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筒线虫 美丽筒线虫 美丽筒线虫 美丽筒线虫 美丽筒线虫
筒綫蟲(gongylonema)是寄生於鳥和哺乳動物消化道的一類寄生蟲。
筒綫蟲屬中共有34個種,其中寄生於鼠體的癌筒綫蟲(g.neoplasticum)和東方筒綫蟲(g.orientale)據認為經常刺激寄生部位,可引起該處癌變。已發現偶可在人體寄生的是美麗筒綫蟲(g. pulchrum molin,1857)。baylis(1925)認為癌筒綫蟲是美麗筒綫蟲的同種異名。為預防食道癌,對此問題應進一步研究。
美麗筒綫蟲是許多反芻動物和豬、猴、熊等口腔與食道粘膜和粘膜下層的寄生蟲。人體寄生的最早病例是由leidy(1850)在美國費城及pane (1864)在意大利分別發現的。此後世界各地陸續有散在的病例報道。中國自1955年在河南發現第1例病人後,迄今已報道百餘例,分佈於山東、黑竜江、遼寧、內蒙古、甘肅、陝西、青海、四川、北京、河北、天津、河南、山西、上海、江蘇、湖北、湖南、福建、廣東等19個省(市、區),其中山東報告的病例最多,
成蟲細長,乳白色,寄生於人體者較小,在反芻動物體內者較大。從人體獲得的蟲體,雄蟲長21.5~62.0mm, 寬0.1~0.3mm,雌蟲長32~150mm,寬0.2~0.53mm,
體表有纖細橫紋。蟲體前段表皮具明顯叢行排列、大小不等、數目不同的花緣狀表皮突,在前段排成4行,延至近側翼處增為8行。口小,位於前端中央,其兩側具分葉的側唇,在兩側唇間的背、腹側各有間唇1個。雄蟲尾部有明顯的膜狀尾翼。雌蟲尾部鈍錐狀,不對稱,稍嚮腹面彎麯,子宮粗大,內含大量蟲卵。雄蟲尾部有明顯尾翼,兩側不對稱,交合刺2根,長短、形狀各異。
成蟲寄生在終宿主(各種動物)的口腔、咽和食道管粘膜或粘膜下層。雌蟲産出的含蚴卵可由粘膜的破損處進入消化道並隨糞便排出。若被甲蟲或蜚蠊吞入,卵內幼蟲在昆蟲消化道孵出,並穿過腸壁進入血體腔,發育為囊狀的感染性幼蟲。終宿主吞食含此期幼蟲的昆蟲後,幼蟲即破囊而出,侵入胃或十二指腸粘膜,再嚮上移行至食道、咽或口腔粘膜內寄生,約2個月後發育為成蟲。成蟲在人體寄居一般不産卵。蟲體在寄生部位不固定於一處,移動速度較快,且可隱匿不現,間隔一定時間後,又重新出現。寄生蟲體數量可為1條至數十條不等,在人體寄生可達1年左右。
本蟲在人口腔內的寄生部位依次為上下唇、頰部、舌部、硬軟齶、齒齦、扁桃體附近等。蟲體可在粘膜及粘膜下層自由移動,寄生部位出現小皰和白色的綫狀隆起。患者口腔內有蟲樣蠕動感、異物感或發癢,也可有麻木感、腫脹、疼痛、粘膜粗糙、唾液增多等,重者舌頰麻木僵硬、活動不便,影響說話,聲音嘶啞或吞咽睏難等。若在食道粘膜下層寄生,可造成粘膜表淺潰瘍,引起吐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可占外周白細胞數的20%。取出蟲體後癥狀立即消失。
根據口腔癥狀和病史可作出初步診斷,以針挑破有蟲體移行處的粘膜,取出蟲體作蟲種鑒定是確診本病的依據。
本病的治療方法是挑破寄生部位粘膜取出蟲體,也可在成蟲寄生部位塗以奴夫卡因溶液,使蟲體易從粘膜內移出。預防措施為宣傳教育,註意飲食衛生,不吃甲蟲和蜚蠊,不喝生水和不吃不潔的生菜等。
形態
成蟲:
雄蟲 25×0.2 mm,尾部有膜狀尾翼
雌蟲 52×0.3 mm,尾部鈍錐狀。
體表有橫紋;前端有縱嚮波浪狀表皮突
生活史
成蟲寄生於牛、羊、馬、、豬、兔、鼠等動物或人(偶)的食管、咽部和口腔粘膜下。蟲卵隨其唾液、糞便排出體外。中間宿主為甲蟲或蜚蠊等。
人感染是因喜食含囊狀體的昆蟲,或因飲用污染有囊狀體的生水或食物引起。
在胃幼蟲脫囊,沿胃或十二指腸粘膜上行至食管、咽部和口腔粘膜下發育為成蟲。
壽命1年左右,在人體成蟲通常不産卵。
臨床表現
寄生部位依次為:上下唇、頰部、舌部、硬軟齶、齒齦、扁桃體附近
寄生部位出現小白泡及乳白色綫形彎麯隆起,蟲體在粘膜或粘膜下移動,換位置,移動快速
多無癥狀或較輕。常見癥狀有口腔內蟲樣蠕動感、異物感、發癢;唇、頰、舌等感覺麻木、腫脹、疼痛。粘膜粗糙、唾液多等。
診斷和防治
根據臨床表現(癥狀及病史)初步診斷;用針挑破患處粘膜,取出蟲體明確診斷。
治療方法為用針挑破患處粘膜,取出蟲體,或用奴佛卡因塗患處,以刺激蟲體從寄生部位退出。預後良好。
加強宣傳教育,註意飲食衛生,不吃甲蟲和蜚蠊,不喝生水、不吃不潔的生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