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 膽囊息肉樣病變
目錄
No. 1
  【概述】
  膽囊息肉樣病變(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是泛指膽囊壁嚮腔內呈息肉狀生長的所有非結石性病變總稱。在我國,隨着b超技術的廣泛普及,膽囊息肉樣病變檢出率越來越高,其臨床、病理特點和手術時機選擇得到廣泛的研究。如膽囊息肉大於1釐米時,最好先行手術治療,以杜絶癌癥的發生。
  【診斷】
  膽囊息肉樣病變又稱膽囊隆起樣病變,該病臨床癥狀無特異性,大部分患者為查體時所發現。主要癥狀為中上腹部隱痛(46.9%)。發病年齡30~50歲者占57.8%,以中青年為主。主要依靠b超檢查診斷膽囊息肉。但常難以定性,臨床對其良惡性的鑒別診斷亦較睏難。目前主要診斷手段是超聲檢查,對<5mm者的檢出率可達90%以上,診斷的靈敏度和準確率均較高。如發現多發高強回聲,且有漂浮感和慧尾徵者提示為膽固醇息肉,位於膽囊底部的小隆起,病變中有小圓形囊泡影和散在回聲光點提示腺肌瘤病,而根據病變回聲性質、蒂的有無和粗細,病變處的粘膜改變,對區分良惡性疾病有一定價值。但b超檢查對本病的診斷、定性及鑒別診斷又有一定局限性和假陰性率。如當病變小且位於膽囊頸部時,或伴有膽囊結石時易造成漏診,且對定性和鑒別亦有一定睏難。
  腫瘤分類法
  膽囊息肉又稱膽囊隆起樣病變或膽囊腫瘤,從膽囊腫瘤的意義上分析膽囊息肉,又可分為真性腫瘤和假性腫瘤兩種。所謂真性腫瘤,指膽囊本身的腺體、肌層增生引起的膽囊息肉,這是一種膽囊的真正意義上的腫瘤,此類膽囊息肉特點見下表。所謂假性腫瘤,是指由於肝膽清理功能失調、紊亂引起膽固醇積聚、結晶,膽囊慢性炎癥引起炎性增生,膽囊、膽汁異常改變引起的其它增生性病變,此類膽囊息肉的特點見下表:
  膽囊息肉之真性腫瘤 膽囊息肉之假性腫瘤
  病史 一般無慢性膽囊炎病史 多有慢性膽囊炎病史
  傢族史、遺傳史 無 無
  發現過程 一般為體檢發現 體檢發現或不舒服時檢查發現
  b超檢查特點 單發、中強回聲光團、不移動、體積較大(一般超過1cm)、多發於膽囊頸部、外形圓或類圓 多發、強回聲光團、不移動、體積較小(一般小於1cm)、多發於膽囊底部、外形不規則
  癥狀 一般無癥狀 部分有右肩後背痛、右上腹脹痛等膽囊炎癥狀
  體徵 murphysis syndrom(-) 有時murphysis syndrom(+)
  並發癥 一般無並發癥 有時出現脂肪肝、胰腺炎等並發癥
  癌變係數 較高 較低
  【治療措施】
  膽囊息肉病變臨床並不少見,手術是根治的方法,但並非所有膽囊息都需手術治療。因其病變類型不同,大小不一,疾病轉歸亦不盡相同,因此其手術適應癥各傢掌握也不一致。
  手術時機選擇:膽囊息肉樣病變術前有時難以定性。根據膽囊息肉樣病變惡變可能性的高危因素我們提出下列手術指徵:
  (1)單發病變,大於10mm,蒂粗大者,尤其是位於膽囊頸部,年齡大於50歲。(2)多發病變,伴有膽囊結石,有癥狀,年齡大於50歲。(3)單發病變,小於10mm,無癥狀,年齡小於50歲,允許觀察、隨訪;病變增大或形態有變化則應手術治療。(4)多普勒彩超檢查病變有豐富血供提示為惡性新生物。(5)cea(腫瘤標記物),測值明顯升高且除外其它胃腸道腫瘤者。(6)膽囊息肉樣病變,有明顯癥狀且反復發作者。(7)對直徑小於5mm無癥狀病人應間隔3到5個月隨訪檢查。一旦病變增大或癥狀明顯亦須行手術治療。
  近幾年,非手術和中藥治療膽囊息肉病已引起醫療界的廣泛重視,各種偏方、配方、驗方等在消炎、利膽,控製膽囊炎、膽囊息肉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針對膽囊息肉的專科用藥也取得了很大成就,隨着中醫中藥研究的深入,非手術治療膽囊息肉的治愈率,也在迅速提高。
  【臨床表現】
  大多數膽囊息肉的癥狀與慢性膽囊炎相似,主要表現為右上腹輕度不適,伴有結石時可出現膽絞痛,但也有相當數量的患者並無癥狀,衹是在做健康體檢時纔被發現。一般認為,膽囊息肉是膽囊癌的誘發因素,近些年來國內外也有許多關於膽囊息肉癌變的報道,尤其在伴有結石時,癌變機率會明顯提高。
  膽囊息肉在臨床上可分三個時期即:活躍增長期、相對穩定期、吸收消散期在治療中,一般都要經過“活躍增長期-相對穩定期-吸收消散期”的過程,各個時期的特點如下:
  活躍增長期 相對穩定期 吸收消散期
  膽囊息肉體積 不斷增大 不變化 逐漸減小
  膽囊息肉數量 不斷增多 不變化 逐漸減少
  膽囊息肉臨床特點
  特點一:發病率逐漸增高
  隨着人類飲食結構多樣化和飲食節律非常化及環境污染的加劇,膽囊息肉的發病率逐漸增高,如:高膽固醇飲食、長期酗酒、過多進食刺激性飲食、飲食規律紊亂如:早餐不吃好或不吃早餐、晚餐過盛、過多等不良飲食習慣、農藥過多、食品添加劑泛濫、電離輻射充斥空間等都和膽囊息肉的形成有直接和間接的關係,從而孕育了膽囊息肉的第一個特點--發病率逐漸增高。
  特點二:隱蔽攻擊性強
  膽囊息肉多無癥狀,85%以上的患者都是在例行體檢中發現。在檢查上,3-4mm以下的息肉在ct和核磁共振中難以發現或常常漏診。
  無癥狀型膽囊息肉給人們造成的假象是不痛不癢、身無百病、無須治療,而當癥狀並發或性質改變時,往往給造成意想不到的痛苦和無可輓回的傷害,典型患者常常有這樣的感覺:幡然醒悟、為時已晚。
  隨着影像學的發展,膽囊息肉病的發現率逐漸增高,而非專科醫院的醫生對此病認識不清或不認識,或不重視,從而造成了膽囊息肉在診斷和認知上的盲點和診斷治療的真空帶,形成了膽囊息肉寬闊的隱藏空間。
  上述三點孕育了膽囊息肉的隱蔽攻擊性特點。
  特點三:癌變率高
  膽囊息肉的致命殺傷力在於突發癌變。從80-90年代,因形成的膽囊息肉的性質不同,癌變率逐漸增高。而在癌變中或癌變後,許多膽囊息肉患者沒有不適的感覺,不知不覺發展,不知不覺癌變,這也是膽囊息肉最可怕的特點。
  【預防】
  禁酒及含酒精類飲料
  酒精在體內主要通過肝髒分解、解毒,所以,酒精可直接損傷肝功能,引起肝膽功能失調,使膽汁的分泌、排出過程紊亂,從而刺激膽囊形成新的息肉及/或使原來的息肉增長、變大,增加膽囊息肉的癌變係數。
  飲食要規律、早餐要吃好
  規律飲食、吃好早餐對膽囊息肉患者極其重要。人體內肝髒主管分泌膽汁,分泌的膽汁存儲入膽囊內,而膽汁的功能主要是消化油性食物。如果不吃早餐,則晚上分泌的膽汁利用不上,存留於膽囊內,膽汁在膽囊內滯留時間過長,即可刺激膽囊形成膽囊息肉或使原來的息肉增大、增多,所以早餐最好吃些含植物油的食品。
  低膽固醇飲食
  膽固醇攝入過多,可加重肝膽的代謝、清理負擔,並引起多餘的膽固醇在膽囊壁結晶、積聚和沉澱,從而形成息肉,所以,膽囊息肉患者應降低膽固醇攝入量,尤其是晚上,應避免進食高膽固醇類食品如:雞蛋(尤其是蛋黃)、肥肉、海鮮、無鱗魚類、動物內臟等食品。
  其它飲食註意事項
  1、宜多食各種新鮮水果、蔬菜,進低脂肪、低膽固醇食品如:香菇、木耳、芹菜、豆芽、海帶、藕、魚肉、兔肉、雞肉、鮮豆類等。
  2、宜多食幹豆類及其製品。
  3、宜選用植物油,不用動物油。
  4、少吃辣椒、生蒜等刺激性食物或辛辣食品
  5、宜用煮、蒸、燴、炒、拌、氽、燉的烹調方法,不用油煎、炸、烤、熏的烹調方法。
  6、山楂10剋,杭菊花10剋,决明子15剋,煎湯代茶飲或飲用緑茶。
  7、平時喝水時,捏少許山楂、沙棘、銀杏、絞股藍草放入水杯中當茶飲用。
  膽囊息肉樣病變的特徵
  膽囊息肉樣病變(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是泛指膽囊壁嚮腔內呈息肉狀生長的所有非結石性病變總稱。在我國,隨着b超技術的廣泛普及,膽囊息肉樣病變檢出率越來越高,其臨床、病理特點和手術時機選擇得到廣泛的研究。
  膽囊息肉樣病變簡稱膽囊息肉,是指突入膽囊腔壁的投入性腫塊,生長在膽囊內壁上,並嚮膽囊內突出的異常贅生物。由於此類患者往往無癥狀或癥狀輕微,主要靠影像帶診斷,以b超為首選。(膽囊息肉樣病變的特徵)
  手術治療
  膽囊息肉樣病變的手術亦有兩種方法。對於非癌前期病變,如膽囊膽固醇息肉、腺肌增生、炎性息肉等在很難定性的情況下,可采用腹腔膽囊鏡切除術(lc),此種手術創傷小、痛苦輕、恢復快等優點,同時具有診斷及治療的雙重功能,是目前較為良好的治療手段。
  但是lc未能解决無瘤技術問題。因此對於癌前期病變及早期膽囊癌不適用,特別對於後者,不能進行癌腫的根治。僅用於癌腫的診斷,若lc後切片證實為腫瘤,需要進行開腹切除病竈,並清掃淋巴結。從本組資料中總結出,對於膽囊息肉樣病變者,術前明確診斷可以減少患者手術帶來的痛苦和經濟負擔。
  本組非腫瘤性病變為66.7%,這一比例的患者絶大多數不需要開腹手術。另外,即使行lc手術,術中也應該對切除的膽囊行常規剖開檢查,術中行冰凍切片檢查,以免漏診,給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二次開腹常規手術。
疾病概述
  膽囊息肉樣病變(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是泛指膽囊壁嚮腔內呈息肉狀生長的所有非結石性病變總稱。在我國,隨着B超技術的廣泛普及,膽囊息肉樣病變檢出率越來越高,其臨床、病理特點和手術時機選擇得到廣泛的研究。如膽囊息肉大於1釐米時,最好先行手術治療,以杜絶癌癥的發生。
臨床表現
  大多數膽囊息肉的癥狀與慢性膽囊炎相似,主要表現為右上腹輕度不適,伴有結石時可出現膽絞痛,但也有相當數量的患者並無癥狀,衹是在做健康體檢時纔被發現。一般認為,膽囊息肉是膽囊癌的誘發因素,近些年來國內外也有許多關於膽囊息肉癌變的報道,尤其在伴有結石時,癌變機率會明顯提高。
  膽囊息肉在臨床上可分三個時期即:活躍增長期、相對穩定期、吸收消散期在治療中,一般都要經過“活躍增長期-相對穩定期-吸收消散期”的過程,各個時期的特點如下:
  活躍增長期
  相對穩定期
  吸收消散期
  膽囊息肉體積
  不斷增大
  不變化
  逐漸減小
  膽囊息肉數量
  不斷增多
  不變化
  逐漸減少
  膽囊息肉臨床特點
  特點一:發病率逐漸增高
  隨着人類飲食結構多樣化和飲食節律非常化及環境污染的加劇,膽囊息肉的發病率逐漸增高,如:高膽固醇飲食、長期酗酒、過多進食刺激性飲食、飲食規律紊亂如:早餐不吃好或不吃早餐、晚餐過盛、過多等不良飲食習慣、農藥過多、食品添加劑泛濫、電離輻射充斥空間等都和膽囊息肉的形成有直接和間接的關係,從而孕育了膽囊息肉的第一個特點--發病率逐漸增高。
  特點二:隱蔽攻擊性強
  膽囊息肉多無癥狀,85%以上的患者都是在例行體檢中發現。在檢查上,3-4mm以下的息肉在CT和核磁共振中難以發現或常常漏診。
  無癥狀型膽囊息肉給人們造成的假象是不痛不癢、身無百病、無須治療,而當癥狀並發或性質改變時,往往給造成意想不到的痛苦和無可輓回的傷害,典型患者常常有這樣的感覺:幡然醒悟、為時已晚。
  隨着影像學的發展,膽囊息肉病的發現率逐漸增高,而非專科醫院的醫生對此病認識不清或不認識,或不重視,從而造成了膽囊息肉在診斷和認知上的盲點和診斷治療的真空帶,形成了膽囊息肉寬闊的隱藏空間。
  上述三點孕育了膽囊息肉的隱蔽攻擊性特點。
  特點三:癌變率高
  膽囊息肉的致命殺傷力在於突發癌變。從80-90年代,因形成的膽囊息肉的性質不同,癌變率逐漸增高。而在癌變中或癌變後,許多膽囊息肉患者沒有不適的感覺,不知不覺發展,不知不覺癌變,這也是膽囊息肉最可怕的特點。
臨床診斷
  膽囊息肉樣病變又稱膽囊隆起樣病變,該病臨床癥狀無特異性,大部分患者為查體時所發現。主要癥狀為中上腹部隱痛(46.9%)。發病年齡30~50歲者占57.8%,以中青年為主。主要依靠B超檢查診斷膽囊息肉。但常難以定性,臨床對其良惡性的鑒別診斷亦較睏難。目前主要診斷手段是超聲檢查,對<5mm者的檢出率可達90%以上,診斷的靈敏度和準確率均較高。如發現多發高強回聲,且有漂浮感和慧尾徵者提示為膽固醇息肉,位於膽囊底部的小隆起,病變中有小圓形囊泡影和散在回聲光點提示腺肌瘤病,而根據病變回聲性質、蒂的有無和粗細,病變處的粘膜改變,對區分良惡性疾病有一定價值。但B超檢查對本病的診斷、定性及鑒別診斷又有一定局限性和假陰性率。如當病變小且位於膽囊頸部時,或伴有膽囊結石時易造成漏診,且對定性和鑒別亦有一定睏難。
  腫瘤分類法
  膽囊息肉又稱膽囊隆起樣病變或膽囊腫瘤,從膽囊腫瘤的意義上分析膽囊息肉,又可分為真性腫瘤和假性腫瘤兩種。所謂真性腫瘤,指膽囊本身的腺體、肌層增生引起的膽囊息肉,這是一種膽囊的真正意義上的腫瘤,此類膽囊息肉特點見下表。所謂假性腫瘤,是指由於肝膽清理功能失調、紊亂引起膽固醇積聚、結晶,膽囊慢性炎癥引起炎性增生,膽囊、膽汁異常改變引起的其它增生性病變,此類膽囊息肉的特點見下表:
  膽囊息肉之真性腫瘤
  膽囊息肉之假性腫瘤
  病史
  一般無慢性膽囊炎病史
  多有慢性膽囊炎病史
  傢族遺傳史
  無
  無
  發現過程
  一般為體檢發現
  體檢發現或不舒服時檢查發現
  B超檢
  查特點
  單發、中強回聲光團、不移動、體積較大(一般超過1cm)、多發於膽囊頸部、外形圓或類圓
  多發、強回聲光團、不移動、體積較小(一般小於1cm)、多發於膽囊底部、外形不規則
   癥狀
  一般無癥狀
  部分有右肩後背痛、右上腹脹痛等膽囊炎癥狀
  體徵
  Murphysis Syndrom(-)
  有時Murphysis Syndrom(+)
  並發癥
  一般無並發癥
  有時出現脂肪肝、胰腺炎等並發癥
  癌變係數
  較高
  較低
治療措施
  膽囊息肉病變臨床並不少見,手術是根治的方法,但並非所有膽囊息都需手術治療。因其病變類型不同,大小不一,疾病轉歸亦不盡相同,因此其手術適應癥各傢掌握也不一致。
  手術時機選擇:膽囊息肉樣病變術前有時難以定性。根據膽囊息肉樣病變惡變可能性的高危因素我們提出下列手術指徵:
  (1)單發病變,大於10mm,蒂粗大者,尤其是位於膽囊頸部,年齡大於50歲。(2)多發病變,伴有膽囊結石,有癥狀,年齡大於50歲。(3)單發病變,小於10mm,無癥狀,年齡小於50歲,允許觀察、隨訪;病變增大或形態有變化則應手術治療。(4)多普勒彩超檢查病變有豐富血供提示為惡性新生物。(5)CEA(腫瘤標記物),測值明顯升高且除外其它胃腸道腫瘤者。(6)膽囊息肉樣病變,有明顯癥狀且反復發作者。(7)對直徑小於5mm無癥狀病人應間隔3到5個月隨訪檢查。一旦病變增大或癥狀明顯亦須行手術治療。
  近幾年,非手術和中藥治療膽囊息肉病已引起醫療界的廣泛重視,各種偏方、配方、驗方等在消炎、利膽,控製膽囊炎、膽囊息肉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針對膽囊息肉的專科用藥也取得了很大成就,隨着中醫中藥研究的深入,非手術治療膽囊息肉的治愈率,也在迅速提高。
疾病預防
  禁酒及含酒精類飲料
  酒精在體內主要通過肝髒分解、解毒,所以,酒精可直接損傷肝功能,引起肝膽功能失調,使膽汁的分泌、排出過程紊亂,從而刺激膽囊形成新的息肉及/或使原來的息肉增長、變大,增加膽囊息肉的癌變係數。
  飲食要規律、早餐要吃好
  規律飲食、吃好早餐對膽囊息肉患者極其重要。人體內肝髒主管分泌膽汁,分泌的膽汁存儲入膽囊內,而膽汁的功能主要是消化油性食物。如果不吃早餐,則晚上分泌的膽汁利用不上,存留於膽囊內,膽汁在膽囊內滯留時間過長,即可刺激膽囊形成膽囊息肉或使原來的息肉增大、增多,所以早餐最好吃些含植物油的食品。
  低膽固醇飲食
  膽固醇攝入過多,可加重肝膽的代謝、清理負擔,並引起多餘的膽固醇在膽囊壁結晶、積聚和沉澱,從而形成息肉,所以,膽囊息肉患者應降低膽固醇攝入量,尤其是晚上,應避免進食高膽固醇類食品如:雞蛋(尤其是蛋黃)、肥肉、海鮮、無鱗魚類、動物內臟等食品。
  其它飲食註意事項
  1、宜多食各種新鮮水果、蔬菜,進低脂肪、低膽固醇食品如:香菇、木耳、芹菜、豆芽、海帶、藕、魚肉、兔肉、雞肉、鮮豆類等。
  2、宜多食幹豆類及其製品。
  3、宜選用植物油,不用動物油。
  4、少吃辣椒、生蒜等刺激性食物或辛辣食品
  5、宜用煮、蒸、燴、炒、拌、氽、燉的烹調方法,不用油煎、炸、烤、熏的烹調方法。
  6、山楂10剋,杭菊花10剋,决明子15剋,煎湯代茶飲或飲用緑茶。
  7、平時喝水時,捏少許山楂、沙棘、銀杏、絞股藍草放入水杯中當茶飲用。
病變特徵
  膽囊息肉樣病變(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是泛指膽囊壁嚮腔內呈息肉狀生長的所有非結石性病變總稱。在我國,隨着B超技術的廣泛普及,膽囊息肉樣病變檢出率越來越高,其臨床、病理特點和手術時機選擇得到廣泛的研究。
  膽囊息肉樣病變簡稱膽囊息肉,是指突入膽囊腔壁的投入性腫塊,生長在膽囊內壁上,並嚮膽囊內突出的異常贅生物。由於此類患者往往無癥狀或癥狀輕微,主要靠影像帶診斷,以B超為首選。(膽囊息肉樣病變的特徵)
  手術治療
  膽囊息肉樣病變的手術亦有兩種方法。對於非癌前期病變,如膽囊膽固醇息肉、腺肌增生、炎性息肉等在很難定性的情況下,可采用腹腔膽囊鏡切除術(LC),此種手術創傷小、痛苦輕、恢復快等優點,同時具有診斷及治療的雙重功能,是目前較為良好的治療手段。 
  但是LC未能解决無瘤技術問題。因此對於癌前期病變及早期膽囊癌不適用,特別對於後者,不能進行癌腫的根治。僅用於癌腫的診斷,若LC後切片證實為腫瘤,需要進行開腹切除病竈,並清掃淋巴結。從本組資料中總結出,對於膽囊息肉樣病變者,術前明確診斷可以減少患者手術帶來的痛苦和經濟負擔。
  本組非腫瘤性病變為66.7%,這一比例的患者絶大多數不需要開腹手術。另外,即使行LC手術,術中也應該對切除的膽囊行常規剖開檢查,術中行冰凍切片檢查,以免漏診,給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二次開腹常規手術。
診斷鑒別
  膽囊息肉樣病變又稱膽囊隆起樣病變,該病臨床癥狀無特異性,大部分患者為查體時所發現。主要癥狀為中上腹部隱痛(46.9%)。發病年齡30~50歲者占57.8%,以中青年為主。主要依靠B超檢查診斷膽囊息肉。但常難以定性,臨床對其良惡性的鑒別診斷亦較睏難。目前主要診斷手段是超聲檢查,對<5mm者的檢出率可達90%以上,診斷的靈敏度和準確率均較高。如發現多發高強回聲,且有漂浮感和慧尾徵者提示為膽固醇息肉,位於膽囊底部的小隆起,病變中有小圓形囊泡影和散在回聲光點提示腺肌瘤病,而根據病變回聲性質、蒂的有無和粗細,病變處的粘膜改變,對區分良惡性疾病有一定價值。但B超檢查對本病的診斷、定性及鑒別診斷又有一定局限性和假陰性率。如當病變小且位於膽囊頸部時,或伴有膽囊結石時易造成漏診,且對定性和鑒別亦有一定睏難。
  腫瘤分類法
  膽囊息肉又稱膽囊隆起樣病變或膽囊腫瘤,從膽囊腫瘤的意義上分析膽囊息肉,又可分為真性腫瘤和假性腫瘤兩種。所謂真性腫瘤,指膽囊本身的腺體、肌層增生引起的膽囊息肉,這是一種膽囊的真正意義上的腫瘤,此類膽囊息肉特點見下表。所謂假性腫瘤,是指由於肝膽清理功能失調、紊亂引起膽固醇積聚、結晶,膽囊慢性炎癥引起炎性增生,膽囊、膽汁異常改變引起的其它增生性病變。
  膽囊息肉樣病變的飲食療法:
  (1)急性發作膽絞痛時應予禁食,可由靜脈補充營養。
  (2)慢性或急性發作緩解後,可食清淡流質飲食或低脂、低膽固醇、高碳水化合物飲食。每日脂肪攝入量應限製在45剋以內,主要限製動物性脂肪,可補充適量植物油(具有利膽作用)
  (3)選擇魚、瘦肉、奶類、豆製品等含優質蛋白質且膽固醇含量相對不太高的食物,控製動物肝、腎、腦或魚於等食品攝入。
  (4)保證新鮮蔬菜、水果的供給。緑葉蔬菜,可提供必要的維生素和適量纖維素,更應保證。酸奶、山植、糙米等食物也對病人有利。
  (5)減少動物性脂肪攝入,如肥肉及動物油脂,適量增加玉米油、葵花子油、花生油、豆油等植物油攝入比例。
  (6)忌食辣椒、咖喱、芥菜等具有強烈刺激性的食物,忌酒及咖啡、濃茶。
  膽囊息肉樣病變的處理
  膽囊息肉樣病變(polypoid lesions of the gallbadder,PLG)是膽囊壁嚮腔內呈息肉樣突起的一類病變,亦稱膽囊隆起樣病變。本病一般無癥狀,少數患者表現為慢性右上腹痛、上腹飽脹等消化不良癥狀;部分PLG患者合併膽囊炎、膽石癥,可表現為反復發作性膽絞痛、發熱等癥狀。腹部檢查多無陽性體徵。其診斷有賴於B型超聲或CT等影像學診斷。
  高分辨力實時超聲顯像儀對PLG診斷率可達83.3%~93.5%,能檢出直徑2mm的病變,對小於5mm病 變的檢出率為其它影像方法所不及。PLG超聲聲像圖表現為膽囊壁嚮腔內小結節狀或乳頭狀隆 起,呈等回聲或強回聲,後方無聲影,不隨體位改變而移動。超聲檢測能確定PLG數目、位置和大小, 但難以確定病變性質。超聲診斷PLG的特異性達94.8%,但可因以下情況出現假陽性:膽囊皺折、 膽沙、粘稠膽汁團、脫落的壞死組織及凝血塊。上述病變可通過改變體位加以鑒別。若病變較小,且 位於膽囊頸部,或因合併結石而忽視了PLG的診斷,則出現假陰性。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PLG內有無血 流信號及血流情況,有助病變的定性診斷。
  口服膽囊造影對PLG的檢出率僅為13.5%~18.2%;由於PLG病變較小,故難以顯示。CT對PLG診斷 率為75%~82%,且價格較貴,僅作為超聲的補充診斷手段。超聲內窺鏡由於不受腸道氣體及肥胖等因 素影響,能清晰顯示膽囊壁三層結構,可提高膽囊癌早期檢出率,並可確定腫瘤浸潤深度,但對膽囊 底部病變檢出率低,且目前臨床尚不能普及應用。
  處理原則和方法
  膽囊息肉樣病變分為非腫瘤性和腫瘤性兩大類。非腫瘤性約占PLG的80%以上,其中以膽固醇性息 肉最常見,其次為炎性息肉、腺瘤樣息肉和腺肌增生等。腫瘤性息肉以腺瘤多見,其次為膽囊癌、 血管瘤、平滑肌瘤、脂肪瘤、血管肉瘤、平滑肌肉瘤和淋巴瘤等。PLG治療關鍵在於識別腫瘤性和癌 前病變,如確係這類病變,則應及時手術切除.對於非腫瘤性病變一般無特殊治療,允許臨床隨訪觀察。
  根據超聲檢查所見,結合臨床及術後病理結果分析,腫瘤性PLG的高危因素為:(1)單發; (2)病變直徑大於1.0cm;(3)位於膽囊頸部;(4)基底寬或蒂粗大;(5)合併膽囊結石者;(6) 年齡大於50歲。對PLG合併結石者可手術切除;具有其它高危因素者應予密切超聲隨訪。如PLG具有以 下指徵者可行手術探查:(1)病變直徑大於1.0cm,尤其頸部單發,彩色多普勒超聲顯示有豐富血流; (2)病變直徑大於1.0cm,蒂粗大,位於膽囊頸部;(3)病變不論大小,伴有明顯臨床癥狀或與結石 並存者;(4)短期內病變增長較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