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腦萎縮是指由於各種原因導致腦組織本身發生器質性病變而産生萎縮的一類神經精神性疾病。腦萎縮包括小兒腦萎縮、成人腦萎縮。以老年人多見。萎縮在臨床最主要的癥狀是癡呆,尤其是老年人易引起老年癡呆癥。腦萎縮屬中醫“癡呆”、“健忘”、“眩暈”、“痿證”、“震顫”等範疇。中醫認為本病雖病位在腦,但與各髒腑功能密切相關,病理機製屬本虛標實。
本病係多因性的。由遺傳、腦外傷、中毒後遺癥、腦梗塞、腦炎腦膜炎、腦缺血、缺氧、腦血管畸形、腦部腫瘤、腦中風、癲癇長期發作、煙酒過度、營養不良、甲狀腺功能病變、腦動脈硬化、煤氣中毒、酒精中毒等引起腦實質破壞和神經細胞的萎縮、變形、消失,其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是腦血管長期慢性缺血而造成的。
腦萎縮起病較為緩慢,呈進行性加重,多數病人的發病日期難以明確肯定。其臨床的表現與腦萎縮發生的部位及程度有關。其中彌漫性大腦皮層萎縮以癡呆、智能減退、記憶障礙、性格改變、行為障礙為主。有的伴有偏癱和癲癇發作。局竈性腦萎縮以性格改變為主;小腦萎縮以語言障礙及形體的共濟失調和震顫為主。從腦萎縮的臨床表現來分析,大致又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大腦機能衰退,二是癡呆等智能減退。大腦機能的衰退表現為頭暈、頭痛、失眠、記憶力差、手足發麻、情緒抑鬱等;智能減退表現為認知及社會適應能力的障礙,如記憶力、理解力、判斷力、計算能力的減退,以至發生癡呆。
(1) 性格行為的改變 性格改變常為本病的早期癥狀,病人變得落落寡合,不喜與人交往,或表現為沒有理想、欲望、對子女親人缺乏感情;生活習慣刻板怪異,性格急躁,言語增多,或囉嗦重複;或多疑自私,對自己的健康和安全特別關註,常因一些微小的不適而糾纏不清。所有的患者的高級情感活動-----羞恥感、責任感、光榮感和道德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亦可出現睡眠節律的改變。
(2) 記憶障礙 近事記憶缺損發生較早,如經常失落物品,遺忘已應諾的事等。隨着病情發展,漸至記憶力完全喪失。
(3) 智能減退、癡呆 表現為理解、判斷、計算能力等智力活動全面下降,不能適應社會生活,難以胜任工作及傢務;漸至不能正確回答自己的姓名、年齡、進食不知饑飽,出門後不識歸途,收集廢紙雜物視為珍寶。病緻後期,終日臥床,生活不能自理,不別親疏,大小便失禁,發言含糊,口齒不清,雜言無章,終至完全癡呆。
(4) 全身癥狀 病變早期,病人常出現頭暈頭痛,失眠多夢,腰膝酸軟,手足發麻,耳鳴耳聾;漸至反應遲鈍,動作遲緩,喃喃自語,答非所問。在軀體方面,常表現為老態竜鐘,發白齒落,皮膚乾燥,色素增生,甚或可見偏癱、癲癇,或共濟失調,震顫等,神經係統癥狀可能存在,也可能缺失。
預防腦萎縮 血管要健康瀋伯伯今年50多歲,最近發現自己的記性越來越差了,去醫院做了個頭顱ct,醫生說有腦萎縮。瀋伯伯有點不解,自己還沒到七老八十的年紀,怎麽就腦萎縮了呢?腦萎縮在中老年人群中非常多見,程度有輕重的不同,據專傢介紹,腦萎縮是一種因腦組織細胞減少而引起腦神經功能失調的疾病,有起病隱匿、進行性加重的特點,初期多見頭暈耳鳴、健忘失眠、情緒急躁等癥狀;中期記憶力明顯減退、反應遲鈍、神情淡漠等;後期會出現智能明顯衰退,腦組織形態改變,甚至癡呆等。
血管性疾病是腦萎縮的元兇
腦萎縮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的區別。生理性腦萎縮是隨着年齡的增長,機體功能衰退,腦細胞功能逐步退化而引起的。病理性腦萎縮是由多種原因引起腦組織體積縮小的一種衰退性疾病,多由血管性疾病(如腦動脈硬化、腦梗塞、腦出血、高血壓病、冠心病等)、退行性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等)、內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甲亢、維生素缺乏等)、中毒(如金屬中毒、煤氣中毒、酒精中毒等)、感染(如腦炎等)、腦外傷等引起腦實質破壞和神經細胞的萎縮、變形、消失。杜主任指出,其中最常見的致病因素是血管性疾病導致腦各種原因引起的腦血管、心血管以及周圍血管性疾病,都會影響到全身的血液循環,從而導致腦動脈硬化、缺血,甚至梗塞等,使腦組織因缺乏必需的營養而受損,以致於出現腦功能減退甚至腦萎縮。
腦萎縮是可以預防的
很多人認為,腦萎縮是衰老的必然趨勢,無法預防、無法治愈,其實不然,杜主任說,早發現、早治療,積極地采取正確的措施,把一些危險因素控製在萌芽狀態,預防還是有一定效果的,最起碼可以延緩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積極防治血管性疾病:預防腦萎縮,應該積極防治某些全身性疾病,尤其是影響血管健康的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動脈硬化等,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這樣才能延緩和控製病情的發展。輕則調整生活方式,改善營養結構,糾正不良生活習慣;重則藥物加以控製,當然用藥應當循序漸進、持之以恆。
增加社會活動:用進廢退,經常讀書看報、寫寫算算,有規律地運轉大腦,不斷促進大腦神經及感官信息運動的活躍,有利於改善腦部的血液循環,推遲腦細胞的老化,延緩腦萎縮的進程。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多一分社會交往就多一分身心健康",杜主任建議中老年人應該走嚮社會,多增加外出活動機會、刺激大腦皮層不斷有新的興奮點産生,從而可以延緩衰老,減慢腦功能衰退。
清淡飲食,大便通暢:便秘是心腦血管危險事件突發的最常見誘因之一,而腦血管意外對腦組織的損傷最為直接和嚴重,因此,杜主任認為,中老年人保持大便通暢非常重要。平時可多吃蔬菜水果,清淡飲食,便秘重者可配合飲用一些腸清茶、番瀉葉等。此外,銀杏、丹參等活血、健腦的中草藥對預防腦萎縮也有一定的效果。
最後,專傢提醒正在或已經步入中老年行列的人群,平時應該定期檢查,及早發現有無腦萎縮的危險因素,早期幹預,早期預防,盡量延緩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
|
本病係多因性的。由遺傳、腦外傷、中毒後遺癥、腦梗塞、腦炎腦膜炎、腦缺血、缺氧、腦血管畸形、腦部腫瘤、腦中風、癲癇長期發作、煙酒過度、營養不良、甲狀腺功能病變、腦動脈硬化、煤氣中毒、酒精中毒等引起腦實質破壞和神經細胞的萎縮、變形、消失,其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是腦血管長期慢性缺血而造成的。 |
|
腦萎縮的診斷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癥狀診斷: 早期表現為頭痛、頭暈、記憶力逐漸減退、對時間、地點、定嚮力的判斷下降甚至喪失(如出門後找不到傢)思維呈片斷性,大事被忽略、而小事則糾纏不清、智力降低、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反應遲鈍、懶言少動、動作遲緩、對周圍事務漠不關心。關於性格改變表現為自私、主觀、偏執、焦慮、多疑、煩燥易怒、語無倫次。患者有譫忘或躁狂,甚至有非禮活動,行動上站立不穩,手腳顫抖、走路蹣跚、不能沿直綫行走、大小便失禁、性功能減退或喪失。並有幻想、幻視、幻聽、失語、失認,進而成為老年血管性癡呆。
大腦萎縮重點表現為頭暈頭痛、表情呆滯、記憶力減退、思維散懶、智力障礙、活動減少、寡言少動、對周圍事務反應遲鈍、失語、失認,幻聽、幻視及性格改變。
小腦萎縮重點表現為頭暈、自主活動緩慢、站立不穩、步幅寬大、步態蹣跚、不能直綫行走、語言不利、構音障礙、吞咽睏難、眼球震顫、持物不準、指鼻不能等小腦性共濟失調癥狀。並有直立性低血壓、暈厥、心悸、排汗障礙、排便睏難、性功能減退或障礙。
2、臨床檢查診斷: 大腦萎縮患者除詢問病史及觀察癥狀外,可發現其各種神經發生反射均不同程度的遲鈍或減低。淺反射如胸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肛門反射表現遲鈍、深反射如二三頭肌反射、尺骨膜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也可降低,偶可有病理反射出現。小腦萎縮患者,通過臨床檢查可發現不能並腳站立、行動緩慢、下肢顫抖、不能沿直綫行走、呈醉態步履,步態蹣跚、步幅寬大、病理反射有 伯氏徵(+)、指鼻試驗(+)、跟膝試驗(+)、劃圈試驗(+)。
3、影像檢查診斷: 通過CT及MR(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可發現腦組織體積減少、腦室擴大。如果大腦萎縮可見腦皮質與顱骨板間隙增大,大腦溝增寬增深、腦回變平縮小,側腦室及第三腦室擴大,側腦室前後角周圍密度減低。小腦萎縮時可顯示小腦紋理粗重,體積縮小影像呈現分枝樹葉狀,小腦周圍腔隙低密度已增大,第四腦室擴大。如果有橋腦橄欖體萎縮在形像上可見腦幹變細狹窄,周圍腔隙小加寬、橄欖體變偏平或縮小。
(有關圖形請參考腦病CT/MR圖集)
4、腦血管造形可見腦動脈血管麯屈變細。腦血流面也可以發現血流減慢,血管阻力增加等現象。
綜上所述根據病史、癥狀、臨床檢查及影像學等檢查方法對腦萎縮的診斷並不睏難。 |
|
腦萎縮起病較為緩慢,呈進行性加重,多數病人的發病日期難以明確肯定。其臨床的表現與腦萎縮發生的部位及程度有關。其中彌漫性大腦皮層萎縮以癡呆、智能減退、記憶障礙、性格改變、行為障礙為主。有的伴有偏癱和癲癇發作。局竈性腦萎縮以性格改變為主;小腦萎縮以語言障礙及形體的共濟失調和震顫為主。從腦萎縮的臨床表現來分析,大致又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大腦機能衰退,二是癡呆等智能減退。大腦機能的衰退表現為頭暈、頭痛、失眠、記憶力差、手足發麻、情緒抑鬱等;智能減退表現為認知及社會適應能力的障礙,如記憶力、理解力、判斷力、計算能力的減退,以至發生癡呆。
(1) 性格行為的改變 性格改變常為本病的早期癥狀,病人變得落落寡合,不喜與人交往,或表現為沒有理想、欲望、對子女親人缺乏感情;生活習慣刻板怪異,性格急躁,言語增多,或囉嗦重複;或多疑自私,對自己的健康和安全特別關註,常因一些微小的不適而糾纏不清。所有的患者的高級情感活動-----羞恥感、責任感、光榮感和道德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亦可出現睡眠節律的改變。
(2) 記憶障礙 近事記憶缺損發生較早,如經常失落物品,遺忘已應諾的事等。隨着病情發展,漸至記憶力完全喪失。
(3) 智能減退、癡呆 表現為理解、判斷、計算能力等智力活動全面下降,不能適應社會生活,難以胜任工作及傢務;漸至不能正確回答自己的姓名、年齡、進食不知饑飽,出門後不識歸途,收集廢紙雜物視為珍寶。病緻後期,終日臥床,生活不能自理,不別親疏,大小便失禁,發言含糊,口齒不清,雜言無章,終至完全癡呆。
(4) 全身癥狀 病變早期,病人常出現頭暈頭痛,失眠多夢,腰膝酸軟,手足發麻,耳鳴耳聾;漸至反應遲鈍,動作遲緩,喃喃自語,答非所問。在軀體方面,常表現為老態竜鐘,發白齒落,皮膚乾燥,色素增生,甚或可見偏癱、癲癇,或共濟失調,震顫等,神經係統癥狀可能存在,也可能缺失。 |
|
瀋伯伯今年50多歲,最近發現自己的記性越來越差了,去醫院做了個頭顱CT,醫生說有腦萎縮。瀋伯伯有點不解,自己還沒到七老八十的年紀,怎麽就腦萎縮了呢?腦萎縮在中老年人群中非常多見,程度有輕重的不同,據專傢介紹,腦萎縮是一種因腦組織細胞減少而引起腦神經功能失調的疾病,有起病隱匿、進行性加重的特點,初期多見頭暈耳鳴、健忘失眠、情緒急躁等癥狀;中期記憶力明顯減退、反應遲鈍、神情淡漠等;後期會出現智能明顯衰退,腦組織形態改變,甚至癡呆等。
血管性疾病是腦萎縮的元兇
腦萎縮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的區別。生理性腦萎縮是隨着年齡的增長,機體功能衰退,腦細胞功能逐步退化而引起的。病理性腦萎縮是由多種原因引起腦組織體積縮小的一種衰退性疾病,多由血管性疾病(如腦動脈硬化、腦梗塞、腦出血、高血壓病、冠心病等)、退行性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等)、內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甲亢、維生素缺乏等)、中毒(如金屬中毒、煤氣中毒、酒精中毒等)、感染(如腦炎等)、腦外傷等引起腦實質破壞和神經細胞的萎縮、變形、消失。杜主任指出,其中最常見的致病因素是血管性疾病導致腦 各種原因引起的腦血管、心血管以及周圍血管性疾病,都會影響到全身的血液循環,從而導致腦動脈硬化、缺血,甚至梗塞等,使腦組織因缺乏必需的營養而受損,以致於出現腦功能減退甚至腦萎縮。 |
|
很多人認為,腦萎縮是衰老的必然趨勢,無法預防、無法治愈,其實不然,杜主任說,早發現、早治療,積極地采取正確的措施,把一些危險因素控製在萌芽狀態,預防還是有一定效果的,最起碼可以延緩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積極防治血管性疾病:預防腦萎縮,應該積極防治某些全身性疾病,尤其是影響血管健康的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動脈硬化等,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這樣才能延緩和控製病情的發展。輕則調整生活方式,改善營養結構,糾正不良生活習慣;重則藥物加以控製,當然用藥應當循序漸進、持之以恆。
增加社會活動:用進廢退,經常讀書看報、寫寫算算,有規律地運轉大腦,不斷促進大腦神經及感官信息運動的活躍,有利於改善腦部的血液循環,推遲腦細胞的老化,延緩腦萎縮的進程。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多一分社會交往就多一分身心健康",杜主任建議中老年人應該走嚮社會,多增加外出活動機會、刺激大腦皮層不斷有新的興奮點産生,從而可以延緩衰老,減慢腦功能衰退。
清淡飲食,大便通暢:便秘是心腦血管危險事件突發的最常見誘因之一,而腦血管意外對腦組織的損傷最為直接和嚴重,因此,杜主任認為,中老年人保持大便通暢非常重要。平時可多吃蔬菜水果,清淡飲食,便秘重者可配合飲用一些腸清茶、番瀉葉等。此外,銀杏、丹參等活血、健腦的中草藥對預防腦萎縮也有一定的效果。
最後,專傢提醒正在或已經步入中老年行列的人群,平時應該定期檢查,及早發現有無腦萎縮的危險因素,早期幹預,早期預防,盡量延緩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在家庭裏預防腦萎縮應做到
①加強營養、改善營養狀況,保持膳食平衡和心理健康;
②多讀書、多看報,經常參加集體活動,適度參加鍛煉;
③增進認知活動,努力恢復以前的生活經驗和能力;
④增強病人的定嚮力,若定嚮力障礙嚴重時,應避免單獨外出;
⑤促進語言溝通,協助病人增加人際交往,如參加娛樂活動,戶外活動;
⑥妥善保管危險物品,減少室內物品的變動,保障病人安全;
⑦註意清潔衛生,維持病人皮膚的完整性。
腦萎縮屬中醫“癡呆”、“健忘”、“眩暈”、“痿證”、“震顫”等範疇。中醫認為本病雖病位在腦,但與各髒腑功能密切相關,病理機製屬本虛標實。臨床上可將腦萎縮分為五型辨治。 腎精不足,髓海空虛型:主要表現為頭暈耳鳴,神疲倦怠、腰膝酸軟,毛發焦枯,舌淡苔白,脈虛無力或沉細。治宜滋補肝腎,填精健腦。藥用熟地、山萸肉、山藥、製首烏、龜板、枸杞子、桑葚子、遠志、菖蒲、懷牛膝、鹿角膠等水煎服。失眠多夢者加棗仁、竜骨、牡蠣;偏癱加黃芪、全蟲、地竜;肢冷較甚加肉桂、附子。中成藥可選擇如:腦康寧。 氣血不足,腦髓失充型:主要表現為面色少華,倦怠流涎,失眠納少,肢體麻木,表情呆滯,喜靜惡動,短氣懶言,舌淡苔薄,脈細緩。治宜補氣養血,益智健腦。藥用人參、白术、茯苓、當歸、白芍、山藥、黃精、黃芪、竜眼肉、酸棗仁、紫河車、益智仁等水煎服。頸硬脹者加葛根;大便幹結加女貞子、草决明。中成藥可選擇如:腦康寧。
陰虛火旺,腦髓消縮型:主要表現為急躁易怒,失眠多夢,顴紅咽幹,眩暈耳鳴,兩目幹澀,皮膚乾燥,舌紅少苔,脈弦細數。治宜滋陰降火,補髓健腦。藥用黃柏、知母、生地、丹皮、元參、女貞子、枸杞子、竜骨、牡蠣、生鐵落等水煎服。震顫加龜板、鱉甲;腰膝酸軟加杜仲、山萸肉;神呆者加菖蒲、遠志。中成藥可選擇如:腦康寧。
痰濁雍盛,蒙蔽腦竅型:主要表現為頭重且暈,胸悶短氣,倦怠嗜臥,肢體麻木或沉重,舌淡苔白膩,脈滑。治宜祛痰化濁,開竅醒腦。藥用半夏、陳皮、茯苓、竹茹、枳殼、遠志、鬱金、菖蒲、膽南星等水煎服。舌質紫暗者加丹參、川芎;食少加山楂、雞內金;腹脹痞滿加萊菔子。中成藥可選擇如:腦康寧。
瘀血阻滯,腦失榮養型:主要表現為口唇紫暗,肢體麻木,善忘,口幹欲飲,語言顛倒,或久病反復加重,舌質暗紫或有瘀點瘀斑,苔薄白,脈弦細或澀。治宜活血祛瘀,通絡醒腦。藥用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紅花、丹參、遠志、菖蒲、雞血藤、柴鬍、牛膝等水煎服。小便失控加益智仁;共濟失調加黃精、全蟲;視物不清加菊花、枸杞子。中成藥可選擇如:腦康寧。
經過多年的臨床總結,所治療的病例經CT對照,治療後都有明顯的改善。 |
|
老年性腦萎縮是中老年期最常見的一種慢性進行性的疾病,它是由於一種或多種原因導致腦供血供氧不足及腦組織體積縮小和腦細胞數目日漸減少引起的記憶力減退、情緒不穩、思維能力減退、註意力不能集中、嚴重時發展為癡呆、語言障礙、終至智力喪失等為其臨床特徵。 本病多發於50歲以上的患者,病程可逾數年甚至10餘年,女性多於男性。
腦萎縮是"老年性腦萎縮",是一種老年人腦子老化的表現。關於治療和保養,應註意下列幾方面:
1、註意自身保養,如:生活有規律,註意合理飲食,適當鍛煉身體,避免吸煙、飲酒,少吃高脂肪飲食等。
2、服用抗血小板凝集劑,如:腸溶阿斯匹林,或拜阿斯匹林,或波力維,以預防腦梗塞再次發生。若有胃或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則改服潘生丁。
3、你目前有頭昏、頭暈,可應用點腦血管擴張藥,如復方通脈飲、銀杏葉片、丹參滴丸等,以改善腦血液循環。
腦萎縮食療湯
1)魚頭燉鼕菇:鰱魚頭1個,鼕菇、肥肉,調味品各適量,人參粉3剋。將魚頭切為兩半,放入蔥、薑、料酒腌2小時把肥肉片,魚頭,鼕菇同放盆中,加清水,食????適量,上籠蒸至30分鐘左右,再放入黃瓜絲,蔥花,香菜,味精薑末,香油參粉即成。可聰腦明目益智,適用於腎陰不足,髓海不充所致心悸,失眠,步態不穩,視物模糊,癡呆等。
2)豬脊髓甲魚湯:豬脊髓 200剋,甲魚1衹,調味品適量。將甲魚用沸水燙死,去甲殼,內臟,頭、爪,豬脊髓洗淨備用,將甲魚肉與蔥,薑同放鍋中,武火燒沸後,改文火煮至甲魚肉待熟時,下豬脊髓、煮沸、再下鬍椒,味精、精????、料酒等,煮熟服食。可補氣血,填腎精,強腰脊,聰腦目,對老年性癡呆,腦動脈硬化,腦萎縮等,有良好的補益食療作用。 |
|
1.自己是否患有小腦萎縮,現推薦以下簡易自我檢查方法。1.自然站立,雙腳並攏,最後閉目,檢查是否平穩。
2.在一直綫上,腳跟挨着腳尖嚮前行走,觀察動作是否平順。
3.單腳站立,然後閉目,看是否平穩。
腦萎縮註意事項
一、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二、禁食酒類、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食新鮮類食物如:活魚、蝦、鮮蛋、蔬菜、水果等,不宜食幹菜和腌製品。
三、避免做過重的體力勞動和過度緊張的腦力勞動。
四、如癱瘓在床患者應加強護理,註意衛生,定期翻身。
五、患者要有戰勝疾病信心,遵醫囑按療程、按時間堅持用藥。
六、必要時定期檢查瞭解病情發展趨嚮。
酒精性腦萎縮的流行病學
酒精中毒已是遍及全球的一種常見病,在歐美國傢,其發病率僅次於心腦血管疾病和腫瘤。目前中國尚未查到較全面的發病率統計學資料。隨着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在中國其發病率亦不斷增加,目前臨床上因酒精中毒導致神經係統損害的患者有明顯增多趨勢,酒精性腦萎縮也在其中之列。 |
|
疾病名稱:
腦萎縮
疾病編碼:
331.901
歸屬係統:
神經係統
藥療方案:
神經係統疾病的治療原則
神經係統疾病的後果,可能是迅速恢復,可能遺留後遺癥,甚至殘廢,也可能導致死亡。神經係統疾病的治療原則是對生命受到嚴重威脅的病人,以幹方百計搶救生命為先;已查明原因者,應同時進行病因治療;原因末明者,在搶救同時,應努力查明病因,以求根治。例如呼吸肌完全癱瘓,嚴重威脅生命者,應首先使用人工呼吸機維持呼吸;同時根據病史,體格檢查和有關實驗室檢查資料分析,判斷其呼吸肌癱瘓的原因。如由重癥肌無力危象引起,應立即使用適量新斯的明一類藥物,如由其它疾病引起,則應采取其它相應治療。
神經係統疾病以慢性者居多。病人出現輕重不等的神經癥狀和體徵,但尚未威脅到生命時,則以先查明病因再針對病因治療為宜。如果一時難以查明病因者,可先對癥治療,繼續追查病因。
癲癇是一個特殊情況。癲癇發作本身,特別是全身性強直陣攣性發作(大發作),對病人是有損害的(腦缺氧、跌傷等)。應盡快控製其發作,同時反復檢查,追尋其病因,使可獲根治的疾病(如某些顱內腫瘤和腦寄生蟲病)得到及時治療。
有些神經係統疾病,目前尚未找到根治方法,如脊髓空洞癥等,應加強對癥療法,減輕病人的痛苦,延長病人的生命。
有些病人所患神經係統疾病,病程遷延較長,可能因肢體癱瘓不能活動,或吞咽睏難不能進食。這類病人,可能受到並發癥如肺炎、褥瘡、營養不良,失水等的威脅。因此良好的護理非常重要。出現並發癥時應及時治療。
對殘餘癥狀和體徵,僅靠藥物不夠的,應該采取合理的康復治療,如各種物理療法,針灸療法,功能鍛煉等。
總之,治療神經係統疾病,應以搶救生命,延長生命為先。能夠設法根治的應設法根治。暫時無法根治的,應設法阻止或延緩疾病發展。有殘餘功能障礙的,應努力設法恢復其功能。有可能産生並發癥的,應努力加以防治。 |
|
- : encephalatrophy
|
|
疾病 | 醫學 | 醫療 | 內科 | 老年癡呆癥 | 腦供血不足 | 益心酮片 | 勞菲思片 | 遺傳病 | 神經係統疾病 | 中風 | 帕金森 | 偏癱 | 新藥 | 中藥部頒標準 | 腦血栓 | 腦積水 | 小兒腦癱 | 腦出血 | 小腦萎縮 | 腦病 | 老年癡呆 | 蓯蓉益智膠囊 | 神經內科 | 腦病新藥 | 失眠 | 冠心病 | 健忘 | |
|
|
大腦萎縮 | 小腦萎縮 | 治腦萎縮 | 老年腦萎縮 | 小腦萎縮癥 | 先天性腦萎縮 | 老年性腦萎縮 | 酒精性腦萎縮 | 兒童期腦萎縮 | 脊髓小腦萎縮癥 | 橄欖-橋-小腦萎縮 | 橄欖橋腦小腦萎縮 | 橄欖腦橋小腦萎縮 | 腦萎縮性高血氨癥 | 皮質延髓小腦萎縮 | 橄欖橋腦小腦萎縮癥 | 橄欖體腦橋小腦萎縮 | 橄欖體橋腦小腦萎縮 | 益智康腦丸腦萎縮丸 | 綜合徵腦萎縮性高血氨癥 | 進行性舞蹈病小腦萎縮綜合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