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鬍頽子科(elaeagnaceae)
鬍頽子屬(elaeagnus)
鬍頽子 別名半春子、甜棒槌、雀兒酥、羊奶子,學名e.pungens,原産中國。
鬍頽子為大型常緑灌木,株高可達4m,側枝稠密並嚮外圍擴展,枝條上有刺,小枝褐色,上面被有很厚的銀白色鱗片。葉橢圓形至長橢圓形,長5—10cm,互生,先端漸尖,基部圓形,邊緣呈波浪狀扭麯。幼葉表面有鱗斑,以後變得平滑並出現光澤,背面也有銀白色的鱗斑,以後變成淡緑色。
鬍頽子的花着生在葉腋間,每腋着生1—3朵,花期9—11月,來年5月份果實成熟,果熟後呈紅色,形美色豔。
抗寒力比較強,在華北南部可露地越鼕,能忍耐零下8℃左右的絶對低溫,生長適溫為24—34℃,耐高溫酷暑。在原産地雖生長在山坡上的疏林下面及陰濕山𠔌中,但不怕陽光曝曬,也具有較強的耐陰力。對土壤要求不嚴,在中性、酸性和石灰質土壤上均能生長,耐幹旱和瘠薄,不耐水澇。播種和扦插法繁殖。
不論地栽還是盆栽,都應帶有完好的土坨。2—3年翻盆換土一次,盛夏到來之前追施3—4次液肥,盆土應間幹間濕。為了使它們大量結果,秋季應繼續追肥,鼕季可放在居室內繼續觀賞。還可用來製作樹樁盆景。盆栽主要是供廳堂和室內陳設,用普通培養土上盆,可常年在室內陳設或放在室外的疏蔭下養護。
喜光,耐半蔭,喜溫暖氣候,稍耐寒。對土壤適應性強,耐幹旱貧瘠,耐水濕,耐????鹼,抗空氣污染。
鬍頽子又名雀兒酥、羊奶子。屬鬍頽子科常緑灌木。長江以南各省均有分佈。果熟時味甜可食。根、葉、果實均供藥用。
性味酸、澀、平,無毒。
成分果實含有糖類,脂肪,鞣質,有機酸及維生素b、c。
功用主治肺虛喘咳,脾虛泄瀉。
[老年慢性支氣管炎]
鬍頽子葉,培燥研細末,每服1.5~3剋,糖水調服,一日2次。
[腹瀉、不思飲食]
鬍頽子果15剋,水煎服,一日2次。
[支氣管哮喘]
鬍頽子葉12剋,蘇子9剋,白果7粒,水煎,一日分2次溫服。
[無名腫毒、未破潰者]
鬍頽子根90~150剋,煎濃汁,塗洗患部,一日3~5次。
【別名】牛奶子根、半春子、半含春、石滾子、四棗、柿模、羊奶奶、甜棒錘
【來源】鬍頽子科鬍頽子屬植物鬍頽子elaeagnus pungens thunb.以根、葉及果實入藥。夏季采葉,四季采根,立夏果實成熟時采果。分別曬幹。
【性味歸經】
根:苦、平。
葉:微苦,平。
果:甘、酸,平。
【功能主治】
根:祛風利濕,行瘀止血。用於傳染性肝炎,小兒疳積,風濕關節痛,咯血,吐血,便血,崩漏,白帶,跌打損傷。
葉:止咳平喘。用於支氣管炎,咳嗽,哮喘。
果:消食止痢。用於腸炎,痢疾,食欲不振。
【用法用量】根1~2兩,葉、果3~5錢。
【備註】(1)同屬植物藤鬍頽子elaeagnus glabra thunb.功效類似。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
【中文名】鬍頽子(《本草經集註》)
【類 別】葉類
【異名】盧都子(《中藏經》),雀兒酥(《雷公炮炙論》),王婆奶(《履巉岩本草》),蒲頽子、半含春(《綱目》),半春子、甜棒捶(《植物名實圖考》),牛奶子、石滾子(《草木便方》),羊母奶子(亨利氏《中國植物名錄》),糖罐頭(邁爾氏《中國植物名錄》),羊奶奶(《貴州民間方藥集》),鹹匏頭(《福建民間草藥》),柿蒲、燈蒲(《泉州本草》),土萸肉、補陰丹、瓶匏、田蒲(《閩東本草》)。野荸薺、野枇杷、漿米草、野水葡萄、大麥奶、白萹蓄、甜果兒、麥欖(《浙江民間常用草藥》),雞卵子、清明子(《江西草藥》),斑楂、幹茄、大麥前果、大葉巴樁子(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潘桑果,麥果果、野棗子(《上海常用中草藥》),蒲慄子(蘇醫《中草藥手册》)。
【來源】為鬍頽子科植物鬍頽子的果實。
【植物形態】鬍頽子
常緑灌木,高達4米,通常具刺。枝開展,小枝褐色。葉厚革質,橢圓至長圓形,長4~10釐米,寬2~5釐米,先端尖或鈍,基部圓形,邊緣通常波狀,上面初有鱗片,後即脫落。下面初具銀白色鱗片,後漸變褐色鱗片;葉柄長6~12毫米,褐色。花1~3朵或4朵簇生,銀白色,下垂,長約1釐米,有香氣;花被筒圓筒形或漏鬥形,筒部在子房上部突狹細,先端4裂;雄蕊4;子房上位,花柱無毛,柱頭不裂。果實橢圓形,長約1.5釐米,被銹色鱗片,成熟時棕紅色。花期10~11月。果熟期翌年5月。
分佈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陝西等地。
本植物的根(鬍頽子根)、葉(鬍頽子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化學成分】花含揮發油。
【性味】酸濕,平。
①《中藏經》:"酸澀。"
②馬碗《食經》:"味甘。"
③《綱目》:"酸,平,無毒。"
【功用主治】治瀉痢,消渴,喘咳。
①馬琬《食經》:"補益五髒。"
②《草木便方》:"除煩熱,消渴。"
③《現代實用中藥》:"收斂,止瀉,治痢疾。"
④《福建民間草藥》:"止血,療痢。"
⑤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收斂止瀉,止咳平喘。治消化不良,疝氣,喘咳,血崩,骨髓炎,痔瘡,腰部扭傷。"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 |
|
鬍頽子科灌木植物鬍頽子的果實。又稱雀兒酥、王婆奶、蒲頽子、半春子、甜棒棰、牛奶子、羊奶奶。我國華東和四川、貴州、陝西、湖北等地均有分佈。春末、夏初采收成熟果實。洗淨鮮用,或曬幹用。
[性能]味甘、酸,性平。能生津止渴,收斂止瀉,斂肺止咳。
[參考]含糖類、脂肪、有機酸、鞣質、草酸????、有機酸、維生素B、C等成分。所含有機酸經濃縮後內服,對腸內細菌有抑製作用。
[用途]用於胃陰不足,口渴舌幹;久瀉久痢,大腸不固;肺虛喘咳。
[用法]生食,煎湯,或熬膏服。
[附方]
1,山楂鬍頽子湯:山楂10g,鮮鬍頽子15g。加水煎服。
本方取山楂消食,鬍頽子收斂止瀉。二者又均對腸道致病菌有一定抑製作用。用於飲食積滯,消化不良,少食腹瀉,或腸炎、痢疾之輕癥。
2,鬍頽子湯:鮮鬍頽子30g,鬍頽葉15g。加水煎濃湯服。
方中二物均能斂肺止咳,鬍頽葉作用尤強;鬍頽子兼能生津潤肺。同用可達潤燥斂肺止咳之功。用於陰虛肺燥,久咳氣喘。 |
|
鬍頽子介紹
鬍頽子 (Elaeagnus pungens)
科屬:
鬍頽子科
別名:
羊奶子、蒲頽子、半春子
形態特徵:
為常緑灌木,枝開展,常有刺,小枝褐色。葉橢圓形至矩圓形,邊緣波關。花銀白色,具芳香,1-3朵腋生。果實熟後紅色。
分佈與習性:
主要分佈在中國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喜光、馬耐陰。對土壤要求不嚴,在濕潤、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長良好。具有一定的耐寒和耐旱能力。
繁殖與栽培:
繁殖以播種為主,也可扦插和嫁接。移植宜在3月進行,小苗應帶宿土,大苗應帶土球。
應用:
鬍頽子枝條交錯,葉背銀色,花芳香,紅果下垂,甚是可愛。宜配花叢或林緣,還可作為緑籬種植 |
|
鬍頽子科 | 秋鬍頽子 | 鬍頽子屬 | 鬍頽子根 | 鬍頽子葉 | 蔓鬍頽子 | 小鬍頽子 | 鬍頽子球 | 鬍頽子鹼 | 攀援鬍頽子 | 薄葉鬍頽子 | 越南鬍頽子 | 管花鬍頽子 | 緑葉鬍頽子 | 文山鬍頽子 | 少果鬍頽子 | 捲柱鬍頽子 | 毛柱鬍頽子 | 大葉鬍頽子 | 巴東鬍頽子 | 長柄鬍頽子 | 長裂鬍頽子 | 羅香鬍頽子 | 潞西鬍頽子 | 大花鬍頽子 | 阿裏鬍頽子 | 白花鬍頽子 | 角花鬍頽子 | 密花鬍頽子 | 金心鬍頽子 | 紅果鬍頽子 | 佘山鬍頽子 | 蔓鬍頽子葉 | 蔓鬍頽子根 | 福建鬍頽子 | 長葉鬍頽子 | 花葉鬍頽子 | 短柱鬍頽子 | 鐘花鬍頽子 | 臺灣鬍頽子 | 紅枝鬍頽子 | 鬍頽子葉柯 | 木裏鬍頽子 | 宜昌鬍頽子 | 四川鬍頽子 | 勐海鬍頽子 | 樟葉鬍頽子 | 星毛鬍頽子 | 卵葉鬍頽子 | 柳州鬍頽子 | 香港鬍頽子 | 麯柱鬍頽子 | 蘭坪鬍頽子 | 銀果鬍頽子 | 鬍頽子屬植物 | 披針葉鬍頽子 | 福建鬍頽子葉 | 鬍頽子釘毛蚜 | 鬍頽子藻斑病 | 銅色葉鬍頽子 | 倒卵葉鬍頽子 | 鬍頽子褐膏藥病 | 鬍頽子灰膏藥病 | 鬍頽子白紋羽病 | 大披針葉鬍頽子 | 鬍頽子灰黑膏藥病 | 鬍頽子琥珀膏藥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