红的奇花异卉相比。因此,日本平安时代中期女作家清少纳言在《枕草子》中说:“芦花没有什么看头。”这话引起了德富健次郎的反感。他说:“我独爱这个没有什么看头的芦花”,并决然以“芦花”作为自己的笔名。这并非他的一时冲动,而是受托尔斯泰等激进的小资产阶级进步作家思想的影响。同时,在时代的变革中,德富芦花逐步看清了人民大众的力量。他热爱人民,同情弱小,情愿与普通的日本人民为伍,甘做一株为上层统治者所不齿的芦花,融在茫茫的“芦花之雪”中。这里,作者托己所爱之物,言胸中之志,立意深刻新颖。
描写芦花,作者避开了单株芦花的刻画,而注目于芦洲上数不尽的聚拥在一起的芦花群体。在辽阔河海背景的衬托下,茫茫一片的芦花洁白如雪,簇合涌动,雄壮而富于力度。从远处望去,蓝天、白花、碧水,构成一幅色彩明丽、意境清新的独特画面,衬得芦花更美丽、更潇洒、更诱人!谁说“芦花没有什么看头”?作者借芦花之景,抒发了蕴蓄在胸中的激情,吐露了心曲。
描写芦花之洲,则细致入微,生动传神。退潮时,“露出满是小孔洞的干沙滩,带有泥巴的芦根处有小螃蟹在爬着”;满潮时,两三里长的芦洲与河海相连相通。远处,帆影点点,渔歌频传;近处,“一望无际的芦花在水上映出倒影”。作者借助海潮的涨落,写出了芦洲情状的变化,旨在刻画芦洲的壮丽、辽阔和芦花的“一望无际”。
作者通过对芦花之景的描写,让读者体味到“没有什么看头”的大自然中的芦花,却有着温室娇花所无法相比的美。它的平凡,它的众多,它的旺盛的生命力,无不体现着一种雄壮的美。在作者笔下,芦花成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象征,其中也隐含着作者的“自我形象”,即以芦花自比,甘做一株芦花的形象。
结尾的叙写很耐咀嚼。施暴者的“一发枪声”及其“无边无际的芦花在风中簌簌作响”等情境暗示着什么,象征着什么,大有回味的余地。
《芦花》全文不到600字,篇幅短小精悍,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清新,蕴涵丰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这些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江苏省东海县桃林中学教师发表于《中学语文园地》) |
|
芦花芦花
芦花
(《唐本草》)
【异名】葭花(《尔雅》),芦蓬茸(《小品方》),蓬茨(《唐本草》),蓬茸(《本草图经》)。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花。植物形态详"芦根"条。
【采集】秋后采取。
【化学成分】含木质素18%,戊聚糖24.9~25.6%和纤维素26.8~31.1%。
【性味】《纲目》:"甘,寒,无毒。"
【功用主治】止血解毒。治彝衄,血崩,上吐下泻。
①《唐本草》:"水煮浓汁服,主霍乱。"
②《本草图经》:"煮浓汁服,主鱼蟹中毒。"
③《纲目》:"烧灰吹鼻,止衄血,亦入崩中药。"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烧存性研末吹鼻。
【选方】①治诸般血病:水芦花、红花、槐花、白鸡冠花、茅花等分,水二钟,煎一钟服。(《积善堂经验方》)
②治干霍乱病心腹胀痛:芦蓬茸一把,水煮浓汁,顿服一升。(《小品方》) |
|
【释名】 芦花名蓬。
【气味】甘、寒、无毒。
【出处】出自《唐本草》。
【拼音名】 Lú Huā
【英文名】 Reed flower
【别名】葭花、芦蓬蕽、蓬蕽、蓬茸、水芦花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ragmites communis Trin.[P.australis(Cav.)Trin.]
采收和储藏:秋后采收,晒干。
【原形态】芦苇,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3m。地下茎粗壮,横走,节间中空,节上有芽。茎直立,中空。叶2列,互生;叶鞘圆筒状,叶舌有毛;叶片扁平,长15-45cm,宽1-3.5cm,边缘粗糙。穗状花序排列成大型圆锥花序,顶生,长20-40cm,微下垂,下部梗腋间具白色柔毛;小穗通常有4-7花,长10-16cm;第1花通常为雄花,颖片披针形,不等长,第1颖片长为第2颖片之半之半或更短;外稃长于内稃,光滑开展;两性花,雄蕊3,雌蕊1,花柱2,柱头羽状。颖果椭圆形,与内稃分离。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河流、池沼岸边浅水中。
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性状】性状鉴别 完整者为穗状花序组成的圆锥花序,长20-30cm。下部梗腋间具白柔毛,灰棕色至紫色。小穗长15-20mm,有小花4-7朵,第1花通常为雄花,其他为两性花;颖片线形,展平后披针形,不等长,第1颖片长为第2颖片之半或更短;外稃具白色柔毛。质轻。气微,味淡。
【化学成份】花含戊聚糖(pentosan),纤维素(cellulose)和木质素(lignin)。
【性味】甘;寒
【功能主治】止泻;止血;解毒。主吐泻;衄血;血崩;外伤出血;鱼蟹中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烧存性研末吹鼻。
诸般血病。用芦花、红花、槐花、白鸡冠花、茅花等分,加水二杯,煎成一杯服下。
【各家论述】
1.《唐本草》:水煮浓汁服,主霍乱。
2.《本草图经》:煮浓汁服,主鱼蟹中毒。
3.《本草纲目》:烧灰吹鼻,止衄血,亦入崩中药。 |
|
芦花,本名芦哲峰,男,生于1978年,黑龙江省尚志市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发表于《诗林》、《诗歌月刊》、《星星诗刊》、《诗选刊》、《作品》、《财经时报》、《青年文摘》、《中外文摘》、《杂文月刊》、《小品文选刊》、《意汇》、《黑龙江晨报》、《课外阅读》、《领导文萃》、《作家林》、《诗词报》、《中国移动周刊》、《山东青年报》等刊物。有作品收录于《中国新诗年鉴》(2002——2003合卷)、《被遗忘的经典诗歌》、《现场——网络先锋诗歌风暴》、《中国网络歌词精华》、《网络新诗年选》(2001——2005卷)、《月亮的白纽扣》等诗集。荣获2002年“天问诗歌奖”优秀奖。在汉语诗歌资料馆印制个人诗集《无羽之鸟》。出版随笔集《醉爱红楼》。 |
|
【原文】
芦花
〔日本〕德富芦花
“芦花没有什么看头。” 清少纳言这样写过,而我独爱这个没有什么看头的芦花。
在东京近郊,从洲崎到中川河口江户河口之间,有一片芦洲。秋天的时候,从品川新桥之间的汽车窗口远远望去,沿洲崎向东海,茫茫的一片,就是芦花之雪。
一天,经过堤上向中川走去时,堤上的狗尾草开始是没膝高,渐渐地没了腰,最后混杂着芦苇的狗尾草高没了人头,近在咫尺,什么也辨别不清。信步沙沙地走去,忽然撞上了什么,一下子摔到了,对方也呀地喊叫了一声。仔细一瞧,原来是扛着鱼竿的渔夫。
再往前走,堤上狗尾草、芦苇逐渐稀疏,可是堤外东西两三里茫茫一片,几乎完全是芦花之洲。往远处眺望,看见洲外有一条碧绿带和帆影,才知道是海。一条水路把芦花丛分开,弯弯曲曲伸向大海。在退潮的时候,一望无际的芦花在水上映出倒影,意外地从四周传来渔歌和摇橹声。
芦间不仅是鲻鱼、鰕虎鱼、虾等愿意栖息的地方,就是苍鹭、鹬鸟等也把这里当作隐身之所。
我站在堤上,刚要休息,听远处一发枪声,鹬鸟、百舌鸟顿时大吃一惊,一边鸣叫,一边振翅飞起,从我头上飞驰而过,猛地入芦花丛中去了。然后是一片寂静,只有无边无际的芦花在风中簌簌作响。
【赏析】
《芦花》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它以东京郊区的河海为背景,以秋天的芦洲和茫茫一片的 “芦花之雪”为描写对象,巧妙地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现实感受凝聚在景物描写之中,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作者德富芦花(1868—1927)原名德富健次郎,早期从事翻译、创作,但未引起社会重视。直到1898年,他的家庭小说《不如归》发表后,才一跃而成为日本的著名作家。《不如归》描写了一位妇女的悲惨命运,人物刻画细腻,语言通俗易懂,且触及到日本社会的基本问题,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德富芦花崇拜托尔斯泰,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武器抨击日本帝国主义,他的长篇小说《黑潮》就是揭露伊藤博文等人把持、操纵的黑暗政府的。
德富芦花的小说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故日本文学史家称他为日本社会主义文学的先驱者。在《芦花》这篇文章里,我们就可看出他的这种“执人道主义,因循自己之社会主义”、热爱民众、“同情弱小”的思想。(《黑潮·代序》)
芦花,圆锥形状,白色花序,普普通通,平淡无奇。从观赏角度看,的确不能和姹紫嫣红的奇花异卉相比。因此,日本平安时代中期女作家清少纳言在《枕草子》中说:“芦花没有什么看头。”这话引起了德富健次郎的反感。他说:“我独爱这个没有什么看头的芦花”,并决然以“芦花”作为自己的笔名。这并非他的一时冲动,而是受托尔斯泰等激进的小资产阶级进步作家思想的影响。同时,在时代的变革中,德富芦花逐步看清了人民大众的力量。他热爱人民,同情弱小,情愿与普通的日本人民为伍,甘做一株为上层统治者所不齿的芦花,融在茫茫的“芦花之雪”中。这里,作者托己所爱之物,言胸中之志,立意深刻新颖。
描写芦花,作者避开了单株芦花的刻画,而注目于芦洲上数不尽的聚拥在一起的芦花群体。在辽阔河海背景的衬托下,茫茫一片的芦花洁白如雪,簇合涌动,雄壮而富于力度。从远处望去,蓝天、白花、碧水,构成一幅色彩明丽、意境清新的独特画面,衬得芦花更美丽、更潇洒、更诱人!谁说“芦花没有什么看头”?作者借芦花之景,抒发了蕴蓄在胸中的激情,吐露了心曲。
描写芦花之洲,则细致入微,生动传神。退潮时,“露出满是小孔洞的干沙滩,带有泥巴的芦根处有小螃蟹在爬着”;满潮时,两三里长的芦洲与河海相连相通。远处,帆影点点,渔歌频传;近处,“一望无际的芦花在水上映出倒影”。作者借助海潮的涨落,写出了芦洲情状的变化,旨在刻画芦洲的壮丽、辽阔和芦花的“一望无际”。
作者通过对芦花之景的描写,让读者体味到“没有什么看头”的大自然中的芦花,却有着温室娇花所无法相比的美。它的平凡,它的众多,它的旺盛的生命力,无不体现着一种雄壮的美。在作者笔下,芦花成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象征,其中也隐含着作者的“自我形象”,即以芦花自比,甘做一株芦花的形象。
结尾的叙写很耐咀嚼。施暴者的“一发枪声”及其“无边无际的芦花在风中簌簌作响”等情境暗示着什么,象征着什么,大有回味的余地。
《芦花》全文不到600字,篇幅短小精悍,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清新,蕴涵丰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这些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
|
作词:李昌頫 作曲:童安格
挺立在风中的我
其实也会有飘洋在外独处的落寞
有谁能够了解我
孤寒深夜里留下一些温暖或什么
远游不定的灵魂 心还在家中
形单影只的芦苇 飘呀飘着
飘呀飘着 飘呀飘着
随着残风 无踪
远远的可是乡愁 风还是依然掠过
吹散了芦苇花朵 冷清了苍白面容
恍惚中疏离心痛 缠绕着我的旧梦
谁抚慰不平颤抖 分摊我不平的生活
远远的可有灯火 风可否代我联络
心还是一样脆弱 不变的还是残风
谁能够呐喊什么 回应着我的嘶吼 |
|
剧情介绍:传说孔子门徒闵损(子骞)年幼丧母。继母李氏偏爱己生之子,虐待子骞。一日隆冬大雪飘,北风吹,子骞为经商远归的父亲御车拜客,子骞棉衣厚实却萎缩畏寒,而兄弟英哥衣着单薄,并无寒意,其父气怒,鞭打子骞,鞭到衣破,棉衣中芦花飘扬,闵父见状后悔,抱子痛哭。回家后,请来岳丈岳母与李氏对质,并欲休弃李氏,子骞跪求其父,李氏深受感动,立誓待子骞为亲生,闵父也为其情所动,全家合好如初。 |
|
- n.: reed catkins; fluffy ends of reed
|
|
芦花社区 芦花村 芦花镇 芦花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