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竜 > 勝王竜
目錄
No. 1
  中文名稱( chinese)→ 勝王竜
  其它中文名稱( chinese[other])→ ...
  拉丁文學名( name)→ rajasaurus
  發音( pronounced)→
  含義( meaning)→ raja:人名,[拉賈],raja 王者之意 , raja yoga 即稱之為勝王瑜珈。narmadensis:納爾默達河[narmada]
  目( order )→ saurischia 蜥臀目
  亞目( suborder)→ theropoda 獸腳亞目
  類( infraorder)→ ceratosauria 角鼻竜類
  neoceratosauria 新角鼻竜類
  abelisauria 阿貝力竜類
  科( family )→ abelisauridae 阿貝力竜科
  亞科( subfamily )→ carnotaurinae 食肉牛竜亞科
  屬( genus)→ rajasaurus 勝王竜
  模式種( type species)→ r.narmadensis 納巴達勝王竜
  其它種( other species)→ ...
  錯誤歸屬種( misassigned species)→ ...
  時代( period)→ 白堊紀晚期
  分佈( found in)→ 馬達加斯加島 / 埃及 / 印度
  發現地層( stratum)→ ...
  食性( diet)→ 肉食
  典型體長( length)→ majungatholus atopus:7-9-米
  推測體重( mass)→ 不詳
  發現者( discoverer)→ bonaparte ?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majungatholus atopus sues 和 taquet
  簡介(brief introduction)
  [a]“它生活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頭上長角,身長8至10米,身體沉重而健壯,前肢短小,用後肢行走”。它被命名為“納巴達勝王竜”,發現這種恐竜骨骼化石的美國和印度古生物學家經過近兩年的研究和分析,近日興奮地宣佈,納巴達勝王竜是人類已知恐竜傢族的“新成員”。
  1983年,印度古生物學家在納爾默達河地區發現了一些恐竜的骨骼化石。由於研究條件所限,這些珍貴的化石一直被堆放在辦公室裏,無人問津。2001年,美國古生物學家開始對這些雜亂、零散的骨骼化石進行整理和研究。
  在對恐竜頭骨進行復員後,研究人員判定這是一隻獸腳亞目食肉恐竜。這種恐竜前肢短小,而作為主要行走工具的後肢則粗壯有力,它們大多生活在恐竜滅絶前的白堊紀,靠捕食大型食草恐竜為生,此後發現的納巴達勝王竜糞便化石也進一步證實了這一點。然而,接下來的發現讓研究人員們興奮不已。
  儘管納巴達勝王竜與大多數食肉恐竜一樣,頭上長有一個角,但它的角卻顯得格外矮小和渾圓。古生物學家們意識到,他們很可能發現了一種“新的”恐竜,事實上越來越多解剖學上的細節證實了科學家們的猜想。經過長時間的修復和取證工作,證明納巴達勝王竜頭骨模型不同於以往發現的任何一種恐竜。
  “納巴達勝王竜的發現簡直不可思議,它生活在恐竜幾近滅絶的時期,這不僅為恐竜如何滅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綫索,而且為大陸漂移學說的研究帶來了一縷曙光。”古生物學家說,對納巴達勝王竜化石發現地沉積物的研究表明,那裏發生過5億年來地球上最大規模之一的火山活動,研究人員還認為,納巴達勝王竜與非洲島國馬達加斯加、澳大利亞和南美洲發現的某些恐竜種類之間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科學家希望這一發現能夠在解釋各大洲如何分離,特別是印度大陸如何從非洲板塊分離並“撞入”亞洲板塊方面幫上忙。
英文解釋
  1. lat.:  Rajasaurus
包含詞
納巴達勝王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