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 : 國傢一級保護動物 : 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 緑孔雀
目錄
物種名稱
  中文名稱:緑孔雀
  中文別名:爪哇孔雀
  拉丁學名:pavo muticus
  命名人及年代: geoffroy st. hilaire, 1866
  分類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鳥綱 aves
  目:雞形目 galliformes
  科:雉科 phasianidae
外形特徵
  體型最大的雉科鳥類,體重7000~8000剋。雄鳥全長約140釐米,雌鳥約100釐米。雄鳥體羽翠藍緑色,下背閃紫銅色光澤。頭頂有一簇直立的羽冠。尾上覆羽延伸成尾屏,可達1米以上,約有百餘枚,並有紫、黃、藍、緑多種顔色構成的眼狀斑紋,形成孔雀特有的尾屏。開屏時顯得異常豔麗、光彩奪目。雌鳥羽色以褐色為主,帶緑色輝光。無尾屏。 虹膜-紅褐;嘴-角質色;腳-暗灰。
分佈範圍
  泰國、越南及緬甸,。。印度東北部至中國雲南南部及中部地區、東南亞及爪哇。
  分佈狀況: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亞種imperator 以往在雲南曾廣泛分佈,高至海拔1500米。現因為獵收尾羽及吃食使其分佈範圍甚為狹窄。
  習性:棲於沿河的低山林地及灌叢。雄鳥有精彩表演,嚮雌鳥炫耀開啓的尾屏。
生活環境
  棲息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海拔2000米以下的河𠔌地帶,以及疏林、竹林、灌叢附近的開闊地。
生活習性
  常常是一雄配數雌,三五衹一小群活動。清晨雲霧彌漫的時候,孔雀就悄悄走到河邊,先汲水、理羽梳妝,然後纔結隊到樹林裏去覓食。中午時分,陽光強烈,它們就躲到樹蔭裏去休息。幾個小時之後,纔出來四處覓食。直到黃昏降臨,它們纔飛回樹林,躲在密枝濃葉當中睡覺。
  捕食:通常在草叢中尋找種籽、漿果,也吃稻穀、嫩芽、禾苗,有時也會在河邊捉食昆蟲、蜥蜴、青蛙等。用強健的嘴直接啄食或用腳在地表抓扒後再用嘴啄取。主要食蕈類、漿果、𠔌物種子、草籽等,也兼食昆蟲、蛙類、蜥蜴等。
生長繁殖
  繁殖期間雄鳥經常會展開尾屏炫耀自己的美麗羽毛,即人們所熟悉的“孔雀開屏”。還會發出響亮的如同吹號般的“啊-喔,啊-喔”叫聲。2月中旬開始進入繁殖期,多在山脊和陰坡草叢灌木之間的低凹處築巢,每窩産卵4~8枚,一般為5~6枚,乳白、棕或乳黃色。雌鳥孵卵,孵卵期為27~30天。
  小孔雀孵化以後,整個傢族成群結隊地活動。雛孔雀長得很慢。第一年幼孔雀的顔色與母親相同,雄幼孔雀頸部色彩較鮮,體重可達3000剋;第二年幼孔雀的顔色與父母相似,雄幼孔雀不具尾屏,體重可達6000剋;第三年長出和父母相同的羽毛。
  秦皇島野生動物園40衹籠養緑孔雀繁殖期的行為進行了為期58d,325h的觀察,結果顯示繁殖期各行為所占的比例分別為:休息31.31%、取食22.03%、理羽16.37%、遊走15.93%、警戒9.79%和繁殖4.59%。
種群現狀
  野生孔雀有藍孔雀、緑孔雀兩種,緑孔雀産於泰國、越南及緬甸。緑孔雀在中國現僅見于云南西部、中部和南部,通過1991年至1993年的調查,緑孔雀現存數量較多的地區有雲南省瑞麗縣、隴川縣、昌寧縣、永德縣、新平縣、普洱縣、墨江縣、景東縣、楚雄市、雙柏縣、南華縣。過去有分佈記錄現已絶跡或瀕臨絶跡的地區有盈江縣、瀘水縣、騰衝縣、蒙自縣、河口縣。永到的中和、直左為新近發現的分佈點,據當地群衆反映,在維西縣的葉枝,德欽縣的拖頂和奔子欄也發現緑孔雀
  由於其賴以生存的次生落葉季雨林和常緑季雨林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緑孔雀的分佈區正在逐步減少和退縮,我國僅有雲南亞種,分佈于云南和西藏東南部一帶。其中在雲南的分佈區已縮小到衹有30多個縣,種群數量有1000多衹,而在西藏東南部的數量尚不足100衹。
保護級別
  屬於國傢一級保護動物。
分類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鳥綱 (Aves )
  目:雞形目 (GALLIFORMES)
  科:雉科 (Phasianidae)
相關詞
孔雀雉科剛果孔雀三私藍孔雀孔雀魚孔雀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