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竜 > 艾伯塔竜
目錄
No. 1
  艾伯塔竜屬(學名:albertosaurus)
  恐竜身長約9米 身高4.5米 體重4噸
  蜥臀目獸腳亞目巨大的食肉恐竜的屬。化石發現於北美晚白堊紀地層,因出土於加拿大的艾伯塔而得名。
  它是一種早期霸王竜類。比我們熟悉的霸王竜要早八百萬年就橫行於天下,由於它身材比較小一些,腿部又長,因此應該是霸王竜類裏跑得最快的品種。
  艾伯塔竜(學名albertosaurus),又名阿爾伯脫竜、阿爾伯它竜,是暴竜科艾伯塔竜亞科下的一屬恐竜,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距今超過70百萬年前。模式種的肉食艾伯塔竜(a. sarcophagus)是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省立恐竜公園發現,並以此省作為該屬的名字。就其物種的數目,科學家們有不同的意見,已知的有1-2種。
  艾伯塔竜是雙足的捕獵恐竜,有著很大的頭,有很多大牙齒的顎骨及兩衹手指的細少前肢。它可能是在生態係統食物鏈的頂部。雖然在獸腳亞目中體型較大,艾伯塔竜比其著名的親屬暴竜更細小,重量與現今的黑犀差不多。
  超過二十頭艾伯塔竜的化石已被發現,提供了很多的研究資料。在同一位點曾發現十頭艾伯塔竜,可見它們有著群體活動,並且能容許發育生物學的研究。
  描述
  艾伯塔竜比暴竜科的一些恐竜,如特暴竜及暴竜體型較小。成年的艾伯塔竜約有9米長。有幾項利用不同方法的研究指成年的艾伯塔竜體重在1.282-1.685噸之間。
  艾伯塔竜的頭顱骨很大,頸部很短呈s形,最大的成年恐竜頸部約為1米長。頭顱骨上的孔洞減低了頭部的重量,並且提供了肌肉連接和感覺器的位置。它的長顎骨包含了超過60顆蕉形牙齒。較大的暴竜科卻有著較小的牙齒。與其他獸腳亞目不同,暴竜科是異型齒的,即牙齒有不同的形狀。在上顎前顎骨的牙齒較其他的牙齒為小,排列得更為緊密及橫切面呈d形。
  所有暴竜科,包括艾伯塔竜在內,都有相似的外觀。艾伯塔竜是雙足的,及以長的尾巴來平衡頭部及身軀。但是暴竜科的前肢相對於體形是極為細小的,且衹有兩趾。後肢很長及有四趾。大趾很短,衹是其他三趾著地,而中間的腳趾較其他為長。
  科學分類
  艾伯塔竜於1905年由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享利·費爾費爾德·奧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在其有關暴竜的描述中所命名。這個名字是為紀念發現首個艾伯塔竜化石的地方:加拿大的艾伯塔省。屬名亦包含了古希臘文的“σαυρος”(蜥蝪),是一般恐竜名字的後綴。
  在新墨西哥州發現的艾伯塔竜亞科頭顱骨。這有可能是艾伯塔竜
  分類
  艾伯塔竜是獸腳亞目暴竜科的成員。在這個科下,肉食艾伯塔竜(albertosaurus sarcophagus)與蛇發女怪竜(gorgosaurus libratus)都是在艾伯塔竜亞科之中。艾伯塔竜亞科比強壯的暴竜亞科幼長。最近有指阿巴拉契亞竜亦是艾伯塔竜亞科的成員,但卻被受質疑。
  肉食艾伯塔竜
  艾伯塔竜的模式種是肉食艾伯塔竜(a. sarcophagus),都是由奧斯本於1905年所命名。這個學名的意思是“肉食者”,並與石棺是同一語源。已知的艾伯塔竜標本超過二十個,且有不同年齡的。
   蛇發女怪竜
  於1913年,古生物學家查爾斯·斯騰伯格(charles hazelius sternberg)在艾伯塔省較早的地層發現另一個暴竜科骨骼。這個恐竜於1914年由勞倫斯·賴博(lawrence lambe)命名為蛇發女怪竜(gorgosaurus libratus)。戴爾·羅素(dale russell)發現蛇發女怪竜與艾伯塔竜衹有些微分別,遂於1970年指蛇發女怪竜是艾伯塔竜的異名。這項發現使得艾伯塔竜的時代推前了幾百萬年,並其地理位置亦嚮南移幾百公裏。
  於2003年,菲力·柯爾(phil currie)質疑羅素所提出的異名解釋。他審查了這兩個物種的頭顱骨,雖然這兩個屬是姊妹分類,並且有不多的分別,他仍結論出要保留兩個屬。根據柯爾的解釋,艾伯塔竜及蛇發女怪竜的相似性不及懼竜與暴竜的相似性,而懼竜及暴竜仍然分開為兩個屬。再者,在阿拉斯加州及新墨西哥州發現的幾個艾伯塔竜亞科標本也沒有被描述,所以柯爾建議將兩個屬維持分開直至有更多資料研究為止。有些學者支持柯爾的建議,但有些則不認同。
  無效物種
  一些其他的物種曾分類在艾伯塔竜中,但及後確定是無效的。於1928年,一個在艾伯塔省發現的部分骨骼被命名為albertosaurus arctunguis,但現已確認這其實是肉食艾伯塔竜的異名。另外,在美國蒙大拿州的海爾河組發現的暴竜科骨骼,被命名為a. megagracilis,及後改為屬於恐暴竜。但是,這現時也被認為是暴竜幼竜。
  發現歷史
  艾伯塔竜的模式種是一個部份的頭顱骨,於1884年在艾伯塔省紅麋河邊的露頭中採集。該標本,連同一個較細的頭顱骨及一些骨骼,是由加拿大地質學家約瑟夫·蒂勒爾(joseph b. tyrrell)所帶領的加拿大地質調查局考察隊所發現的。這個標本現正存放在加拿大自然博物館。這兩個頭顱骨於1892年由愛德華·德剋林·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稱它們為暴風竜(laelaps incrassatus)。但是,這個屬名早於1877年已經被厲蟎屬所用,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遂於1904年將這屬改為傷竜。勞倫斯·賴博亦於同年將暴風竜改為傷竜。最終由於這個物種衹是基於一些暴竜科的普通牙齒,而頭顱骨亦被發現與傷竜的有明顯分別,奧斯本於1905年將之命名為肉食艾伯塔竜
  艾伯塔省的紅麋河。超過一半的艾伯塔竜化石就是在此發現的。於1910年,美國古生物學家巴納姆·布郎(barnum brown)在紅麋河發掘出一大群艾伯塔竜的遺骸。由於大量的骨骼卻衹有有限時間採集,布郎並不能採集所有標本,衹是能確保從每一個個體都有採集其骨骼。七組右中骨,並兩衹在尺寸上與這些中骨不相配的獨立趾骨被採集了,且存放於紐約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這顯示在石礦中最小有九衹恐竜。加拿大皇傢蒂勒爾博物館於1997年再次發現該位址,並從新開展發掘的工作。這次的發掘發現十頭非常幼小的艾伯塔竜
  那原先被稱為a. arctunguis的標本亦是在近紅麋河發掘出來的,並且已存放在多倫多的皇傢安大略博物館。另外六個頭顱骨及骨骼亦在艾伯塔省被發現,並存放在其他加拿大博物館。
  所有肉食艾伯塔竜的化石都是於艾伯塔省的馬蹄鐵峽𠔌地層被發現。這個地層可以追溯至上白堊紀的麥斯特裏希特階,距今約70-73百萬年前。很多其他的恐竜亦於此被發現,包括細小的獸腳亞目如似鳥竜、纖手竜及幾種馳竜科,另有不同的草食性恐竜如甲竜下目、角竜下目、厚頭竜下目及鴨嘴竜科。艾伯塔竜的化石在美國蒙大拿州、新墨西哥州及懷俄明州都有指被發現,但這並不一定是肉食艾伯塔竜,甚至根本不是艾伯塔竜
  古生物學
  現時已知的艾伯塔竜有好幾個標本,可以幫助瞭解它的生活歷史及行為模式得更詳細。
  生長模式
  四種暴竜科恐竜的假設生長麯綫,當中紅色的就是艾伯塔竜。利用骨骼的組織學,可以幫助確定恐竜死亡時的年齡,並以此估計其生長率與其他物種作出比較。最年幼的艾伯塔竜衹有2歲,體重約為50公斤。一頭24歲的標本是已知最老的艾伯塔竜,就存放在加拿大皇傢蒂勒爾博物館,體重約1.14噸。但最重的卻是存放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內的標本,估計重1.28噸及22歲。當年齡及體重都量度後,可以得出一個s形的麯綫。由此可見,艾伯塔竜約在16歲的4年間成長最為快速。生長率在此階段約為每年122公斤。其他體型相似的暴竜科亦有相似的生長率,但卻比暴竜的生長率要低得多(接近8倍)。當到達16歲的成長階段完結時,艾伯塔竜骨骼發育成熟,但仍是會維持較低的生長率。[
  群體活動
  由巴納姆·布郎發現的艾伯塔竜骨床包含最小10頭恐竜。當中有2-3頭超過21歲,1頭較年輕的約17歲,4頭正在發育階段的在12-16歲間及1頭10歲的幼竜。另有一頭衹有2歲的幼竜。
  由於缺乏其他草食性恐竜遺骸及所有個體的相同保存狀況,菲力·柯爾認為這個位址並非一個像加利福尼亞州拉布雷亞瀝青坑的捕獵者陷阱。而所有動物都在同一時間死亡,估計它們是群體活動的。其他的學者對此存有懷疑,認為它們是因洪水或其他原因而被逼在一起的。
  草食性恐竜,如角竜下目及鴨嘴竜科都有很多證據證實是群體活動的。然而很小發現有如此多的捕獵恐竜在同一地方。但是細小的獸腳亞目,如腔骨竜及恐爪竜都是一群被發現的,較大的異特竜及馬普竜亦都如是。有一些證據亦指其他暴竜科是群體活動,如在芝加哥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內展示的暴竜sue在被發現時旁邊有一些碎片遺骸。在蒙大拿州的雙麥迪遜組最小有三個未命名的懼竜標本。縱然有些位址可能是臨時的或不自然的群體聚集,但這些發現都為艾伯塔竜的群體活動行為提供了證據。
  柯爾亦猜測艾伯塔竜的群獵習性。細小艾伯塔竜的腳與似鳥竜的比較,估計它們是跑得最快的恐竜。年輕的艾伯塔竜可能比它們的獵物跑得更快,他猜測年輕的恐竜驅趕獵物至成年的恐竜。但是由於化石紀錄所提供的資料有限,這個假說能難去證實。
簡介
  艾伯塔竜屬(學名:Albertosaurus)
  恐竜身長約9米 身高4.5米 體重4噸
  蜥臀目獸腳亞目巨大的食肉恐竜的屬。化石發現於北美晚白堊紀地層,因出土於加拿大的艾伯塔而得名。
  它是一種早期霸王竜類。比我們熟悉的霸王竜要早八百萬年就橫行於天下,由於它身材比較小一些,腿部又長,因此應該是霸王竜類裏跑得最快的品種。
  艾伯塔竜(學名Albertosaurus),又名阿爾伯脫竜、阿爾伯它竜,是暴竜科艾伯塔竜亞科下的一屬恐竜,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距今超過70百萬年前。模式種的肉食艾伯塔竜(A. sarcophagus)是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省立恐竜公園發現,並以此省作為該屬的名字。就其物種的數目,科學家們有不同的意見,已知的有1-2種。
  艾伯塔竜是雙足的捕獵恐竜,有著很大的頭,有很多大牙齒的顎骨及兩衹手指的細少前肢。它可能是在生態係統食物鏈的頂部。雖然在獸腳亞目中體型較大,艾伯塔竜比其著名的親屬暴竜更細小,重量與現今的黑犀差不多。
  超過二十頭艾伯塔竜的化石已被發現,提供了很多的研究資料。在同一位點曾發現十頭艾伯塔竜,可見它們有著群體活動,並且能容許發育生物學的研究。
描述
艾伯塔龙 描述
  艾伯塔竜的部份顎部—皇傢安大略博物館艾伯塔竜比暴竜科的一些恐竜,如特暴竜及暴竜體型較小。成年的艾伯塔竜約有9米長。有幾項利用不同方法的研究指成年的艾伯塔竜體重在1.282-1.685噸之間。
  艾伯塔竜的頭顱骨很大,頸部很短呈S形,最大的成年恐竜頸部約為1米長。頭顱骨上的孔洞減低了頭部的重量,並且提供了肌肉連接和感覺器的位置。它的長顎骨包含了超過60顆蕉形牙齒。較大的暴竜科卻有著較小的牙齒。與其他獸腳亞目不同,暴竜科是異型齒的,即牙齒有不同的形狀。在上顎前顎骨的牙齒較其他的牙齒為小,排列得更為緊密及橫切面呈D形。
  所有暴竜科,包括艾伯塔竜在內,都有相似的外觀。艾伯塔竜是雙足的,及以長的尾巴來平衡頭部及身軀。但是暴竜科的前肢相對於體形是極為細小的,且衹有兩趾。後肢很長及有四趾。大趾很短,衹是其他三趾著地,而中間的腳趾較其他為長。
科學分類
  艾伯塔竜於1905年由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享利·費爾費爾德·奧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在其有關暴竜的描述中所命名。這個名字是為紀念發現首個艾伯塔竜化石的地方:加拿大的艾伯塔省。屬名亦包含了古希臘文的“σαυρος”(蜥蝪),是一般恐竜名字的後綴。
  在新墨西哥州發現的艾伯塔竜亞科頭顱骨。這有可能是艾伯塔竜
  分類
  艾伯塔竜是獸腳亞目暴竜科的成員。在這個科下,肉食艾伯塔竜(Albertosaurus sarcophagus)與蛇發女怪竜(Gorgosaurus libratus)都是在艾伯塔竜亞科之中。艾伯塔竜亞科比強壯的暴竜亞科幼長。最近有指阿巴拉契亞竜亦是艾伯塔竜亞科的成員,但卻被受質疑。
  食肉艾伯塔竜肉食艾伯塔竜
  艾伯塔竜的模式種是肉食艾伯塔竜(A. sarcophagus),都是由奧斯本於1905年所命名。這個學名的意思是“肉食者”,並與石棺是同一語源。已知的艾伯塔竜標本超過二十個,且有不同年齡的。
  蛇發女怪竜
  於1913年,古生物學家查爾斯·斯騰伯格(Charles Hazelius Sternberg)在艾伯塔省較早的地層發現另一個暴竜科骨骼。這個恐竜於1914年由勞倫斯·賴博(Lawrence Lambe)命名為蛇發女怪竜(Gorgosaurus libratus)。戴爾·羅素(Dale Russell)發現蛇發女怪竜與艾伯塔竜衹有些微分別,遂於1970年指蛇發女怪竜是艾伯塔竜的異名。這項發現使得艾伯塔竜的時代推前了幾百萬年,並其地理位置亦嚮南移幾百公裏。
  蛇發女妖竜於2003年,菲力·柯爾(Phil Currie)質疑羅素所提出的異名解釋。他審查了這兩個物種的頭顱骨,雖然這兩個屬是姊妹分類,並且有不多的分別,他仍結論出要保留兩個屬。根據柯爾的解釋,艾伯塔竜及蛇發女怪竜的相似性不及懼竜與暴竜的相似性,而懼竜及暴竜仍然分開為兩個屬。再者,在阿拉斯加州及新墨西哥州發現的幾個艾伯塔竜亞科標本也沒有被描述,所以柯爾建議將兩個屬維持分開直至有更多資料研究為止。有些學者支持柯爾的建議,但有些則不認同。
  無效物種
  一些其他的物種曾分類在艾伯塔竜中,但及後確定是無效的。於1928年,一個在艾伯塔省發現的部分骨骼被命名為Albertosaurus arctunguis,但現已確認這其實是肉食艾伯塔竜的異名。另外,在美國蒙大拿州的海爾河組發現的暴竜科骨骼,被命名為A. megagracilis,及後改為屬於恐暴竜。但是,這現時也被認為是暴竜幼竜。
發現歷史 History of discovery
  艾伯塔竜的模式種是一個部份的頭顱骨,於1884年在艾伯塔省紅麋河邊的露頭中採集。該標本,連同一個較細的頭顱骨及一些骨骼,是由加拿大地質學家約瑟夫·蒂勒爾(Joseph B. Tyrrell)所帶領的加拿大地質調查局考察隊所發現的。這個標本現正存放在加拿大自然博物館。這兩個頭顱骨於1892年由愛德華·德剋林·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稱它們為暴風竜(Laelaps incrassatus)。但是,這個屬名早於1877年已經被厲蟎屬所用,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遂於1904年將這屬改為傷竜。勞倫斯·賴博亦於同年將暴風竜改為傷竜。最終由於這個物種衹是基於一些暴竜科的普通牙齒,而頭顱骨亦被發現與傷竜的有明顯分別,奧斯本於1905年將之命名為肉食艾伯塔竜
  艾伯塔省的紅麋河。超過一半的艾伯塔竜化石就是在此發現的。於1910年,美國古生物學家巴納姆·布郎(Barnum Brown)在紅麋河發掘出一大群艾伯塔竜的遺骸。由於大量的骨骼卻衹有有限時間採集,布郎並不能採集所有標本,衹是能確保從每一個個體都有採集其骨骼。七組右中骨,並兩衹在尺寸上與這些中骨不相配的獨立趾骨被採集了,且存放於紐約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這顯示在石礦中最小有九衹恐竜。加拿大皇傢蒂勒爾博物館於1997年再次發現該位址,並從新開展發掘的工作。這次的發掘發現十頭非常幼小的艾伯塔竜
  那原先被稱為A. arctunguis的標本亦是在近紅麋河發掘出來的,並且已存放在多倫多的皇傢安大略博物館。另外六個頭顱骨及骨骼亦在艾伯塔省被發現,並存放在其他加拿大博物館。
  所有肉食艾伯塔竜的化石都是於艾伯塔省的馬蹄鐵峽𠔌地層被發現。這個地層可以追溯至上白堊紀的麥斯特裏希特階,距今約70-73百萬年前。很多其他的恐竜亦於此被發現,包括細小的獸腳亞目如似鳥竜、纖手竜及幾種馳竜科,另有不同的草食性恐竜如甲竜下目、角竜下目、厚頭竜下目及鴨嘴竜科。艾伯塔竜的化石在美國蒙大拿州、新墨西哥州及懷俄明州都有指被發現,但這並不一定是肉食艾伯塔竜,甚至根本不是艾伯塔竜
  生長模式
  四種暴竜科恐竜的假設生長麯綫,當中紅色的就是艾伯塔竜。利用骨骼的組織學,可以幫助確定恐竜死亡時的年齡,並以此估計其生長率與其他物種作出比較。最年幼的艾伯塔竜衹有2歲,體重約為50公斤。一頭24歲的標本是已知最老的艾伯塔竜,就存放在加拿大皇傢蒂勒爾博物館,體重約1.14噸。但最重的卻是存放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內的標本,估計重1.28噸及22歲。當年齡及體重都量度後,可以得出一個S形的麯綫。由此可見,艾伯塔竜約在16歲的4年間成長最為快速。生長率在此階段約為每年122公斤。其他體型相似的暴竜科亦有相似的生長率,但卻比暴竜的生長率要低得多(接近8倍)。當到達16歲的成長階段完結時,艾伯塔竜骨骼發育成熟,但仍是會維持較低的生長率。
  群體活動
  由巴納姆·布郎發現的艾伯塔竜骨床包含最小10頭恐竜。當中有2-3頭超過21歲,1頭較年輕的約17歲,4頭正在發育階段的在12-16歲間及1頭10歲的幼竜。另有一頭衹有2歲的幼竜。
  由於缺乏其他草食性恐竜遺骸及所有個體的相同保存狀況,菲力·柯爾認為這個位址並非一個像加利福尼亞州拉布雷亞瀝青坑的捕獵者陷阱。而所有動物都在同一時間死亡,估計它們是群體活動的。其他的學者對此存有懷疑,認為它們是因洪水或其他原因而被逼在一起的。
  草食性恐竜,如角竜下目及鴨嘴竜科都有很多證據證實是群體活動的。然而很小發現有如此多的捕獵恐竜在同一地方。但是細小的獸腳亞目,如腔骨竜及恐爪竜都是一群被發現的,較大的異特竜及馬普竜亦都如是。有一些證據亦指其他暴竜科是群體活動,如在芝加哥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內展示的暴竜Sue在被發現時旁邊有一些碎片遺骸。在蒙大拿州的雙麥迪遜組最小有三個未命名的懼竜標本。縱然有些位址可能是臨時的或不自然的群體聚集,但這些發現都為艾伯塔竜的群體活動行為提供了證據。
  柯爾亦猜測艾伯塔竜的群獵習性。細小艾伯塔竜的腳與似鳥竜的比較,估計它們是跑得最快的恐竜。年輕的艾伯塔竜可能比它們的獵物跑得更快,他猜測年輕的恐竜驅趕獵物至成年的恐竜。但是由於化石紀錄所提供的資料有限,這個假說能難去證實。
古生態學 Paleobiology
  所有肉食艾伯塔竜的化石都是於艾伯塔省的馬蹄鐵峽𠔌地層被發現。這個地層的年代為上白堊紀的麥斯特裏希特階,距今約70-73百萬年前。該地層正下方是熊掌組,是西部內陸海道的海相沉積層。在白堊紀末期,這個海道因為寒冷天氣消退,海平面因此下降,馬蹄鐵峽𠔌地層進而成為陸地。但是,這個海道是周期性的上升下降,曾經多次海侵馬蹄鐵峽𠔌地層,直到最後的海降。因此,馬蹄鐵峽𠔌地層有者不同的沉積層,包含離岸、岸邊、沿海等環境,例如潟湖、河口、潮坪。衆多的煤塊,似乎是古代沼澤形成的泥炭。如同該地發現的其他脊椎動物,艾伯塔竜的化石被發現於三角洲與氾濫平原沉積層內,而該地過去有過大型河流留經。
  馬蹄鐵峽𠔌地層是個著名的動物群,恐竜是這個動物群的優勢生物,而鴨嘴竜類更占了其中的一半,包括:埃德蒙頓竜、櫛竜、以及亞冠竜;角竜下目與似鳥竜科皆為常見的恐竜,占了該動物群的三分之一;甲竜下目與厚頭竜下目則較為罕見;該地有多樣性的獸腳亞目動物,例如小型的傷齒竜科、馳竜科、近頜竜科,成年艾伯塔竜是該地的頂級掠食者,而幼年艾伯塔竜則占據者中間的生態位。
  該地發現的水生動物群,則包含魚類的:鯊魚、鰩魚、鱘魚、弓鰭魚、鱔魚、以及類似鱔魚的鼻魚;淡水中的爬行動物則有烏龜、鰐竜、以及雷迪氏鰐(Leidyosuchus)與Stangerochampsa等鰐魚;海生的爬行動物則有蛇頸竜亞目的Leurospondylus。此外,該地還發現了多瘤齒獸目與有袋類鼠齒竜等哺乳類。
英文解釋
  1. lat.:  Albertosaurus
包含詞
艾伯塔竜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