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通过书面或口头提问的方式,考查知识或技能。 考查,考核。《东观汉记·吴良传》:“ 萧何 举 韩信 ,设坛即拜,不復攷试。” 对人的知识才能进行考查测验。《汉书·宣帝纪》:“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其言,考试 功能。”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杂记》:“敕诸州学士及白丁,有明经及秀才、俊士,明於理体,为乡曲所称者,委本县考试 。” 指考查知识才能等的一种方式。《镜花缘》第六五回:“其实此番考试 ,原无须迴避,这是卿等过於谨慎之处。”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她考试 的成绩很好,心里很高兴。” 指主持考试 。《镜花缘》第六五回:“将来能彀托赖伯母福气,再遇才女部试,诸位伯伯同姪女父亲都不派入考试 ,那就好了。” 通过书面、口头提问或实际操作等方式,考查参试者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活动。即:“除了题目,任何东西都不能看地做功课”。
考试 ,是一种严格的知识水平鉴定方法。为了保证结果的公平,考场必须要求有很强的纪律约束,并且专门设有主考、监考等监督考试 过程。绝对禁止任何舞弊行为。
要求考试 者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指定的方式解答精心选定的题目或按主测单位的要求完成一定的实际操作的任务,并由主考者评定其结果,从而为主测单位提供考试 者某方面的知识或技能状况的信息。 考试 的方法有笔试、口试、面试和操作考试 等,可根据不同的测试目标和测试内容选择合适的方式。 考试 有两种目的:一是检测考试 者对某方面知识或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检验考试 者是否已经具备获得某种资格的基本能力。从这两种目的看,考试 可以分为效果考试 和资格考试 。
1.效果考试
无论从主考者的角度看,还是从学习者的角度看,效果考试 都仅仅是检验学习者目前的学习水平,以便更好地制定随后的教学或学习方略。
在效果考试 中,学习者一定要坦诚地展示自己的知识水平。靠一些小技巧可能会提高自己的测试成绩,但这种提高无疑会掩盖自己的真实水平,从而阻碍了教学者对学习者以及学习者对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的清楚认识。
随堂考试 是效果考试 的典型形式,此外,每学期的期中考试 、没有竞争压力的升级考试 、随时随地的自测等都是效果考试 。
学习者一定要记住,参加效果考试 仅仅是为了认识自己!
2.资格考试
自学考试 、中考和高考是典型的资格考试 ,此外,分析师、律师资格考试 、注册会计师考试 、托福考试 、GRE等都是资格考试 。
资格考试 的核心目的是,给予考试 者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以获得某个更高层次的学习或工作台的资格。严格地讲,资格考试 也是效果考试 ,因为资格考试 的设计假设就是,只有拥有更高学习效果的学习者才能获得这一资格。但在某种程度上,会学习不会考试 的学习者往往要败给不会学习会考试 的学习者,因为前者就是不能在考场上淋漓尽致地发挥出自己的学习水平。
资格考试 常常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命运,这就决定学习者在资格考试 时会转化为考试 者——在资格考试 这一高度浓缩的时间段,一个人会不会学习已经不再是关键,会不会考试 才是核心。
资格考试 好比结束语,此前一直进行的学习似乎到这里便戛然而止。效果考试 则好比一座座小桥,它只是为了更好地联系起桥前和桥后的学习。
对待这两类考试 需有明显的不同态度,简略地说,就是:在效果考试 中,“学习者”依然是“学习者”;在资格考试 中,“学习者”则变成为“考试 者”。 如何有效的准备考试 ,可分成:考试 前、考试 中、考试 后三个部分做说明。
一、考试 前:心理的建设是很重要的,俗话说的好,有计划不会忙,有信心不会慌,有预算不会愁,因此,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每星期的日志表中,排固定的时间准备功课及收看电视,会是较轻松的学习。其次考试 前有三R法则,第一是REPEAT重复,根据研究显示,若一门功课你第一次花费一小时,第二次做则可能只花40分钟,第三次或许只有花费20分钟。第二是RECORD,就是运用一些记忆的方法,例如利用五根手指头来联想五大河川,第一条是长江,第二条是黄河等做类似的联想,用新方法来记忆。第三是最重要的RECOGNITION重新再用自己认知的话,尝试把它写下来,这样对答题也会有帮助。第三在考试 前也应注意的:要模拟练习,想像老师可能出的题目,从考古题中,或从自我评量的题目中,从关键的词汇里尝试来自我解答,相信在不断的练习,你可以知道那些部分需要再加强。
二、在考试 中:拿到考卷,(1)先深呼吸,不要慌。(2)要看清楚题意及答题的型式。甚至可模拟作答将大纲先写出来,进一步嚐试再用工笔字把它写清楚,因为有时候我们看到有些同学写成一团乱,老师看不懂,进一步来讲,即在作答后,要检查是否漏答?尤其答题时最好条列分明,尽可能避免自己自作主张,根据题型好好做答。
三、在考试 后:尤其每一堂考试 后不要马上急着去对答案,让自己心很慌,或许整天考完试后再做检讨,相信每一次的检讨,都是我们这一项准备的开始。此外,也可跟同学分享讨论,并且请教面授老师,相信可以学到更多的答题技巧。尤其是考卷如有机会发下来,或许和同学讨论之后,了解别人如何做答,也能得到高分,
此外,有榔梅道秘制之利考试 光明符,是为安然应对考试 ,提升考试 成绩,顺利通过考试 的一个独特的方法。此符调用文昌帝君、三官大帝、玄武大帝等仙君进行加持佑助,护卫身边,相感相随,令考试 者头脑聪明,思维敏捷,考试 顺利,金榜题名。适用学生中考、高考,国家机关或公司企业的录用、升迁、晋级考试 等各种重要考试 。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 是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唐朝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都举行。明清两代文科只设进士一科,考八股文。武科考骑射、举重等武艺。武则天时设立武举,即是武状元.
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 ,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的资格。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 (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汞士(又称中式进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 是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 ,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
明代的科举考试 ,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乡试由布政使司主持,会试由礼部主持。凡考中进士的,统统被任命为官员。一般来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考选为庶吉士,也都是翰林院官,其他或授给事、御史、主事,或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未考中的举人,只授小京官或外地教职。
考取童生(秀才)要经过县试、院试和府试三级进行。县试在2月进行,要求有4名村庄里的人和1名秀才保举方可考试 。院试则要求有4名村庄里的人和2名秀才保举。府试考取的就叫生员(秀才)。乡试考中的第一名叫做解元。会试第一名叫做会元。殿试第一名叫做状元。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 。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 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 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 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 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 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 ,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 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 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 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 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 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 ,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 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 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 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宋朝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 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 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 ,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 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 ,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 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 ,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 。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誉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誉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仅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发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 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宋代科举在考试 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 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 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 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明朝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元代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 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称作郡学或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 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 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 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 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 ,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 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 。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 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 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 ,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 ,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 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 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 制度本身引向绝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清代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 的仍以汉人为最多。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kaoshi
考试
examination
学校检查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一般包括期中考试 、学期考试 、学年考试 和毕业考试 。考试 的方式有口试、笔试和操作考试 。口试,可较深入确切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质量。笔试,便于教师较准确地评价和比较学生的成绩。笔试分闭卷考试 、开卷考试 ,闭卷考试 多用于检查基本知识或记忆性的题目;开卷考试 则多用于创造性、综合性的题目。操作考试 则用于检查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中国教育史上,考试 曾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两汉、魏晋南北朝的选士,虽以选举为主,但也有考试 。隋唐以后的科举则以考试 为主。自隋唐至清末,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达 1300年之久,不论是两汉、 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还是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对封建社会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影响都是很大的。取士的标准无形中成为学校的培养目标;考试 的内容便成为学校的教育内容。由于当时的考试 只注重帖经墨义,考一些与实际生活相脱离的记问之学,使得翰苑清才,“而竟有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康有为:《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从而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并使学生只重记诵而不求义理,善于文辞而缺乏实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中国在考试 方面也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如在考试 形式上,不但有笔试,还有口试、答辩式的策问等,并注意到它们各自的利弊而设法相互弥补。另外,还注意到用考试 推动学校教学内容的扩充,推动教育的发展。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出于政治和经济的需要,力图把考试 作为促进有效利用人才的一种工具。因此,各国在考试 制度、内容和方法上都不断有所改革。如举行共同学力考试 ,采用智力测验,运用电子技术于考试 等。
当代中国,学校的考试 ,一般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考试 的安排、方式的选择和内容的设计,要有利于促进学习和改进教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选拔,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考试 前,教师要预先研究教学大纲的要求,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 帮助学生进行复习;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复习方法,端正他们对待考试 的态度。考试 时,一般要求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考核,要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发展情况。考核学生的知识, 着重在检查学科的基本原理、 概念和规律性知识的掌握;考核学生的能力,主要在于检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有些学科还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能力的考核,要把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结合起来进行。考试 后,须对考试 进行质量分析。考试 质量的反馈信息,对改进以后的考试 ,使之科学化、合理化是必不可少的。考试 质量的检验,可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来进行。定性分析是对考试 作出基本估价;定量分析主要是通过对试卷的效度、信度、难度的计算和分析来反映考试 质量。
(章婉兴)
: examination n.: exam, go in for, sit for, pass an examination, fail in an examination, head above water, test, testing of knowledge or ability by means of questions, practical exercises, etc v.: examine n. examen, épreuve 获授予 高等教育 高考 成人教育 成人高考 教育 英语 计算机 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 等级考试 心理 智力 特殊能力 文化 生活 初中 化学 药学 执业药师 学习 时间 临床助理医师 2B铅笔 研究生 硕士 考研 更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