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 : 健康 > 網癮
目錄
No. 1
  “網癮”也稱互聯網成癮綜合癥,網絡成癮癥(IAD),學名叫做病理性網絡使用(PIU)。我們一般叫做“網絡成癮綜合徵”,目前還沒有把它作為一種正式界定的疾病納入到診斷體係當中去。可以說,它是對網絡的一種過度依賴,表現為對現實生活失去興趣;網上操作時間超過一般的限度,以此來獲得心理滿足。當網絡依戀失控,對人産生負面影響的時候,我們就把它當作心理上的一種障礙來看待。
  網癮也像毒癮。人體內有一個“奬勵係統”,這個係統的物質基礎叫“多巴胺”,是一種類似腎上腺素的物質,在短時間內令人高度興奮。毒品就是通過這個係統提高人體“多巴胺”的分泌,破壞人體平衡係統。網絡也是通過消耗“多巴胺”,擾亂平衡係統,造成網迷不斷尋找提高體內“多巴胺”的成分,以至成癮,形成迷戀網絡的現象。網絡成癮屬於一種精神障礙疾病。
  【專傢分析】
  哪類孩子易染上“網癮
  兩位專傢分析後認為,有5類孩子最易染上“網癮”。
  第一種:學習失敗的孩子由於傢長、老師對孩子的期望過於單一,學習成績的好壞成為孩子成就感的惟一來源,此時,一旦學習失敗,孩子們會産生很強的挫敗感。但是在網上,他們很容易體驗成功:闖過任何一關,都可以得到“回報”,這種成就感是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很難體驗到的。
  第二種:學習特別好的學生不少本來學習好的學生在升入更好的學校後,無法再保持原有的名次和位置,這時,他們對“努力學習”的目的産生了懷疑。按照老師和父母的邏輯,學習是為了“上大學—————找到好工作—————掙錢”,當他們失去了為“名次”、“位置”等學習的內在動力後,無法認同老師和父母的邏輯,因為,即使不用學習也可以從父母那裏得到錢。於是,一些人開始迷戀網絡。其實,造成這些孩子依賴網絡的根本原因是沒有形成正確的學習觀。
  第三種:人際關係不好的孩子他們希望上網逃避現實。許多學生雖然成績不錯,可是性格內嚮、猜忌心強,而且小心眼,碰到問題時沒能得到及時解决就沉迷於網絡,學習和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第四種:家庭關係不和諧的孩子隨着離婚率、犯罪率升高等社會問題的增多,社會上的“問題家庭”也在增多,這些孩子通常在傢裏得不到溫暖。但是在網絡上,他們提出的任何一點兒小小的請求都會得到不少人的幫助。現實生活和虛擬社會在人文關懷方面的反差,很容易讓“問題家庭”的孩子“躲”進網絡。
  第五種:自製力弱的孩子不少上網成癮者都有這個問題,他自己也知道這樣不好,也不想這樣下去,但是一接觸電腦就情不自禁。這是典型的自我控製力不強。生活中要面對很多選擇,選擇什麽是對,什麽是錯,選擇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如果將人生的元素盡量簡單化,那麽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選擇,選擇的正確率越高,成功率也越大。
  【專傢建議】
  傢長要學會“彈性引導”
  ■傢長在孩子的“脫癮”過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必須打破原來一味地打駡埋怨或者放縱溺愛的傳統做法。傢長應該定期與孩子交流、創造有利於孩子的成長環境、滿足孩子正常的人際交往、遊戲等方面的需求。傢長們要更新觀念,提高對網絡時代的認識,不能因網吧出了幾起事故就談網色變,不讓孩子上網。
  ■傢長要學會上網,傢長不懂網絡,就不能正確引導孩子上網、督促孩子健康上網。應該註意發現孩子上網中碰到的問題,在上網過程中及時與其交流,一起製定有利的措施。同時傢長還可以在電腦上設置防火墻,防止孩子受到不良文化和信息的影響。
  ■傢長要善用網絡,當好孩子的引路人,傢長要引導孩子選擇有利於他們成纔的網站。
  ■傢長要適時監督,把握孩子在傢上網或去網吧的質、量、度,孩子自製力差,綜合判斷能力較弱,父母要適時提醒,適當督促孩子上網有度,並鄭重告訴孩子不要光顧色情網站。
  ■傢長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學治療知識。很多傢長面對子女網絡成癮,往往是苦口婆心地勸說、哭訴,最終又束手無策。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正確面對,並用適當方法去改變孩子,轉移孩子的興趣,幫助他們走出網絡成癮這個迷陣。
  ■改變對孩子的錯誤教育方法。許多父母教育方式過於簡單,要麽一味溺愛、放縱,最終導致孩子性格不成熟,獨立處理問題能力差,使孩子不能合理應對外界事物;要麽對孩子嚴加看管,甚至將其關在傢裏,不能出門。一旦孩子網絡成癮,便恨得咬牙切齒,恨不得將孩子一棍子打死。這些對孩子的錯誤教育方式,都是導致網絡成癮的高危因素。事實上,對孩子施行正確的家庭教育,是改變網絡成癮問題的關鍵。善於“彈性說服”,要設身處地為孩子着想,瞭解孩子的需要,切忌危言聳聽。
  ■傢長強化鼓勵孩子的長處,必要時可暗示不足之處;讓孩子獨立承擔傢務勞動,並長期堅持;經常與孩子共同完成其力所能及的工作;遇事徵求孩子的意見,並采納合理的建議;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時協助孩子調整負性的心理狀態。
  ■間接轉移孩子的註意力。可以帶孩子出去旅遊,既能開拓孩子的眼界,又能鍛煉動手能力、交際能力。
  ■傢長在社區中,還可以聯合其他家庭,在小區中營造健康的文化交流環境。在學校不能控製的業餘時間,可在社區的幫助下,組織孩子搞些有益的網絡競賽,宣傳網絡技能,通過家庭的比賽和交流,引導孩子怎樣正常使用網絡。
  【認識誤區】
  兩大誤區阻礙戒“癮”
  ■誤區一:認為“網癮”不是病,把孩子對網絡的癡迷單純地當作一種心理問題,認為不用治療。
  糾正方法:網絡成癮和吸毒、酗酒一樣,表現為孩子如果不上網就會渾身難受。戒除“網癮”是要通過有效的藥物和心理配合治療的。
  ■誤區二:認為“網癮”戒了就好了,不會再復發了。
  糾正方法:在戒除“網癮”的過程中,有些孩子表現為不配合,出現反復。傢長要督促孩子在戒除“網癮”之前最好不要碰電腦。這裏有個間隔期。網絡成癮後一定要有一個真正的隔離期,這個時間有的需一個星期,有的需一個月。要遵循教育規律,不斷嘗試采用各種辦法,耐心地打開孩子心中的一個個死結,最終使孩子徹底戒除“網癮”。
概述
  網癮是指上網者由於長時間地和習慣性地沉浸在網絡時空當中,對互聯網産生強烈的依賴,以至於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而難以自我解脫的行為狀態和心理狀態。
  判定標準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1.行為和心理上的依賴感
  2.行為的自我約束和自我控製能力基本喪失
  3.工作和生活的正常秩序被打亂
  4.身心健康受到較嚴重的損害
  對於青少年,要註意不能一味采取封堵禁止,教師和傢長的配合是戒掉網癮不可缺少的一環。多與其溝通,正確引導,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改變着人們的生活生産方式,學習、掌握網絡使用網絡是進入新時代的必經之路,用什麽電擊厭惡療法都是不科學的
  “網癮”也稱互聯網成癮綜合癥,網絡成癮癥(IAD),學名叫做病理性網絡使用(PIU)。我們一般叫做“網絡成癮綜合癥”,目前已經把它作為一種正式界定的疾病納入到診斷體係當中去。最早是由葛爾·柏格(Ivan Goldberg, M.D)在1997年所定立的理論化病態並且正式承認其研究價值。可以說,它是對網絡的一種過度依賴,表現為對現實生活失去興趣;網上操作時間超過一般的限度,以此來獲得心理滿足。當網絡依戀失控,對人産生負面影響的時候,我們就把它當作心理上的一種障礙來看待。
簡單分類:
  ● 網絡遊戲成癮
  ● 網絡色情成癮
  ● 網絡關係成癮
  ● 網絡信息成癮
  ● 網絡交易成癮
病徵
  什麽是“網癮”?
  “網癮”可謂互聯網成癮綜合徵(簡稱AID)。即對現實生活冷漠,而對虛擬的網絡遊戲、情愛、信息等沉溺、癡迷。它是一種行為過程,也是行為發展的終結。心理學認為“網癮”是一種精神病;而心理老師認為“網癮”是正常人出現的心理問題(特例除外)。“網癮”具體可分為網絡交際癮、網絡色情癮、網絡遊戲癮、網絡信息癮和網絡賭博癮等類型。2.如何識別“網癮”?
  想要知道自己或者傢人有沒有“網癮”有六大徵兆:
  每天上網超過8小時以上。且越來越長,無法自控、特別是晚上,常至深夜;
  行為反常,上網成癮的青少年不僅會有視力下降、生物鐘紊亂、神經衰弱等生理特徵,逃學、廢寢忘食、不與人交往,對人冷漠、暴躁、關機後急躁不安;
  經常在網上與陌生人聊天、通電話、約會等;
  電腦裏常出現暴力、色情、賭博等圖片;
  有說謊隱瞞上網的情況及程度等行為;
  寧肯借錢上網或甘冒一定危險,如:去偷錢或者偷用別人賬號上網等。3.“網癮”的成因是什麽?
  “網癮”問題的産生既有主觀也有客觀上的原因。性格內嚮、自製力差、無成就感、自卑、自閉、壓抑、好奇、缺少朋友的人易成癮,網絡可以滿足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東西。如:發泄、張揚、友情、愛情、風光和成就感等。客觀原因包括家庭和學校教育:批評多、要求嚴、溝通少、受傷害、得不到尊重;計算機普及快,而教育、娛樂的正面軟件滯後;法製不健全,學校、社會、家庭對上網的製約等。
  如何判斷上網成癮呢?主要表現為,因擔心電子郵件是否送達而睡不着覺;一到電腦前就廢寢忘食;常上網發泄痛苦、焦慮等。以上癥狀是上網綜合徵的初期表現。更有甚者表現為上網時身體會顫抖,手指頭經常出現不由自主敲打鍵盤的動作,再發展下去則會導致舌頭與兩頰僵硬甚至失去自製力,出現幻覺。專傢建議,一旦出現網癮,必須立即與電腦階段性隔離。
  網癮可怕,但可防患於未然。專傢建議,一旦出現上網綜合徵初期表現,必須立即與電腦分開,停止上網。防止網癮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嚴格控製上網時間,每天以不超過兩小時為宜。兒童青少年處於發育時期,更應嚴格節制。
  網癮綜合癥的自我療法
  上網給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帶來方便和歡樂的同時,也給一些人帶來了一種時髦病——網癮綜合癥(簡稱IAD)。
  據統計,全球兩億多網民中,有1140萬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網癮綜合癥,占總人數的6%。進一步調查還發現,病人多集中在學生、無固定職業者(網蟲)及家庭主婦,這些人有充裕的時間癡迷電腦,因而是易感者。
  網癮綜合癥患者的最主要表現是:上網時精神興奮,心潮澎湃,欲罷不能,時間失控。沉溺於網上聊天或網上互動遊戲,並由此而忽視與社會的交往、與傢人的溝通,甚至對上網形成越來越強烈的心理依賴,以致不能分離。
  專傢發現,網癮綜合癥患者由於上網時間過長,大腦神經中樞持續處於高度興奮狀態,會引起腎上腺素水平異常增高,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血壓升高,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此外,還會誘發心血管疾病、胃腸神經官能癥、緊張性頭痛等病癥。
  網癮絡綜合癥完全是人為的,衹要加強自我保健,便可防止此病發生。
  1、在上網時間上要自我約束,特別在夜間上網時間不宜過長。
  2、註意操作姿勢。熒光屏應在與雙眼水平或稍下位置,與眼睛的距離應在60釐米左右。敲擊鍵盤的前臂呈90度。光綫柔和不可太暗。手指敲擊鍵盤的頻率不宜過快。
  3、平時要豐富業餘生活,比如外出旅遊、和朋友聊天、散步、參加一些體育鍛煉等。
  4、在飲食上要註意多吃一些鬍蘿蔔、薺菜、芥菜、苦瓜、動物肝髒、豆芽、瘦肉等含豐富維生素和蛋白質的食物。
  5、出現早期癥狀,應及時停止操作並休息。
  6、一旦出現IAD,不要緊張,要盡早到醫院診治,必要時可安排心理治療。
  網癮的病因很多,可以總體歸納為外因和內因兩個方面,外因主要是指社會環境和家庭教育的影響;內因主要是指滿足感缺失、生理及人格方面的影響。
  (一)外因
  外因僅是被動因素,屬表因,是形成網癮的誘因。
  1、社會環境:包括網吧的出現,網絡遊戲的流行、同學之間的攀比從衆等;
  隨着高科技的出現,網絡已逐步走進我們的生活,除了滿足我們正常工作、學習、溝通交流外,開發者也始終不忘對遊戲和娛樂項目的開發,因此出現了驚險的網絡遊戲、激情的色情電影和有趣的網絡聊天等,最大的滿足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鑒於青少年意志力薄弱,善於群體活動,他們會更多的相互模仿,攀比,而很多成年人也會有網癮,同時影響到孩子,所以青少年網癮與社會環境有着密切的關係。
  2、家庭教育:包括家庭環境及教育方式等;
  家庭教育是導致青少年網癮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很多傢長因工作忙,沒有時間照顧孩子,或是父母本身就是網迷,更加滋生了孩子上網的欲望;另外還有很多傢長對於已經染上網癮的孩子,實施打駡及家庭暴力,或是幹脆放棄對孩子的教育,最終錯過了戒除網癮的最佳時機,毀了孩子的學業。
  (二)內因
  內因是主導因素,屬本因,是導致網癮的重要因素。
  1、滿足感缺失:包括學業失敗、孤獨感、人際障礙等;
  網癮的大部分人群都會出現學業失敗,從而導致心理空虛,缺乏自信,長時間會有一種孤獨感,經歷這些情況的青少年,為滿足自己的內心,通常會選擇逃避,最容易在網絡的虛擬世界中重新找到失去的自我和可以滿足的成就感。
  2、生理及人格:主要包括人格特徵和生理特點等;
  網癮的高發人群多為12-18歲的青少年,以男性居多,男女比例為2:1,而這個時期的孩子,本身大腦皮層發育不完善,意識也比較弱化,理解判斷力差,自控能力也比較差。他們大多都處於青春期,反叛心理嚴重,對新鮮事物又充滿了好奇,尋求刺激、驚險和浪漫,以滿足這個階段的人生需求,而網絡出現之後,網絡遊戲、色情和聊天,恰好對應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自然就會網絡成癮。
  1、誘發說謊隱瞞上網的情況和程度等行為、偷錢或盜用別人賬號上網等。
  2、造成青少年視力下降、生物鐘紊亂、神經衰弱等生理特徵。不能維持正常的睡眠周期,停止上網時出現失眠、頭痛、註意力不集中、消化不良、惡心厭食、體重下降。
  3、會出現品行障礙,誘發孩子逃學、不與人交往、暴躁,産生攻擊性等反常行為。一些人甚至會滑嚮犯罪的深淵。
  4、過去引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中,主要是學業壓力、人際關係、感情問題等,沉迷網絡是近年來出現的新現象,並且迅速上升為主因之一。一些學生終日沉迷網絡聊天、網絡遊戲,不但耽誤學業,考試挂紅燈、留級甚至退學。以致於荒廢了他們的學業。
  5、導致青少年出現情緒障礙和社會適應睏難。在心理方面,會出現註意力不能集中和持久,記憶力減退,對其他活動缺乏興趣,為人冷漠,缺乏時間感,情緒低落。
  6、網癮綜合癥患者由於上網時間過長,大腦神經中樞持續處於高度興奮狀態,會引起腎上腺素水平異常增高,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血壓升高,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此外,還會誘發心血管疾病、胃腸神經官能癥、緊張性頭痛等病癥。
  7、網絡作為人類智慧的産物,雖不是洪水猛獸,但卻是一把“雙刃劍”。當代青少年在充分享受着網絡時代的快捷與方便的同時,其身心也正承受着網絡負面效應的煎熬。
  8、 一些青少年網民過分迷戀與網上的“ 人——機”式交往,會忽視真實存在的人際關係,産生現實人際交往萎縮和角色錯位的現象;爆炸般的網絡信息的擠壓揉搓,會加大青少年網民的心理負擔和壓力,引發“信息污染綜合癥”等心理障礙;網絡世界的虛擬性也會使青少年網民産生一種“特別自由”的感覺和“為所欲為”的衝動,做一些平時不能做,也明顯是不道德的行為;長時間的上網會使一些青少年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産生對網絡的過分依賴心理,成為“電子海洛因”的“吸食者”,染上“上網成癮癥”等心理疾病。英國諾丁漢大學心理學專傢麥剋·格裏弗斯博士認為,“過分迷戀上網有損身心健康,嚴重的會導致心理變態,危害程度不亞於酗酒和吸毒。”“患者的行為與吸毒成癮類似,一接觸因特網就興奮異常,沒機會接觸就寂寞難耐。”可見,網癮問題的心理危害不容小視。
  9、網絡欺騙、賭博、色情、人身攻擊、反動言論、犯罪行為以及各種網絡垃圾等都可能使青少年受到傷害。正如一位網絡罪犯在法庭上所說:“對沒有成年人監護的青少年來說,國際互連網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地方。”
  10、人的心理狀況是在環境與人的相互影響中形成的。由於人腦細胞使用能力特別強,人對自己所在環境很快會形成一種心理狀態,孩子長時間和電腦在一起,他的思維將與電腦的符號式機械思維趨同,常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受到抑製和削弱,弱化了人與人溝通相處的能力和現實生活的反應能力和應對能力,不利於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況且,網絡遊戲良莠不齊,暴力和色情遊戲充斥着網絡,長時間陷入暴力和色情遊戲中,對道德觀的形成有極其不良的影響,長時間處於這樣的畫面和情景中,很可能會認為現實生活也就是如此,也有可能潛意識地去模仿。
  11、很多上網成癮的孩子與他人甚至是父母的溝通較差,情緒不穩定、易怒、多變,沒有自控能力、自己做的承諾不能兌現。
網癮綜合癥的自我療法
  上網給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帶來方便和歡樂的同時,也給一些人帶來了一種時髦病——網癮綜合癥(簡稱IAD)。
  據統計,全球兩億多網民中,有1140萬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網癮綜合癥,占總人數的6%。進一步調查還發現,病人多集中在學生、無固定職業者(網蟲)及家庭主婦,這些人有充裕的時間癡迷電腦,因而是易感者。
  網癮綜合癥患者的最主要表現是:上網時精神興奮,心潮澎湃,欲罷不能,時間失控。沉溺於網上聊天或網上互動遊戲,並由此而忽視與社會的交往、與傢人的溝通,甚至對上網形成越來越強烈的心理依賴,以致不能分離。
  專傢發現,網癮綜合癥患者由於上網時間過長,大腦神經中樞持續處於高度興奮狀態,會引起腎上腺素水平異常增高,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血壓升高,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此外,還會誘發心血管疾病、胃腸神經官能癥、緊張性頭痛等病癥。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患了網癮綜合癥呢?比照以下標準,便可自我診斷。
  1、每天起床後情緒低落,頭昏眼花,疲乏無力,食欲不振,或神不守捨,而一旦上網便精神抖擻,百“病”全消。
  2、上網時表現得神思敏捷,口若懸河,並感到格外開心,一旦離開網絡便語言遲鈍,情緒低落,悵然若失。
  3、衹有不斷增加上網時間才能感到滿足,從而使得上網時間失控,經常比預定時間長。
  4、無法控製去上網的衝動。
  5、每看到一個新網址就會心跳加快或心率不齊。
  6、衹要長時間不上網操作就手癢難耐。有時剛剛離網就有又想上網的衝動。有時早晨一起床就有想上網這種欲望。甚至夜間趁小便的空也想打開電腦。
  7、不能上網時便感到煩躁不安或情緒低落。
  8、平常有不由自主地敲擊鍵盤的動作,或身體有顫抖的現象。
  9、對傢人或親友隱瞞迷戀因特網的程度。
  10、因迷戀因特網而面臨失學、失業或失去朋友的危險。
  如果有以上標準中4項或4項以上表現,且持續時間已經達1年以上,那麽就表明你已經患上了IAD。
  網癮絡綜合癥完全是人為的,衹要加強自我保健,便可防止此病發生。
  1、在上網時間上要自我約束,特別在夜間上網時間不宜過長。
  2、註意操作姿勢。熒光屏應在與雙眼水平或稍下位置,與眼睛的距離應在60釐米左右。敲擊鍵盤的前臂呈90度。光綫柔和不可太暗。手指敲擊鍵盤的頻率不宜過快。
  3、平時要豐富業餘生活,比如外出旅遊、和朋友聊天、散步、參加一些體育鍛煉等。
  4、在飲食上要註意多吃一些鬍蘿蔔、薺菜、芥菜、苦瓜、動物肝髒、豆芽、瘦肉等含豐富維生素和蛋白質的食物。
  5、出現早期癥狀,應及時停止操作並休息。
  6、一旦出現IAD,不要緊張,要盡早到醫院診治,必要時可安排心理治療。
  網癮的病因很多,可以總體歸納為外因和內因兩個方面,外因主要是指社會環境和家庭教育的影響;內因主要是指滿足感缺失、生理及人格方面的影響。
  (一)外因
  外因僅是被動因素,屬表因,是形成網癮的誘因。
  1、社會環境:包括網吧的出現,網絡遊戲的流行、同學之間的攀比從衆等;
  隨着高科技的出現,網絡已逐步走進我們的生活,除了滿足我們正常工作、學習、溝通交流外,開發者也始終不忘對遊戲和娛樂項目的開發,因此出現了驚險的網絡遊戲、激情的色情電影和有趣的網絡聊天等,最大的滿足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鑒於青少年意志力薄弱,善於群體活動,他們會更多的相互模仿,攀比,而很多成年人也會有網癮,同時影響到孩子,所以青少年網癮與社會環境有着密切的關係。
  2、家庭教育:包括家庭環境及教育方式等;
  家庭教育是導致青少年網癮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很多傢長因工作忙,沒有時間照顧孩子,或是父母本身就是網迷,更加滋生了孩子上網的欲望;另外還有很多傢長對於已經染上網癮的孩子,實施打駡及家庭暴力,或是幹脆放棄對孩子的教育,最終錯過了戒除網癮的最佳時機,毀了孩子的學業。
  (二)內因
  內因是主導因素,屬本因,是導致網癮的重要因素。
  1、滿足感缺失:包括學業失敗、孤獨感、人際障礙等;
  網癮的大部分人群都會出現學業失敗,從而導致心理空虛,缺乏自信,長時間會有一種孤獨感,經歷這些情況的青少年,為滿足自己的內心,通常會選擇逃避,最容易在網絡的虛擬世界中重新找到失去的自我和可以滿足的成就感。
  2、生理及人格:主要包括人格特徵和生理特點等;
  網癮的高發人群多為12-18歲的青少年,以男性居多,男女比例為2:1,而這個時期的孩子,本身大腦皮層發育不完善,意識也比較弱化,理解判斷力差,自控能力也比較差。他們大多都處於青春期,反叛心理嚴重,對新鮮事物又充滿了好奇,尋求刺激、驚險和浪漫,以滿足這個階段的人生需求,而網絡出現之後,網絡遊戲、色情和聊天,恰好對應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自然就會網絡成癮。
  1、誘發說謊隱瞞上網的情況和程度等行為、偷錢或盜用別人賬號上網等。
  2、造成青少年視力下降、生物鐘紊亂、神經衰弱等生理特徵。不能維持正常的睡眠周期,停止上網時出現失眠、頭痛、註意力不集中、消化不良、惡心厭食、體重下降。
  3、會出現品行障礙,誘發孩子逃學、不與人交往、暴躁,産生攻擊性等反常行為。一些人甚至會滑嚮犯罪的深淵。
  4、過去引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中,主要是學業壓力、人際關係、感情問題等,沉迷網絡是近年來出現的新現象,並且迅速上升為主因之一。一些學生終日沉迷網絡聊天、網絡遊戲,不但耽誤學業,考試挂紅燈、留級甚至退學。以致於荒廢了他們的學業。
  5、導致青少年出現情緒障礙和社會適應睏難。在心理方面,會出現註意力不能集中和持久,記憶力減退,對其他活動缺乏興趣,為人冷漠,缺乏時間感,情緒低落。
  6、網癮綜合癥患者由於上網時間過長,大腦神經中樞持續處於高度興奮狀態,會引起腎上腺素水平異常增高,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血壓升高,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此外,還會誘發心血管疾病、胃腸神經官能癥、緊張性頭痛等病癥。
  7、網絡作為人類智慧的産物,雖不是洪水猛獸,但卻是一把“雙刃劍”。當代青少年在充分享受着網絡時代的快捷與方便的同時,其身心也正承受着網絡負面效應的煎熬。
  8、 一些青少年網民過分迷戀與網上的“ 人——機”式交往,會忽視真實存在的人際關係,産生現實人際交往萎縮和角色錯位的現象;爆炸般的網絡信息的擠壓揉搓,會加大青少年網民的心理負擔和壓力,引發“信息污染綜合癥”等心理障礙;網絡世界的虛擬性也會使青少年網民産生一種“特別自由”的感覺和“為所欲為”的衝動,做一些平時不能做,也明顯是不道德的行為;長時間的上網會使一些青少年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産生對網絡的過分依賴心理,成為“電子海洛因”的“吸食者”,染上“上網成癮癥”等心理疾病。英國諾丁漢大學心理學專傢麥剋·格裏弗斯博士認為,“過分迷戀上網有損身心健康,嚴重的會導致心理變態,危害程度不亞於酗酒和吸毒。”“患者的行為與吸毒成癮類似,一接觸因特網就興奮異常,沒機會接觸就寂寞難耐。”可見,網癮問題的心理危害不容小視。
  9、網絡欺騙、賭博、色情、人身攻擊、反動言論、犯罪行為以及各種網絡垃圾等都可能使青少年受到傷害。正如一位網絡罪犯在法庭上所說:“對沒有成年人監護的青少年來說,國際互連網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地方。”
  10、人的心理狀況是在環境與人的相互影響中形成的。由於人腦細胞使用能力特別強,人對自己所在環境很快會形成一種心理狀態,孩子長時間和電腦在一起,他的思維將與電腦的符號式機械思維趨同,常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受到抑製和削弱,弱化了人與人溝通相處的能力和現實生活的反應能力和應對能力,不利於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況且,網絡遊戲良莠不齊,暴力和色情遊戲充斥着網絡,長時間陷入暴力和色情遊戲中,對道德觀的形成有極其不良的影響,長時間處於這樣的畫面和情景中,很可能會認為現實生活也就是如此,也有可能潛意識地去模仿。
  11、很多上網成癮的孩子與他人甚至是父母的溝通較差,情緒不穩定、易怒、多變,沒有自控能力、自己做的承諾不能兌現。
  早期可以通過在電腦上安裝緑色上網軟件來實現,例如:網絡神警,上網小衛士,網絡爸爸等軟件。
心理咨詢專傢建議
  心理咨詢專傢陳智雄認為,製定《網絡成癮診斷標準》的好壞,關鍵在於人們對它的認識和運用。
  他指出,人們先要有正確的認識。《標準》中,網絡成癮所致的精神疾病,並非不懂得精神醫學的人們所理解的“精神病”、“神經病”。不是上網時間長就得了精神疾病,還要有具體的診斷標準,例如:具體癥狀、病程、嚴重程度、社會功能、戒斷反應等。
  陳智雄指出:如果“網癮”列為精神疾病範圍這件事能引起“準網癮者”的自覺和全社會對“網癮者”的關心,這就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對於部分不必要經常上網的人,如果上網時間開始增多了,就可以因此得到提醒:噢!上網是有可能成癮,並有可能發展成為精神疾病的!這就起到敲響警鐘的作用。在這裏也提醒網友們可以問一問自己:“當我上網時,是我自己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利用它,還是它或者它背後的利益集團發揮主觀能動性在控製着我?”
  陳智雄認為:這個標準的出臺,對真正有網癮的人可能會有不同層面的影響。例如有的會被定義為精神病人,可能蒙上心理陰影,甚至自暴自棄。所以,有必要引起周圍親友們的重視,網癮者也需要重新考慮:“我的人生難道就在成為一個‘精神疾病患者’後結束?”,“我未來想要過什麽樣的生活?”。
  陳智雄提醒網絡成癮青少年的傢長們,要作好“八年抗戰”式的長期“愛的支持”的心理準備,“因為我接觸過的青少年網絡成癮,部分責任在他們自己,也有部分責任在親友和社會。”
  他指出,網絡成癮者很需要社會功能的修通,這裏面往往需要親友們和全社會的長期關心和支持。他說:“其實,衹要網癮者重新認識到愛與生活的美好,他們就不會再願意整天面對‘冰冷無情’的電腦了。”
網癮是心理問題
  孩子網絡成癮讓很多的父母倍感焦急,於是四處尋求戒除網癮的良方。
  因為需要,所以催生了很多戒除網癮的機構,戶外拓展、軍訓、行走學校等應運而生。有的機構甚至出臺了網癮就是精神病的診斷標準,讓很多的父母談網色變。
  根據精神病的診斷標準,很容易就把“網癮是精神病”這種結論給推翻。
  網癮是一種心理問題,表現在孩子身上,其實根源在父母;與其說孩子有心理問題,不與說父母的教育有問題。因為孩子在家庭、學校、社會受到太多的指責,因為需要出口,所以孩子會選擇一個虛擬的網絡,讓他傾吐內心的情感,因為在網絡中,沒有人指責他,也沒有人對他做出評判,所以對孩子來說,網絡是一種心理需求。如果我們切斷這種心理需求,孩子又會做出其他的叛逆行為,如賭博、偷竊、打架等,這些在上個世紀沒有網絡時期那些年輕叛逆者的行為。所以心態决定人生,心態决定了孩子是不是迷戀網絡。
  解决孩子網絡成癮不能靠堵的辦法,因為這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解决的根本是孩子的心態。當孩子沒有心理問題時,孩子的網絡成癮也就自然消失了。
  由於孩子很小,很多的時候,父母又會無意地把問題解决好的孩子倒退回去,因為他們並沒有變,或者說他們並不知道怎麽教育自己的孩子,輕則訓斥、重則打駡,所以解决網絡成癮的關鍵是父母的教育問題,一個良好的教育理念是父母應當遵循的。當然教育理念有理解還不夠,還需要“心”證,有了“心”證,才能行!因為我們很多的時候是理智不能戰勝情感,要讓理智同情感合二為一,就需要我們修心。
  曾子曰:“欲齊其傢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何謂正其心呢?就是要我們平靜地對待我們的子女,同孩子真正交朋友。因為“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我們的父母要深思呀。
網癮的中醫治療
  對於網癮的治療,在中醫而言,網癮病位在心。中醫認為,心者君主之官(人體生命活動的中心),主神志(思維、意識)。心既産生上網的動機,而且又通過上網來獲得欣快感,而這種欣快感也是心理的一種需要。
  本來,欣快感是一種積極的,是一種正常的情志反應。但是,網癮者長期處於通過上網而獲取欣快感,久而久之,心理就越來越饑渴,越來越希望獲得更多的欣快感。“七情過極”、“物極必反”,一種對健康有益的欣快感反而成了一把雙刃劍,而用來傷害人的健康。欣快感的無限最求、無限滿足深深的傷害了主神明的心,從而出現思維紊亂、反應遲鈍等癥狀。
  心為一身之主,髒腑百骸皆聽命於心。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意思就是說,心受損傷則髒腑功能都有影響。按照五行相生相剋的規律,心收損,子盜母氣,則心之母肝失疏泄,可以引起易怒或者情緒抑鬱、孤僻、冷漠、頭暈眼花,肝功能失調又引起互為表裏的膽氣不足,則引起膽怯、脆弱;母病及子,則心之子脾失健運,引起、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甚至厭食;相剋不及,反被肺辱,出現悲觀失望,甚至有輕生的念頭和行為産生。
  心火濟腎水,心火不濟,殃及腎水,腎陰虧耗,則引起煩躁不安、頭暈耳鳴、健忘。而且,網癮者常常忘記上網時間,不能自控,少則三五個小時,長則通宵達旦、數日數夜。中醫說:久視傷血,日久傷肝;久坐傷肉,日久傷脾。如此長時間的上網,便引起了近視、肌肉無力。
  總而言之,青少年在沉迷上網中追求快樂、追求成就感的同時,付出的卻是五髒皆傷、生長機能衰退的代價。而這一代價給小到個人、大到社會帶來的損失是巨大的:正常發育與健康成長受到影響,甚至走上不歸之路。另外中醫的“整體觀念”認為:周圍環境對人的生理病理也有影響。從網癮者的調查中顯示,環境不良是主要原因。更加細化一點,他們與社會、與傢長、與老師缺乏健康正確的溝通渠道。溝通是人的本能,尤其是青少年這個時期,溝通的欲望更加強烈,在現實社會中得不到滿足的他們不得不走上了網絡,並沉迷其中。
網癮不等於精神病
  根據《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中的定義,網絡成癮是指個體反復過度使用網絡導致的一種“精神行為障礙”,表現為對網絡的再度使用産生強烈的欲望,停止或減少網絡使用時出現戒斷反應,同時可伴有精神及軀體癥狀。“網絡成癮屬於精神類疾病‘成癮’這個疾病的範疇”, 陶然說,“世界衛生組織有相關規定,凡是精神疾病必須具備兩點:第一,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痛苦;第二,社會功能受損。網絡成癮的人都具備這兩條。”他說,網絡成癮患者都有行為和心理的問題,行為方面,就是天天跑到網上,被迫停止使用網絡就會産生嚴重的戒斷反應;心理方面,表現為在情感、認知方面有偏 差,因長期過度上網而對現實生活産生嚴重的不適應感,悲觀、沮喪、社交恐懼、容易緊張。這些都是精神類疾病的癥狀。
  “但是精神疾病涵蓋的範圍非常之廣,網絡成癮並非常人理解的‘精神病'’瘋子‘” ,陶然說,一提到精神疾病,有些人首先就想到“瘋子”,這其實是很淺表的理解。一些心理、行為問題,包括抑鬱癥、神經衰弱、癔癥實際都屬於精神類疾病的範疇。陶然說,在國外,如美國、荷蘭,也是將網絡成癮作為一種精神疾病來看待。
  網癮,大致由4方面原因所致,其中最主要的是家庭。
  家庭中最主要的是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關係。有的傢長喜歡暴力、批評的教育方式,即“控製型”的,造成孩子沒有長成應該長成的“自我”;同時,夫妻關係不和諧,甚至存在夫妻雙方利用孩子嚮另一半開戰的情況,這些都可能造成孩子網絡成癮。陶然尤其強調了父親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他說,父親在傳統家庭中代表着權威、榜樣、規則,對於孩子的成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收治的網癮患者,多數缺乏父愛。
  造成網癮的第二個因素是學校。部分網癮患者的老師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情緒暴力,愛發脾氣、愛訓人;學校評價體係過於單一,用成績好壞評價學生。有 的孩子可能學習不是特別好,但是其他方面很優秀,這些孩子在學校中得不到肯定,就可能投嚮網絡世界的懷抱。
  第三個因素是孩子自身。如果一個孩子有多動癥、抑鬱癥等,就比其他孩子更容易網絡成癮。
  第四個因素在於遊戲。角色扮演、多人一起玩的遊戲很容易造成網絡成癮。這種遊戲可能會給孩子帶來成就感、滿足感;同時出於“哥們義氣”,孩子也有可能加入網絡遊戲的隊伍,並最終成為網癮患者。
相關詞
心理心理咨詢心理問題心理咨詢師逃學厭學心理輔導問題少年
早戀家庭教育青春期性行為學校夏令營兒童遊戲寓教於樂Flash小遊戲
網絡虛擬社區咨詢師職業信息百度貼吧爆吧CCTV精神病磚傢
陶宏開楊永信軍訓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