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江蘇 >蘇州 >蘇州市區 > 胥門
顯示地圖
目錄
《胥門 Xu Men》
詩人: 陳植 Chen Zhi

  長堤柳綫弄春柔,姑蘇臺下馬如流。
  春波溶漾緑潑油,官船撾鼓百花洲。
  旌旗{黑炎}黲城上樓,煙中雉堞高山邱,
  嗚嗚清角行人愁。
《胥門 Xu Men》
詩人: 周弼 Zhou Bi

  蘆葦蕭蕭生晚潮,伍員何地更吹簫。
  夕陽自逐寒鴉去,萬片宮花共寂寥。
復姓
  復姓。春秋吳有大夫胥門巢。見《左傳.哀公十一年》。
城門名 Gate name
  城門名。即今 江蘇省 蘇州市 城西門。 漢 袁康 《越絶書·外傳記吳地傳》:“ 胥門 外有九麯路, 闔廬 造以遊 姑胥之臺 。” 宋 朱長文 《吳郡圖經續記》捲上:“ 胥門 者, 子胥 居其旁,民以稱焉。” 明 梁辰魚 《浣紗記·顯聖》:“今聞我兵戰敗, 越 將入 吳 ,我且坐據 胥門 ,待其兵到。”
No. 5
  胥門投訴電話蘇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12-65223377
  江蘇省旅遊投訴電話:025-8341818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感謝網友攝郎旅遊小猩猩為發現新景點做出的貢獻,特此奬勵30同程幣.
  以下節選自攝郎旅遊小猩猩博客<<蘇州胥門風光>>
  蘇州民諺:“金閶門,銀胥門”,由此可見胥門在蘇州據有數一數二的位置。
  胥門作為蘇州城一顆燦璀的明珠,首先體現在風光上。蘇城四方,胥門獨秀。城之郊,東、南、北三隅,或平疇無垠、或湖蕩粼粼,物産固豐,惜風光平常。唯其西鄰,林壑優美,山色誘人,勝跡比比,發人遐想。登胥門城上,但見遠近山丘參差羅列。內圈是:虎阜、獅子,偏北蹲踞;橫山屏展在前;楞伽(上方)逶迤於南。外圍則:陽山、金山、天平、天池、靈岩、穹窿、玄墓、七子……諸山無不盡收眼底。姑蘇七塔,城外者三,亦皆於此;點飾嵐光,益增其秀。其景也:晨霧迷蒙,晚霞絢爛,各具佳妙;往遊也:早春梅紅,深秋楓丹,四時鹹絶。順治初,胥門城樓上顧嗣立所書之匾額曰:“姑胥擁翠”,是為切中一方地理景觀、獨攬山色的精闢題銘。遠在東周,闔閭、夫差眼光獨具,即營西郊諸山:築姑蘇臺、建館娃宮,是為其犖犖大者,介胄隨護,嬪娥簇擁,發於胥門,經“九麯路”,幸臨忘返。迨至宋元,為延接、禮待國外專使、往來顯宦,共覽秀色,就近構姑蘇館於百花洲頭,峙姑蘇臺於胥門之上。飛閣重樓,雕梁畫棟,“雄冠三吳”;碧眼黃須,紅袍玉帶,流連忘返。及乎盛清之世,康、乾南巡,近水遠山更有精裝細飾。近傍“民不能忘坊”與“萬壽亭碑”隔城河相映;遠處“禦道”鋪砌整齊,“行宮”藻飾輝煌。清末民初,民生凋敝之際,蘇城馬車、燈船猶集於胥門之外以待遊客。而今太平盛世,緑化大地,西郊諸山又屬重點旅遊城市的旅遊之區,更加郁郁葱葱。真是這邊風景獨好!認為胥門因姑胥山而得名,又有一說是伍子胥死後懸頭於城看越兵進城處。目前保留的老胥門結構完整,其年代可能是張士誠所修築。兩邊城墻現存40米,高4.65米,整個拱圈長7.6米,內寬3.3米,東西嚮,中間有閘門。城樓高7.2米,城門正面嚮東,上有細磚砌壁,壁面刻靈芝、如意、方勝、八卦、太平綫,比較古樸,胥門的水門在宋代被封閉,稱之為姑蘇臺,宋平江圖上有註錄。現存的古胥門,是蘇州市除水陸盤門之外僅存的古城門。城高7.2米,胥門門洞由三道磚砌拱券組成,洞高4.14米,最寬處3.25米,深11.45米。門洞兩翼殘存的城墻約65米,門磚面刻有靈芝、如意、八卦組成的花邊,甚為古樸。1982年10月,古胥門及兩側城墻被核定為第二批蘇州市38處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2001年,接官廳和百花洲地段全部拆遷,闢為臨江的百花洲公園。今年蘇州規劃展示館、伍子胥紀念園的動工,加上城河邊興建的清水碼頭,以古胥門為中心的又一條水上旅遊古城風貌帶已呼之欲出。蘇州國旅籌劃的水上巴士綫和大型觀光船已建成使用,現闢古胥門站點。
  古萬年橋始建於唐代,古橋身寬約10米,長約100米,全由紫石砌就,橋身光滑平整,橋面兩側的石欄桿上雕鑿着100餘衹石獅子,小獅子雖有百衹之多,卻形神各異、栩栩如生,見過的人無不疑為天工神斧之作。
  
  
  萬年橋美,美在詩詞點綴,美在它透着寧靜,帶着歲月之痕。車輪在橋上飛馳,輕舟在橋下犁浪,登臨萬年橋,身下,橋洞幽邃,河水款款,水波蕩漾間橋影欲飛;身後,臨河而建的黛瓦粉墻鱗次櫛比,散發着“緑水悠悠繞人傢”的清雅韻味。在衆多的文學作品中,我們不時能發現萬年橋的蹤影,遠的如《浮生六記》,“相輓登舟,返棹至萬年橋下”,古人以優美的文筆為我們描述了“陽烏猶未落山”時,萬年橋“霞映橋紅,煙籠柳暗,銀瞻欲上,漁火滿江”的迷人景色。看過梁羽生先生《萍蹤俠影》的人也大都記得,張丹楓去西洞庭山主峰縹緲峰覓寶可也是“在蘇州萬年橋下放舟入湖”的。大運河與胥門城墻之間,過去是棚戶區,現在是接官廳公園。
  環古城緑化帶就是一條碩大的翡翠項鏈,接官廳公園是項鏈上一顆碧緑的明珠。
  接官廳適宜下午來,下午的陽光盡情地在這裏流灑,流灑在一種悠遠的意境裏。背景是古城墻,墻體上有長長的條石,有短短的石磚,有的幹脆就是亂石混砌販,時而層次分明,時而雜亂無章,時而枯藤遍挂,時而裸露無遺,就像有時條理清晰、有時混沌不清的歷史。
  對面是運河。此時的運河大約不如數百年前在此迎接欽差大臣那麽熱鬧,但也總有突突機聲隱隱傳來,船卻見不到幾衹。一條小船搖櫓而去,搖櫓人似乎很好奇,忽而東瞧,忽而西望,尋章摘句似的,十分悠閑自在。
No. 6
  胥門位於蘇州城西萬年橋南。胥門作東西嚮,為春秋吳國建造都城時所闢古門之一,以遙對姑胥山(即姑蘇山)得名。胥門《蘇州府志》雲:“胥門,西門也,在閶門南,一曰姑胥門。”現存城門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重建,明清重修。蘇州古城門皆水陸並列,惟胥門為防太湖洪水進城,宋元以後就無水門。陸門原有至正十六年張士誠增建的甕城,已於民國時期拆去。現存門洞由三道磚砌拱券組成,第二道與第一、三道垂直相交砌築,結構與盤門陸門內門相同。伍子胥塑像拱門高4.65米,寬3.3米,縱深11.45米。東嚮(城內)尚存橫額,“胥門”二字已毀。門洞左、右殘存垣長約65米,殘高7.2米,磚石尚較完整。西嚮(城外)磚石保存甚少。胥門與盤門同為蘇州幸存的古代城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