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诗人: 白居易 Bai Juyi
杲杲冬日光,明暖真可爱。移榻向阳坐,拥裘仍解带。 小奴捶我足,小婢搔我背。自问我为谁,胡然独安泰。 安泰良有以,与君论梗概。心了事未了,饥寒迫于外。 事了心未了,念虑煎于内。我今实多幸,事与心和会。 内外及中间,了然无一碍。所以日阳中,向君言自在。 |
|
①安闲;舒服:近来他们的日子过得挺自在的|听了这话,他心里有些不自在。 ②自由;没有拘束:自由自在|优游自在|逍遥自在。 |
|
自在娇莺恰恰啼。——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
|
无家身自在,时得到莲宫。——唐· 李咸用《游寺》 |
|
他心中好不自在 |
|
[佛教]∶心离烦恼的系缚,通达无碍 |
安闲自得,身心舒畅 Leisurely contented, relaxed |
安闲自得,身心舒畅。 唐 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诗之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鶯恰恰啼。” 宋 梅尧臣 《五月十三日大水》诗:“戢戢后池鱼,随波去难留,扬鬐虽自在,江上多网钩。”《红楼梦》第一○九回:“ 贾母 众人听了,心中好不自在。” |
自由;无拘束 Free; unrestrained |
自由;无拘束。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三》:“因共扶 盆子 带以璽綬, 盆子 号泣,不得自在。” 唐 李咸用 《游寺》诗:“无家身自在,时得到莲宫。”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大军渡河》:“富与贵悉非所愿,但得自在足矣。” 陈毅 《示儿女》诗:“九洲万国共一球,东方自在西方囚。” |
|
犹自然。 宋 苏轼 《过温泉》诗:“石龙有口口无根,自在流泉谁吐吞。” 金 元好问 《三香亭杂咏》:“宫园深闭无人到,自在流鶯哭暮春。” 元 萨都剌 《题三氏小楼》诗:“南来北去年年事,岸草汀花自在春。” |
|
佛教以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为自在。《百喻经·伎儿著戏罗刹服共相惊怖喻》:“以我见故,流驰生死,烦恼所逐,不得自在。” 唐 王维 《为舜闍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见闻自在,不住无为。” |
|
zì zài
自在 :①安闲;舒服:近来他们的日子过得挺自在的|听了这话,他心里有些不自在。
②自由;没有拘束:自由自在|优游自在|逍遥自在。
自在,佛典用语,梵语isvara(音译伊湿伐罗,s上有一撇),vasita(s上有一撇,最后的a上有一杠) 巴利语issara
自在, 哲学用语,指不应他物的在场或不在场而自为的存在。是本身的存有,纯粹的与他的对立相区分。
又作无碍、纵任。即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做任何事均无障碍。此为诸佛及上位菩萨所具之功德,故佛亦称自在人。
所具之自在力有下列不同种类:
1.菩萨所有的两种自在:
观境自在
作用自在
2.第八不动地以上菩萨所具有的四种自在:
无分别自在
刹土自在(亦作净土自在)
智自在(第九善慧地)
业自在(第十法云地)
另说戒自在、神通自在、智自在、慧自在
3.五种自在:
寿命自在
生自在
业自在
觉观自在
4.如来法身具足八自在:
1.能示现一身为多身
2.示现一尘身而充满大千世界
3.大身轻举远到
4.于一土而化现无数不同之身
5.眼耳鼻舌身之功用互通
6.得一切法而如无法想
7.说一偈义而经无量劫
8.身遍诸处而犹如虚空
5.行六波罗蜜可成就十种自在:
1.命自在
2.心自在
3.财自在
4.业自在
5.生自在
6.愿自在
7.信解自在
8.如意自在
9.智自在
10.法自在
在十种自在中各自在又分十种自在,遂成百种自在
佛教上的自在又可以理解为
宰的。这个自在,是指大自在。
【菩萨】 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能自己觉悟,再能觉悟人的谓之菩萨;所以是人天的导师,为三界的善知识。三界是:(一)欲界,由人的一部分下至五道;(二)色界,指天道;(三)无色界,指禅天;总是在六道中。菩萨分在家,出家,地前,登地,十地等觉,最高是一生补处菩萨,就是佛退位后,他来接位的,如此土的弥勒佛,西方的观世音大士。这个菩萨,是指十地等觉将登佛位的大自在菩萨。 |
|
【自在】 1、是进退无碍的意思。
2、指吾人的心完全脱离了烦恼的系缚而通达无碍。 |
|
【自在】 (术语)进退无碍,谓之自在。又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谓之自在。法华经序品曰:“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唯识演秘四末曰:“施为无拥,名为自在。” |
|
- n.: easiness, freedom of wordly cares, comfortable, free, unrestrained, at ease
|
|
- adj. libre, à l'ais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