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甘肅 >蘭州 > 至公堂
顯示地圖
目錄
科舉時代試院中的大堂 Imperial Examination Yuan in the lobby of the times
  科舉時代試院中的大堂。 明 阮大鋮 《燕子箋·入闈》:“到至公堂上,高宴春風。” 清 李漁 《凰求鳳·冥册》:“仰體得上天心,纔坐得至公堂。”
No. 2
  至公堂聯繫方式地址:蘭州市翠英門路。
  郵編:730030至公堂投訴電話蘭州旅遊投訴電話:0931-8419863
  甘肅省旅遊投訴電話:0931—841120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至公堂景區榮譽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公堂門票價格5元至公堂節慶活動蘭州中國絲綢之路節,創辦於1992年9月10~17日,此後每年舉辦一次。節日期間,專門組織有敦煌之旅,從蘭州出發,沿祁連山麓嚮西,經武威、張掖、酒泉,過嘉峪關,最後到達敦煌。其行程雖僅是絲綢之路中的一小段,但所到之處,景色壯觀。屆時騎駱駝、爬沙山,中外遊客同樂,情趣盎然。至公堂開放時間8:00——17:00至公堂最佳旅遊時間蘭州深居內陸,地處季風氣候區與非季風氣候區的過渡地帶,是典型的溫帶半幹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氣候乾燥,日照充足鼕季漫長且較寒冷,雨雪少;春季轉瞬即逝,冷暖變化大;夏季短促,氣溫較高,但無酷暑;秋季降溫快。年平均氣溫9.3;c,年溫差和日溫差較大。去蘭州旅遊的人一定要備件厚外衣,以備不時之需。至公堂特別提醒蘭州深居內陸,地處季風氣候區與非季風氣候區的過渡地帶,是典型的溫帶半幹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氣候乾燥,日照充足.鼕季漫長且較寒冷,雨雪少;春季轉瞬即逝,冷暖變化大;夏季短促,氣溫較高,但無酷暑;秋季降溫快。年平均氣溫9.3;c,年溫差和日溫差較大。去蘭州旅遊的人一定要備件厚外衣,以備不時之需。至公堂美食蘭州人好食,尤其偏愛酸辣食品,對川味菜餚和火鍋更是情有獨鐘。市內各大名菜佳餚和民族風味餐飲一應俱全,景揚樓、悅賓樓、峨嵋川菜館和徽菜館,是當地最有名的四大店,這裏的烤小豬、千層牛肉餅等味美價廉。蘭州還有許多小吃街,如農民巷、和政路、建蘭路等,營業時間一般從早晨可持續到子夜,有些攤點更是晝夜都營業。
  “牛肉拉麵”是蘭州最具特色的大衆化經濟小吃,在蘭州街頭的任何一傢牛肉面館,都可吃到地道的清湯牛肉面,味道絶佳。蘭州人粗獷豪放,聚餐必飲白酒,多喝至半酣方歸。外地遊客如與蘭州的親朋聚餐,大可開懷豪飲,不必拘泥小節,蘭州西涼大麯、金微酒和肅北馬奶酒都是當地知名的品種,你喝得越多,主人會越高興。至公堂住宿蘭州現有各類賓館、飯店近五十傢,另有數十傢國內旅遊定點飯店,可以滿足衆多遊客不同層次需求。蘭州飛天酒店、甘肅新世紀大酒店等中高檔賓館服務良好,收費合理,是遊客下榻的好去處。當然,對於背包族而言,住大賓館似乎略顯奢侈,幸而這裏尚有許多收費低廉的旅館、招待所可供選擇,並且其中不乏服務周到,衛生整潔,環境清靜的去處。至公堂購物蘭州是甘肅的理想購物之處,這裏雲集了全省旅遊工藝精品、土特産品。你可以到中心廣場,或者到鐵路新村商業區、南關--西關商業區去逛逛走走,相信會有不小的收穫。那裏是蘭州市最重要的商業區,大型商廈林立,特産,傳統工藝品,現代旅遊商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值得一去的地方還有火車西站附近的西津路商業區,那裏的酒泉夜光杯(又名玉石杯)最為著名。
  至公堂交通市區有到達至公堂景區的公交綫路。至公堂玩法參觀、學習、
  至公堂在蘭州市翠英門路。為清代貢院應試之堂。
  同治年間(1862一1874),陝甘總督左宗棠上書清廷,請求在蘭州設立貢院,獲準。光緒元年(工875年)貢院落成,當時地盤縱140丈,橫90丈,號稱可容納考生4000名,左宗棠題寫匾額“至公堂”。主體建築至公堂、衡鑒堂和觀成堂3座大殿保存基本完好,另有回廊、廂房等。現占地47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
  至公堂為鄉試取捨重地,其後有鑒衡堂,為鄉試閱捲之所,今為雲南大學圖書館。至公堂前原有明遠樓,樓前東西有號捨,“每號以八尺為度,捨得五尺,衢路三尺,高其檐,寬其壁”。屋內原為泥地,每逢風雨,一片泥水,後改以“蚌殼鋪地,使無涓泥”,道光六年(1821),又“均甕以磚”。如此號捨,清末之時,竟有5000餘間,號捨四角築有高樓,以為監督之用。時號捨排列整齊,形如長巷,巷口設號柵,便於關鎖。號捨以千字文編號,每號住生員一人。入場後考三次,每次考三天,考生唱名入號,耗時終日,後鳴炮封門,交捲始開,三天吃住,均在號捨之中,而以敲鑼報時。按《重修貢院碑記》載,時“闈中無水,取食於翠湖,日需夫三百名,繞道上坡為艱,門禁啓閉,有時往往缺之”。後在貢院鑿井,水睏稍解。今雲大會澤院內,仍有號捨40間,近年又整修一新,可窺見當年號捨風貌之一斑。
  清末科舉制度取消,光緒二十八年(1903),雲南貢院舉行最後一次鄉試,即告結束。貢院遺跡,除至公堂與號捨外,還有今雲大正門,舊稱竜門,原左右各有牌坊一座,左為“騰蛟”,內額匾書“明經取士”;右曰“起鳳”,匾書“明經取士”。20世紀60年代,兩坊俱毀。原入門坡上還有明弘治年間立“科甲英雄”牌坊,毀於明末。大門之外,西有貢院坡,明清以來通稱貢院坡,貢院門口的街道稱貢院街,登貢院城修長的石級稱竜門路。貢院街上原有座石橋,是從城內到貢院的要道,稱竜門橋。舊時“一登竜門,則身價十倍”,可謂直上青雲,貢院街後來亦改為青雲街。貢院西邊直至大西門,是當年各州縣應考生員雲集的地方,大有文人如林的氣象,故稱文林街。翠湖西岸的先生坡,則因有館捨供謄錄、考務的先生下塌而得名。翠湖東路還有皇華館,專供考官在考試前後寓居。其中文林街、先生坡等地名仍然保存下來。
至公新語 Catholic new language
  至公堂近景
  至公堂,是前清朝時代甘肅貢院的主體。位於甘肅省蘭州市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內,和蘭州大學有着很深的淵源,是為蘭州大學最早的圖書館。
  至公堂始建於1875年,其牌匾“至公堂”由左宗棠親自題寫。門楣兩側對聯亦是左宗棠手書,至今猶在。
  上聯:共賞萬餘捲奇文,遠擷紫芝,近搴朱草;
  下聯:重尋五十年舊事,一攀丹挂,三趁黃槐。
至公溯源 Male traceability
  要瞭解至公堂,就得先從甘肅舉院說起。
  在我國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是封建王朝選拔官吏的一種考試制度,也是古代讀書人進入仕途的途徑。
  甘肅自明代起其行政管理就隸屬於陝西,直到康熙二年,即1663年時纔從陝西劃分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省。在明代至左宗棠任陝甘總督前(左宗棠於1866年任陝甘總督),甘肅一直沒有自己的科舉場所。陝西和甘肅的科舉考試考場設在陝西,甘肅學子如果想參加考取舉人的科舉考試,必須前往一千多公裏外的陝西有關的闈場應試。清光緒以前,時逢西北戰亂,甘肅連續十年未曾科考,這無疑使得許多甘肅人才被埋沒,也使得甘肅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受到了製約。
  衆多的甘肅以及青海、寧夏士子無法實現報負。同治年間(1862一1874),時任陝甘總督的左宗棠看到這種狀況後,立即上書清廷,請求在蘭設立貢院,朝廷批準後於光緒元年(1875年)甘肅貢院落成,址在今蘭大二院內。始於隋代,唐時承襲隋製全面推行的科舉制度,以後各代朝廷都沿用不廢,明、清兩代科舉考試制度日臻完善,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纔停止了科舉制度。而這種科舉考試主要有院試、鄉試、會試三級構成,第二級考試為鄉試,該級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考期一般在秋季,故鄉試又叫“秋闈”。考試地點常設在省城,鄉試考中者稱“舉人”,鄉試的考試場所因此叫舉院,是生員、貢生、監生、蔭生等士子參加鄉試、考取舉人的場所。在清光緒以前,甘陝合闈,兩省士子均去設在西安的陝西舉院參加鄉試。因為當時的甘肅省轄今寧夏、青海河湟地區、新疆烏魯木齊、哈密一帶以及今甘肅全省,由於地域遼闊,路途遙遠,當時的交通非常不便,加之考試花費較大,大多讀書人又傢境貧寒,拿不出盤纏。這樣使甘肅有資格參加鄉試的士子,衹有十之一二有能力費巨資到西安參加鄉試。絶大多數的甘肅士子雖皓首窮經,飽讀詩書,卻始終無力參加鄉試,衹能終老鄉野,抱憾而死。這種況狀,對甘肅士子極不公平,既製約了他們通過科考入仕的機會,也嚴重影響了清廷在甘肅延攬人才的政治策略在甘肅的執行。看到這種情況,作為當時陝甘總督的左宗棠,請求甘肅鄉試與陝西分闈的奏請得到了清廷的批準。光緒元年(1875年)由刑部主事騰烜、道臺曹炯主持嚮全省各地募銀51萬餘兩,在蘭州城西北角海傢灘(今蘭大二院)建成甘肅舉院。
  甘肅貢院落成後於當年的八月舉行了甘肅首次鄉試,參加鄉試的士子超過了3000餘人,比以往前往陝西參加鄉試者多出幾倍之多。左宗棠不但奏請簡派考官,他自己更是以陝甘總督的身份親臨貢院並落座督考。獲得此次鄉試第一名舉人的是來自秦安的考生——安維峻。
  後來在光緒十一年(1885年)任陝甘總督的譚鐘麟,再次增修了甘肅舉院,這給當時甘肅士子參加鄉試帶來了更大的便利。 甘肅貢院占地縱140丈,橫90丈,外築城垣,內建棘闈,棘闈即試院,中為“至公堂”,堂前建有明遠樓,樓左右為南北考試號房,舉院的大門在城西,門楣上書“為國求賢”四個大字。2
至公舊畫 Catholic old painting
  甘肅舉院坐東嚮西,東西約300米,南北約467米,外築城垣,內建棘圍。西南角開貢院門,進門北行為大門,大門左右兩側設點名廳和搜揀廳。進大門,自西朝東,沿中軸綫分佈有竜門、明遠樓、至公堂、觀成堂、衡鑒堂、雍門、錄榜所。明遠樓兩側建南北號房,一次可容納4000名考生參加考試。至公堂南北分設監臨總督署、提調道署、監視道署、對讀所、謄錄所、彌封所、收掌所等。至公堂後為穿廊,穿廊兩側為走廊,中間穿廊緊接內簾門,門左為內收掌署,門右為內監試署。觀成堂左為北衡文署,右為南衡文署。衡鑒堂前為北五房和南五房,堂後設有柵欄,中立牌坊一座,柵欄內南側為執事廳,北為受捲所。舉院建築群佈局合理,結構嚴謹,氣勢恢弘,可謂蘭州一時之人文勝景。至公堂其實是蘭州大學最初的閱覽室,其歷史可追溯到1909年,1913年以清代貢院遺留的“觀成堂”為書庫,“至公堂”為閱覽室,1946年以後修建二層獨立館捨一座,名曰“積石堂”。
  至公堂為甘肅舉院的中心建築,是監臨(用大員監臨,以糾察關防總攝闈場事務)、外簾官(在考場提調監試的官員)辦公的處所。建築製式為十三檁五脊懸山頂,面闊七間21.7米,進深12米,青磚砌五花山墻,琉璃筒瓦屋面。前檐下懸挂青底金字巨匾一塊,上面是左宗棠用行楷篆刻的“至公堂”匾額,上款鎸寫“光緒元年孟秋月吉日”及陰文小篆“千古大文章”壓角印;下款刻“欽差大臣太子太保東閣大學士陝甘總督一等恪靖伯加一等輕車都尉左宗棠書”刻陰文小篆“左宗棠”及陽文“東宮太保恪靖伯”兩方印。堂內金柱懸挂左宗棠撰寫的:“共賞萬餘捲奇文,遠擷紫芝,近搴朱草;重尋五十年舊事,一攀丹桂,三趁黃槐。”楹聯。今天無論至公堂的匾額還是金柱上的對聯在風吹日曬下,變得模糊不清。據史料載,明遠樓為舉院又一標志性建築,高三層,全木結構,用於監臨、監試、巡察官員登樓眺望考場內外形勢,居高臨下的稽察士子有無私相往來,及執役人等有無傳遞關通之弊。1919年劉爾炘將明遠樓移至五泉山,改名為萬淵閣,今已成五泉公園一景。
至公英才 Male excellence
  清廷陝甘分闈和甘肅舉院的興建,為當時朝廷選拔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對促進蘭州乃至甘肅的科舉考試,開啓了甘肅一時之文氣,對甘肅文化教育事業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光緒元年(1875年)秋,在新建成的甘肅貢院裏進行了陝甘分闈後的第一次鄉試,應試者三千人,青年纔俊安維峻中解元,光緒六年(1880年)考中進士,傳為一時佳話。光緒二年(1876年)左宗棠又奏準清廷允許甘肅每科增加10名舉人,自此每科鄉試,甘肅可考取40名舉人。此後,從光緒六年(1880年)至二十九年(1903年)甘肅舉院共選取646名舉人赴京參加會試,考中進士116名,其中蘭州地區考中31名進士,特別是光緒十八年壬辰科有同榜進士柴樸、孫尚仁、王樹中、劉積義等4人,光緒二年的丙子恩科、光緒三年的丁醜科、光緒六年的庚辰科、光緒二十年的甲午科、光緒二十四年的戊戌科、光緒二十九年的癸卯科,以上每科都有3名蘭州進士榮登皇榜,這在全國來說都是少見的。對地處西陲的蘭州來說,取得如此成績實屬不易。在這些蘭州進士中,既有抵禦外敵以身殉國的顔履敬,以死諫諍的御史吳可讀,“隴上鐵漢”安維峻,一代名師甘肅名人水梓,“文壇泰鬥”張國常,一代名醫秦霖熙,蘭州翰林、五泉山人劉爾炘,也有積極參與“公車上書”的王世相等一批與時俱進的精英人物,至公堂走出的甘肅名人還有求古書院山長天水劉光祖、興辦實業的河州鄧隆等。在風雲激蕩的年代,這裏的學子也為國傢興亡奔走呼號,“公車上書”就有甘肅的61名舉子。陝甘分闈和甘肅舉院建立後興起的大批蘭州籍科舉人物,在典籍整理研究、文學創作、學術的交流傳播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為弘揚甘肅優秀傳統文化做出了積極貢獻。因為在古代,科舉制度决定着一切,一個人要實現自己的遠大報負,必然要通過科舉考試的途徑來實現。無論升官還是發財,這是讀書人進入仕途的唯一途徑。為了甘肅、青海、寧夏的秀纔們就近考試,省去盤纏路費,免去長途跋涉的勞苦就近實現自己的夢想,在這裏設立了舉院,增加了舉人的名額,同時許多讀書人因此有了實現夢想的機會。因此,說甘肅舉院推動了甘肅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造就了一大批文化名人一點也不誇張。
至公傳承 Catholic heritage
  追根溯源,蘭州大學這個西北成立最早的高等學府,其前身確切地說就是1909年成立的甘肅法政學堂。光緒二年(1902),清政府頒布《欽定學堂章程》,1903年頒布《奏定學堂章程》,把學校教育分為三段七級。三段即為初等、中等、高等,形成我國現代教育體製的骨架。
  1906年5月,清政府命令各省開辦通省法政學堂。陝甘總督升允命令,將甘肅法政館改為法政學堂。
  1909年7月,學校招收了第一屆學生,甘肅歷史上第一所大學就這樣誕生了。中華民國第一任教育總長蔡元培,1913年委任蔡大愚為校長。
  1913年,法政學堂改為甘肅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把至公堂、觀成堂等改修為教室。
  1913年9月,考生逾千人,學校明令規定,考生“不吸鴉片,已剪發辮”。第一屆錄取別科生98人,預科生104人。甘肅法政專門學校歷時14年。這個時期,甘肅政治和軍事形勢緊隨全國形勢而變化,以蔡大愚等人為骨幹的甘肅護法運動轟轟烈烈。1927年,甘肅法政專門學校緩慢地演變為蘭州中山大學。宣統元年,全國法科學生達12282人,位居各科學生人數之首。當時中國高等教育,實以法科為重心。據《甘肅省志·大事記》載,宣統二年三月,甘肅勸工廠因業務不振停辦,八月甘肅第一次法官考試,錄取40名,十月甘肅設立地方自治籌備處,十二月裁甘肅道,改設勸業道,增設巡警道。
  當時甘肅全省衹有78.8522萬戶、429.9011萬人口,戶均5.41人,男女比例為100∶116。當時清政府剛頒布“預備立憲,維新圖治”的詔諭不久,急需大量新式法政人才,於是在京師和各省開辦了許多法政學堂。民國以後各類法科學堂陸續歸併相關大學。因此我們說,至公堂裏的甘肅公立法政專門學校纔是甘肅乃至西北的第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大學。
  (註: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蘭州開始興辦各類新式學堂,其中,校址設在甘肅舉院舊址上的有:
  甘肅農工商總局的總辦彭英甲於1908年創辦的農林學堂和礦物學堂;陝甘總督長庚於1910年創辦的高等巡警學堂;1913年,由蔡大愚改組法政學堂,成立甘肅公裏法政專門學校;1914年張廣建改建成他的“子爵府”。1927年甘肅省政府代主席劉鬱芬奉馮玉祥令,在甘肅成立大學,省政府决定在“甘肅公立法政專門學校”的基礎上成立大學,1928年成立了“蘭州中山大學”;1944年改“蘭州中山大學”為“國立甘肅學院”。1946年,國民黨中央政府行政院决議成立國立蘭州大學,並將翠英門內全部地基劃歸學校。
捍衛至公 Defend the catholic
  保護至公堂,守住我們的精神傢園
  至公堂,這座古老的文化聖殿——最早的蘭州大學所在地,有愛心、有責任感的人們一直默默地在關註。今天的蘭州大學已是教育部所屬全國重點大學之一,但它的前身可以說就是今天的以至公堂為中心建築的甘肅舉院。在歷史的變遷中,至公堂以及周邊的古建築群屢遭劫難。2006年,蘭州市文物局將至公堂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六批),然而這個劫後唯一幸存的古建築,還是岌岌可危,到處坍塌滲水……它的命運牽動着許多熱愛文物保護事業人的心弦。
  為了心中的至公堂,為了保護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藴的老建築,近年來,蘭大二院的工作人員四處奔走呼籲。儘管個人的力量有限,但至公堂的今天,也得感謝那些默默為之付出的人。
  這裏值得一提的是一位蘭大二院餐廳的周先生,在他的餐廳包廂內,至今保存着幾幅至公堂的老照片,幾年來,幾幅老照片是誰也不許動的,儘管有專門打掃衛生的服務員,但每天早上周先生還是小心地將老照片擦拭一遍。現在,這兩間包廂成了他的賣點,周先生很自豪地嚮客人介紹着至公堂的歷史。
  至公堂的今天,離不開二院一代代人的保護。據瞭解,1997年9月,當時的蘭醫二院與市文化局簽訂了保護院內文物的協議。其中提到,二院必須確保至公堂和衡鑒堂等遺址的安全,並負責至公堂的保護、管理和維護。
  除了致力於文物保護的二院人外,蘭州大學的學子們也在為之奔走呼籲。2007年5月,剛從蘭州大學畢業未滿一年的2006屆校友徐亮、王猛、閻愛兵分別在北京、西安等地發起了呼籲蘭州大學校友保護至公堂的活動。短短兩周內,就得到了100多個校友的響應。據現在在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徐亮介紹,這次活動的主題是“迅速采取積極措施保護至公堂等歷史遺跡,推動蘭州大學百年校慶”。
  守住百年名校精神傢園
  學校方面表態說,雖然缺乏資金,但學校將會在蘭州大學百年校慶以前進行一次全面的修繕。可以說,蘭州大學號稱百年名校,但是在合併蘭州醫學院以前,除了一些舊照片以外,沒有歷史遺跡能夠表現學校悠久的歷史。和北大的博雅塔、南大的金陵校址不同,蘭州大學的歷史遺跡不僅遭受過破壞,而且殘存的建築也面臨倒塌。從精神層次上來說,至公堂的存在使蘭州大學的百年名校稱號有了具體的實物依據。對於甘肅來說,至公堂是甘肅省重要的文化資源,是不可復製的歷史文化遺産。徐亮說,至公堂是蘭大百年歷程的見證,目前風雨凋零,岌岌可危,需要迅速采取保護性措施,一旦轟然倒塌,將成千古遺憾。歷史因人而存,未名湖、博雅塔仰北大而全,北大樓和原金陵大學校址仗南大而立,並且它們已成為二校的標志。與它們相比,蘭大卻缺少自己的歷史建築和標志。
  保護至公堂,為百年蘭大守住精神傢園。
包含詞
蘭州至公堂至公堂與會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