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地觀察調查 Field observation survey |
①實地觀察調查他們到各地~水利工程。②細緻深刻地觀察進行科學研究工作,必須勤於~和思索,才能有成就。 |
|
考察水利工程 |
|
出國考察 |
|
對官吏政績的考核。 漢 荀悅 《漢紀·宣帝紀一》:“及拜刺史、郡守、輔相,輒親見問,觀其所由,退而考察其行。”《後漢書·光武帝紀上》:“所到部縣,輒見二千石、長吏、三老、官屬,下至佐史,考察黜陟,如州牧行部事。”《宋史·選舉志四》:“三省分三年考察之,高則引對,次即試用,下者還之本選。” 明 張居正 《雜著》:“蓋外官既有考課之典,又有考察之例。” |
|
觀察研究;審察。《新唐書·李石傳》:“古之聖賢,必觀書以考察往行,然後成治功。” 宋 蘇轍 《進禦集表》:“或文采煥發,足以形容淵衷;或事實明著,足以考察時政,謹已譔次成書。” 周立波 《山鄉巨變》上二:“快把剛纔講的這幾個青年,都給我列入發展對象名單裏,並且指定專人去負責考察和培養。” |
|
現常指實地觀察調查。 魯迅 《書信集·緻鬍今虛》:“學術文章要參考書,小說也須能往各處走動,考察,但現在我所處的境遇,都不能。”如:他們到各地考察水利工程。 |
|
猶考試。《宋史·選舉志三》:“凡考察,悉準在學人數,每內捨十人取五,外捨十人取六,自上而下分為三等籍,以俟上捨考定而參用之。” |
|
kǎo chá
【動】1、實地觀察調查∶他們到各地~水利工程。2、細緻深刻地觀察∶進行科學研究,必須勤於~和思索,才能有成就。
明代考核文官的方法。又名大計。包括京察、外察兩種形式。洪武四年(1371)命工部尚書朱守仁廉察山東萊州諸郡官吏;六年命御史臺御史及各道按察司察舉有司官有無過犯,奏報黜陟,此為考察之始。弘治年間考察制度臻於完備。萬歷中葉漸趨敗壞。京察,亦稱內計,考察對象為京朝官。洪武十四年定京察之法:五品以下聽本衙門正官考驗行能勤怠,五品以上及近侍、御史等則由皇帝自裁。十六年又對此製稍加裁酌,改由吏部核考。弘治十七年(1504)規定:京官考察每六年舉行一次,在巳、亥之歲。屆時,四品以上官員具疏自陳,聽皇帝裁定去留。確定去留後,而居官行為不當即有遺行者,再由科道官糾劾,謂之拾遺。被彈劾而列入拾遺的官吏,一般很難獲免。五品以下官吏則由吏部會同都察院考核後具册奏請。由於明代實行南、北兩京制度,所以京察又有南察、北察之分,以北察尤為重要。外察,亦稱外計、朝覲考察,考察對象為地方官,始於洪武十一年。洪武初,地方官每年一朝。二十九年規定三年一次,即醜、辰、未、戌年為朝覲之期。朝畢,隨以察典,方法如京察之製。京察和外察皆由吏部尚書、都察院都御史、考功司郎中主持,並密托吏科都給事中、河南道掌道御史咨訪。被察官吏分貪、酷、浮躁、不及、老、病、疲、不謹八類,稱之“八法”。處分有緻仕、降調、冠帶閑住、為民四等。洪武至萬歷初年的考察,雖有弊端,但不失為考核文官的一項較為有效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整飭吏治,穩定封建統治,如弘治六年考察被罷官的官員達一千三百餘人。萬歷以後,官僚集團內部互相攻訐,結黨營私,考察成為黨爭的工具。東林黨人居官多清廉,主持察典也較公正,而反東林者多贓私狼藉,黨同伐異,考察因之益敗。
【詞意探源】:
(1)指調查勘察;思考觀察。
《漢書·平帝紀》:“二千石選有德義者以為宗師,考察不從教令、有冤失職者。”
(2)舊時對官員政績的考核。
《晉書·杜預傳》:“設官分職,以頒爵祿;弘宣六典,以詳考察。”
《明史·職官志一》:“京官六年一察,察以巳、亥年;五品下考察,其不職者,降罰有差。” |
|
kaocha
考察
明代考核文官的方法。又名大計。包括京察、外察兩種形式。洪武四年(1371)命工部尚書朱守仁廉察山東萊州諸郡官吏;六年命御史臺御史及各道按察司察舉有司官有無過犯,奏報黜陟,此為考察之始。弘治年間考察制度臻於完備。萬歷中葉漸趨敗壞。京察,亦稱內計,考察對象為京朝官。洪武十四年定京察之法:五品以下聽本衙門正官考驗行能勤怠,五品以上及近侍、御史等則由皇帝自裁。十六年又對此製稍加裁酌,改由吏部核考。弘治十七年(1504)規定:京官考察每六年舉行一次,在巳、亥之歲。屆時,四品以上官員具疏自陳,聽皇帝裁定去留。確定去留後,而居官行為不當即有遺行者,再由科道官糾劾,謂之拾遺。被彈劾而列入拾遺的官吏,一般很難獲免。五品以下官吏則由吏部會同都察院考核後具册奏請。由於明代實行南、北兩京制度,所以京察又有南察、北察之分,以北察尤為重要。外察,亦稱外計、朝覲考察,考察對象為地方官,始於洪武十一年。洪武初,地方官每年一朝。二十九年規定三年一次,即醜、辰、未、戌年為朝覲之期。朝畢,隨以察典,方法如京察之製。京察和外察皆由吏部尚書、都察院都御史、考功司郎中主持,並密托吏科都給事中、河南道掌道御史咨訪。被察官吏分貪、酷、浮躁、不及、老、病、疲、不謹八類,稱之“八法”。處分有緻仕、降調、冠帶閑住、為民四等。洪武至萬歷初年的考察,雖有弊端,但不失為考核文官的一項較為有效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整飭吏治,穩定封建統治,如弘治六年考察被罷官的官員達一千三百餘人。萬歷以後,官僚集團內部互相攻訐,結黨營私,考察成為黨爭的工具。東林黨人居官多清廉,主持察典也較公正,而反東林者多贓私狼藉,黨同伐異,考察因之益敗。
(王天有)
|
|
- n.: examination, expedition, go [start] on an expedition, investigate, make an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inspect
- v.: inspect, study
|
|
- v. faire une enquête;
observer, examiner
|
|
科學 | 遠洋航海 | 自然科學 | 氣象 | 極地 | 中國 | 海洋 | 科技 | 部門 | 百科大全 | 飛船 | 探測器 | 德國航空 | 水污染 | 環保 | 徒步 | 樂水 | 終身學習 | 虛擬大學 | 自然教育 | 探索 | 古生物 | 發現 | 化石 | 報告 | 科研 | 更多結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