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縞蚯蚓
  縞蚯蚓(地竜)
  【來源】為鉅蚓科動物縞蚯蚓(背闇異唇蚓歪方亞種)allolobophora caliginosa trapezoides(duges)[26:23]的乾燥全體。【形態】體圓筒形,長10~27cm,寬0.3~0.7cm。背孔自8~9節間開始,灰褐色。每節具剛毛4對,生殖環帶在26~34節之間,呈馬鞍形。雌性生殖孔1對,位於第14節;雄性生殖孔1對,在第15節腹側,附近表皮隆起,腫如唇狀。受精囊孔2對,位於第9與10與第10及11節間。【分佈】棲息於潮濕而多有機質處。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
  【采製】6~9月捕捉,捕後用草木灰嗆死,剖開腹部,洗去內臟與泥土,曬幹或烘幹。【成分】含有蚯蚓素(lumbritin)、蚯蚓毒素(terrestrolumbrolysin)、蚯蚓解熱鹼(lumbrofebrine)、琥珀酸、花生烯酸、黃嘌呤、次黃嘌呤、腺嘌呤、膽鹼、胍(guanidine)。還含有亮氨酸、𠔌氨酸、丙氨酸、酪氨酸、賴氨酸第15種氨基酸以及磷脂、膽固醇、脂肪酸等。尚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以及黃色素和酶類。【藥理】每日腹腔給蚯蚓提取物2mg,5~8日,對小鼠s180的抑製率為53.8%~86.0%。每日灌胃給蚯蚓提取物0.5、1、2mg,連續6日,對小鼠s180的抑製率分別為81.3%、90.0%和93.0%;同樣濃度,對小鼠肝癌h22的抑製率分別為58.6%、65.9%和57.0%[三剋為,等。中國腫瘤臨床,1991,18(3):133]。【臨床】可用於治療食道癌、鼻咽癌、肺癌等。
  口服蚯蚓提取物,每日300mg,連續2個月,與放射治療結合用於治療食管癌、鼻咽癌、肺癌等共93例,其完全緩解(cr)率為34.4%,部分緩解(pr)率為57.0%,總有效率為91.4%,明顯優於單純放療組,有輻射增敏作用。單獨服用蚯蚓提取物可使晚期食管癌的病情穩定率達42.9%[毛慧生,等.中國腫瘤臨床,1991,18(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