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神論
目錄
概述
  自然神論(Deism)是17到18世紀的英國和18世紀的法國出現的一個哲學觀點,主要是回應牛頓力學對傳統神學世界觀的衝擊。這個思想認為雖然上帝創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規則,但是在此之後上帝並不再對這個世界的發展産生影響。
自然神論者
  自然神論者推崇理性原則,把上帝解釋為非人格的始因的宗教哲學理論。又稱理神論。在著名的《英語詞典》中,薩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博士把自然神論定義為“那些衹承認一位上帝,不接受任何啓示宗教的人們的觀念”。自然神論(deism)這一術語(來源於拉丁文deus,“神”的意思)。17世紀英國思想傢L.赫爾伯特(Edward Herbert, 1583-1648)被譽為“英國自然神論之父”。著名代表有J.托蘭德、D.哈特利、J.普裏斯特利等人,18世紀法國啓蒙思想傢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人也都是具有一定唯物主義傾嚮的自然神論者。自然神論反對蒙昧主義和神秘主義,否定迷信和各種違反自然規律的 “奇跡”;認為上帝不過是“世界理性”或“有智慧的意志”;上帝作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它在創世之後就不再幹預世界事務,而讓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規律存在和發展下去;主張用“理性宗教”或“自然宗教”代替“天啓宗教”。
  今日我們聽到自然神論就會聯想到“神造了世界卻不照管護理這個世界,任其發展”。但是17世紀英國人徹爾布裏的赫爾伯特爵士提出的自然神論,是想證明我們人類對上帝的信仰是合乎理性,不需要來自聖經中神的啓示。他主張基督教是自然宗教,基督教有一些信仰的確已經超出了自然宗教,自然神論者把這些當作迷信的教士爭取信衆之作,不予接納。
  自然神論者也反對“預言”的應驗和“神跡”作為根據上帝存在的根據。吳爾斯頓嚴厲批評神跡,他認為基督復活乃是其屍體被門徒所竊,結果他因此被關而死在獄中,不過捨洛剋因此得到靈感,寫了一本《復活見證受審記》,將新約中的見證一一驗證。
  托馬斯·潘恩的觀點頗能代表自然神論者的觀點:“我相信一個上帝,沒有其它的”,但“我不相信猶太教會、羅馬教會、希臘教會、土耳其教會、基督教和我所知道的任何教會所宣佈的信條。我自己的頭腦就是我自己的教會。”
中國的自然神論
  在歐洲啓蒙運動時期,伏爾泰、狄德羅、盧梭、洛剋等啓蒙思想傢推崇中國文化,認為儒傢思想的神學觀念是自然神論,萊布尼茨寫道:“中國有着令人贊嘆的道德,還有自然神論的哲學家學說。”無神論者則認為,孔子學說是無神論,在皮埃爾·培爾(Pierre Bayle)的《歷史哲學批判辭典》中,儒者被記載為無神論哲學家。剋裏斯提安·沃爾夫(Christian Wolff)等人則認為,儒傢學說並不是自然神學,而是自然哲學。
  -----------分--割------------
  【漢語拼音】ziranshenlun
  【中文詞條】自然神論
  【外文詞條】Deism
  【作 者】章士嶸
  歐洲近代流行的一種推崇理性原則﹐把上帝解釋為非人格的始因的宗教哲學理論。又譯理神論。這種理論反對蒙昧主義和神秘主義﹐否定迷信和各種違反自然規律的“奇跡”﹐認為宗教信仰必須以理性和理解為依據﹐不能是盲目的迷信。它反對基督教教會所宣揚的人格神及其對自然和社會生活的統治和支配作用﹐認為上帝不過是“世界理性”或“有智慧的意志”等非人格的存在。上帝作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在創世之後﹐就不再幹預世界事務﹐而讓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規律存在和發展下去。這種理論主張用“理性宗教”或“自然宗教”來代替傳統的天啓宗教。
  17~18世紀歐洲的自然神論者一般都反對正統神學教條﹐反對教會專橫和宗教壓迫﹐要求信仰自由和思想自由﹐維護理性和科學知識﹐反映了當時新興資産階級反對封建的進步要求。儘管他們在哲學觀點方面不盡一致而各有特點﹐但是他們哲學思想的主導傾嚮是同唯物主義相聯繫的。馬剋思說:“自然神論──至少對唯物主義者來說──不過是擺脫宗教的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罷了”(《馬剋思恩格斯全集》第2捲﹐第165頁)。
  近代歐洲的自然神論思潮首先是在英國發展起來的。英國思想傢L.赫爾伯特爵士(1583~1648)被認為是自然神論的創始者。他在宗教神學領域倡導理性的原則﹐貶低以至排斥天啓﹑迷信在宗教中的作用。17世紀末至18世紀﹐以自然神論形式出現的唯物主義思想在英國得到很大的發展。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托蘭德﹐J.。他主張把宗教建立在健全的理性上﹐把信仰還原為認識﹐認為《聖經》的神聖性也要由理性來檢驗﹐真正的宗教必定是合乎理性的和可以瞭解的。由此出發﹐他提出“理性的宗教”以代替天啓和迷信。D.哈特利(1705~1757)﹑J.普裏斯特利(1733~1804)等人繼承和發揮了托蘭德的自然神論和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18世紀法國啓蒙思想傢伏爾泰﹑孟德斯鳩和盧梭﹐J.-J.都是具有一定唯物主義思想或傾嚮的自然神論者。其中伏爾泰較詳細地闡述了自然神論思想。在他看來﹐上帝不是一個有人格的存在者﹐而是一個無限的﹑永恆的“智慧的實體”﹐是“世界理性”﹐不過人們無從瞭解它的本質和屬性﹔上帝是世界這架機器的設計師和建造者﹐但是在一次創造活動之後﹐就不再幹預世間的事務了﹐上帝命令一次﹐宇宙永遠服從下去。他表示深信由物體的總和所構成的客觀世界的存在﹐而自然物體是按照力學規律運動的。
  18世紀德國文藝理論傢﹑文學家G.E.萊辛 (1729~1781)﹐美國科學家B.富蘭剋林(1706~1790)﹑政治傢T.傑弗遜(1743~1826)等人的哲學思想都屬於自然神論的思潮。有的研究者認為客觀唯心主義者萊布尼茨﹐G.W.﹑不可知論者休謨﹐D.和康德﹐I.的思想也接近於自然神論
  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曾經批判過自然神論者的妥協性。到19世紀中葉﹐隨著西歐資産階級成為統治階級後﹐自然神論已經失去其反封建神學的進步意義﹐而成為維護宗教的理論。
百科大全
  ziranshenlun
  自然神論
  deism
  歐洲近代流行的一種推崇理性原則,把上帝解釋為非人格的始因的宗教哲學理論。又譯理神論。這種理論反對蒙昧主義和神秘主義,否定迷信和各種違反自然規律的“奇跡”,認為宗教信仰必須以理性和理解為依據,不能是盲目的迷信。它反對基督教教會所宣揚的人格神及其對自然和社會生活的統治和支配作用,認為上帝不過是“世界理性”或“有智慧的意志”等非人格的存在。上帝作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在創世之後,就不再幹預世界事務,而讓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規律存在和發展下去。這種理論主張用“理性宗教”或“自然宗教”來代替傳統的天啓宗教。
  17~18世紀歐洲的自然神論者一般都反對正統神學教條,反對教會專橫和宗教壓迫,要求信仰自由和思想自由,維護理性和科學知識,反映了當時新興資産階級反對封建的進步要求。儘管他們在哲學觀點方面不盡一致而各有特點,但是他們哲學思想的主導傾嚮是同唯物主義相聯繫的。馬剋思說:“自然神論──至少對唯物主義者來說──不過是擺脫宗教的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罷了”(《馬剋思恩格斯全集》第2捲,第165頁)。
  近代歐洲的自然神論思潮首先是在英國發展起來的。英國思想傢L.赫爾伯特爵士(1583~1648)被認為是自然神論的創始者。他在宗教神學領域倡導理性的原則,貶低以至排斥天啓、迷信在宗教中的作用。17世紀末至18世紀,以自然神論形式出現的唯物主義思想在英國得到很大的發展。其主要代表人物是J.托蘭德。他主張把宗教建立在健全的理性上,把信仰還原為認識,認為《聖經》的神聖性也要由理性來檢驗,真正的宗教必定是合乎理性的和可以瞭解的。由此出發,他提出“理性的宗教”以代替天啓和迷信。D.哈特利(1705~1757)、J.普裏斯特利(1733~1804)等人繼承和發揮了托蘭德的自然神論和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18世紀法國啓蒙思想傢伏爾泰、孟德斯鳩和 J.-J.盧梭都是具有一定唯物主義思想或傾嚮的自然神論者。其中伏爾泰較詳細地闡述了自然神論思想。在他看來,上帝不是一個有人格的存在者,而是一個無限的、永恆的“智慧的實體”,是“世界理性”,不過人們無從瞭解它的本質和屬性;上帝是世界這架機器的設計師和建造者,但是在一次創造活動之後,就不再幹預世間的事務了,上帝命令一次,宇宙永遠服從下去。他表示深信由物體的總和所構成的客觀世界的存在,而自然物體是按照力學規律運動的。
  18世紀德國文藝理論傢、文學家G.E.萊辛 (1729~1781),美國科學家B.富蘭剋林(1706~1790)、政治傢T.傑弗遜(1743~1826)等人的哲學思想都屬於自然神論的思潮。有的研究者認為客觀唯心主義者G.W.萊布尼茨、不可知論者D.休謨和I.康德的思想也接近於自然神論
  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曾經批判過自然神論者的妥協性。到19世紀中葉,隨着西歐資産階級成為統治階級後,自然神論已經失去其反封建神學的進步意義,而成為維護宗教的理論。
  (章士嶸)
英文解釋
  1. n.:  deism
相關詞
宗教泛神論哲學
包含詞
自然神論者自然神論的泛自然神論
自然神論信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