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艾虎1哺乳动物,背部棕黄色或淡黄色。昼伏夜出,捕食小动物,毛皮可制衣物。也叫地狗。 艾虎2 [àihǔ]用艾做成的像老虎的东西,旧俗端午节给儿童戴在头上,认为可以驱邪。 |
|
古俗,端午日采艾制成虎形的饰物,佩戴之谓能辟邪祛秽。 宋 陈元靓 《岁时广记·掺艾虎》:“《岁时杂记》:‘端五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綵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 王沂公 《端五帖子》云:‘釵头艾虎辟羣邪,晓驾祥云七宝车。’”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五月端阳》:“五月朔,家家悬硃符,插蒲龙艾虎,窗牖贴红纸吉祥葫芦。” |
|
艾虎
一、动物
【别名】臭狗子、臭鼬 、艾鼬
【英文名】steppe polecat
【学名】mustela eversmanni。
小型毛皮动物。鼬科鼬属。又称艾鼬。人工饲养的主要指欧洲艾虎,分布于欧洲大部、亚洲西伯利亚南部和中国东北、华北及四川北部。上唇、鼻周和下唇为白色,眼周和两眼之间呈棕黑色。被毛暗褐至浅黄褐色,绒毛米黄色。体重可达2千克,体长35~45厘米,尾长12~16厘米。野生艾虎栖息于荒山草原的自然洞穴中,昼伏夜出,行动敏捷,视觉和听觉敏锐。以小型哺乳动物(兔、黄鼠)、鱼、鸟及昆虫为食。10~11月龄性成熟,一年繁殖两窝。每胎平均5~8只,16~20周龄时达成年艾虎的体型和体重。以动物性饲料为主,繁殖期适当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艾虎怕热,夏季要注意防暑,一般冬季取皮。
体长40—45cm,尾长15cm左右。颈部较长且粗,尾较短不及体长的l/2。体背面呈浅黄褐色;颈与前背混杂稀疏的黑尖毛,后背及腰部毛尖转为黑色;喉、胸部向后沿腹中线到鼠蹬部均为黑褐色,腹中线两侧乳黄色;四肢、尾部为黑色。
国内的东北、华北、西北诺省、自治区及四川的西北部均有分布。分布:在西藏分布于东部和南部各县区。其分布的亚种为mustela eversmanni larvatus。栖息地海拔高度为4000m以下。常活动于高原的开阔山地、草原、森林草原、高寒草甸灌丛地带。营独栖生活,在有鼠类和喜马拉雅旱獭的地方较为常见。多夜间活动。视觉和听觉敏锐,行动敏捷。性凶猛,能攀缘,也会游泳。肛门腺能放出恶臭。食物以鼠类、鼠兔、喜马拉雅旱獭为主,亦捕食鱼、蛙和地面营巢的鸟类及鸟卵,还食浆果、坚果等。常侵占喜马拉雅旱獭或其他动物的洞穴为巢。
2—3月发情交配,怀孕期为5—8周,4月中旬至5月产仔。每胎3—5只。
艾虎是啮齿动物的天敌,在日常活动中能捕食大量的鼠类,因此对控制林、牧、农业的鼠害,调节鼠类数量有很大作用。艾虎毛皮绒丰、毛厚,质地良好,是名贵的出口袭皮之一。在藏医中,艾虎的肉、脑均可入药。艾虎毛皮年产量极少,其原因是藏族人民无利用艾虎皮的习惯。这无疑对艾虎动物资源是一种间接保护。
【药 名】:艾虎
【来 源】:为鼬科动物艾虎的肉。
【功 效】:镇惊安神。
【主 治】:用于惊风癫痫,发作无时,发时抽搐昏扑,口吐白沫,或喜笑无常、癫倒错乱等证。
【性味归经】:甘、微苦,平。入心、肝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0-50克。
【别 名】:地狗、两头乌、臭狗子(《中国药用动物志》)
【动植物资源分布】:地理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河北、山西、甘肃、四川、新疆、西藏等地。
【拉丁名】:原动物艾虎mustela eversmanni lesson.
【考 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生药材鉴定】:其药材是将捕捉到艾虎除去内脏和皮骨药用其肉。
生态环境
栖息于海拔3200m以下的开阔山地、草原、森林、灌丛及村庄附近。喜近栖生活,洞居,黄昏和夜间活动。主要以鼠型啮齿动物为食。
各家论述
《中国药用动物志》:艾虎肉:有镇惊的功效。主治癫痫。
采收和储藏
捕杀后,剥皮,剖腹,除去内脏和骨骼,取肉烘干。
资源分布
分布于东北、华北及甘肃、新疆、四川、西藏等地。
动植物形态
艾鼬,体形象黄鼬,身长30-45cm,尾长11-20cm。吻部钝,颈稍粗,足短。前肢间毛短,背中部毛最长,约45-50mm。尾基毛次之,略为拱曲形。尾毛稍蓬松。跖行性。脚掌被毛。掌垫发达,前足4枚,呈瓣状,腕垫2枚;爪粗壮而锐利,褐白色。体背毛棕黄色或沙黄色,腰、后背及臀部具较多的黑尖毛。体侧淡棕色。鼻周和下颌白色。鼻中部、眼周及眼间棕黑色。眼上前方具卵圆形白斑,额部灰棕色。颊部、耳基灰白色,耳背及外缘为白色。胸部、鼠鼷部和四肢黑褐色。具肛门腺,放出恶臭的气味。
功效分类
安神药
生药材鉴定
其药材是将捕捉到艾虎除去内脏和皮骨药用其肉。
性味
味甘;性温
药材基源
为鼬科动物艾鼬的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二、饰物
古代汉族端午节压胜物兼饰物,流行于中原和江南地区。每逢节日,人们用绫罗或艾叶制成小虎(艾虎)及粽子,用彩线穿起来。挂于钗头,或系在小孩背上。民间认为佩戴艾虎可避邪除秽。
三、人物
《小五义》中的人物,与徐良、白芸生、卢珍、韩天锦结义,上承前辈五鼠,称小五义。是北侠欧阳春的义子,黑妖狐智化的徒弟。绰号小侠。 |
|
艾虎
一、动物
【别名】臭狗子、臭鼬 、艾鼬
【英文名】steppe polecat
【学名】mustela eversmanni。
小型毛皮动物。鼬科鼬属。又称艾鼬。人工饲养的主要指欧洲艾虎,分布于欧洲大部、亚洲西伯利亚南部和中国东北、华北及四川北部。上唇、鼻周和下唇为白色,眼周和两眼之间呈棕黑色。被毛暗褐至浅黄褐色,绒毛米黄色。体重可达2千克,体长35~45厘米,尾长12~16厘米。野生艾虎栖息于荒山草原的自然洞穴中,昼伏夜出,行动敏捷,视觉和听觉敏锐。以小型哺乳动物(兔、黄鼠)、鱼、鸟及昆虫为食。10~11月龄性成熟,一年繁殖两窝。每胎平均5~8只,16~20周龄时达成年艾虎的体型和体重。以动物性饲料为主,繁殖期适当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艾虎怕热,夏季要注意防暑,一般冬季取皮。
体长40—45cm,尾长15cm左右。颈部较长且粗,尾较短不及体长的l/2。体背面呈浅黄褐色;颈与前背混杂稀疏的黑尖毛,后背及腰部毛尖转为黑色;喉、胸部向后沿腹中线到鼠蹬部均为黑褐色,腹中线两侧乳黄色;四肢、尾部为黑色。
国内的东北、华北、西北诺省、自治区及四川的西北部均有分布。分布:在西藏分布于东部和南部各县区。其分布的亚种为mustela eversmanni larvatus。栖息地海拔高度为4000m以下。常活动于高原的开阔山地、草原、森林草原、高寒草甸灌丛地带。营独栖生活,在有鼠类和喜马拉雅旱獭的地方较为常见。多夜间活动。视觉和听觉敏锐,行动敏捷。性凶猛,能攀缘,也会游泳。肛门腺能放出恶臭。食物以鼠类、鼠兔、喜马拉雅旱獭为主,亦捕食鱼、蛙和地面营巢的鸟类及鸟卵,还食浆果、坚果等。常侵占喜马拉雅旱獭或其他动物的洞穴为巢。
2—3月发情交配,怀孕期为5—8周,4月中旬至5月产仔。每胎3—5只。
艾虎是啮齿动物的天敌,在日常活动中能捕食大量的鼠类,因此对控制林、牧、农业的鼠害,调节鼠类数量有很大作用。艾虎毛皮绒丰、毛厚,质地良好,是名贵的出口袭皮之一。在藏医中,艾虎的肉、脑均可入药。艾虎毛皮年产量极少,其原因是藏族人民无利用艾虎皮的习惯。这无疑对艾虎动物资源是一种间接保护。
【药名】:艾虎
【来源】:为鼬科动物艾虎的肉。
【功效】:镇惊安神。
【主治】:用于惊风癫痫,发作无时,发时抽搐昏扑,口吐白沫,或喜笑无常、癫倒错乱等证。
【性味归经】:甘、微苦,平。入心、肝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0-50克。
【别名】:地狗、两头乌、臭狗子(《中国药用动物志》)
【动植物资源分布】:地理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河北、山西、甘肃、四川、新疆、西藏等地。
【拉丁名】:原动物艾虎mustela eversmanni lesson.
【考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生药材鉴定】:其药材是将捕捉到艾虎除去内脏和皮骨药用其肉。
生态环境
栖息于海拔3200m以下的开阔山地、草原、森林、灌丛及村庄附近。喜近栖生活,洞居,黄昏和夜间活动。主要以鼠型啮齿动物为食。
各家论述
《中国药用动物志》:艾虎肉:有镇惊的功效。主治癫痫。
采收和储藏
捕杀后,剥皮,剖腹,除去内脏和骨骼,取肉烘干。
资源分布
分布于东北、华北及甘肃、新疆、四川、西藏等地。
动植物形态
艾鼬,体形象黄鼬,身长30-45cm,尾长11-20cm。吻部钝,颈稍粗,足短。前肢间毛短,背中部毛最长,约45-50mm。尾基毛次之,略为拱曲形。尾毛稍蓬松。跖行性。脚掌被毛。掌垫发达,前足4枚,呈瓣状,腕垫2枚;爪粗壮而锐利,褐白色。体背毛棕黄色或沙黄色,腰、后背及臀部具较多的黑尖毛。体侧淡棕色。鼻周和下颌白色。鼻中部、眼周及眼间棕黑色。眼上前方具卵圆形白斑,额部灰棕色。颊部、耳基灰白色,耳背及外缘为白色。胸部、鼠鼷部和四肢黑褐色。具肛门腺,放出恶臭的气味。
功效分类
安神药
生药材鉴定
其药材是将捕捉到艾虎除去内脏和皮骨药用其肉。
性味
味甘;性温
药材基源
为鼬科动物艾鼬的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二、饰物
古代汉族端午节压胜物兼饰物,流行于中原和江南地区。每逢节日,人们用绫罗或艾叶制成小虎(艾虎)及粽子,用彩线穿起来。挂于钗头,或系在小孩背上。民间认为佩戴艾虎可避邪除秽。
三、人物
《小五义》中的人物,与徐良、白芸生、卢珍、韩天锦结义,上承前辈五鼠,称小五义。是北侠欧阳春的义子,黑妖狐智化的徒弟。绰号小侠。 |
|
艾虎
一、动物
【别名】臭狗子、臭鼬 、艾鼬
【英文名】steppe polecat
【学名】mustela eversmanni。
小型毛皮动物。鼬科鼬属。又称艾鼬。人工饲养的主要指欧洲艾虎,分布于欧洲大部、亚洲西伯利亚南部和中国东北、华北及四川北部。上唇、鼻周和下唇为白色,眼周和两眼之间呈棕黑色。被毛暗褐至浅黄褐色,绒毛米黄色。体重可达2千克,体长35~45厘米,尾长12~16厘米。野生艾虎栖息于荒山草原的自然洞穴中,昼伏夜出,行动敏捷,视觉和听觉敏锐。以小型哺乳动物(兔、黄鼠)、鱼、鸟及昆虫为食。10~11月龄性成熟,一年繁殖两窝。每胎平均5~8只,16~20周龄时达成年艾虎的体型和体重。以动物性饲料为主,繁殖期适当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艾虎怕热,夏季要注意防暑,一般冬季取皮。
体长40—45cm,尾长15cm左右。颈部较长且粗,尾较短不及体长的l/2。体背面呈浅黄褐色;颈与前背混杂稀疏的黑尖毛,后背及腰部毛尖转为黑色;喉、胸部向后沿腹中线到鼠蹬部均为黑褐色,腹中线两侧乳黄色;四肢、尾部为黑色。
国内的东北、华北、西北诺省、自治区及四川的西北部均有分布。分布:在西藏分布于东部和南部各县区。其分布的亚种为mustela eversmanni larvatus。栖息地海拔高度为4000m以下。常活动于高原的开阔山地、草原、森林草原、高寒草甸灌丛地带。营独栖生活,在有鼠类和喜马拉雅旱獭的地方较为常见。多夜间活动。视觉和听觉敏锐,行动敏捷。性凶猛,能攀缘,也会游泳。肛门腺能放出恶臭。食物以鼠类、鼠兔、喜马拉雅旱獭为主,亦捕食鱼、蛙和地面营巢的鸟类及鸟卵,还食浆果、坚果等。常侵占喜马拉雅旱獭或其他动物的洞穴为巢。
2—3月发情交配,怀孕期为5—8周,4月中旬至5月产仔。每胎3—5只。
艾虎是啮齿动物的天敌,在日常活动中能捕食大量的鼠类,因此对控制林、牧、农业的鼠害,调节鼠类数量有很大作用。艾虎毛皮绒丰、毛厚,质地良好,是名贵的出口袭皮之一。在藏医中,艾虎的肉、脑均可入药。艾虎毛皮年产量极少,其原因是藏族人民无利用艾虎皮的习惯。这无疑对艾虎动物资源是一种间接保护。
【药 名】:艾虎
【来 源】:为鼬科动物艾虎的肉。
【功 效】:镇惊安神。
【主 治】:用于惊风癫痫,发作无时,发时抽搐昏扑,口吐白沫,或喜笑无常、癫倒错乱等证。
【性味归经】:甘、微苦,平。入心、肝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0-50克。
【别 名】:地狗、两头乌、臭狗子(《中国药用动物志》)
【动植物资源分布】:地理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河北、山西、甘肃、四川、新疆、西藏等地。
【拉丁名】:原动物艾虎mustela eversmanni lesson.
【考 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生药材鉴定】:其药材是将捕捉到艾虎除去内脏和皮骨药用其肉。
生态环境
栖息于海拔3200m以下的开阔山地、草原、森林、灌丛及村庄附近。喜近栖生活,洞居,黄昏和夜间活动。主要以鼠型啮齿动物为食。
各家论述
《中国药用动物志》:艾虎肉:有镇惊的功效。主治癫痫。
采收和储藏
捕杀后,剥皮,剖腹,除去内脏和骨骼,取肉烘干。
资源分布
分布于东北、华北及甘肃、新疆、四川、西藏等地。
动植物形态
艾鼬,体形象黄鼬,身长30-45cm,尾长11-20cm。吻部钝,颈稍粗,足短。前肢间毛短,背中部毛最长,约45-50mm。尾基毛次之,略为拱曲形。尾毛稍蓬松。跖行性。脚掌被毛。掌垫发达,前足4枚,呈瓣状,腕垫2枚;爪粗壮而锐利,褐白色。体背毛棕黄色或沙黄色,腰、后背及臀部具较多的黑尖毛。体侧淡棕色。鼻周和下颌白色。鼻中部、眼周及眼间棕黑色。眼上前方具卵圆形白斑,额部灰棕色。颊部、耳基灰白色,耳背及外缘为白色。胸部、鼠鼷部和四肢黑褐色。具肛门腺,放出恶臭的气味。
功效分类
安神药
生药材鉴定
其药材是将捕捉到艾虎除去内脏和皮骨药用其肉。
性味
味甘;性温
药材基源
为鼬科动物艾鼬的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二、饰物
用艾做成的虎。旧风俗端午节佩戴艾虎,认为可以辟邪除秽,流行于中原和江南地区。每逢节日,人们用绫罗或艾叶制成小虎(艾虎)及粽子,用彩线穿起来。挂于钗头,或系在小孩背上。民间认为佩戴艾虎可避邪除秽。《山堂肆考·宫集》卷十一:“端午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虎,粘艾叶以戴之。”陈文靘《岁时广记》卷二十一:“王沂公端五帖子云:‘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
三、人物
《小五义》中的人物,与徐良、白芸生、卢珍、韩天锦结义,上承前辈五鼠,称小五义。是北侠欧阳春的义子,黑妖狐智化的徒弟。绰号小侠。 |
|
艾虎
一、动物
【别名】臭狗子、臭鼬 、艾鼬
【英文名】Steppe Polecat
【学名】Mustela eversmanni。
小型毛皮动物。鼬科鼬属。又称艾鼬。人工饲养的主要指欧洲艾虎,分布于欧洲大部、亚洲西伯利亚南部和中国东北、华北及四川北部。上唇、鼻周和下唇为白色,眼周和两眼之间呈棕黑色。被毛暗褐至浅黄褐色,绒毛米黄色。体重可达2千克,体长35~45厘米,尾长12~16厘米。野生艾虎栖息于荒山草原的自然洞穴中,昼伏夜出,行动敏捷,视觉和听觉敏锐。以小型哺乳动物(兔、黄鼠)、鱼、鸟及昆虫为食。10~11月龄性成熟,一年繁殖两窝。每胎平均5~8只,16~20周龄时达成年艾虎的体型和体重。以动物性饲料为主,繁殖期适当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艾虎怕热,夏季要注意防暑,一般冬季取皮。
体长40—45cm,尾长15cm左右。颈部较长且粗,尾较短不及体长的l/2。体背面呈浅黄褐色;颈与前背混杂稀疏的黑尖毛,后背及腰部毛尖转为黑色;喉、胸部向后沿腹中线到鼠蹬部均为黑褐色,腹中线两侧乳黄色;四肢、尾部为黑色。
国内的东北、华北、西北诺省、自治区及四川的西北部均有分布。分布:在西藏分布于东部和南部各县区。其分布的亚种为Mustela eversmanni larvatus。栖息地海拔高度为4000m以下。常活动于高原的开阔山地、草原、森林草原、高寒草甸灌丛地带。营独栖生活,在有鼠类和喜马拉雅旱獭的地方较为常见。多夜间活动。视觉和听觉敏锐,行动敏捷。性凶猛,能攀缘,也会游泳。肛门腺能放出恶臭。食物以鼠类、鼠兔、喜马拉雅旱獭为主,亦捕食鱼、蛙和地面营巢的鸟类及鸟卵,还食浆果、坚果等。常侵占喜马拉雅旱獭或其他动物的洞穴为巢。
2—3月发情交配,怀孕期为5—8周,4月中旬至5月产仔。每胎3—5只。
艾虎是啮齿动物的天敌,在日常活动中能捕食大量的鼠类,因此对控制林、牧、农业的鼠害,调节鼠类数量有很大作用。艾虎毛皮绒丰、毛厚,质地良好,是名贵的出口袭皮之一。在藏医中,艾虎的肉、脑均可入药。艾虎毛皮年产量极少,其原因是藏族人民无利用艾虎皮的习惯。这无疑对艾虎动物资源是一种间接保护。
【药 名】:艾虎
【来 源】:为鼬科动物艾虎的肉。
【功 效】:镇惊安神。
【主 治】:用于惊风癫痫,发作无时,发时抽搐昏扑,口吐白沫,或喜笑无常、癫倒错乱等证。
【性味归经】:甘、微苦,平。入心、肝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0-50克。
【别 名】:地狗、两头乌、臭狗子(《中国药用动物志》)
【动植物资源分布】:地理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河北、山西、甘肃、四川、新疆、西藏等地。
【拉丁名】:原动物艾虎Mustela eversmanni lesson.
【考 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生药材鉴定】:其药材是将捕捉到艾虎除去内脏和皮骨药用其肉。
生态环境
栖息于海拔3200m以下的开阔山地、草原、森林、灌丛及村庄附近。喜近栖生活,洞居,黄昏和夜间活动。主要以鼠型啮齿动物为食。
各家论述
《中国药用动物志》:艾虎肉:有镇惊的功效。主治癫痫。
采收和储藏
捕杀后,剥皮,剖腹,除去内脏和骨骼,取肉烘干。
资源分布
分布于东北、华北及甘肃、新疆、四川、西藏等地。
动植物形态
艾鼬,体形象黄鼬,身长30-45cm,尾长11-20cm。吻部钝,颈稍粗,足短。前肢间毛短,背中部毛最长,约45-50mm。尾基毛次之,略为拱曲形。尾毛稍蓬松。跖行性。脚掌被毛。掌垫发达,前足4枚,呈瓣状,腕垫2枚;爪粗壮而锐利,褐白色。体背毛棕黄色或沙黄色,腰、后背及臀部具较多的黑尖毛。体侧淡棕色。鼻周和下颌白色。鼻中部、眼周及眼间棕黑色。眼上前方具卵圆形白斑,额部灰棕色。颊部、耳基灰白色,耳背及外缘为白色。胸部、鼠鼷部和四肢黑褐色。具肛门腺,放出恶臭的气味。
功效分类
安神药
生药材鉴定
其药材是将捕捉到艾虎除去内脏和皮骨药用其肉。
性味
味甘;性温
药材基源
为鼬科动物艾鼬的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二、饰物
用艾做成的虎。旧风俗端午节佩戴艾虎,认为可以辟邪除秽,流行于中原和江南地区。每逢节日,人们用绫罗或艾叶制成小虎(艾虎)及粽子,用彩线穿起来。挂于钗头,或系在小孩背上。民间认为佩戴艾虎可避邪除秽。《山堂肆考·宫集》卷十一:“端午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虎,粘艾叶以戴之。”陈文靘《岁时广记》卷二十一:“王沂公端五帖子云:‘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
三、人物
《小五义》中的人物,与徐良、白芸生、卢珍、韩天锦结义,排名第5,上承前辈五鼠,称小五义。是北侠欧阳春的义子,黑妖狐智化的徒弟。绰号小侠。武器是欧阳春赠送的“归灵七宝刀”
主要事迹:出首小霸王马强
同时。艾虎也是七侠中的第七侠:小侠 |
|
艾虎(图2)艾虎是小型毛皮动物。鼬科鼬属。又称艾鼬。人工饲养的主要指欧洲艾虎,上唇、鼻周和下唇为白色,眼周和两眼之间呈棕黑色。被毛暗褐至浅黄褐色,绒毛米黄色。体重可达2千克,体长40~45厘米,尾长12~16厘米。颈部较长且粗,尾较短不及体长的l/2。体背面呈浅黄褐色;颈与前背混杂稀疏的黑尖毛,后背及腰部毛尖转为黑色;喉、胸部向后沿腹中线到鼠蹬部均为黑褐色,腹中线两侧乳黄色;四肢、尾部为黑色。 |
|
艾虎(图3)分布于欧洲大部、亚洲的西伯利亚南部、蒙古、克什米尔地区和中国吉林, 辽宁, 内蒙古, 河北, 山西, 陕西, 青海, 新疆, 四川, 西藏, 江苏。 |
|
艾虎(图4)栖息地海拔高度为4000m以下。常活动于高原的开阔山地、草原、森林草原、高寒草甸灌丛地带。营独栖生活,栖息于荒山草原的自然洞穴中,昼伏夜出,多夜间活动。视觉和听觉敏锐,行动敏捷。性凶猛,能攀缘,也会游泳。肛门腺能放出恶臭。食物以小型哺乳动物鼠类、鼠兔、旱獭为主,亦捕食鱼、蛙和地面营巢的鸟类及鸟卵,还食浆果、坚果等。常侵占喜马拉雅旱獭或其他动物的洞穴为巢。 |
|
艾虎(图5)艾虎2—3月发情交配,怀孕期为5—8周,4月中旬至5月产仔。一年繁殖两窝。每胎平均5~8只,16~20周龄时达成年艾虎的体型和体重。人工饲养以动物性饲料为主,繁殖期适当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艾虎怕热,夏季要注意防暑,一般冬季取皮。 |
|
(5种)
艾虎(图6)1.艾鼬赤峰亚种(Mustela eversmanni admirata),Pocock于1936年命名。分布于在中国大陆河北、辽宁、内蒙古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内蒙古赤峰。
2.艾鼬东北亚种(Mustela eversmanni dauricus),Stroganov于1958年命名。分布于贝加尔湖(东南部)以及中国大陆的吉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贝加尔湖附近,斯摩棱斯克的尼塔地区。
3.艾鼬西藏亚种(Mustela eversmanni larvatus),Hodgson于1849年命名。分布于克什米尔地区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青海、四川等地,主要生活于4300米左右的高山草甸和草甸灌丛。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锡金北部。
4.艾鼬北疆亚种(Mustela eversmanni michnoi),Kastsxhenko于1910年命名。分布于外贝加尔湖的南部和西部、蒙古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外贝加尔湖特洛什可沙夫斯克。
5.艾鼬静宁亚种(Mustela eversmanni tiarata),Hollister于1913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江苏、陕西、青海、贵州、山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甘肃省兰州东部静宁。 |
|
艾虎 经济价值
艾虎(图7)艾虎是啮齿动物的天敌,在日常活动中能捕食大量的鼠类,因此对控制林、牧、农业的鼠害,调节鼠类数量有很大作用。艾虎毛皮绒丰、毛厚,质地良好,是名贵的出口袭皮之一。在藏医中,艾虎的肉、脑均可入药。艾虎毛皮年产量极少,其原因是藏族人民无利用艾虎皮的习惯。人工养殖无疑对艾虎动物野生资源是一种间接保护。
药用
【药 名】艾虎
【来 源】为鼬科动物艾虎的肉。
【功 效】镇惊安神。
【主 治】用于惊风癫痫,发作无时,发时抽搐昏扑,口吐白沫,或喜笑无常、癫倒错乱等证。
【性味归经】甘、微苦,平。入心、肝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0-50克。
【别 名】地狗、两头乌、臭狗子(《中国药用动物志》)
【动植物资源分布】地理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河北、山西、甘肃、四川、新疆、西藏等地。
【拉丁名】原动物艾虎Mustela eversmanni lesson.
【考 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生药材鉴定】:其药材是将捕捉到艾虎除去内脏和皮骨药用其肉。 |
|
艾虎娃避邪饰物
艾虎,传统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除佩饰艾虎以外,端午节还有用雄黄为小儿在额头画“王”的风习,其意也在于借虎辟邪。
文学作品人物
艾虎是《小五义》中的人物,与徐良、白芸生、卢珍、韩天锦结义,排名第5,上承前辈五鼠,称小五义。是北侠欧阳春的义子,黑妖狐智化的徒弟。绰号小侠。武器是欧阳春赠送的“归灵七宝刀”。同时。艾虎也是七侠中的第七侠:小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