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说 : 中国 >广西 >桂林 >桂林市区 > 芦笛岩
显示地图
目录
No. 1
  芦笛岩联系方式地址:广西省桂林市芦笛路1号
  邮政编码:541001
  电话:0773-2695075芦笛岩投诉电话桂林市旅游投诉电话:0773-2800315
  广西省旅游投诉电话:0771-5529315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芦笛岩景区荣誉国家aaaa级旅游区(点)芦笛岩门票价格30元芦笛岩开放时间淡季:8:00-17:30旺季:7:30-18:00芦笛岩最佳旅游时间8-10月为最佳旅游时间,气温高,平均气温32摄氏度,雨水多。芦笛岩导游图芦笛岩周边中心城市及车程桂林,距桂林市中心3千米芦笛岩美食公园内有餐厅,可容纳20-30人,附近有中、低档餐厅。餐馆有桂林酒家,中山中路;桂花大酒楼,中山中路;达华大酒店,中山中路;月牙楼,七星公园内;同来馆,中山中路。
  芦笛岩下,小广场北端的光明楼设有餐厅和小卖部,为游人进餐、购物提供方便。
  芦笛岩住宿景区内外均无住宿设施,景区距离桂林市中心不远,在市中心住宿也很方便。芦笛岩购物别忘了在洞口买些芦笛带回家去。芦笛岩交通市内交通:距市中心约5公里,乘13路公共汽车可达。乘3路公交车,58路免费公益车,4a专线车可达。
  景区内交通:一条路是沿着山南的芳莲池畔往西走,可到洞口下方,再登上石级进洞。另一条路是从光明山东南麓缓缓向上走,穿过绿荫小道,便到芦笛岩洞口。
  芦笛岩玩法观光避暑
  桂林山水甲天下,芦笛美景堪最佳。芦笛岩是桂林山水的一颗璀璨明珠。她位于桂林市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是一个以游览岩洞为主、观赏山水田园风光为辅的风景名胜区。芦笛岩洞深240米,游程500米。洞内有大量奇麓多姿、玲珑剔透的石笋、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琅满目,组成狮岭朝霞、红罗宝帐、盘龙宝塔、原始森林、水晶宫、花果山等景观,游客目不暇接,如同仙境,被誉为“大自然的艺术之宫”。从唐代起,历代都有游人踪迹,洞内存历代壁画77则。自1959年发现并开发后,如今建有餐厅、茶室、水榭、湖池、曲桥,并设游船,广植花木,成为中外游客游览桂林时必至的旅游热点。
  芦笛岩所在的光明山,从前叫毛毛头山。原来半山腰只有一个小洞口,仅容一人进出,山坡上又长满芦荻草,用它可以做成笛子,吹出悦耳动听的声音,芦笛岩因此得名。芦笛岩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年代,据地质学家考证,这里原是一个古地下湖,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山体抬升,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湖变成了山洞。后来,地下水沿着山体中许许多的碳碎带流动,溶解了岩石中的碳酸钙。当地下水从岩石的缝隙流到洞口时,碳酸钙就沉淀结晶,经过几百万年的积累,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景观。洞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或似人,或似神,或似飞禽走兽,或似名花异草,或似五谷杂粮,或似瓜果蔬菜。琳琅满目,惟妙惟肖。组成了一座大自然的艺术之宫。《临桂县志》里,记载了光明山,但是没有说山腰有岩洞。洞内保存有自唐贞元八年(792年)以来的壁书70余则,大部分是用墨笔在洞壁上书写的题名纪游。这些壁书表明,芦笛岩并非亘古无人知晓。附近的村民,早就知道这个灵巧之洞,可是人们长期以来秘而不宣。
  芦笛岩“头枷锁破,桃花源内仙灵唱。”(郭沫若《满江红·咏芦笛岩》)解放以后,人们生活安定,用不着避难了,便道出了芦笛岩的秘密。1959年,附近村民提供了岩洞的情况,经过勘测建设,于1962年正式开放。芦笛岩洞长240米,最宽处93米,最大高度1.8米,游览路程约500米,游览时间大约40分钟。洞内有大量奇麓多姿、玲珑剔透的石笋、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琅满目,组成了狮岭朝霞、红罗宝帐、盘龙宝塔、原始森林、水晶宫、花果山等景观,令游客目不暇接,如同仙境,被誉为“大自然的艺术之宫”。
  芦笛岩是一个囊状的岩洞,进口与出口相邻,进洞处为原来的天然洞口,出洞处是开凿的人工洞口。洞深240米,游程约500米。岩洞是70余万年前,地下水沿着岩石的破碎带流动溶蚀而形成的。洞中大量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是在岩洞形成以后,含有碳酸盐类的地下水,顺着岩石裂隙流出,水份蒸发,碳酸盐类沉淀结晶,逐渐堆积而成,千态万状态,琳琅满目
  芦笛岩的特点是洞中滴水多,石钟乳、石笋、石柱发育成为洞中的填塞物也特别多。游人进洞,在林立的石柱缝隙中间转来转去,加上彩色灯光的照耀,如同置身仙境一般。
  芦笛岩的神奇瑰丽,贵在又自然又艺术,除了洞口,除了洞内的甬道小径,可以看出人的作用之外,那三十多处奇观,纯自天然,纯系天工的神差鬼使。明明是无生命无生气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花、石馒,在大自然的雕凿下,全都活了,充满了灵气。任何能工巧匠、艺术大师走进芦笛都会升腾起拜倒在大自然脚下而自叹人的无能为力的情感。芦笛岩是看不完说不尽的。那雄狮、那森林、那峡谷、那飞瀑、那雪人、那帷幕、那塔松、那磨菇、那宝塔、那山城、那虬龙、那擎天柱、那云外山、那水晶宫、那幽境听笛、那田园风情、那珍珠金鱼、更有那丰收盛景:莲藕、白菜、萝卜、花生、豆角、丝瓜、当归、灵芝……它们怎么那么惟妙惟肖,几可乱真?它们怎么组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富于节奏?钻遍天下溶洞,你在哪里领略过?500米短短屈曲的游程,怎么荟萃了如此玲琅满目、应接不暇、搭配和谐、毫不杂乱、纳天上人间、海底陆地于一体的美物?也许你会说,景名是人的联想想象,灯光是人的打扮装饰,但那充其量不过是“锦上添花”,丝毫代替不了大自然的创造。古代芦笛岩内有灯光吗,有景名吗,可丝毫影响不了古人去审美。人的想象是超越时空的。
No. 2
  芦笛岩 位于桂林市西北郊,距市中心 5 公里,是一个以游览岩洞为主、观赏山水田园风光为辅的风景名胜区。1982年11月成为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国家旅游局评定的首批国家AAAA级景区,是漓江AAAAA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世界旅游组织推荐为“世界最佳旅游游览景区”。芦笛景区由最美的溶洞——芦笛岩以及桃花江、芳莲池等水体水景和侯山组成,山水相依,构成了一幅秀美的山水田园风光图。
  芦笛岩洞深 240 米,游程 500 米。洞内有大量奇麓多姿、玲珑剔透的石笋、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琅满目,组成了狮岭朝霞、红罗宝帐、盘龙宝塔、原始森林、水晶宫、花果山等景观,令游客目不暇接,如同仙境,被誉为 “ 大自然的艺术之宫 ” 。从唐代起,历代都有游人踪迹,现洞内存历代壁画 77 则。自 1959 年发现并开发后,如今已建有餐厅、茶室、水榭、湖池、曲桥,并设游船,广植花木,成为中外游客游览桂林时必至的旅游热点。
  芦笛岩 所在的光明山 , 从前叫毛毛头山。原来半山腰只有一个小洞口 , 仅容一人进出 , 山坡上又长满芦荻草 , 并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临桂县志》里 , 记载了光明山 , 但是没有说山腰有岩洞。洞内保存有自唐贞元八年 (792 年 ) 以来的壁书 70 余则 , 大部分是用墨笔在洞壁上书写的题名纪游。这些壁书表明 , 芦笛岩并非亘古无人知晓。附近的村民 , 早就知道这个灵巧之洞 , 可是人们长期以来秘而不宣。
  “ 芦笛岩头枷锁破 , 桃花源内仙灵唱。 ”( 郭沫若《满江红 · 咏芦笛岩》 ) 解放以后 , 人们生活安定 , 用不着避难了 , 便道出了芦笛岩的秘密。 1959 年 , 附近村民提供了岩洞的情况 , 经过勘测建设 , 于 1962 年正式开放。因为洞口附近生长着芦荻草 , 据说可以做成笛子 , 取名芦笛岩
  芦笛岩 是一个囊状的岩洞 , 进口与出口相邻 , 进洞处为原来的天然洞口 , 出洞处是开凿的人工洞口。洞深 240 米 , 游程约 500 米。岩洞是 70 余万年前 , 地下水沿着岩石的破碎带流动溶蚀而形成的。洞中大量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 , 是在岩洞形成以后 , 含有碳酸盐类的地下水 , 顺着岩石裂隙流出 , 水份蒸发 , 碳酸盐类沉淀结晶 , 逐渐堆积而成 , 千态万状态 , 琳琅满目。
  芦笛岩 的特点是洞中滴水多 , 石钟乳、石笋、石柱发育成为洞中的填塞物也特别多。游人进洞 , 在林立的石柱缝隙中间转来转去 , 加上彩色灯光的照耀 , 如同置身仙境一般。 熊瑾玎《赞芦笛洞》诗 , 作了生动的描写 : 桂林岩洞多灵巧 , 芦笛新开巧不同。异彩缤纷今古自 , 奇踪探索忘西东。初临绝壁悬崖上 , 似入琼楼玉宇中。莫怪吾华常自傲 , 世间那有此仙宫。诗人极力赞美芦笛岩 , 将它引为我们中华的骄傲。 芦笛岩的景观 , 不仅精致美观 , 而且珠联璧合。满洞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等 , 好似象牙雕刻 , 仿佛黄杨木雕 , 美观异常 , 被誉为 “ 大自然艺术之宫 ” 。 我们游览芦笛岩 , 能够欣赏到许多美妙的景致 。
  [旅游贴士]
  景点级别: 国家AAAA级景点
  所在位置: 桂林市西面,距市区三公里
  景点门票: 60 元( 1.4米以上的小孩全票,1.4~1.1米的小孩半票,1.1米以下的儿童免费 )
  开放时间: 8:00~17:30
  景点交通: 乘坐3路公共汽车到芦笛公园下车,或58路免费公益车可直达。
  [温馨提示]
  · 岩洞内有免费的中文导游讲解服务,洞内阶梯较多,地面湿滑,请注意安全,穿旅游鞋前往。洞外会有小孩缠着你买芦笛,叫价一元,最低历史成交价为一角。
包含词
桂林芦笛岩芦笛岩景区芦笛岩-大岩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