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herd instinct
指追隨大衆的想法及行為,缺乏自己的個性和主見的投資狀態. |
|
社會上時常出現各種各樣的熱潮。例如:搶購潮、擇校潮、留學潮、旅遊潮、網遊潮、追星潮、各種各樣的模仿潮,等等。
這些熱潮一般是引導者充分利用了許多人的羊群心理(也稱從衆心理、跟風心理)而形成的。也有許多時候,並不需要引導,人們覺得跟風對自己有利,便自覺地跟風。
人人都有羊群心理和羊群行為,這是因為羊群心理和羊群行為的形成條件一般不難,更為重要的是羊群心理和羊群行為常常對自己有利:
1、誰都知道,模仿現成的例子是成本最低的。
2、許多現成的例子是對自己很有用的。
3、模仿是人類的本能,不會模仿簡直就無法生存。
4、人是群聚動物,不融入社會很難發展得好,要融入社會就必須適當地合群。 |
|
有的羊群心理和羊群行為對個人和社會的發展都有利,我們可稱之為“正面羊群心理”。例如:大傢都勤奮勞動、大傢都遵守社會公德、大傢都誠實守信。
有的羊群心理和羊群行為對個人和社會的發展都很不利,我們可稱之為“負面羊群心理”。例如:大傢都拜金、大傢都厚黑、大傢都投機鑽營。
有的羊群心理和羊群行為對個人和社會都無妨,我們可稱之為“中性羊群心理”。例如:模仿別人吃飯、穿着、學習、工作。
所以我們有時應該從衆,有時不應該從衆。是否從衆首先要看對社會是否有利,至少也要對社會無妨。其次要看對自己的發展是否有利,至少也要對自己的發展無妨。
例如:如果在黃金周假期前夕感到很纍,就沒有必要跟風出行旅遊,可以在傢美美地休息幾天,上網照樣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
“負面羊群心理”較多的人一般發展不快,因為他的自信力和判斷力都比較差。
成就較大的人其羊群心理是比較少的,因而個性比較鮮明。和大傢一起做正經事時他力求做得更好,而盲目跟風的事則沒有他的份。 |
|
(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
羊群效應是指管理學上一些企業的市場行為的一種常見現象。例如一個羊群(集體)是一個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大傢在一起盲目地左衝右撞。如果一頭羊發現了一片肥沃的緑草地,並在那裏吃到了新鮮的青草,後來的羊群就會一哄而上,爭搶那裏的青草,全然不顧旁邊虎視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還有更好的青草。
羊群效應的出現一般在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上,而且這個行業上有一個領先者(領頭羊)占據了主要的註意力,那麽整個羊群就會不斷摹仿這個領頭羊的一舉一動,領頭羊到哪裏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裏淘金。
有則幽默講: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參加會議,一進會議室發現已經座無虛席,沒有地方落座,於是他靈機一動,喊了一聲:“地獄裏發現石油了!”這一喊不要緊,天堂裏的石油大亨們紛紛嚮地獄跑去,很快,天堂裏就衹剩下那位後來的了。這時,這位大亨心想,大傢都跑了過去,莫非地獄裏真的發現石油了?於是,他也急匆匆地嚮地獄跑去。
笑過之後,聰明的你應該很快就能明白什麽是羊群效應。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衝右撞,但一旦有一隻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旁邊可能有的狼和不遠處更好的草。羊群效應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種從衆心理,從衆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
法國科學家讓亨利·法布爾曾經做過一個鬆毛蟲實驗。他把若幹鬆毛蟲放在一隻花盆的邊緣,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遠處,又撒了一些鬆毛蟲喜歡吃的鬆葉,鬆毛蟲開始一個跟一個繞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饑餓勞累的鬆毛蟲盡數死去。而可悲的是,衹要其中任何一隻稍微改變路綫就能吃到嘴邊的鬆葉。
動物如此,人也不見得更高明。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影響從衆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持某種意見的人數多少,而不是這個意見本身。人多本身就有說服力,很少有人會在衆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群衆的眼睛是雪亮的”、“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出頭的椽子先爛”這些教條緊緊束縛了我們的行動。20世紀末期,網絡經濟一路飆升,“.com”公司遍地開花,所有的投資傢都在跑馬圈地賣概念,it業的ceo們在比賽燒錢,燒多少,股票就能漲多少,於是,越來越多的人義無反顧地往前衝。
2001年,一朝泡沫破滅,浮華盡散,大傢這纔發現在狂熱的市場氣氛下,獲利的衹是領頭羊,其餘跟風的都成了犧牲者。傳媒經常充當羊群效應的煽動者,一條傳聞經過報紙就會成為公認的事實,一個觀點藉助電視就能變成民意。遊行示威、大選造勢、鎮壓異己等政治權術無不是在藉助羊群效應。
當然,任何存在的東西總有其合理性,羊群效應並不見得就一無是處。這是自然界的優選法則,在信息不對稱和預期不確定條件下,看別人怎麽做確實是風險比較低的(這在博弈論、納什均衡中也有所說明)。羊群效應可以産生示範學習作用和聚集協同作用,這對於弱勢群體的保護和成長是很有幫助的。
羊群效應告訴我們:對他人的信息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斷,出奇能製勝,但跟隨者也有後發優勢,常法無定法! |
|
心理科研人員近來發現了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一個男人,當他的身邊有很多異性的時候,女人們對他的評價是“有魅力”;但當他的身邊沒有其他女人時,女人給他的魅力評價將大大降低。
心理專傢認為,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首先是思維定勢。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願意被大多數人接觸的人是具有魅力的。
其次,對男性魅力的判斷,女性往往不是根據事實,而是依賴同伴的反應,相信同伴的判斷。於是,在行為上她們更容易從衆。所有從衆的女性中,一部分人自覺接受了同伴的判斷,在觀點和行為上與她們保持一致,她們不但表現出相信這個男士是有魅力的,而且,心中也是真正這麽認為的。
還有一些女性,與上面的人不同,她們內心實際上未必真正認同同伴的判斷,但是,由於受到同伴或大多數人的觀點影響,她們面對團體的壓力,表面上會選擇贊同,內心都有想法。衹不過為了保持和大傢的協調性,通常會采取如下做法:要麽改變自身的態度,與多數人保持一致;要麽放棄表面的迎合,與自己內心的觀點保持一致。
這就有了我們現在時常會聽到的一種說法:女人看男人時有着“羊群心理”,即羊的視力非常差,衹能看到近處的東西,遠一點的事物它看不清楚,於是衹好跟着眼前的那衹羊走,而眼前那衹又會跟着它前面的那一隻走,結果,整群羊都好像走嚮同一方向,衹能跟着牧羊人不斷變換方向。“羊群心理”是形容有些人做事沒主見,唯一準則是先看別人的舉動,這些人的任何决定都不是經過自己分析得出的,而是基於人做我做。 |
|
羊群效應模型(herd behavioral model)該模型認為投資者羊群行為是符合最大效用準則的,是“群體壓力”等情緒下貫徹的非理性行為,有序列型和非序列型兩種模型。
序列型羊群效應模型
序列型羊群效應模型由banerjee(1992) 提出,在該模型中,投資者通過典型的貝葉斯過程從市場噪聲以及其它個體的决策中依次獲取决策信息,這類决策的最大特徵是其决策的序列性。但是現實中要區分投資者順序是不現實的。因而這一假設在實際金融市場中缺乏支持。非序列型則論證無論仿效傾嚮強或弱,都不會得到現代金融理論中關於股票的零點對稱、單一模態的厚尾特徵。
行為金融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的模型是羊群效應模型。實際上,羊群行為同樣也是由模仿造成的。scharfstein and stein (1990)指出,在一些情況中,經營者簡單地模仿其他經營者的投資决策,忽略獨立的私人信息,雖然從社會角度看這種行為是無效的,但對於關心其在勞動市場聲譽的經營者而言卻是合理的。banerjee (1992)提出序列决策模型分析羊群行為,在這個模型中,每個决策者在進行决策時都觀察其前面的决策者做出的决策,對他而言,這種行為是理性的,因為其前面的决策者可能擁有一些重要的信息,因而他可能模仿別人的决策而不使用其自己的信息,由此産生的均衡是無效的。banerjee序列决策模型假定投資者的决策次序,投資主體通過典型的貝葉斯過程從市場噪聲以及其他個體的决策中獲取自己决策的信息,這種依次决策的過程導致市場中的“信息流”。
非序列型羊群效應模型
與banerjee序列决策模型相對的是非序列羊群行為模型。該模型也是由貝葉斯法則下得出的。模型假設任意兩個投資主體之間的模仿傾嚮是固定相同的,當模仿傾嚮較弱時,市場主體的表現是收益服從高斯分佈,而當模仿傾嚮較強時,市場主體的表現是市場崩潰。此外,rajan(1994)、maug & naik(1996)、devenow & welch(1996)分別從投資者的信息不對稱、機構運作中的委托——代理關係、經濟主體的有限理性等角度探討羊群行為的內在産生機製。
對羊群行為的實證研究分為兩個方向:
一是以共同基金、養老基金等指定類型的投資者為對象,通過分析其組合變動和交易信息來判斷其是否存在羊群行為(lakonishok,1992;werners, 1998; graham, 1999);
二是以股價分散度為指標,研究整個市場在大幅漲跌時是否存在羊群行為。 |
|
Herd Instinct
指追隨大衆的想法及行為,缺乏自己的個性和主見的投資狀態.
商務印書館《英漢證券投資詞典》解釋:羊群心理 herd instinct;herd behaviour。亦作:群居本能;從衆心態。投資者莫名其妙地隨波逐流、追漲殺跌的心理特徵。羊群心理或群居本能是缺乏個性導致的思維或行為方式。在經濟過熱、市場充滿泡沫時表現更加突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