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脑血管病是指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引起的以脑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俗称为脑中风。该病常见于中年以上人群的急性发作,严重者可发生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是目前造成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也是高血压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
脑血管病按其进程,可分为急性脑血管病(中风)和慢性脑血管病两种。急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慢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病性痴呆、脑动脉盗血综合征、帕金森氏病等。我们通常所说的脑血管病,一般指的是急性脑血管病,发病急,常危及人的生命,因此,也易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慢性脑血管病病程长,易被人忽视。
脑血管病按其性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较多见,约占全部脑血管病人的70%~80%,是由于脑动脉硬化等原因,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减少或完全阻塞,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受损而发生的一系列症状。另一类是出血性脑血管病,多由长期高血压、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等因素所致。由于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压迫脑组织,血液循环受阻,病人常表现脑压增高、神志不清等症状。这类病人约占脑血管病的20%~30%左右。
此外,70年代以来,由于ct和核磁共振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又发现一些出血和梗塞并存的脑血管病,即混合性脑卒中,这种病,有人报道占同期各种脑血管病住院人数的2.67%。其病因和发病机理迄今尚不完全清楚,多认为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重要原因,并与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脑血管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每年使460万人死亡,其中1/3在工业化国家,其余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患病和死亡主要在65岁以上的人群。日本是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脑血管病死亡率一直居死因之首。我国也是脑卒中死亡率高发地区,据估计居民现患脑血管病600万,每年新发生脑血管病130万人、死亡近100万人,在幸存者中约3/4的人留下偏瘫等后遗症状,部分病人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 |
|
据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脑血管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寿命的常见病。据北京市1994年统计资料表明,脑血管病发病率居首位。脑血管病是目前世界上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据我国1991年统计资料报道,每年脑卒中发病数达150万之众,是许多地区人口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脑血管病不仅死亡率高,残废率也很高。一部分病人病情危重,经抢救脱险后遗有半身不遂、吞咽困难、失语或痴呆,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二) 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1) 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2)糖尿病;(3)冠心病;(4) 家庭倾向,等等。
脑血管病具有发病急、发展快、家庭发病率高的特点,是家庭急救的重点。 |
|
脑血管病多见于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的人,过度疲劳和情绪剧烈波动时尤为多见,因此,有效的治疗和控制高血压,避免精神过度紧张与疲动,是预防脑血管病的主要环节。但是气候的变化也是诱发脑血管病不可忽视的因素。据调查,约有一半以上的病人,发生在秋末冬初气候骤变的时候。这是因为:(1)低气温可使体表血管的弹性降低,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进而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2)寒冷的刺激还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使小动脉痉挛收缩,增加了外周阻力,血压升高。(3)寒冷还可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血液浓度增高,促使血液中栓子的形成而发病。 |
|
脑血管病名称很多。如有一个病人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脑血管意外,去省城医院检查,医生说是脑卒中,后又到北京就诊,却又诊断为中风,但他们开的药物却大致相同,病人糊涂了,我究竟患的是什么病呢?其实,他们诊断的都是一个病。那么,脑血管病为什么有这么多名称呢?这是随着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发展而形成的。由于这个病来势较快,病势险恶,变化多端,犹如自然界的风一样“善行多变”,所以,古代医学家把这类病称为“中风”。而目前有些医生称此病为“卒中”。也是说这种病的发生较突然的意思。其中的“卒”即突然的意思,“中”则为得中,脑血管突然得了病,所以有些医生把这类病称为“卒中”。另外,这种病由于它的发生是脑血管意外地出了毛病,因此,又叫脑血管意外。以上几种说法都是一个意思。
应该指出的是,上述一些提法,尽管临床上还都常用,但都是一种过渡时期的提法,不能真正反映疾病的性质。随着ct和磁共振等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脑血管病的性质、部位、大小,通过影像技术,在短时间内即可较确切的反映出来,相信今后脑血管病的名称,也将会趋向合理与确切。 |
|
脑血管病通常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
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又叫小中风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其病因与脑动脉硬化有关,是脑组织短暂性、缺血性、局灶性损害所致的功能障碍。(2) 脑血栓形成,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各种动脉炎、外伤及其他物理因素、血液病引起脑血管局部病变形成的血凝块堵塞而发病。(3)脑栓塞,可有多种疾病所产生的栓子进入血液,阻塞脑部血管而诱发。临床上以心脏疾病为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骨折、或外伤后脂肪入血;虫卵或细菌感染;气胸等空气入血,静脉炎形成的栓子等因素,栓塞了脑血管所致。
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1)脑出血,系指脑实质血管破裂出血,不包括外伤性脑出血。多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肿瘤等引起。(2)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脑表面和脑底部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常见原因有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等。
据国外统计资料,脑血管病以缺血性为多见,脑梗塞占59.2%~85%,脑出血除日本外,一般在20%以下。我国1984年农村调查新发完全性卒中28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占3.9%,脑出血占44.6%,脑血栓占46.4%,脑栓塞占2.5%,难以分型者占2.9%。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我国与外国情况不同,脑梗塞虽然发病率较多见,但脑出血所占比例为44.6%,显然比国外高,其原因尚待进一步探讨。 |
|
医药科普杂志《求医问药-开卷有益》作者: 杜红坚
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因此,加强脑血管病的预防非常重要。要预防脑血管病,首先要控制导致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1.高血压病 高血压早已被公认为脑血管病(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血压的水平与脑血管病危险性的增加呈线性关系。而早期治疗高血压可以明显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对于35岁以上的人来说,应定期体检了解有无高血压,对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和舒张压≥90毫米汞柱者必须进行规范治疗。如果患了高血压,应注意下述问题:1限制食盐,饮食宜清淡; 2适当运动; 3坚持药物治疗,不间断。
2.心脏病 包括各种心脏病。心—脑血管是一个体系,当心脏功能减弱时,由于心脏输出量和循环血量减少,脑部的血液也相应减少。因此,积极治疗各种心脏病,也是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病的重要措施。
3.糖尿病 糖尿病因其糖代谢的紊乱,可使体内大中小血管硬化、狭窄,从而致使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发生。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控制:①合理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方法,适当限制每天进食总量,但应供给劳动所必须的营养,应做到三大营养素(糖、脂肪、蛋白质)平衡,防止偏食;②适当运动,运动疗法只适于糖尿病控制良好的病人,并应与饮食疗法及药物治疗密切配合。
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因一过性脑供血不足而出现的,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短暂的言语、运动、感觉障碍,这可能是严重脑血管病的先兆。如果在此期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也可防止脑梗死的形成。
5.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与冠心病的发病有明显关系,与脑血管病的因果关系看法不一,但预防高脂血症同样重要。一般提倡综合治疗,包括:①合理饮食,多吃能降低血脂的食物;②应用降血脂的药物;③作些适当的运动。
6.吸烟和酗酒 吸烟不仅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也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吸烟者比不吸烟者的脑血管病发病率高,且每日吸烟量和吸烟持续时间长短也与脑血管病发病率成正比。酗酒对脑血管肯定有害,但少量饮酒可能有一定益处。因此提倡禁吸烟,少饮酒。
7.血液流变学异常 血液流变学异常也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定期检查血液流变学是十分必要的。而有些药物如阿司匹林,长期小剂量口服可能降低血小板聚集性,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有一定的效果。
8.要警惕脑血管病再发 除了控制前面的危险因素外,患者本人应努力做到:①加强日常生活的锻炼; ②以清淡、低胆固醇的食物为宜;③保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④克服不良的嗜好。
此外,应避免造成脑血管病发生的一些诱因,如情绪不佳(生气、激动)、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酒不当)、过度劳累、用力过猛、超量运动、突然坐起等体位改变、大便秘结、看电视过久等。
总之,脑血管病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威胁是十分严重的,但如果大家都能清楚地认识它的危险因素并积极加以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定会显著下降。 |
|
脑血管病急性期病情凶险,常发生一些严重并发症,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脑疝 脑血管病患者多数死于急性期,其原因大多是由于大量出血,脑中线结构移位或被破坏,全脑水肿,形成脑疝,使脑干被挤压和移位,危及生命中枢所致。
国内报道,脑出血合并脑疝死亡者占44.8%~50.1%,故及时有效地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预防脑疝形成,是治疗成败的关键措施。而当患者出现下列情况:①头痛剧烈或极度烦躁不安;②频繁呕吐或抽搐;③呼吸及心率变慢,血压升高;④意识障碍逐渐加重;⑤双侧瞳孔不等大,则提示颅内压明显增高,可能有脑疝形成,应积极脱水或手术治疗。
(2)脑心综合征 当脑出血病变波及植物神经的高级中枢丘脑下部,导致神经体液障碍时,也常引起心脑功能或器质性改变,称为脑心综合征。
脑心综合征常以两种形式出现:其一是脑——心卒中,即首先以脑出血起病,而后发生心血管病。其二是脑——心同时卒中,即脑出血和心血管病同时或接近同时发生。但由于症状相互掩盖,常易造成误诊而影响治疗。故在抢救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并应认真询问病史及仔细观察病人有无心功能不全的表现。若出现胸闷、气短、紫绀等,肺底部有湿罗音,心音低钝及心动过速等异常现象时,应及时作心电图检查。一旦出现心律紊乱和心电图改变,在治疗脑出血的同时,应按器质性心脏病处理。
(3)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 轻型脑出血病人常因不习惯卧位排便,而出现一时性“体位性尿潴留”及大便干结。严重病人,当病变波及半球运动中枢时,常出现尿频及膀胱内压增高。如第三脑室受到刺激,往往会出现直肠活动性增强,导致高度排便亢进,患者便意频繁,但每次排便量较少。如灰结节受损,可出现不自主排便。若全脑受损,深度昏迷的病人,常出现二便失禁或尿潴留。
(4)肾功能衰竭及电解质紊乱 脑出血病人因昏迷或失语,不能反应主观感觉,加之症状复杂,治疗矛盾较多;也常因频繁呕吐、发烧、出汗、脱水剂的应用和补液不足而造成失水、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衰竭。有时因缺氧、饥饿、呼吸异常等导致酸中毒,或偶然发生碱中毒。但上述病症在昏迷或合并感染的情况下,常易被掩盖而被忽视,使病情日趋加重,故应注意观察。当发现呼吸加深加快,心动过速,意识障碍加重,血压下降,尿量减少或无尿,肢体及面部水肿或脱水等现象时,要仔细寻找病因,及时作二氧化碳结合力、非蛋白氮、血气分析及电解质定量测定等检查,发现异常时,及时处理。
(5)中枢性体温调节障碍 当脑出血波及到丘脑下部及前部时,散热机制被破坏,可引起持续性高热,体温常达40℃以上,并可伴有无汗、肢冷、心动过速、呼吸增快等症状。但白细胞一般多不增高,复方氨基比林、阿斯匹林也不能使之下降,有时用巴比妥加冰枕降温有效,如不及时处理,数小时可死亡。
(6)褥疮 脑血管病人常因偏瘫,长期卧床不起,加之有些病人较胖,不易翻身护理,骶尾部、内外踝、足跟、髋部等骨突出部位,常因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局部营养不良,发生褥疮。
此外,最常见的并发症还有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等。 |
|
(1)高血压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最主要和常见的病因。有资料表明,脑出血患者有93%有高血压病史,脑血栓形成患者也有86%有高血压病史,70%的脑血管病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
(2)心脏病,是脑栓塞的主要原因之一。风湿性、高血压性、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均有可能产生附壁血栓,当出现心力衰竭或房颤时,促使血栓脱落,流至脑动脉而发生栓塞。由于栓子可以反复脱落,所以容易复发。
(3)颅内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常见病因,且常多次破裂出血。
(4)某些炎症可侵犯脑膜、脑血管,或单独侵犯脑血管引起脑动脉炎,如化脓性、结核性、霉菌性炎症和风湿病等,均可引起脑血管病。
(5)血液病 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常引起出血性脑血管病。少数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
(6)代谢病 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均与脑血管病关系密切。据报道,脑血管病患者中有 30%~40%患有糖尿病,并且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硬化发生率较正常人高5倍,发生动脉硬化的时间比正常人要早,动脉硬化的程度亦较重。
(7)各种外伤、中毒、脑瘤、脑肿瘤放射治疗以后等,均可造成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 |
|
据报道,美国高血压患者脑梗塞的发病率是正常人的2~3倍。日本是世界上脑血管病发病最高的国家,高血压病人患脑血管病者是正常人的13.1倍。在我国,有人报道80%的脑血管病人与高血压有关,其中86%脑出血和7 1%的脑血栓形成都有高血压病史,而没有症状的高血压,发生脑血管病的机会是正常血压者的4倍,同时,研究中还发现,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升高,对脑血管病的危险性都很大。收缩压>150mmhg(19.4kpa)者,发生脑血管病的相对危险性,是收缩压≤150mmhg者的28.8倍。而舒张压>90mmhg(12.0kpa)者,是舒张压≤90mmhg者的19倍,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首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引起脑血管病的机制,主要是由于加速脑动脉硬化所引起的。由于长期的高血压,可导致小动脉管壁发生病变,管腔变硬,内膜增厚,当脑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时,可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脑血栓形成。高血压还可引起细小动脉壁透明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进而形成微小动脉瘤,当血压骤升时,可使这种已经变硬脆弱的血管破裂出血,而发生脑出血。
有效地控制血压,可明显的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而降压药物,钙离子拮抗剂,有扩张脑血管,保护脑细胞,维持红细胞变形能力等作用,具有良好降压效果,可根据病情选用。常用药物有尼莫地平、尼卡地平、硝苯地平等。 |
|
高血压能导致脑血管病,已为人们所普遍掌握的常识,但对低血压也能引起脑血管病,却往往被忽视。实际上,低血压引起的脑血管病并不少见。
临床研究证明,过高的血压和过低的血压都会给血管带来损害。血压过高,脑血管充血,血管内压力显著升高,当超过血管所能耐受的程度时,就会破裂出血而发生脑出血。而血压过低,不能使血管正常扩张,血液循环量减少,脑血管痉挛,使脑组织缺血、缺氧、梗塞。另外,血管压力过低,管腔相对狭窄,血流缓慢,易于血小板聚集,血粘度增高,而发生脑血栓形成。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些人血压并不高,也没有高血压病史,睡前还是好好的,但当次日清晨醒来时,却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偏瘫和失语。这是怎么回事呢?主要是因为夜间血压较白天更低,血液中的血小板、胆固醇、甘油三脂及纤维蛋白,容易沉积,血流缓慢,易出现脑供血不足,以致造成血管阻塞,而发生脑血管病。
由此可见,低血压的人,特别是老年人,仍有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可能。故应调节血压,使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以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 |
|
所谓高脂血症系指血液中的脂肪含量高于正常而言。正常人空腹时血液中含胆固醇3.1~5.7mmol/l,甘油三脂0.56~1.7mmol/l。如果血液检验数值超过了这一标准限值,即称为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与脑血管病的关系尚有争议。一般认为血脂增高,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塞的危险因素。但近年来,也有人对喜欢食用大量海洋生物的人进行研究发现,尽管摄入了大量的脂肪饮食,但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却较低,提出胆固醇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么可怕,适当摄入有益无害。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只要真正认识了脂肪的生物特性,就不难找出答案。
血脂在血液中既可单独存在,也可与血中蛋白质结合在一起成为脂蛋白。与α蛋白结合称为 α脂蛋白;与β蛋白结合在一起,称为β脂蛋白,因此,高脂血症又称高脂蛋白血症。
脂蛋白按粒子大小,分为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三种。前两种脂蛋白粒子小,含胆固醇和甘油三脂较高,容易在动脉内膜中浸润沉积,促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造成动脉硬化。它的含量越高,动脉硬化的程度越重。相反,高密度脂蛋白粒子大,含胆固醇和甘油三脂较少,能将肝脏外组织中的胆固醇运到肝内,起到清除动脉血管内胆固醇的作用,这样就能降低血液中脂肪的浓度,不但不引起动脉硬化,反而有保护血管的作用。高密度脂蛋白下降,是脑梗塞的易发因素。糖尿病和长期吸烟的人,就常有高密度脂蛋白下降的现象。
以上现象提示人们,在饮食方面,既不能片面限制高脂肪的摄入,也不能过食肥甘厚味,要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 |
|
高胆固醇是动脉硬化、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祸首,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公认,但胆固醇太低是否与脑血管病有关系,不少人并不十分清楚,实际上,低胆固醇也会引起脑出血。
有关专家研究指出,胆固醇在体内参与细胞及其膜的组成,并对维持和营养细胞膜起重要作用。若血清胆固醇水平过低,会使细胞膜的弹性降低,脆性增加,致使血管壁脆弱。加之脑内小血管缺乏外周组织支持,抵抗血压变化的能力较低,当血压骤然升高时,血管极易破裂出血。
另外,胆固醇是体内许多重要激素的原料,它在体内代谢后可转化为孕醇酮,再由孕醇酮合成皮质激素、孕酮、雄性激素及雌性激素等。这些激素对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物质以及水和电解质的代谢,对应激性反应、免疫功能均有重要影响。如果胆固醇水平过低,也不利于人体健康。
造成低胆固醇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营养不良,包括长期素食、偏食,使脂肪、蛋白质及其他营养成分摄入不足。其次,是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肿瘤所致的恶病质以及肺结核等,使体内蛋白质合成障碍及消耗增多。第三种情况,见于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病人,由于肝细胞损害,脂蛋白合成显著减少,使总胆固醇降低。此外,还与甲状腺机能亢进、风湿病及各种感染疾病有关。
由此可见,保持血中胆固醇水平的平衡状态非常重要,任何片面的观点和措施,如贪吃或过分忌口都是不可取的。对低胆固醇血症应积极进行治疗。 |
|
有人指出,冠心病患者发生脑梗塞者比无冠心病者高5倍。经心电图证实,右心室肥厚的病人,发生脑梗塞者比无此病者高9倍。此外,风湿性心脏病、亚急性心内膜炎、细菌性心内膜炎、病毒性心肌病、心房纤颤、心力衰竭等心脏病,都能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生率。
由心脏病引起脑血管病,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心脏自身的病变,或心脏瓣膜、心室壁及心室腔内的栓子,进入血液循环,阻塞了脑部血管造成脑栓塞;二是由于严重的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导致心脏输出量减少,脑灌注不足,脑部缺血,发生脑血栓形成。
据报道,风湿性心脏病是造成脑栓塞的主要原因,约占40%~90%,而且容易复发,两年内复发者占30%,6年内复发者占5%。这是因为心脏赘生物反复脱落,进入血液循环阻塞了脑部血管引起的。此外,亚急性心内膜炎、病毒性心肌病等,心脏壁上的栓子脱落,随血液流动,进入大脑,阻塞了较细的脑血管,也容易发生脑栓塞。
心房纤颤病人,脑血管病的危险性也很大。这种病人血液瘀积于心房内,易形成栓子,一旦脱落即造成脑栓塞。而这种病人,由于脑血流量减少,又易发生脑血栓形成。
冠心病引起脑血管病的病因,主要由于冠状动脉硬化、血管狭窄、心脏缺血、心脏输出量减少,脑部血液相对不足,造成脑缺氧和血液动力学改变,形成脑血栓。
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发生脑血管病,则是由于心排出量减少,脑灌注量降低,血液瘀滞,容易血栓形成,而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之,心脏病易引起脑血管病不容忽视,应加强原发病的治疗,以预防脑血管病。 |
|
糖尿病易引起脑血管病,现已为人们所重视。据统计,约有10%~30%脑血管病人患有糖尿病。有糖尿病者,患缺血性脑血管病者是一般人的2.8倍。脑血管病已成为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死亡率高达12%~28%。
为什么糖尿病和脑血管病关系那么密切呢?因为糖尿病是一种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内分泌性疾病。主要是患者的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不但可使血糖增高,而且还会使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其脂肪过度氧化、分解为甘油三脂和游离脂肪酸,特别是胆固醇增多更为显著,形成高脂血症,加速了糖尿病人的动脉硬化。有人报道,糖尿病人动脉硬化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的10倍,并且发生年龄早,病程进展快。病变主要位于脑动脉、冠状动脉和下肢动脉。由于动脉硬化,使动脉弹性减弱,动脉内膜粗糙,易造成血小板在动脉壁上附着,所以,容易发生脑血栓形成。
除了上述病理基础外,糖尿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粘度增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糖尿病人血浆脂蛋白浓度增加,血脂增高,红细胞异常,血小板粘附性聚集性增强,加上多尿引起人体内脱水等,均可造成血液粘度增高,使微血管内血流不畅或栓塞。此外,糖尿病人激素调节功能异常,生长激素增多,使血小板聚集粘附性增强,胰高血糖素增多,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液粘度增高,血流缓慢,这些均易导致脑血栓形成。
总之,糖尿病是发生脑血管病的主要因素。所以,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治疗,以预防脑血管病发生。 |
|
癌症能引起脑血管病吗?答复是肯定的。据1970~1981年3426例癌症尸检报告,有500例脑血管病,占14%,其中255例有临床症状,占总尸检例数的7.4%,可见,癌症也是脑血管病的常见病因之一。
癌症所致的脑血管病以脑梗塞居多,占54.1%,脑出血次之,占45.8%。
癌症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是脑栓塞和脑血栓形成两种。脑栓塞多由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引起。腺癌,特别是肺及胃肠道的腺癌易合并心内膜炎,使心脏形成血栓性赘生物,脱落后如阻塞了脑血管就形成脑栓塞。而较大的肿瘤碎片直接进入脑动脉者比较少见。但也确实有癌栓子进入脑血管,引起的癌性脑栓塞。临床上较小的瘤栓子所致的脑栓塞,主要表现为癫痫及可逆性脑缺血性发作。
癌症引起的脑血栓形成主要有三个原因:(1)癌肿易引起凝血功能紊乱及血液粘度增高。(2)因化疗、消耗等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合并感染,产生感染性血管炎。在此基础上易继续血栓形成。(3)晚期癌症患者,因极度衰竭和脱水,血液粘度增高,也易引起血栓形成。
脑瘤出血性脑血管病,以转移样脑肿瘤多见,原发性脑肿瘤次之。转移性脑肿瘤主要经血源、种植及直接蔓延等途径转移而来。多由肺癌、胃癌及绒毛膜上皮癌等所致;而原发性脑肿瘤所引起的出血性脑血管病,则以脑胶质瘤和脑膜瘤多见。
脑瘤造成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1)由于肿瘤向周围生长,浸蚀和(或)邻近脑组织,使之发生坏死。(2)肿瘤中心部位坏死,或发生新生血管破裂以及瘤细胞浸润血管,使其破裂出血。(3)因肿瘤的骨髓浸润和化疗的副作用等,使骨髓造血功能遭到破坏,血小板生成减少,正常的凝血、止血功能无法进行。如白血病引起的脑血管病。据报道,在白血病中,脑血管病(脑出血)的发生率占15 2%。白血病引起的脑血管病,常表现为颅内血肿。其形成与中枢神经系统白细胞积聚和脑实质白细胞结节有关。白细胞结节浸润血管,可使血管破裂出血。另外,血粘度增高及缺氧,也是使小血管扩张破裂,发生出血的原因之一。
总之,肿瘤也可引起脑血管病。有些在没有发现原发病灶前,就有脑血管病表现,所以对那些原因不明的脑血管病人,应想到有癌肿性卒中的可能。 |
|
肥胖是否会引起脑血管病,这是许多肥胖者比较关心的问题。
那么,什么叫做肥胖呢?一个人的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称为肥胖。
计算标准体重有一个简单的公式,就是标准体重(公斤)等于身高(公分)减去105,如一个人的身高为165公分,他的标准体重为165-105=60公斤。
肥胖按其程度不同,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肥胖程度超过标准体重的25%~34%为轻度,超过标准体重的35%~49%为中度,超过标准体重59%以上者为重度。
许多资料表明,肥胖者发生脑血管病的机会比一般人高出40%,突然死亡率是一般人的1.86 倍。为什么肥胖容易发生脑血管病呢?主要是因为肥胖者多伴有内分泌紊乱,血中胆固醇、甘油三脂含量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容易发生动脉硬化。此外,肥胖者又易引起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血压等疾病,这些都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有人研究报道,肥胖病人容易引起糖代谢失常,发生糖尿病。其机制是肥胖病人的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相对不足,会造成饥饿感,使人的进食量增加,肥胖程度加重,进而使胰岛素的分泌相对不足更加严重,这一恶性循环的结果,最终发生糖尿病。糖尿病可使小动脉玻璃样变,引起高血压而导致脑血管病。
肥胖引起的另一个常见病是冠心病。由于身体肥胖,体表面积增大,使心脏负担加重。而堆积在心脏表面的脂肪,又影响心脏搏动,使心脏输出量减少,加之血脂增高等诸因素形成冠心病。
肥胖还容易引起高血压。有资料证明,身体愈胖,愈易患高血压。不论是儿童或是成人,体重指数均与血压升高成正比,而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常见病因。
由此可见,肥胖不可轻视,预防脑血管病应注意控制饮食,减少进食量及高脂肪饮食,增加活动量,减少肥胖的发生。 |
|
脑血管病的年龄特征很突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明显增加。据我国的资料表明:75岁以上年龄组的发病率,为65~74岁组的1.4~1.6倍,为55~64岁组的3~4倍,为45~54岁组的5~8倍,为35~44岁组的30倍,死亡率50岁以上占脑血管病死亡总数的93.64%,而年龄每增加5岁,死亡率增加1倍。由此可以看出,年龄与脑血管病关系十分密切。
从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看,脑出血多见于60岁左右的人,脑梗塞的发病年龄较脑出血晚一些,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多见于青壮年,这是因为此类病人与先天性脑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有关。
年龄的增长引起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增高,主要与人的逐渐衰老有关。众所周知,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渐渐的衰老,各组织器官的机能逐渐减退。而对于脑血管病的发生,起重要影响的是血管的衰老。其衰老的主要表现是,动脉壁厚度增加,弹性降低;血管内膜增厚,弹性蛋白断裂,钙化和胶原增加等。同时,动脉平滑肌细胞的衰老性改变,包括平均寿命期缩短,细胞数量成倍减少,使动脉弹性降低,脆性增加。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脑血流量减少,速度减慢,也是引起脑血管病的另一重要因素。因此,适当调整饮食,合理使用大脑,预防和治疗脑动脉硬化,防止或减慢衰老,就可有效地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
脑血管病主要见于中老年人,在我国脑血管病要比冠心病多,占中老年人死亡原因的第一位或第二位。在欧美发达国家中,脑血管病已成为第三位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仅次于心肌梗塞和癌症。脑血管病在日本占总死因的首位,80年代报道与癌症并列。1983年世界卫生组织协作中心、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与国内6所医学院校合作对长沙、成都、广州、哈尔滨、上海、银川等6城市80余万居民进行神经系统疾病患病的流行学调查,在抽样普查的63058人中,脑出血、脑血栓形成,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动脉硬化等脑血管病共632人,患病率为1%,此结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
脑血管病可累及各种年龄,但以50~79岁的人中最常见。据统计,随着年龄增长,脑血管病患病率明显增高。65~74岁组比35~44岁组患者高26 6倍,脑出血患者中50~59岁发病率最高。脑血栓形成患者中以60~79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在40岁以后血管(主要是动脉)的结构和功能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也就是在动脉壁上产生了多个由于脂质沉积和坏死所形成的灰黄色斑块,同时伴有纤维增生,从而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在一些较小的动脉,就会引起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发生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组织器官缺血、缺氧。在严重的动脉硬化病变部位,动脉的管壁变薄,向外膨出而形成动脉瘤。如果患者的血压突然升高,就会导致动脉瘤的破裂,从而引起出血。
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脑动脉管腔狭窄,脑组织供血不足便引起眩晕、头痛和晕厥等;如果脑动脉管腔内发生血栓形成,就引起患者偏瘫、失语;如果粥样硬化病变所形成的小动脉瘤破裂,就会引起脑出血。 |
|
脑血管病的发病性别略有差异,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从我国几个城市调查情况看,上海报告男∶女=1.3∶1;青岛报告男∶女=1.5∶1,可见性别与脑血管病有一定关系。
美国对45~54岁,55~64岁,65~74岁三个年龄组病人进行18年的随访观察,发现男女之间脑梗塞的发病率无差异,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男性略高于女性。而我国有关资料表明,脑出血的发病率男性为57%,女性为43%,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男性为55.21%,女性为44.79%,这些数据显示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中,男性比女性好发。
男性脑血管病发病率较高的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男性高血压多于女性高血压。
(2)男性吸烟与饮酒者比女性多。在脑血管病的诸多危险因素中,吸烟和饮酒是很重要的。据美国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吸烟与不吸烟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对危险系数为2.5,对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对危险系数为2.8,同时还指出吸烟者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高,且与每日吸烟量、吸烟持续时间长短成正比。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男性吸烟和饮酒的人数远远超过女性,所以,男性较女性有着较高的危险因素,影响其发病率。
(3)男性从事重体力劳动较多,突然用力可能诱发脑血管病。
(4)个别男性脾气暴躁或过于抑郁,这些都是脑血管病的诱发因素。
(5)男女不同的遗传基因及内分泌因素,均影响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
|
脑血管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据报道,有人对491例脑血管病进行配对研究,发现病人观察组有家族史者为113例,对照组54例,两组有显著差异。同时,还发现其近亲的兄弟、姐妹中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病人组也较正常人有增高趋势。另有资料显示,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脑血管病的人,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要比一般人高4倍。这些都充分说明脑血管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为什么脑血管病在家族中发病率高呢?有关专家对此进行过调查研究,发现被调查的患者家属动脉硬化的发生率较高,血管弹性不稳定,脂肪、蛋白质及凝血机制代谢障碍,植物神经中枢调节功能差。由此不难看出,脑血管病是受遗传因素决定的,它和高血压一样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所以,必须注意探索和改善能导致脑血管病的遗传因素,弥补缺陷和不足,才能有效的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
|
颈椎病会引起脑血管病吗?答复是肯定的。临床上确实可见到一些脑血管病,是由颈椎病引起的。
那么,颈椎病为什么会引起脑血管病呢?这是由于颈椎的解剖、生理、病理特点所决定的。在正常情况下,人低头时颈椎趋向前屈,仰头对颈椎趋于后伸。通过颈部的活动而发生变位。这种变位运动,不会使椎体出现前后错动。因为椎间盘富有弹性,并有调节椎体活动变位的功能。
随着年龄的增长,颈部肌肉韧带劳损、退化,固定关节的力量和功能减弱,在低头或仰头时,颈部关节失稳,摆动和错位,必然会刺激在颈椎横突孔中穿引的椎动脉,使它产生痉挛、收缩或折曲变形,管道不畅,造成脑部供血不足。另外,由于椎间盘的纤维环附着在锥体边缘,这种错动还会使纤维环反复牵拉,刺激椎体边缘,而发生骨质增生。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引起椎动脉狭窄或痉挛,同样会造成脑血流不足。因此,临床上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耳鸣,甚至在行走时突然跌倒等症状。
颈椎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而中老年人又多伴有脑动脉硬化,这样脑血管中的血流速度会更慢,血栓形成的机会增多,容易诱发脑血管病。所以,患有颈椎病的人,头部转动要缓慢,枕头宜低且硬度适中,以减轻增生的椎体对椎动脉的压力,减轻病人症状,使发生脑血管病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限度。
口服避孕药与脑血管有什么关系?
口服避孕药是否会发生脑血管病,目前认为尚不一致。多数人倾向于可增加其危险性。有人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35岁以上妇女,尤其是吸烟者,患深部静脉血栓的危险性,口服避孕药者是非服药者的5 7倍,患心肌梗塞的危险性是非服药者的3~4倍,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与口服避孕药中的雌激素含量成正比。
为什么口服避孕药与脑血管病的关系这样密切呢?
(1)避孕药可能引起高血压。国外有人报道妇女服用复方雌激素避孕药2~5年,血压升高比不服药者高2.6~5倍。有的人服药6个月即引起血压升高,发生率平均在5%左右,甚至高达17%。并指出此与早期服用高雌激素有关(50ug)。
(2)避孕药中的雌激素,可使凝血因子Ⅷ、Ⅳ、Ⅹ,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增高,抗凝血素减少,全血粘度增加,血流缓慢,而发生脑梗塞。
(3)避孕药中的甾体类激素,可影响脂肪和糖代谢,引起甘油三脂、胆固醇增高。这些都可促使脑动脉硬化和脑梗塞发生。
由于口服避孕药有使血压升高及血液粘度增高的潜在性危险,近年来已引起人们的重视。许多科学工作者,对避孕药的成分和剂量,进行深入细微的研究,结果发现在服用低剂量避孕药(含炔诺酮0.4mg和炔雌醇35ug),两年后收缩压和舒张压,与原来水平相比并未升高;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也无明显异常。表明服用雌激素低的避孕药,不会使血压升高及脑血管病发生。故认为口服避孕药并不增加形成脑血管病的危险。而我国目前生产的避孕药雌激素的含量都较低,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危险性不大。但是,如果口服避孕药的妇女,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偏头痛、高脂血症时,由于她们的血液粘度本来就比一般人高,为了安全起见,最好不服避孕药,而改用其他避孕方法。
孕产妇为什么易发生脑血管病?
妇女在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发生脑血管病者并非罕见。有人统计461340例产妇,在分娩中发生出血性脑血管病100例,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50例。还有人报道2626例脑血管病人中,在妊娠期及产褥期发生脑血管病者约占1%,因此,孕产妇要高度重视并预防脑血管病发生。
孕产妇发生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可能与血容量增加有关。在妊娠晚期,机体血容量可增加45%,心脏排出量增加15%,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规律发生了变化,这种血液流动力学的改变,使动脉压增加,脑血管壁要承受高血容量的冲击,进而导致原已存在的动脉瘤,或畸形血管破裂出血。还有人认为,可能与妊娠高血压有关。当妊娠伴有高血压时,血压常升得很高,使脑内小动脉急剧而持久的痉挛性收缩,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而发生点状出血,或逐渐形成大片状脑出血。还有些产妇虽然血压不高,但由于在分娩时,子宫收缩乏力,应用催产素、麦角新碱等药物使血压升高,也会导致颅内血管破裂出血。
孕产妇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者,多见于妊娠晚期,分娩期和产后两周内。其发病原因:(1 )由于此期纤维蛋白原增高,而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下降,凝血因子、血小板数目,粘附性增加。(2)孕产期雌激素分泌增多,可导致凝固性增强。(3)既往口服避孕药,使血液粘稠度增加。(4)妊娠前已有动脉粥样硬化。(5)心源性低血压、失血性或妊娠期进行性贫血等,均易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
因此,在妊娠期和产褥期要作好卫生保健,定期检查,发生异常,积极治疗。
哪些药物易引起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可有诸多因素引起,最常见的除有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及气候异常外,目前,还发现一些药物,如降压药、镇静剂、利尿剂等,也是诱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
(1)降压药 脑组织的血流量主要是靠血压来维持,若使用作用较强的降压药或服用降压药剂量过大,致使血压骤然大幅度下降,从而影响了大脑血液供应,脑部血流缓慢,促使脑血栓形成。睡前更应忌服大剂量降压药。人在入睡后机体大部分处于休息状态,新陈代谢减慢,血压也相对降低,若再服用大量降压药,势必会使血压更低,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减少,血流缓慢,血粘度增加,瘀积在脑血管形成血栓,而发生脑血管病。
(2)镇静药 一些作用较强的镇静药,如氯丙嗪、水合氯醛、硫酸镁等,也可使血压在短期内急剧下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导致脑血栓形成。
(3)止血药 一般中老年多伴有血管硬化,血脂偏高,血粘滞性增加。若使用大剂量止血药,如安络血、止血芳酸等,可增加血液的凝固性,使血液缓慢,促使脑血栓形成。
(4)利尿药 中老年人应用利尿药,如速尿、双氢克尿噻等,由于大量利尿,失水过多,血液浓缩,粘滞性增加,也易形成脑血栓;同样道理,发烧时过量使用阿斯匹林、复方氨基比林等发汗退热剂,或过量使用中药麻黄、桂枝等解表发汗剂时,均可致大量出汗,乃至失水过多而发生脑血管病。
(5)避孕药 据报道,一些避孕药能增加血液的凝固性。口服避孕药者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高于对照组5~8倍,其服药到发病的时间最短者数天,长者5年,故在服用避孕药的过程中,应经常进行血压和血液流变学检查,发现异常者应停药,对有脑血栓形成倾向的人,则应停用避孕药。
(6)抗心律失常药 服用剂量过大或静滴速度过快,可使血压下降,传导阻滞,心动过缓,促使脑血栓形成。
可见,药物引起的脑血管病不可忽视,而老年人在使用上述药物时,更应慎重。一般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切忌血压骤降,强烈镇静,大量利尿,发汗过度,以及过量使用止血剂,以预防药物引起脑血管病。
患过脑血管病是否还会复发?
患过脑血管病是否还会复发,这是病人和家属十分关心的问题。答复是肯定的。据报道约有 1/3的脑血管病人在5年内可能复发。再发次数从1次到几次,以再发1次者为多见,占74%,再发2次者占21%,再发3次者相对较少。而不同的脑血管病复发率也不相同,出血性脑血管病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病复发率最高者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有人统计80%的病人6周内复发,2周内复发者更多见。脑血管病一旦复发,治疗更困难。有些病人常因反复发作而丧生,所以对脑血管病来说,应预防复发。
那么,脑血管病为什么会复发呢?主要是第1次发病后,病情虽经治疗得到了控制,但病因却没有完全消除。引起脑血管病的常见病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这些病多属慢性疾病,彻底治疗是不容易的。经过治疗,一些易发因素,虽然一时得到控制,但病后若疏于继续坚持治疗,血压仍会升高;脑动脉硬化仍然缓慢进展;糖尿病、心脏病仍会依然存在,这些都仍然是引起脑血管病复发的危险因素。
脑血管病复发后,会出现与第1次发病时相同的症状,如头痛、头晕、视力模糊、说话不清、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等。有的表现嗜睡,意识障碍。少数病人健康侧肢体出现麻木、感觉异常或偏瘫。如果两侧偏瘫,病情就更严重了,除了饮水发呛、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强哭强笑等假性球麻痹的症状外,还会出现“睁眼昏迷”。若护理不当,往往死于褥疮、泌尿系统或呼吸系统感染等并发症。
总之,脑血管病的复发问题应予重视,在恢复期除应积极采取各种康复措施外,还应注意治疗原发病,预防脑血管病的复发。
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梗塞的3.3%,大多数缺血性卒中,是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血栓栓塞的结果,而青年缺血性卒中则由多种病因引起。
有学者指出高血压是常见病因。笔者临床治疗青年缺血性卒中31例,其中血压高者6例,占23.07%。高血压通过不同机制影响脑部血管,而直接作用于基底部穿通动脉和基底动脉旁中央支,产生血管透明脂肪样变,引起微梗塞或微动脉瘤形成,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也有人研究证实,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多数血流变学指标增高。而且有的认为,血流变紊乱在血管壁内皮细胞损害前就已发生,因而有人指出,全血比粘度增高是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本组31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流变5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增高,与文献报道相符。有些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病前有偏头痛病史,这可能是由于持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亢进,导致高凝状态所致。心源性脑梗塞亦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病因。本组5例,占19.23%,且大部分在卒中前均已明确诊断。其中以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心房纤颤为最常见。本组病例中有头颈部外伤史和口服避孕药者各2例。而头颈部外伤可使血管内膜撕裂,形成夹层动脉瘤;口服避孕药可造成血管内膜粗糙,致使血栓形成和血管痉挛,说明头颈部外伤及口服避孕药均是导致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原因。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预后比老年好。有人报道自动缓解率占3/4,本组病死率也明显低于老年患者,这与青年人血管床功能完好,侧支循环好,并发症少等因素有关。 |
|
脑血管病的食疗——脑血管病治疗专栏
脑血管病的饮食疗法:脑血栓的饮食治疗原则:
(1)限制脂肪摄入量。每日膳食中要减少总的脂肪量,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减少动物脂肪,使p/s比值达到1.8以上,以减少肝脏合成内源性胆固醇。烹调时不用动物油,而用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用量每人每日25克,每月在750克以内为宜。要限制食物的胆固醇,每日每人应在300毫克以内,也就是说,每周可吃3个蛋黄。
(2)控制总热量。如果膳食中控制了总脂肪的摄入,血脂是会下降的,肥胖或超重患者的体重也会下降,最好能够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这样对全身各内脏的生理功能有益。
脑血栓患者的食物选择:
(1)要增加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的食物,其中包括粗粮,蔬菜和水果。有些食物如洋葱、大蒜、香菇、木耳、海带、山楂、紫菜、淡茶、魔芋等食品有降脂作用。
(2)平时宜吃清淡、细软、含丰富膳食纤维的食物,宜采用蒸、煮、炖、熬、清炒、氽、熘、温拌等烹调方法,不适宜煎、炸、爆炒、油淋、烤等方法。 |
|
脑血管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每年使460万人死亡,其中1/3在工业化国家,其余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患病和死亡主要在65岁以上的人群。日本是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脑血管病死亡率一直居死因之首。我国也是脑卒中死亡率高发地区,据估计居民现患脑血管病600万,每年新发生脑血管病130万人、死亡近100万人,在幸存者中约3/4的人留下偏瘫等后遗症状,部分病人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 |
|
按性质分
脑血管病按其性质通常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
缺血性脑血管病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又叫小中风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其病因与脑动脉硬化有关,是脑组织短暂性、缺血性、局灶性损害所致的功能障碍。
(2) 脑血栓形成,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各种动脉炎、外伤及其他物理因素、血液病引起脑血管局部病变形成的血凝块堵塞而发病。
(3)脑栓塞,可有多种疾病所产生的栓子进入血液,阻塞脑部血管而诱发。临床上以心脏疾病为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骨折、或外伤后脂肪入血;虫卵或细菌感染;气胸等空气入血,静脉炎形成的栓子等因素,栓塞了脑血管所致。
出血性脑血管病 (1)脑出血,系指脑实质血管破裂出血,不包括外伤性脑出血。多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肿瘤等引起。
(2)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脑表面和脑底部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常见原因有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等。
据国外统计资料,脑血管病以缺血性为多见,脑梗塞占59.2%~85%,脑出血除日本外,一般在20%以下。我国1984年农村调查新发完全性卒中28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占3.9%,脑出血占44.6%,脑血栓占46.4%,脑栓塞占2.5%,难以分型者占2.9%。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我国与外国情况不同,脑梗塞虽然发病率较多见,但脑出血所占比例为44.6%,显然比国外高,其原因尚待进一步探讨。
此外,70年代以来,由于CT和核磁共振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又发现一些出血和梗塞并存的脑血管病,即混合性脑卒中,这种病,有人报道占同期各种脑血管病住院人数的2.67%。其病因和发病机理迄今尚不完全清楚,多认为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重要原因,并与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按进程分
脑血管病按其进程,可分为急性脑血管病(中风)和慢性脑血管病两种:急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慢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病性痴呆、脑动脉盗血综合征、帕金森氏病等。
通常所说的脑血管病,一般指的是急性脑血管病,发病急,常危及人的生命,因此,也易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慢性脑血管病病程长,易被人忽视。 |
|
疾病因素
(1)高血压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最主要和常见的病因。有资料表明,脑出血患者有93%有高血压病史,脑血栓形成患者也有86%有高血压病史,70%的脑血管病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
(2)心脏病,是脑栓塞的主要原因之一。风湿性、高血压性、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均有可能产生附壁血栓,当出现心力衰竭或房颤时,促使血栓脱落,流至脑动脉而发生栓塞。由于栓子可以反复脱落,所以容易复发。
(3)颅内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常见病因,且常多次破裂出血。
(4)某些炎症可侵犯脑膜、脑血管,或单独侵犯脑血管引起脑动脉炎,如化脓性、结核性、霉菌性炎症和风湿病等,均可引起脑血管病。
(5)血液病 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常引起出血性脑血管病。少数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
(6)代谢病 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均与脑血管病关系密切。据报道,脑血管病患者中有 30%~40%患有糖尿病,并且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硬化发生率较正常人高5倍,发生动脉硬化的时间比正常人要早,动脉硬化的程度亦较重。
(7)各种外伤、中毒、脑瘤、脑肿瘤放射治疗以后等,均可造成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
药物易引起
脑血管病可有诸多因素引起,最常见的除有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及气候异常外,目前,还发现一些药物,如降压药、镇静剂、利尿剂等,也是诱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
(1)降压药 脑组织的血流量主要是靠血压来维持,若使用作用较强的降压药或服用降压药剂量过大,致使血压骤然大幅度下降,从而影响了大脑血液供应,脑部血流缓慢,促使脑血栓形成。睡前更应忌服大剂量降压药。人在入睡后机体大部分处于休息状态,新陈代谢减慢,血压也相对降低,若再服用大量降压药,势必会使血压更低,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减少,血流缓慢,血粘度增加,瘀积在脑血管形成血栓,而发生脑血管病。
(2)镇静药 一些作用较强的镇静药,如氯丙嗪、水合氯醛、硫酸镁等,也可使血压在短期内急剧下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导致脑血栓形成。
(3)止血药 一般中老年多伴有血管硬化,血脂偏高,血粘滞性增加。若使用大剂量止血药,如安络血、止血芳酸等,可增加血液的凝固性,使血液缓慢,促使脑血栓形成。
(4)利尿药 中老年人应用利尿药,如速尿、双氢克尿噻等,由于大量利尿,失水过多,血液浓缩,粘滞性增加,也易形成脑血栓;同样道理,发烧时过量使用阿斯匹林、复方氨基比林等发汗退热剂,或过量使用中药麻黄、桂枝等解表发汗剂时,均可致大量出汗,乃至失水过多而发生脑血管病。
(5)避孕药 据报道,一些避孕药能增加血液的凝固性。口服避孕药者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高于对照组5~8倍,其服药到发病的时间最短者数天,长者5年,故在服用避孕药的过程中,应经常进行血压和血液流变学检查,发现异常者应停药,对有脑血栓形成倾向的人,则应停用避孕药。
(6)抗心律失常药 服用剂量过大或静滴速度过快,可使血压下降,传导阻滞,心动过缓,促使脑血栓形成。
可见,药物引起的脑血管病不可忽视,而老年人在使用上述药物时,更应慎重。一般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切忌血压骤降,强烈镇静,大量利尿,发汗过度,以及过量使用止血剂,以预防药物引起脑血管病。 |
|
先兆症状
(1)突然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说话不清,吐字困难,失语或语不达意,吞咽困难,一侧肢体乏力或活动不灵活,走路不稳或突然跌倒。这是由于脑血管病供血不足,运动神经功能障碍所引起的。
(2)突然出现剧烈的头痛,头晕,甚至恶心呕吐,或头痛头晕的形式和感觉与往日不同,程度加重,或由间断变成持续性。这些征兆表示血压有波动,或脑功能障碍,是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兆。
(3)面、舌、唇或肢体麻木,也有的表现眼前发朦或一时看不清东西,耳鸣或听力改变。这是由于脑血管供血不足而影响到脑的感觉功能的缘故。
(4)意识障碍,表现精神萎靡不振,老想睡觉或整日昏昏沉沉。性格也一反常态,突然变得沉默寡言,表情淡漠,行动迟缓或多语易躁,也有的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这也和脑缺血有关。
(5)全身疲乏无力,出虚汗,低热,胸闷,心悸或突然出现打呃、呕吐等,这是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
上述症状,不一定每个患者均有表现,但只要有先兆症状出现,就是中老年人中风警报,要特别警惕。此时,应让病人保持安静,及时卧床休息,避免精神紧张,尽量少搬动,最好就地治疗。必要时,应在病人平卧的情况下送医院诊治。
并发症
脑血管病急性期病情凶险,常发生一些严重并发症,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脑疝 脑血管病患者多数死于急性期,其原因大多是由于大量出血,脑中线结构移位或被破坏,全脑水肿,形成脑疝,使脑干被挤压和移位,危及生命中枢所致。
国内报道,脑出血合并脑疝死亡者占44.8%~50.1%,故及时有效地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预防脑疝形成,是治疗成败的关键措施。而当患者出现下列情况:①头痛剧烈或极度烦躁不安;②频繁呕吐或抽搐;③呼吸及心率变慢,血压升高;④意识障碍逐渐加重;⑤双侧瞳孔不等大,则提示颅内压明显增高,可能有脑疝形成,应积极脱水或手术治疗。
(2)脑心综合征 当脑出血病变波及植物神经的高级中枢丘脑下部,导致神经体液障碍时,也常引起心脑功能或器质性改变,称为脑心综合征。
脑心综合征常以两种形式出现:其一是脑——心卒中,即首先以脑出血起病,而后发生心血管病。其二是脑——心同时卒中,即脑出血和心血管病同时或接近同时发生。但由于症状相互掩盖,常易造成误诊而影响治疗。故在抢救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并应认真询问病史及仔细观察病人有无心功能不全的表现。若出现胸闷、气短、紫绀等,肺底部有湿罗音,心音低钝及心动过速等异常现象时,应及时作心电图检查。一旦出现心律紊乱和心电图改变,在治疗脑出血的同时,应按器质性心脏病处理。
(3)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 轻型脑出血病人常因不习惯卧位排便,而出现一时性“体位性尿潴留”及大便干结。严重病人,当病变波及半球运动中枢时,常出现尿频及膀胱内压增高。如第三脑室受到刺激,往往会出现直肠活动性增强,导致高度排便亢进,患者便意频繁,但每次排便量较少。如灰结节受损,可出现不自主排便。若全脑受损,深度昏迷的病人,常出现二便失禁或尿潴留。
(4)肾功能衰竭及电解质紊乱 脑出血病人因昏迷或失语,不能反应主观感觉,加之症状复杂,治疗矛盾较多;也常因频繁呕吐、发烧、出汗、脱水剂的应用和补液不足而造成失水、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衰竭。有时因缺氧、饥饿、呼吸异常等导致酸中毒,或偶然发生碱中毒。但上述病症在昏迷或合并感染的情况下,常易被掩盖而被忽视,使病情日趋加重,故应注意观察。当发现呼吸加深加快,心动过速,意识障碍加重,血压下降,尿量减少或无尿,肢体及面部水肿或脱水等现象时,要仔细寻找病因,及时作二氧化碳结合力、非蛋白氮、血气分析及电解质定量测定等检查,发现异常时,及时处理。
(5)中枢性体温调节障碍 当脑出血波及到丘脑下部及前部时,散热机制被破坏,可引起持续性高热,体温常达40℃以上,并可伴有无汗、肢冷、心动过速、呼吸增快等症状。但白细胞一般多不增高,复方氨基比林、阿斯匹林也不能使之下降,有时用巴比妥加冰枕降温有效,如不及时处理,数小时可死亡。
(6)褥疮 脑血管病人常因偏瘫,长期卧床不起,加之有些病人较胖,不易翻身护理,骶尾部、内外踝、足跟、髋部等骨突出部位,常因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局部营养不良,发生褥疮。
此外,最常见的并发症还有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等。 |
|
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对脑血管病治疗有较好疗效,不但在脑血管病的恢复期可以普遍应用,对部分病例还可早期治疗。现将较常用的体针和头针疗法介绍如下。
(1)体针的常用穴位
头面部:百会、上星、印堂、迎香、太阳、下关、地仓、人中、翳风、风池等穴。
上肢:曲池、手三里、外关、内关、合谷、少泽、后溪等穴。
下肢:环跳、秩边、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承山、三阴交、昆仑、涌泉等穴。
每次取穴不宜过多,可轮流使用。一般选用1~2个主穴,再选若干配穴。每日1次,7~10天为1疗程,休息5~7天,可再行第2疗程,并可用电针。
(2)头针
是治疗脑血管病偏瘫的一种特殊针刺疗法。主要是根据神经解剖大脑皮层功能的理论,运用针刺疗法,在头皮上划出皮层功能相应的刺激区,在这些刺激区进行针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目前主要用于治疗脑血管病引起的瘫痪、麻木、失语等症。脑梗塞病人以早期治疗为佳;脑出血病人一般待病情稳定后开始。
取穴:对侧运动区为主;感觉障碍取对侧感觉区;运动性失语取对侧面运区;感觉性失语取对侧语言三区;命名性失语取对侧语言二区。
方法:根据上述原则选好刺激区位置,用快速进针,达到头皮下或肌层,斜向捻转至要求的区域长度,进行快速持续捻针,每分钟要求捻转200次以上,一般2~3分钟即达到适应刺激量和刺激强度,患者相应的肢体有热、麻、胀、抽、出汗等感觉,休息5分钟,再捻转2~3分钟,再休息5~10分钟起针。每日1次,一般10~15天为1疗程,中间可休息一周左右,再作第2 疗程。
注意事项:针刺部位要选择准确,针刺前应用75%酒精棉球严格消毒。针刺入后局部剧痛可捻转2分钟,若仍剧痛难忍,可将针退至皮下,适当地调整一下进针方向,可避免疼痛。起针时用干棉球压迫针孔1~2分钟,以防出血。如病人晕针,立即起针,应给予适当处理。
食疗
脑血管病的食疗
脑血管病的饮食疗法:脑血栓的饮食治疗原则:
(1)限制脂肪摄入量。每日膳食中要减少总的脂肪量,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减少动物脂肪,使P/S比值达到1.8以上,以减少肝脏合成内源性胆固醇。烹调时不用动物油,而用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用量每人每日25克,每月在750克以内为宜。要限制食物的胆固醇,每日每人应在300毫克以内,也就是说,每周可吃3个蛋黄。
(2)控制总热量。如果膳食中控制了总脂肪的摄入,血脂是会下降的,肥胖或超重患者的体重也会下降,最好能够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这样对全身各内脏的生理功能有益。
脑血栓患者的食物选择:
(1)要增加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的食物,其中包括粗粮,蔬菜和水果。有些食物如洋葱、大蒜、香菇、木耳、海带、山楂、紫菜、淡茶、魔芋等食品有降脂作用。
(2)平时宜吃清淡、细软、含丰富膳食纤维的食物,宜采用蒸、煮、炖、熬、清炒、氽、熘、温拌等烹调方法,不适宜煎、炸、爆炒、油淋、烤等方法。
脑血管疾病的先兆症状
血管病虽然起病急骤,但很多病人,在发病前1~2天或前几小时,都有一些早期信号,医学上称为“中风先兆”。这时如能及时识别,并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多能使病人转危为安,防止脑血管病的发生。
脑血管病偏瘫的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对脑血管病治疗有较好疗效,不但在脑血管病的恢复期可以普遍应用,对部分病例还可早期治疗。现将较常用的体针和头针疗法介绍如下。
(1)体针的常用穴位
头面部:百会、上星、印堂、迎香、太阳、下关、地仓、人中、翳风、风池等穴。
上肢:曲池、手三里、外关、内关、合谷、少泽、后溪等穴。
下肢:环跳、秩边、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承山、三阴交、昆仑、涌泉等穴。
每次取穴不宜过多,可轮流使用。一般选用1~2个主穴,再选若干配穴。每日1次,7~10天为1疗程,休息5~7天,可再行第2疗程,并可用电针。
(2)头针:是治疗脑血管病偏瘫的一种特殊针刺疗法。主要是根据神经解剖大脑皮层功能的理论,运用针刺疗法,在头皮上划出皮层功能相应的刺激区,在这些刺激区进行针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目前主要用于治疗脑血管病引起的瘫痪、麻木、失语等症。脑梗塞病人以早期治疗为佳;脑出血病人一般待病情稳定后开始。
取穴:对侧运动区为主;感觉障碍取对侧感觉区;运动性失语取对侧面运区;感觉性失语取对侧语言三区;命名性失语取对侧语言二区。
方法:根据上述原则选好刺激区位置,用快速进针,达到头皮下或肌层,斜向捻转至要求的区域长度,进行快速持续捻针,每分钟要求捻转200次以上,一般2~3分钟即达到适应刺激量和刺激强度,患者相应的肢体有热、麻、胀、抽、出汗等感觉,休息5分钟,再捻转2~3分钟,再休息5~10分钟起针。每日1次,一般10~15天为1疗程,中间可休息一周左右,再作第2 疗程。
注意事项:针刺部位要选择准确,针刺前应用75%酒精棉球严格消毒。针刺入后局部剧痛可捻转2分钟,若仍剧痛难忍,可将针退至皮下,适当地调整一下进针方向,可避免疼痛。起针时用干棉球压迫针孔1~2分钟,以防出血。如病人晕针,立即起针,应给予适当处理。 |
|
良好饮食习惯可降低脑血管疾病风险
1、控制能量的摄入。多吃复合糖类、如淀粉、玉米、少吃葡萄糖、果糖及蔗糖,这类糖属于单糖,易引起血脂高
2、限制脂肪的摄入。烹调时,选用植物油,可多吃海鱼,海鱼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能使胆固醇氧化,从而降低血浆胆固醇,还可延长血小板的凝聚,抑制血栓形成,防止中风,还含有较多的亚油酸,对增加微血管的弹性,防止血管破裂,防止高血压并发症有一定的作用
3、适量摄入蛋白质。每周吃2-3次鱼类蛋白质,可改善血管弹性和通透性,增加尿钠排出,从而降低血压。如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时,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4、多吃含钾、钙丰富而含钠低的食品。如土豆、茄子、海带、莴笋。含钙高的食品:牛奶、酸牛奶、虾皮。少吃肉汤类,因为肉汤中含氮浸出物增加,能够促进体内尿酸增加,加重心、肝、肾脏的负担
5、限制盐的摄入量。每日摄入6g以下,即普通啤酒盖大小。适当减少盐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
6、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每天吃新鲜蔬菜不少于8两,水果2至4两
7、适当增加海产品摄入。如海带,紫菜,海产鱼等。 |
|
疾病名称:
脑血管病
疾病编码:
437.902
归属系统:
神经系统
药疗方案:
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
神经系统疾病的后果,可能是迅速恢复,可能遗留后遗症,甚至残废,也可能导致死亡。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是对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病人,以干方百计抢救生命为先;已查明原因者,应同时进行病因治疗;原因末明者,在抢救同时,应努力查明病因,以求根治。例如呼吸肌完全瘫痪,严重威胁生命者,应首先使用人工呼吸机维持呼吸;同时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有关实验室检查资料分析,判断其呼吸肌瘫痪的原因。如由重症肌无力危象引起,应立即使用适量新斯的明一类药物,如由其它疾病引起,则应采取其它相应治疗。
神经系统疾病以慢性者居多。病人出现轻重不等的神经症状和体征,但尚未威胁到生命时,则以先查明病因再针对病因治疗为宜。如果一时难以查明病因者,可先对症治疗,继续追查病因。
癫痫是一个特殊情况。癫痫发作本身,特别是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大发作),对病人是有损害的(脑缺氧、跌伤等)。应尽快控制其发作,同时反复检查,追寻其病因,使可获根治的疾病(如某些颅内肿瘤和脑寄生虫病)得到及时治疗。
有些神经系统疾病,目前尚未找到根治方法,如脊髓空洞症等,应加强对症疗法,减轻病人的痛苦,延长病人的生命。
有些病人所患神经系统疾病,病程迁延较长,可能因肢体瘫痪不能活动,或吞咽困难不能进食。这类病人,可能受到并发症如肺炎、褥疮、营养不良,失水等的威胁。因此良好的护理非常重要。出现并发症时应及时治疗。
对残余症状和体征,仅靠药物不够的,应该采取合理的康复治疗,如各种物理疗法,针灸疗法,功能锻炼等。
总之,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应以抢救生命,延长生命为先。能够设法根治的应设法根治。暂时无法根治的,应设法阻止或延缓疾病发展。有残余功能障碍的,应努力设法恢复其功能。有可能产生并发症的,应努力加以防治。 |
|
脑血管病
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脑部血管性疾病的总称。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很多,如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伴发的脑动脉改变、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脉管炎、血管损伤等。 |
|
医药 | 西药 | 炎症 | 神经外科学 | 临床医学 | 疾病大全 | 医学 | 神经病学 | 意识障碍 | 医院 | 专科 | 中西医 | 康复 | 现代医学 | 药物 | 中国药典2005版 | 化药部颁标准 | 核苷衍生物 | 河南 | 郑州 | 医疗 | |
|
|
心脑血管病 | 脑血管病防治 | 脑血管病失语 | 急性脑血管病 | 慢性脑血管病 | 脑血管病简介 | 脑血管病用药 | 脑血管病因段 | 缺血性脑血管病 | 脑血管病防与治 | 脑血管病后遗症 | 闭塞性脑血管病 | 心脑血管病专家 | 脑血管病性痴呆 | 复发性脑血管病 | 产褥期脑血管病 | 脑血管病恢复期 | 脑血管病性偏瘫 | 脑血管病的食疗 | 脑血管病的预防 | 脑血管病生活指导 | 脑血管病药物手册 | 脑血管病康复指导 | 高血压性脑血管病 |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 | 湖北脑血管病医院 | 江山脑血管病医院 | 北京脑血管病医院 | 升保脑血管病医院 | 大庆脑血管病医院 | 宝鸡脑血管病医院 | 心脑血管病研究所 | 脑血管病康复治疗 | 脑血管病用药-乙类 | 脑血管病用药-甲类 | 浚县脑血管病医院 | 脑血管病流行病学 | 脑血管病性脑软化 | 脑血管病分哪几类? | 心脑血管病防治精选 | 晋城心脑血管病医院 | 心脑血管病调养与康复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心脑血管病原生态疗法 | 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 | 脑血管病理论与实践(2007) | 心脑血管病用药备忘录 | 中西医结合脑血管病诊疗学 | 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 | 心脑血管病食疗本草 | 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 |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 脑血管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 三西三针脑血管病医院 | 沈阳市北方脑血管病医院 | 心脑血管病及其防治 | 金标准诊断脑血管病 |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 眉山市脑血管病医院 | 兴平内科心脑血管病研究所 | 汕头市升保脑血管病医院 | 登封市心脑血管病医院 | 河南省浚县脑血管病医院 | 山东心脑血管病医院 | 天门市脑血管病医院 | 黄冈市黄州区脑血管病医院 | 湖北省脑血管病医院 | 永济市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 | 颅脑血管病变栓塞治疗 | 河北省心脑血管病医院 | 咸阳市脑血管病医院 | 脑血管病都有哪些名称 | 永清县脑血管病医院 | 仙桃市脑血管病医院 | 潍坊市奎文区脑血管病医院 | 肃宁县心脑血管病医院 | 合肥心脑血管病医院 | 定州市脑血管病医院 | 任丘市脑血管病偏瘫医院 | 贵阳心脑血管病医院 | 保定市脑血管病医院 |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变 | 广州市荔湾区脑血管病医院 | 高阳县脑血管病医院 | 长征心脑血管病医院 | 长春市脑血管病医院 | 长春市春日脑血管病医院 | 尤曼斯神经外科学:脑血管病与癫痫 | 一氧化氮让你远离心脑血管病 | 闭塞性脑血管病的溶栓治疗术 | 上海市中医心脑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 | 兰州顺兴脑病康复医院脑血管病研究所 | 北京市顺义区副食品公司医院脑血管病专科 | 宝鸡市金台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研究所 | 金台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研究所内科诊所 | 林州市大众职工医院脑血管病医院 | 青岛莱西市言林脑血管病医院 | 赣榆县爱心脑血管病社区卫生服务站 | 黑山县第一人民医院心脑血管病治疗中心 | 临河市东郊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 | 通辽市心脑血管病专科门诊部 | 保定市脑血管病医院曲阳分院 | 河北省平乡县烟草脑血管病医院 | 北京市顺义县燕京脑血管病防治研究所 | 沈阳市医学会南塔脑血管病医院 | 临汾地区中医心脑血管病医院 | 脑血管病与遗传有关系吗 | 性别与脑血管病有关系吗 | 年龄与脑血管病有何关系 | 肥胖是否会引起脑血管病 | 癌症与脑血管病有关系吗 | 脑血管病与遗传有关系吗? | 性别与脑血管病有关系吗? | 年龄与脑血管病有何关系? | 肥胖是否会引起脑血管病? | 癌症与脑血管病有关系吗? | 脑血管病都有哪些名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