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aeda heteroptera kitagawa
屬 藜科 chenopodiaceae(英文goosefoot family )、鹼蓬屬suaeda forsk.ex.scop(英文seepweed ),又名黃蓿菜、黃須菜、皇席菜、鹼蓬草、黃莖菜、鹼蓬、鹼蓬棵等。英文名saline seepweed 。
地理分佈: 分佈於東北、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和江蘇;蘇聯遠東地區也有。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20~80釐米,緑色,晚秋變紅紫色。葉條形,半圓柱形,肉質,長1~3釐米,寬1~2毫米,先端尖或鈍,無柄。花兩性或兼有雌性,3~5朵簇生於葉腋,構成間斷穗狀花序;小苞片短於花被,膜質,白色;花被半球形,花被片基部合生,果期背部增厚,基部生三角狀或狹翅狀突起;雄蕊5,花藥卵形或矩圓形;柱頭2。胞果包於花被內,成熟時果皮開裂;種子橫生,卵形或近圓形,兩面稍壓扁,長0.8~1.5毫米,黑色,表面有光,幾無點紋。
生物學與生態學特性: 莖直立,上部多分枝細弱。
飼用價值: 生????鹼幼苗可作蔬菜;種子含油量20%以上,供食用或製皂、油漆、油墨等用油;油渣為良好飼料和肥料。
關於黃須菜,還有一段令人感動的傳說。據說,薛仁貴徵東曾路過此地,當時追兵逼迫,軍糧盡絶,兵士們饑寒交迫,形勢十分危急。幸好有黃須菜充饑,大軍纔轉危為安。後來徵東勝利,薛仁貴設宴慶功之時,不禁又記起黃須菜的功績,令人采來擺上宴席,並將其冠名為“皇席菜”。黃須菜,是遍及黃河口最大的野菜傢族,堪稱荒原之魂。它初春萌芽,盛夏枝葉扶疏覆蓋曠野。到了秋天,籽和枝葉一派血紅,猶如無邊的紅雲鋪地,瑰麗壯觀。這種野菜,耐鹼抗旱,對天對地對人一無所求,卻渾身是寶。其葉莖籽人可食用,畜可做飼料,籽還能榨油。尤其在春天,一場絲絲春雨灑過,幼嫩的黃須菜,變得青翠欲滴。這時,隨手采上幾把,回傢沸水一焯,浸入涼水撈出,切成寸段,用蒜泥佐以少許????、醋、麻油一拌,那種清脆爽口的感覺,實乃天下一絶也。(相傳唐朝大將薛仁貴徵東路經此地,追兵逼迫,軍糧盡絶,兵士饑寒交迫,無奈衹好用此菜充饑。後來勝利設宴慶功,薛仁貴憶起此菜在徵戰時期的功勞,便令人采來烹製,百官品後衆口稱贊,此後,逢宴必備黃須菜。在黃河口一帶,生活睏難時,人們也用它來充饑,後經過廚師加工改良,吃法越來越多。此菜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氨基酸,具有防癌、抗衰老、增加機體免疫力作用,深受廣大群衆喜愛。這道菜餅具有軟嫩清香、營養豐富之特點。)
據營養學專傢分析研究,黃須菜含有人體所需要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種類齊全且效價較高,其嫩葉中蛋白質的含量比白菜高30%,1千克菜餡含鬍蘿蔔素2.25毫剋,含人體需要的9種氨基酸1660-2640毫剋;每個成年人每天需要量為910毫剋,衹需500剋菜餡就可滿足需要;其中賴氨酸、色氨酸分別比白菜高6.3倍和10倍。維生素a每千克菜餡含1252.6毫剋,比菠菜高757.1個國際單位;硫胺素(vb1)每千克菜汁含量為440微剋,比菠菜高22倍,比韭菜高14.7倍,是稻穀的兩倍;核黃素(vb2)每千克穗軸含3400微剋,是稻穀的68倍,甘薯的57倍,是小麥的38倍;黃須菜全株每千克含維生素c9.22毫剋,每千克菜餡含維生素e18.7毫剋。
黃須菜的另外一大特點是礦物質含量極為豐富,其中鈣的含量為每千克6200毫剋,比食????高2.03倍,比白菜高9.5倍,比面粉高20.7倍,磷的含量為每千克425毫剋,相當於白菜的含量;黃須菜還屬高鐵營養植物,其含量為每千克250至485毫剋(一般蔬菜僅含10至50毫剋),是缺鐵性貧血病人的良好首選蔬菜之一;鎂的含量高達每千克900毫剋,是一般食品(200至1000毫剋)的20至30倍,是白菜的30至40倍;鉀的含量為3400毫剋,比青蘿蔔高1.7至1.8倍(見表2)。經分析,其中鉛和鉀、氟的含量均在安全使用範圍以內,適量進食黃須菜具有維持體內酸鹼平衡,補充礦物質防止衰老的功效,是一種天然的緑色保健食品。
臨床鑒定對多種硬化癥、風濕性關節炎、氣喘肥胖癥、糖尿病有一定療效,可抑製癌細胞生長,對人體器官機能有良好的調節,臨床上可以作為抗血栓動脈硬化和降血脂藥物。具有防癌、抗衰老、增加機體免疫力作用。
一年吃得幾口菜,保管身體無病災,是老人們的口頭禪被稱救命草。該菜包水餃,涼拌,炒,做竜須餅都非常好吃。
概述:對翅鹼蓬籽的營養成分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翅鹼蓬籽中含有較高的脂肪和蛋白質,氨基酸的含量完整而豐富,且組成合理,符合fao提出的參考模式.此外,翅鹼蓬籽中還含有豐富的礦物元素。
翅鹼蓬(黃須菜)種子內含一種叫r-亞油酸的脂肪酸,是屬於我們常說的腦黃金範疇,對人體一些器官機能有良好的調節作用,對多種硬化癥,風濕性關節炎、氣喘肥胖癥有一定療效,可抑製癌細胞生長,在臨床上可以作為抗血栓、動脈硬化和降血脂藥物。
在食不果腹的年代,????鹼地雜草曾作為救荒野菜,使黃河三角洲上的無數生靈從死亡綫上掙脫出來,而今在回歸大自然的潮流中,吃野菜(實為雜草)更是人們的一種時尚,經人們多年的實踐和科學家的研究證明,雜草確實有多方面的食用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