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 : 植物 : 中草药 : 水产 : 中医药 : 中药材 : 中药鉴定学 : 医药 > 羚羊角
目录
No. 1
  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今市售正品的原动物为赛加羚羊。
  [原动物]
  赛加羚羊 别名:高鼻羚羊。
  saiga tatarica l.--脊椎动物门vertebrata,哺乳纲mammalia,偶蹄目artiodactrla,洞角科bovidae
  陆栖兽类。体形中等。身长100~140厘米。肩高雄兽为70~83厘米,雌兽为63~74厘米。体重雄兽为37~60公斤,雌兽为29~37公斤。头大。鼻吻显然膨大,故有"高鼻羚羊"之称。鼻孔亦大,且能灵活伸缩和左右摆动,鼻上皮呈皱摺状,上有毛覆盖。额前部分较隆突。眼大。耳短,略圆。四肢细小,蹄低而长。尾短细,下垂。雌兽有乳头4对。夏毛短而密,紧贴皮肤。全身呈棕黄色或栗色。四肢外侧及尾如同身色。脸面部色较淡。背脊中央有狭长的一条,呈肉桂色。颈下方、胸腹部及四肢内侧和臀部为黄白色。冬毛粗长而厚,色较淡,为沙黄色或淡灰黄色。胸腹、四肢内侧几呈白色。唯尾下肛门和腹股沟周围无毛,整年裸露。
  雄兽具角,长于眼眶之上,向后微倾。角基部为棕黄色,上部黄白色如腊。角基部之横切面几呈圆形。角之表面约有20个轮脊,轮脊间相距约1~2厘米。角上部至尖端处光滑无轮脊。角全长约28~37厘米。雌兽无角,仅有短的突起。幼兽7个月时即开始长角。
  主要栖息于半沙漠地区。夏季大多居于空旷的荒漠草原地带,晚秋至冬季则在盐沼半荒漠地带。群栖。常喜在粘土荒漠地区,而不喜在丘陵和灌丛林中活动。白天活动,夜间休息,在天气炎热时则常在湖沼边休息。由于食物和气候条件的改变,有季节性迁移的现象。秋末初冬开始交配,幼仔第二年才成熟。吃淡水和咸水。其主要食物为禾本科、豆科等草类植物。[美食中国]
  分布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之西北部,此外在苏联亦产。
  [采制]
  全年均可捕捉,但以8~10月猎得者,锯下之角色泽最好,因此时外皮已脱落,冬季猎得者因受霜雪侵袭,角质变粗糙,发生裂隙,品质较次。
  [炮制]
  1. 羚羊角片:除去骨塞,入温水中浸渍,捞出,镑成纵向薄片,晾干即成。
  2. 羚羊角粉:除去骨塞,锉碎,研成细粉即成。
  [药材及产销]
  本品为羚羊的角。
  [名称]
  羚羊角 cornu antelopis
  [产地及销售习惯]
  产于新疆博乐、温泉、塔城、裕民等地。国内产量不大,今大部系从苏联进口,销全国各地,以上海、杭州、北京、天津、汉口等大城市销量较大。
  [化学成份]
  含角质蛋白、磷酸钙及不溶性无机盐等。其余不祥。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角呈长圆锥形,长25~40厘米。全体略呈弓形弯曲,表面光滑,但有细纵纹。通体光润如玉,白色或黄白色,透视有血丝和血斑,基部稍呈青灰色。全角有纵直细纹,除尖端部分外,生有10~20个隆起的环脊,用手握之有舒适感。角的基部圆形,有骨塞名"羚羊塞",约占全长的一半或三分之一。骨塞坚硬而重,横截面四周呈齿状而与外面的角质层密合。全角除去骨塞外均半透明,对光透视角内无骨塞部分中心有一条扁三角形的小孔,直通尖端,俗名"通天眼"(或冲天眼),
  为羚羊角的鉴别特点。质坚不易折断。气无,味淡。
  以角肉丰满、色润、有光泽、质嫩、无裂纹、显有鲜红血斑(称全活羚羊)者为佳。
  [效用]
  [性味] 咸、寒。
  [功用] 清热镇痉,平肝熄风,解毒消肿。
  [主治] 高热神昏、谵语发狂、惊痫抽搐、目赤肿痛等症。
  [用量] 1g~5g。
  [禁忌] 肝经无热者不宜。
  [附注]
  1. 商品羚羊角由于年龄不同,而有各种规格:⑴大枝羚羊角,长约15~25厘米,底部直径约3厘米;⑵小枝羚羊角,长约9~15厘米,底部直径约1~2厘米;⑶大头鬼(紫羚羊)是幼羚羊的角;⑷老劈柴(又称倒山货)为羚羊死后遗留在山中的死角,亦有大小之分。
  2. 市售羚羊角的品种甚多,其所属原动物各有不同,除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以外,据文献记载尚有藏羚(panthotops hodgsoni),斑羚(naemorhedus oral goral),西藏瞪羚(gazella subguttarosa)等几种。一般认为真正的正品羚羊角应是赛加羚羊的角。
  3. 羚羊角国内产量甚少,多靠进口,价格较昂,曾发现有用他种动物的角,形状类似者伪充,其原动物目前尚难肯定,今分述如下:
  一种类似黄羊(procapra gutturosa pallas)的角,全形颇似羚羊角,但弯曲略呈s形;表面有许多纵裂纹,生有轮脊17~20个,轮脊间距较密,且一侧较平坦,不连成环状;全体灰棕色至棕黑色,不透明,无通天眼;基部椭圆形,中具多孔的骨塞,骨塞边缘不成锯齿状而平滑。一种系用他种动物的角经加工刮削仿制而成。长短大小不一,全形颇似羚羊角,但下半部多平直,上半部向一侧弯曲(真品全体略呈弓字形弯曲)。仔细观察表面可见刀削痕迹,轮脊均极显明(长形者有轮脊15~17个,小形者仅具轮节1~2个),尖端光滑细长,无不显明的轮脊(真品有)。全体黄棕色,上端微透明,透视无"通天眼";基部圆形,骨塞外缘平滑无齿,其质坚实无孔。
No. 2
  羚羊角
  (《本经》)
  【来源】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等的角。
  【动物形态】赛加羚羊,又名:高鼻羚羊。
  体形中等.身长1~1.4米。肩高雄兽为70~83厘米,雌兽为63~74厘米。体重雄兽为37~60公斤,雌兽为29~37公斤。头大。鼻吻膨大,鼻孔亦大,且能灵活伸缩和左右摆动。额前部分较隆突。眼大。耳短。四肢细小,蹄低而长。尾细短,下垂。雌兽有乳头4对。夏毛短而密,紧贴皮肤。全身呈棕黄色或栗色,脸面部较淡,背脊中央有狭长的一条呈肉桂色;颈下方、胸腹部及四肢内侧几呈白色。雄兽具角,长于眼眶之上,向后微倾。角基部为棕黄色,上部黄白色如蜡,表面约有20个轮脊,角上部至尖端处光滑无轮脊。雌兽无角,仅有短的突起。
  主要栖于半沙漠地区。夏季大多居于空旷的荒漠地带,晚秋至冬季则在盐沼半荒漠地带。群栖。分布新疆等地。
  本动物的肉(羚羊肉)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全年均可捕捉,捕得后,将角从基部锯下。一般以8~10月猎取者色泽最好。
  【药材】完整的角呈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长25~40厘米,基部直径约3厘米,白色或黄白色。除尖端部分外,有10~20个隆起的轮脊,幼枝较少。尖部光圆,弯锥形,光润如玉,嫩枝透视有血丝或呈紫黑色,无裂纹,质老的有纵裂纹,无黑尖。角基部圆形,有骨塞,名"羚羊塞",约占全长的一半或三分之一。骨塞圆形,坚硬而重,表面有凸出的顺纹与角内面合槽,颇坚固,自横截面上视之,其接合处呈不规则的锯齿状。将骨塞除去后,角之下半段为简形,中空,有细孔直通尖上,习称"通天眼",近光可透视,为羚羊角的主要鉴别特征。质坚硬。无臭,味淡。以质嫩、色白、光润、有血丝、无裂纹者为佳。质老、色黄白、有裂纹者质次。
  产于新疆。
  【化学成分】含磷酸钙、角蛋白及不溶性无机盐等,其中角蛋白含量最多。羚羊角的角蛋白含硫只有1.2%,是角蛋白中含硫最少者之一。
  【药理作用】①对中枢的作用
  羚羊角外皮浸出液(以50%醇作成100%流浸膏,实验前蒸去乙醇)能降低小鼠朝向性运动反应,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可加速巴比妥及乙醚麻醉之开始速度,显著降低对五甲烯四氮唑、士的宁、电休克的敏感性,却不导致肌肉松弛;煎剂能降低咖啡因所致蟾蜍及小鼠的惊厥率,并增高恢复率,但对士的宁所致惊厥则无效,亦不能增强苯巴比妥钠对蟾蜍及小鼠的毒性。
  ②解热作用
  羚羊角煎剂对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引起发热的家兔有解热作用,灌胃后2小时体温开始下降,6小时后逐渐恢复。
  ③其他作用
  羚羊角外皮浸出液,能增加动物对缺氧的耐受能力,有镇痛作用。
  【毒性】按每日2克/公斤给予小鼠7天,体重增长缓慢,而饮食、排便、自由活动等方面无明显改变。毒性很低。
  【炮制】羚羊角片:除去骨塞,入水中浸渍后,捞出去筋,镑成纵向薄片,晾干。羚羊角粉:除去骨塞,锉碎,研成细粉。
  【性味】咸,寒。
  ①《本经》:"味咸,寒。"
  ②《别录》:"苦,微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甘。"
  【归经】入肝、心经。
  ①《本草蒙筌):"走肝经。"
  ②《本草经疏》:"入手太阴、少阴,足厥阴经。"
  【功用主治】平肝熄风,清热镇惊,解毒。治热病神昏痉默,谵语发狂;头痛眩晕,惊痫搐搦,目赤翳膜。
  ①《本经》:"主明目,益气起阴,去恶血注下,安心气。"
  ②《别录》:"疗伤寒时气寒热,热在肌肤,温风注毒伏在骨间,除邪气惊梦,狂越僻谬,及食噎不通。"
  ③《药性论》:"能治一切热毒风攻注,中恶毒风卒死,昏乱不识人;散产后血冲心烦闷,烧末酒服之;主小儿惊痫,治山瘴,能散恶血。"
  ④孟诜:"主中风筋挛,附骨疼痛,生摩和水涂肿上及恶疮;又卒热闷,屑作末,研和少蜜服;亦治热毒痢及血痢。"
  ⑤《食疗本草》:"伤寒热毒下血,末服之。又疗疝气。"
  ⑥《本草拾遗》:"主溪毒及惊悸,烦闷,卧不安,心胸间恶气毒,瘰疬。"
  ⑦《纲目》:"平肝舒筋,定风安魂,散血下气,辟恶解毒,治子痫痉疾。"
  ⑧《本草再新》:"定心神,止盗汗,消水肿,去瘀血,生新血,降火下气,止渴除烦。"
  【用法与用量】内服:磨汁,3~5分;煎汤,0.5~1钱;或入丸、散。
  【选方】①治伤寒时气,寒热伏热,汗、吐、下后余热不退,或心惊狂动,烦乱不宁,或谵语无伦,人情颠倒,脉仍数急,迁延不愈:羚羊角磨汁半盏,以甘草、灯芯各一钱,煎汤和服。(《方脉正宗》)
  ②治中风手颤,亸曳语涩:羚羊角(镑)一两,犀角(镑)三分,羌活(去芦头)、防风(去叉)各一两半,薏苡仁(炒)、秦艽(洗)各二两。共研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竹叶汤下,渐加至三十丸。(《圣济总录》羚羊角丸)
  ③治偏风,手足不随,四肢顽痹:羚羊角(镑)一两,独活(去芦头)二两,乌头(炮裂,去皮、脐)三分,防风(去叉)一分。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以水二盏,煎取一盏,去滓,分温二服,空腹、夜卧各一。(《圣济总录》羚羊角汤)
  ④治阳厥气逆、多怒:羚羊角、人参各三两,赤茯苓二两(去皮),远志(去心)、大黄(炒)各半两,甘草一分(炙)。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宣明论方》羚羊角汤)
  ⑤治血虚筋脉挛急,或历节掣痛:羚羊角磨汁半盏,以金银花一两五钱,煎汤一碗,和服。(《续青囊方》)
  ⑥治产后中风,身体反张如角弓:羚羊角屑三分,独活一两,当归三分(锉,微炒),防风一两(去芦头),人参半两(去芦头),赤芍药半两,细辛半两,桂心半两,麻黄一两(去根、节)。捣,粗罗为末。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羚羊角散)
  ⑦治小儿夜啼及多惊热:羚羊角屑一分,黄芩一分,犀角屑一分,甘草一分(炙微赤,锉),茯神一分,麦门冬半两(去心,焙)。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服之。(羚羊角散)
  ⑧治时气七日,心神烦热,胸膈不利,目赤,不得睡卧:羚羊角屑、黄芩、柱子仁、黄连(去须)、川升麻、枳壳(麸炒微黄,去瓤)各一两。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竹叶汤下三十丸。(羚羊角丸,⑥方以下出《圣惠方》)
  ⑨治心肺风热冲目,生胬肉:羚羊角(镑)、黄芩(去黑心)、柴胡(去苗)、升麻各三分,甘草(生锉)一两。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服。(《圣济总录》羚羊角汤)
  ⑩治眼卒生白翳膜:羚羊角屑半两.泽泻半两,甘菊花一两,葳蕤半两,菟丝子半两(酒浸三日,曝干,别捣为末)。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羚羊角散)
  ⑾治痘唐后馀毒未清,随处痛肿:羚羊角磨汁半盏,以黄耆、金银花各二两,煎汤和服。(《本草汇言》)
  【名家论述】①《纲目》:"羚羊角,入厥阴肝经。肝开窍于目,其发病也,目暗障翳,而羚羊角能平之。肝主风,在合为筋,其发病也,小儿惊痫,妇人子痫,大人中风搐搦,及经脉挛急,历节掣痛,而羚羊角能舒之。魂者肝之神也,发病则惊骇不宁,狂越僻谬,而羚角能安之。血者肝之藏也,发病则瘀滞下注,疝痛毒痢,疮肿瘰疬,产后血气,而羚角能散之。相火寄于肝胆,在气为怒,病则烦懑气逆,噎塞不通,寒热,及伤寒伏热,而羚角能降之。"
  ②《本经逢原》:"诸角皆能入肝,散血解毒,而犀角为之首推,故痘疮之血热毒盛者,为之必需。若痘疮之毒,并在气分,而正面稠密,不能起发者,又须羚羊角以分解其势,使恶血流于他处,此非犀角之所能也。"
概述
  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今市售正品的原动物为赛加羚羊。
  原动物
  赛加羚羊 别名:高鼻羚羊。
  Saiga tatarica L.--脊椎动物门Vertebrata,哺乳纲Mammalia,偶蹄目Artiodactrla,洞角科Bovidae
  陆栖兽类。体形中等。身长100~140厘米。肩高雄兽为70~83厘米,雌兽为63~74厘米。体重雄兽为37~60公斤,雌兽为29~37公斤。头大。鼻吻显然膨大,故有"高鼻羚羊"之称。鼻孔亦大,且能灵活伸缩和左右摆动,鼻上皮呈皱摺状,上有毛覆盖。额前部分较隆突。眼大。耳短,略圆。四肢细小,蹄低而长。尾短细,下垂。雌兽有乳头4对。夏毛短而密,紧贴皮肤。全身呈棕黄色或栗色。四肢外侧及尾如同身色。脸面部色较淡。背脊中央有狭长的一条,呈肉桂色。颈下方、胸腹部及四肢内侧和臀部为黄白色。冬毛粗长而厚,色较淡,为沙黄色或淡灰黄色。胸腹、四肢内侧几呈白色。唯尾下肛门和腹股沟周围无毛,整年裸露。
  雄兽具角,长于眼眶之上,向后微倾。角基部为棕黄色,上部黄白色如腊。角基部之横切面几呈圆形。角之表面约有20个轮脊,轮脊间相距约1~2厘米。角上部至尖端处光滑无轮脊。角全长约28~37厘米。雌兽无角,仅有短的突起。幼兽7个月时即开始长角。
  主要栖息于半沙漠地区。夏季大多居于空旷的荒漠草原地带,晚秋至冬季则在盐沼半荒漠地带。群栖。常喜在粘土荒漠地区,而不喜在丘陵和灌丛林中活动。白天活动,夜间休息,在天气炎热时则常在湖沼边休息。由于食物和气候条件的改变,有季节性迁移的现象。秋末初冬开始交配,幼仔第二年才成熟。吃淡水和咸水。其主要食物为禾本科、豆科等草类植物。
  分布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之西北部,此外在苏联亦产。
采制 Collect and process
  全年均可捕捉,但以8~10月猎得者,锯下之角色泽最好,因此时外皮已脱落,冬季猎得者因受霜雪侵袭,角质变粗糙,发生裂隙,品质较次。
炮制
  1. 羚羊角片:除去骨塞,入温水中浸渍,捞出,镑成纵向薄片,晾干即成。
  2. 羚羊角粉:除去骨塞,锉碎,研成细粉即成。
药材及产销
  本品为羚羊的角。
  [名称]
  羚羊角 Cornu Antelopis
  [产地及销售习惯]
  产于新疆博乐、温泉、塔城、裕民等地。国内产量不大,今大部系从苏联进口,销全国各地,以上海、杭州、北京、天津、汉口等大城市销量较大。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角呈长圆锥形,长25~40厘米。全体略呈弓形弯曲,表面光滑,但有细纵纹。通体光润如玉,白色或黄白色,透视有血丝和血斑,基部稍呈青灰色。全角有纵直细纹,除尖端部分外,生有10~20个隆起的环脊,用手握之有舒适感。角的基部圆形,有骨塞名"羚羊塞",约占全长的一半或三分之一。骨塞坚硬而重,横截面四周呈齿状而与外面的角质层密合。全角除去骨塞外均半透明,对光透视角内无骨塞部分中心有一条扁三角形的小孔,直通尖端,俗名"通天眼"(或冲天眼),
  为羚羊角的鉴别特点。质坚不易折断。气无,味淡。
  以角肉丰满、色润、有光泽、质嫩、无裂纹、显有鲜红血斑(称全活羚羊)者为佳。
化学成份
  含角质蛋白、磷酸钙及不溶性无机盐等。其余不祥。
效用
  [性味] 咸、寒。
  羚羊角[功用] 清热镇痉,平肝熄风,解毒消肿。
  [主治] 高热神昏、谵语发狂、惊痫抽搐、目赤肿痛等症。
  [用量] 1g~5g。
  [禁忌] 肝经无热者不宜。
  [附注]
  1. 商品羚羊角由于年龄不同,而有各种规格:⑴大枝羚羊角,长约15~25厘米,底部直径约3厘米;⑵小枝羚羊角,长约9~15厘米,底部直径约1~2厘米;⑶大头鬼(紫羚羊)是幼羚羊的角;⑷老劈柴(又称倒山货)为羚羊死后遗留在山中的死角,亦有大小之分。
  2. 市售羚羊角的品种甚多,其所属原动物各有不同,除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以外,据文献记载尚有藏羚(Panthotops hodgsoni),斑羚(Naemorhedus oral goral),西藏瞪羚(Gazella subguttarosa)等几种。一般认为真正的正品羚羊角应是赛加羚羊的角。
  3. 羚羊角国内产量甚少,多靠进口,价格较昂,曾发现有用他种动物的角,形状类似者伪充,其原动物目前尚难肯定,今分述如下:
  一种类似黄羊(Procapra gutturosa Pallas)的角,全形颇似羚羊角,但弯曲略呈S形;表面有许多纵裂纹,生有轮脊17~20个,轮脊间距较密,且一侧较平坦,不连成环状;全体灰棕色至棕黑色,不透明,无通天眼;基部椭圆形,中具多孔的骨塞,骨塞边缘不成锯齿状而平滑。一种系用他种动物的角经加工刮削仿制而成。长短大小不一,全形颇似羚羊角,但下半部多平直,上半部向一侧弯曲(真品全体略呈弓字形弯曲)。仔细观察表面可见刀削痕迹,轮脊均极显明(长形者有轮脊15~17个,小形者仅具轮节1~2个),尖端光滑细长,无不显明的轮脊(真品有)。全体黄棕色,上端微透明,透视无"通天眼";基部圆形,骨塞外缘平滑无齿,其质坚实无孔。
  羚羊角也不一定有药用价值,但是藏羚羊角的药用价值出非常高!
  藏羚羊角的药用价值出非常高,是治疗甲状腺肿大、胃炎、久泻的难得良药,也是催产的特效药。藏羚羊角在藏医应用已有悠久的历史,《四部医典》 (藏名《居悉》公元812年)中均有记载。藏羚羊角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在传统医药里受到重视和利用。古老的西藏书本中列出了藏羚羊角的不同疗效:它可治疗腹泻、可用于催生、可治疗溃疡、可控制某些腺体的增生、还可治疗妇女的月经不调、以及肾脏和血液的疾病。
  由于中药的传统名药赛加羚羊角稀少,需要寻找与赛加羚羊角相似疗效的药材。藏羚羊与赛加羚羊同为牛科不同属动物,在生物学上有种层亲缘关系。为了扩大赛加羚羊角药源,探讨藏羚羊角能否与羚羊角同等入药,比较两者所含化学成份的差异是必要的。多个实验结果证明,羚羊角和藏羚羊角某些主要化学成份蛋白质、如胆固醇、磷脂类、脂肪酸及其甘油脂等,基本相同.除丝氨酸、甘氨酸含量相近外,其余13种氨基酸的含量藏羚羊角均高于羚羊角.就微量元素而言,藏羚羊角也均高于羚羊角。实验还证明,藏羚羊角提取液对实验动物具有错静、止痛、退热及降压的作用。这些作用与文献报道的羚羊角的作用相似。藏羚羊角对心电无明显影响,毒性不大。我们的初步实验结果提示:藏羚羊角似可作为一种新的药用资源开发利用。藏羚羊角能否作为羚羊角的代用品入药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羚羊角之鉴别
  羚羊角系牛科动物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 L.的角。具有:平肝息风,清肝明目,凉血解毒的作用,临床上多用于高烧引起的神昏谵语,惊厥抽搐,小儿寒热惊痫,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眩晕,肝火上炎之目赤红肿,翳障,视物昏花等对瘟病高热发斑,烦躁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本品大部分从俄罗斯进口,在我国的新疆局部靠近俄罗斯部分地区有少量羚羊,因为稀少属国家保护动物,严禁猎杀,因为羚羊角的药用价值很高,在中医界对羚羊角一直很迷信,常常为有一支羚羊角引以为豪,因为这个原因,俄罗斯限制对我国的出口,并以超出寻常的高假买给我国,所以在一般的药材市场上很少见到(几乎没有)真正的羚羊角的,目前,国内使用的所谓羚羊角大部分系以黄羊,长尾黄羊,藏羚羊的角,做羚羊角使用,以极低的价格收进(绝大部分是偷猎品),却以羚羊角的高价卖给病人,对此,无人过问疏于管理,可叹!!!由于真正的羚羊角市场上很少见到,所以很多人误将黄羊角之类的角认为是羚羊角而上当,为对这几种角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现将羚羊角的外观真伪鉴别介绍如下:
  (一) 羚 羊 角 :整支角性状为长圆锥形,呈弓形弯曲,长10---30厘米,基部直径2—4厘米。表面黄白色(以白居多),半透明状,对光检视(嫩角)有时可见(角的内部)血红色的晕纹(习称“血丝”),角通体光润如玉,自基部向上有10---20个隆起的环嵴,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似柔润舒适,习称“握之合把。”尖端部分平滑无嵴。角的基部断面圆形,里面有骨质角髓,通称“羚羊塞”,与外面的角质鞘的结合处呈锯齿状绞合。对光透视可见角髓在角的下半部,占全角的1/3----1/2。角内无角髓部分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辩的孔隙直达角尖,习称“通天眼”。质地坚实而沉重,无嗅,无味。
  (二) 其 他 角 的 鉴别 :
  (1) 黄 羊 Procapra gutturosa pallas 角的性状 :呈长圆锥形而侧扁,较粗短,尖端略向后弯曲,角尖稍向内上弯(略似S状)。长约20厘米,基部长径3—3.5厘米,短径2.5厘米,表面灰黑色,较粗糙,不透明。自基部向上有10多个密集的斜向环嵴,尖端平滑无嵴。基部断面呈椭圆形,中央为骨质角髓,呈污白色,外面角质角鞘断面桁黑色,二者的结合处微呈齿状绞合。质沉重。无嗅,无味。
  (2) 长尾黄羊 (别名: 鹅喉羚羊) Gazella subguttarosa Guldenstacdt 角的性状:呈长圆锥形侧扁,弯曲度较大,角尖显著向内弯转。长20—30厘米,基部直径3厘米,表面灰黑色,粗糙,有明显的纵向丝纹(细小的裂纹)。角的中下部有斜向的环嵴,尖端无环嵴部分较为平滑,
  (3) 藏 羚 羊 Pantholops hodgsoni Abel 角的性状 :长而很侧扁,几直向上伸,弯度很小,近角尖处稍向前内弯。长50---70厘米,基部长径5厘米,短径4厘米。表面黑色,较平滑而有光泽,可见细微的纵裂隙及浅色纹理,自基部向上有横向而等距的环嵴,在前方较明显突出。基部断面亦可见白色骨质角髓。质沉重,无嗅,无味。 以上三种角其中黄羊角和长尾黄羊角 可以做为羚羊角的替代品,但在出具处方时不能冠名羚羊角以代之。
中国药典2005版
  名称:
  羚羊角
  汉语拼音:
  Lingyangjiao
  英文名:
  CORNU SAIGAE TATARICAE
  基原:
  本品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 Linnaeus的角。猎取后锯取其角,晒干。
  性状:
  本品呈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长15-33cm;类白色或黄白色,基部稍呈青灰色。嫩枝对光透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光润如玉,无裂纹,老枝则有细纵裂纹。除尖端部分外,有10-16个隆起环脊,间距约2cm,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角的基部横截面圆形,直径3-4cm,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习称“骨塞”,骨塞长约占全角的1/2或1/3,表面有突起的纵棱与其外面角鞘内的凹沟紧密嵌合,从横断面观,其结合部呈锯齿状。除去“骨塞”后,角的下半段成空洞,全角呈半透明,对光透视,上半段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通角尖,习称“通无眼”。质坚硬。气微,味淡。
  鉴别:
  本品横切面:可见组织构造多少呈波浪状起伏。角顶部组织波浪起伏最为明显,在峰部往往有束存在,束多呈三角形;角中部稍呈波浪状,束多呈双凸透镜形;角基部波浪形不明显,束呈椭圆形至类圆形。髓腔的大小不一,长径10-50(80)μm,以角基部的髓腔最大。束的皮层细胞扁梭形,3-5层。束间距离较宽广,充满着近等径性多边形、长菱形或狭长形的基本角质细胞。皮层细胞或基本角质细胞均显无色透明,其中不含或仅含少量细小浅灰色色素颗粒,细胞中央往往可见一个折光性强的圆粒或线状物。
  炮制方法:
  羚羊角镑片 取羚羊角,置温水中浸泡,捞出,镑片,干燥。
  羚羊角粉 取羚羊角,砸碎,粉碎成细粉。
  性味:
  咸,寒。
  归经:
  归肝、心经。
  功效:
  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
  主治:
  用于高热惊痫,神昏痉厥,子痫抽搐,癫痫发狂,头痛眩晕,目赤翳障,温毒发斑,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
  1-3g,宜单煎2小时以上;磨汁或研粉服,每次0.3-0.6g。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中西药分类:
  中药(药材及饮片)
中 草 药
    CORNU SAIGAE TATARICAE
中国药典2000版
  羚羊角
  拼音名:Lingyangjiao
  英文名:CORNUSAIGAETATARICAE
  书页号:2000年版一部-266
  本品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SaigatataricaLinnaeus的角。猎取后锯取其角,晒
  干。
  【性状】本品呈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长15~33cm,类白色或黄白色,基部
  稍呈青灰色。嫩枝对光透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光润如玉,无裂纹,老枝则有细
  纵裂纹。除尖端部分外,有10~16个隆起环脊,间距约2cm,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
  处。角的基部横截面圆形,直径3~4cm,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习称“骨塞”,骨塞长
  约占全角的1/2或1/3,表面有突起的纵棱与其外面角鞘内的凹沟紧密嵌合,从横断面观,
  其结合部呈锯齿状。除去“骨塞”后,角的下半段成空洞,全角呈半透明,对光透视,
  上半段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通角尖,习称“通天眼”。质坚硬。气无,味淡。
  【鉴别】本品横切面:可见组织构造多少呈波浪状起伏。角顶部组织波浪起伏最
  为明显,在峰部往往有束存在,束多呈三角形;角中部稍呈波浪状,束多呈双凸透镜形;
  角质部波浪形不明显,束呈椭圆形至类圆形。髓腔的大小不一,长径10~50(80)μm,以
  角基部的髓腔最大。束的皮层细胞扁棱形,3~5层。束间距离较宽广,充满着近等径性
  多边形、长菱形或狭长形的基本角质细胞。皮层细胞或基本角质细胞均显无色透明,其
  中不含或仅含少量细小浅灰色色素颗粒,细胞中央往往可见一个折光性强的圆粒或线状
  物。
  【炮制】羚羊角镑片取羚羊角,置温水中浸泡,捞出,镑片,干燥。
  羚羊角粉取羚羊角,砸碎,粉碎成细粉。
  【性味与归经】咸,寒。归肝、心经。
  【功能与主治】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用于高热惊痫,神昏痉厥,子
  痫抽搐,癫痫发狂,头痛眩晕,目赤翳障,温毒发斑,痈肿疮毒。
  【用法与用量】1~3g,宜单煎2小时以上;磨汁或研粉服,每次0.3~0.6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百科大全
羚羊角 百科大全
  lingyangjiao
  羚羊角
  antelope horn
    牛科动物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 Linnaeus 的角。
    
英文解释
  1. :  sheep's horn,  antelope horn,  Cornu Saigae Tataricae,  chamois horn
包含词
藏羚羊角羚羊角粉
羚羊角丸羚羊角饮
羚羊角汤羚羊角散
羚羊角茶羚羊角片
羚羊角滴丸羚羊角乐队
羚羊角饮子羚羊角胶囊
羚羊角颗粒龙胆羚羊角汤
加减羚羊角散羚羊角升麻汤
羚羊角注射液羚羊角口服液
克比奇羚羊角胶囊羚羊角等级怎么分
羚羊角真假鉴别法闯雷域积攒羚羊角
七日晚同潘郎乘月到栾家观鹤问石生羚羊角偶有之今惠角一对良真是也吾药遂成欣然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