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 > 鬍笳
目錄
鬍笳
作者: leidewen
  Tags: 蔡琰董祀陸判對她前世的評價用三個詞概括了油嘴滑舌,不學無術,好吃懶做孟婆說,我很疼愛你於是,對她的自作聰明視而不見現在,她恨跟與前世相關的一切但如果再來一次,她要吃兩顆孟婆藥。
No. 2
  我國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種樂器,類似笛子。
No. 3
  我國古代北方民族的管樂器,傳說由 漢 張騫 從 西域 傳入, 漢 魏 鼓吹樂中常用之。 漢 蔡琰 《悲憤詩》之二:“鬍笳動兮邊馬鳴,孤雁歸兮聲嚶嚶。” 唐 岑參 《鬍笳歌送顔真卿使赴河隴》:“君不聞鬍笳聲最悲,紫髯緑眼鬍人吹。” 宋 張孝祥 《浣溪沙·坐上十八客》詞:“同是 瀛洲 册府仙,衹今聊結社中蓮,鬍笳按拍酒如川。” 元 關漢卿 《五侯宴》第三折:“韻悠悠鬍笳慢品,阿來來口打番言。”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記辛亥敗兵事》:“未數裏,聞鬍笳聲遠作。”
樂器
  鬍笳
  Hú jiā
  蒙古族邊棱氣鳴樂器。民間又稱潮爾、冒頓潮爾。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伊犁哈薩剋自治州阿勒泰地區。
傳說
  相傳,西晉末年時有個愛國將領劉琨,善吹鬍笳。公元307年,劉琨出任並州刺史,進駐晉陽城。有一次,數萬匈奴兵將晉陽嚴嚴圍住。劉琨見勢不妙,如與敵軍硬拼,必然兵敗城破,於是一面嚴密防守,一面修書請求援軍。過了七天援軍還未到,城內糧草不濟、兵士恐慌萬狀。劉琨登上城樓,腑眺城外敵營,冥思苦想對策。忽然他想起了當年項羽的八千兵馬被“四面楚歌”唱敗的故事,於是下令會吹捲葉鬍笳的軍士全部到帳下報到,很快組成了一個鬍笳樂隊,朝着敵營那邊吹起了《鬍笳五弄》。他們吹得既哀傷、又凄婉,匈奴兵聽了軍心騷動。半夜時分,再次吹起這支樂麯,匈奴兵懷念家乡,皆泣淚而回。
發展史
  秦漢時期,我們的祖先就發明了原始的鬍笳,它是將蘆葦葉捲成雙簧片形狀或圓椎管形狀,首端壓扁為簧片,簧、管混成一體的吹奏樂器(圖左一)。《太平御覽》(捲五八一)載:“笳者,鬍人捲蘆葉吹之以作樂也,故謂曰鬍笳。”《樂府詩集》中亦有:“捲蘆為吹笳。”東晉傅玄《笳賦·序》中則有:“葭葉為聲”之句。“笳”字在漢代為“葭”字。《說文》載:“葭,葦之未秀者”,“葦,大葭也。”晉代郭璞說:葭、蘆、葦三字指的是同一種植物。原始的鬍笳,曾用於戰爭之中。西漢之時已廣泛流行於塞北和西域一帶。
  隨着社會的發展,歷史上又出現了多種形製的鬍笳。首先由蘆葉的管身改為蘆葦桿的管身,外形與維吾爾族雙簧單管氣鳴樂器巴拉曼(又稱皮皮)相似,將蘆管上端壓扁後呈雙簧形,管身與簧片仍為一體,所不同的是管身上沒有開按音孔。嗣後,出現了簧片與管身份開的鬍笳,仍然都使用蘆葦管製作,簧片用壞了可隨時更換,而無須更換管身。
  漢代有兩種鬍笳。一種是管身和簧分開、蘆葦製(也有木製管身)、管上開有三孔的鬍笳(圖142左四),流行於廣阔的蒙古民族地區。另一種是張騫通西域後傳入的木製管身、三孔、蘆為簧的鬍笳,流行於廣大的中原漢族地區,這種鬍笳南北朝以後,逐漸被七孔篳篥所替代。
  到了唐代,盛行以羊骨或羊角為管、管身無孔的哀笳,管身比鬍笳較短(圖142右三)。這種哀笳用於鹵簿鼓吹樂,流行於塞北及河西走廊一帶,一直流傳到宋代以後。關於哀笳,唐代許多文人留下了不朽的詩句。王維曾在涼州作過節度使,他在《雙黃鵠歌送別》中寫道:“悲笳嘹淚垂舞衣,賓欲散兮復相依。”杜牧在《邊上聞笳三首》中有:“何處吹笳薄暮天,寒垣高鳥沒狼煙。”
  清代,宮廷提倡“四方樂”,曾從新疆阿勒泰地區抽調蒙古烏梁海部到科爾沁草原,組成蒙古喀喇沁王府樂隊,這就是清朝宮廷的“蒙古笳吹部”。使用的鬍笳,《皇朝禮器圖式》載其形製為:“木管三孔,兩端加角,末翹而上,口哆(張口)。”(圖右二),《清史稿》中也有:鬍笳木管,三孔,長二尺四寸的記載。這種鬍笳,管身下部開有三個等距圓形按音孔,並模仿哀笳形製兩端置角,形如細而長的喇叭,管口上端施角,改雙簧為邊棱吹奏,管口下端接有嚮上彎麯的角製喇叭口,用以擴大音量。它一直在內蒙古各地王府樂隊中使用。最後取消了兩端的羊角,成為今日的鬍笳
構造
  木製三孔鬍笳,流傳於蒙古族民間,深受普通牧民的喜愛。1985年,有關學者在新疆阿勒泰地區罕達嗄圖蒙古族自治鄉發現了這種鬍笳,將其定名為“阿勒泰鬍笳”。管身木製,管長58.5釐米、管徑1.8釐米,下部開有三個圓形按音孔,上端管口不設簧片。
  演奏時,管身竪置,雙手持管,兩手食指、中指分別按放三個音孔。上端管口貼近下唇,吹氣發音。可發出十二度的五聲音階。多運用喉音吹奏,常用喉音與管音結合同時發出聲音,或用喉音引出管音。發音柔和、渾厚,音色圓潤、深沉。演奏技巧獨特,擅長吹奏蒙古族長調樂麯。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或樂隊伴奏,是富有濃郁民族色彩的吹奏樂器。
鬍笳十八拍
  歌麯簡介:
  漢末大亂,連年烽火,蔡文姬(蔡琰,字文姬,蔡邕之女)在逃難中被匈奴所擄,流落塞外,後來與左賢王結成夫妻,生了兩個兒女。在塞外她度過了十二個春秋,但她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鄉。曹丕平定了中原,與匈奴修好,派使邪路用重金贖回文姬,於是她寫下了著名長詩《鬍笳十八拍》,餘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琴麯中有《大鬍笳》、《小鬍笳》、《鬍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麯調雖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邪路思念故鄉而又不忍骨肉分離的極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樂委婉悲傷,撕裂肝腸。
  《鬍笳十八拍》相傳是蔡琰所作,但未得到可靠考證。
作傢
  性 別: 男
  出生年月: 1942
  民 族: 漢族
  四川成都人。中共黨員。1960年畢業於西南財經大學經濟係。歷任成都音樂舞劇院創作員,《青年作傢》月刊詩歌編輯組長,《走嚮世界》副總編輯,四川省文聯創作研究室主任,副編審。中國作傢協會四川分會第三屆理事及第四、五屆主席團委員。1958年開始發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
  著有詩集《油海浪花》、《油海飄香》、《淌淚的琴弦》、《緑水紅帆》、《昨天的悲歌》(合作)、《彩色的情緒》、《夢裏夢外3000行》,詩歌《傘》、《望江樓》,主編《詩人的愛情詩》、《中國石油詩選》、《藏族服飾奇觀》、《世紀輝煌——第四屆中國藝術節》等。
  詩歌《長徵隊的水壺》1981年四川省優秀作品奬,敘事詩《竹之魂》獲全國第一屆攝影小說電視大奬賽第二名,組詩《黑色的海》、《彩色的情緒》分別獲四川省第二、三屆優秀作品奬及成都市金芙蓉第一、二屆優秀文學奬。
演員鬍笳
  人物簡介
  雲南電視臺原電視部主任、導演。1932年出生,1949年6月參軍,擔任舞蹈演員。轉業後曾被選派到北京電影學院學習攝影業務一年,1960年又派往上海電視臺實習一年。雲南電視臺一開始籌建,便被調入雲南臺。先後當過電視新聞攝影記者,轉播過文藝、體育節目,組織過電視臺節目播出。生前,在四年時間裏,導演過《深情》、《浪花》、《蘇潔》、《一千八》、《一路歡笑》、《水喲,純潔的水》等獲奬電視劇。其中《深情》1980年全國優秀電視劇“飛天奬”三等奬,《不喲,純潔的水》獲第四屆全國優秀電視劇“飛天奬”短劇二等奬,《一千八》、《蘇潔》也受到電視屆和觀衆的好評。(詳細資料)
  作為演員,曾經拍攝過的電影:
  王寶釧 (1959) .... 代戰公主
  七劍下天山 (1959) .... 冒浣蓮
  白發魔女傳-三集 (1959) .... 鐵珊瑚
  通心樹 (1959) .... 許韻華
  白發魔女傳-下集 (1959) .... 鐵珊湖
  戰地笳聲海棠紅 (1958) .... 芙蓉公主
  射雕英雄傳 (1958) .... 韓小瑩
  橫刀奪愛 (1958) .... 施月影
  化身兄弟 (1957) .... 鄧淑嫻
  血染相思𠔌 (1957) .... 蘇蓮娜
  天涯歌女 (1950) .... 小梅
  千古女兒千古恨 (1950) .... 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