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綿竹年畫以産於竹紙之鄉的四川省綿竹市而得名。流行於中國西南的年畫品種。由於多以木版印出輪廓而後填色,又稱綿竹木版年畫。綿竹年畫起源於北宋,興於明代,盛於清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註入了新內容及現代人的審美趣味。
綿竹年畫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傢埠、蘇州桃花塢齊名為中國四大年畫之一,素有“四川三寶”、“綿竹三絶”之美譽,綿竹年畫是世世代代民間畫師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體現巴蜀人民樂觀嚮上的思想感情和古老的民族風尚。産品除運銷兩湖、陝、甘、青及四川各地外,還遠銷印度、日本、越南、緬甸和港澳等國傢和地區。 |
|
綿竹年畫歷史悠久。她究竟起源於何時,至今還是一個謎。據《山海經》等記載,相傳在東海渡朔山上有一棵彎麯伸展三千裏的大桃樹,它的枝椏一直伸嚮東南方的鬼門,山洞裏的鬼神都要由此出入,樹下有兩位神將把守,是哥倆,名叫神荼(讀音伸舒)、鬱律(讀音鬱律)。他們發現有害人的惡鬼,就用葦索捆住送去喂虎,使人們得以安居樂業。從周代起每逢年節,人們便用桃木板,畫上兩位神將的像,懸於大門或寢室門兩側,用以鎮邪驅鬼,祈福納祥。後來唐代,又出現了能鎮邪納祥的秦瓊、尉遲恭的畫像,這以後門神就越來越多了。不過,以往的門神,包括由門神演變而成的中國年畫,多由畫師手工畫成,直至宋代,由於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木版年畫便開始在民間廣為流行和發展起來。待到明清以後,形成了各具特色和最大規模的中國四大年畫製作中心。即:四川的綿竹年畫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江蘇花桃塢,被譽為中國年畫四大傢。 |
|
綿竹年畫以彩繪見長,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綿竹年畫構圖講求對稱、完整、飽滿,主次分明,多樣統一;色彩上采用對比手法,設色單純、豔麗,強烈明快,構成紅火、熱烈的藝術效果;綫條講求洗煉、流暢,剛柔結合,疏密有緻,具有強烈的節奏感;而誇張、變形、象徵、寓意的造型,更具詼諧活潑的效果。
在內容上,綿竹年畫內容廣泛,品類繁多。歸納起來有:避邪迎祥、歷史人物、戲麯故事、民俗民風、名人字畫、花鳥蟲魚等。
在形式上,綿竹年畫主要有木版套色、繪印結合、完全繪製 3 種。
在技法上吸取了中國傳統建築裝飾的彩繪和工筆重彩畫的某些手法,色彩鮮豔,對比強烈而又和諧。
綿竹年畫繪畫性強
在繪製風格上,她既承傳了唐代之前手工繪製年畫的製作風格又繼承了唐代之後雕版印刷年畫的風格。綿竹年畫和中國其它年畫一樣首先是要刻成綫版,但是綫版在綿竹年畫中衹起輪廓作用,全靠人工彩繪,從不套色製作。經過不同藝人的手筆,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同一個藝人繪製不同的畫幅也會産生不同的趣味。這是綿竹年畫區別於其它諸傢年畫的主要特點之一,也正是綿竹年畫的絶妙之處。彩繪過程,藝人們叫她一黑(指黑綫版)二白(指人物手臉底色及靴底作白)三金黃(指衣冠及道劇的橙黃色)五顔六色穿衣裳(指洋紅、桃紅、黃丹、佛青、品藍、品緑等)。此外,還輔以“明展明挂”手法,藉助同類色的深淺變化,增強畫面的節奏感和裝飾情趣。
綿竹年畫色彩鮮豔明快
年畫藝人在他們的作品上無拘無束地使用着盡可能豔麗的顔色:桃紅、佛青(近似蘭原色)、猩紅、草緑、金黃……大紅大緑、又熱鬧、又刺激,充滿生機和活力。但是在強烈的對比中,也講究適意和和諧。他們常常用少量的復色:“二門子灰”、或金、銀、黑、白等綫、面穿插在對比強烈的色彩中間,以協調畫面色調。藝人們把他們多年來在實踐中總結出的配色經驗,撲素的總結成了一句藴含着深刻美學原理的口訣:“深配淺、釅(指濃度)配淡,深淺釅淡要相間。”綿竹年畫的顔色多用礦物質色和民用染料,根據季節不同製作時調以不同成份的膠礬,使作品顔色爽朗,耐曬耐淋,經久不敗色。
綿竹年畫綫條古拙流暢
綫條是綿竹木版年畫造型及構圖的基本手段,形因綫而立,神因綫而傳。綿竹年畫畫師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積纍了一整套以綫造型的藝術規律。綿竹年畫藝人有畫訣曰"流水褶子(指綫條)要活套,鐵綫褶子要挺直。"這一麯一伸的變化是綿竹年畫用綫的動感和靜感的藝術處理,它給整個畫面賦予韻律感和節奏感。
綿竹年畫內容廣泛形式多樣
歸納起來有避邪迎祥、風俗習慣、生活生産、戲麯故事、歷史人物、神話傳說、諷刺幽默、花鳥蟲魚等等。形式豐富多彩,有門畫、鬥方、橫推、中堂、條屏、單條、木版拓片等,隨着時代的發展又增添了册頁、扇面、賀年卡、挂歷、臺歷、手捲、廣告年畫等新形式。門神是綿竹傳統年畫的主要品種。它的大小分為“大毛”、“二毛”、“三毛”,“四毛”等規格(毛是對紙張大小的特殊稱謂)魯迅先生曾收藏過的綿竹年畫《老鼠嫁女》綿竹年畫古版林則徐書法題材內容非常豐富,有深受民衆愛戴的歷史人物、英勇的武士、娟秀的美人、快樂的兒童以及祥瑞的動物花果等。鬥方,多是諷刺寓意的獨版小品,是一種民間諷刺畫。如《老鼠嫁女》、《三猴燙豬》等。雜條,多是參照民間傳說,以及孝道、福壽文化內容,戲麯和文學作品中最動人的情節刻繪成人物畫。也有民間風采的花鳥畫。如《二十四孝圖》、《百壽圖》、《西遊記》等。橫推,一般是表現人物衆多的大場面的橫幅畫捲,如《迎春圖》、 《百子圖》等。《迎春圖》 她是綿竹年畫橫排的代表作,作者係綿竹年畫大師黃瑞鵠,此圖描繪清朝綿竹迎春會盛況,長捲描給了四百多個人物和豐富多彩的迎春活動,生動地再現了清代的民俗民風,具有較高的民族研究和藝術價值。屬國傢一級文物,被專傢學稱為清代的清明上河圖。 |
|
綿竹年畫分紅貨、黑貨兩大類。
紅貨指彩繪年畫,包括門畫、鬥方、畫條。其中門畫製作手法多樣;畫條,分中堂、條屏、橫推、單條等,供廳堂、居室、走廊及牲畜圈等張貼之用。門畫有大毛、二毛、三毛等大小之分,貼大門、廳門、房門、竈門之用。
黑貨,是指以煙墨或朱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多為山水、花鳥、神像及名人字畫,此類以中堂、條屏居多。 |
|
細活:
1. 明展明挂:為繪工精細富麗的一種
2. 勾金:筆蘸金粉或銀粉勾出圖案
3. 花金:是彩繪後的再加工,用木製花型戳子,拓上金或銀色花紋,現所見花戳子約三十幾種,分服飾花、帽花、衣角花、袖口花
4. 印金:印過墨綫和彩繪後,再用原印版復印一遍膠水(臉手除外),然後撒上金粉或銀粉,掃淨餘粉後即顯出金綫或銀綫
粗活:
1. 水墨:講究筆墨烘染和淡雅的色調
2. 常形,力求設色單純
3. 填水腳:即寥寥幾筆大寫意,是綿竹年畫的特色繪法 |
|
《迎春圖》可算是綿竹年畫橫披的代表作。作者係綿竹年畫大師黃瑞鵠,此圖描繪清朝綿竹迎春會盛況,長捲描繪了400多個人物和豐富多彩的迎春活動,生動地再現了清代的民俗民風,具有較高的民族研究和藝術價值。屬國傢一級文物,被專傢學者稱之為清代的清明上河圖。
黃瑞鵠,字宗翼,1865年(清同治四年)生於綿竹城關。卒於1938年,享年73歲。其作品多以歷史題材為主,畫人物場景是最為突出的藝術成就,鬥方畫最為搶手。其所作《投筆從戎》、《帶子回朝》、《二進宮》、《正氣歌》、《晉代董狐筆》等,為當時綿竹收藏傢劉自德所藏。
年畫《迎春圖》,應為黃瑞鵠受清末綿竹富商杜敬成之聘,在杜敬成傢花半年時間完成的春遊風俗畫。《迎春圖》以連環組畫的形式構成,每幅長48釐米,寬48釐米。這是一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力作長捲,根據四幅畫捲的畫面內容,大致分為四部分:迎春、遊春、臺戲、打春。此畫捲目前僅留四條幅,無論怎樣對接也找不到四條幅的接口處。如第一幅後面的擡“三牲”和第二幅耍竜獅舞,無論如何也找不到連接或過渡之處。第二幅結尾處的騎馬官員從磚坊出來,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和第三幅剛出一門坊的臺戲對接,第三幅結尾的《西遊記》臺戲,怎麽也不可能和第四幅的打春牛對接。 |
|
綿竹因盛産一種韌性極好的竹子,繼而製作桃符,畫為“神荼鬱壘”,使綿竹木版年畫在清代憶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蘇州桃花無塢同稱為中國木版年畫四大傢。
綿竹木版年畫屬民間美術,它植根民間,其裝飾性和雕刻藝術,在早期顯然受到漢代四川畫像磚藝術的影響,從傳承下來的傳統木版年畫作品中,仍可以感受到磅礴的氣勢和天真、質樸、粗獷的生命活力。
唐代是我國的文藝復興時期當時我國已出現了最早的宗教題材的木版年畫,而木版年畫藝術與雕刻印刷術對於人類文化的大量傳播又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因安史之亂而進入蜀中的大批文人學士及畫師中道釋者居多,綿竹木版年畫也受到宗教畫影響,現存的綿竹年畫中的中堂畫“金剛”、“傢神”、“魁星”和拓版“趙公鎮宅”等,內容和形式都和宗教畫同出一疇,其彩繪技巧和綫條的裝飾味與四川寺廟中的風格極為相近。
宋代,四川更是中國四大印刷中心之一,木版印刷已發展到刻技純熟,印刷精美的程度。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汴京“迎歲節,市井皆賣門神……”吳自牧《夢粱錄》載歲終“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紙烏鎮印鐘馗、財馬、回頭馬等,饋以主顧。”另有史料證明,宋代在以成都為中心的附近各縣都有生産年畫的作坊,尤以“小成都”而聞名的川西古城綿竹的雕版印刷更為發達。據《續編綿竹縣志》記載:“綿竹年畫遠在明代憶有相當成就……當時瀘州及陝西蒲城地區已貼過內容喜慶的綿竹年畫。”
明清兩個朝代,尤其是清乾隆年間,是綿竹木版年畫發展的輝煌時期。
清代中葉,四川城鄉各地普遍興建會館時,多聘請綿竹畫師和塑匠雕塑神像,彩繪梁壁,使年畫師們的藝術在實踐中得以發展;綿竹造紙業不斷發展和革新,實驗成功“粉箋紙”;年畫作坊管理完善,分工細緻,專人專事,精益求精,不論刻版、敷彩都達到較高水平,並出現有特色的流派和個人風格;外省和本地畫商起了媒介的作用。綿竹縣志載:“商販遠自陝甘滇黔,裹銀來市易畫,仲鼕則接踵城南,購運者遍於王道百五十裏。”
由於以上原因,當時的年畫作坊發展到三百余家,從業人員達一千多人,全縣每年生産門畫一千二百多萬份,畫條二百萬份以上。此時年畫行會“伏羲會”成立,每年辦會兩次,會上要對各路年畫進行評議,决出名次,這樣一來,更促進了綿竹年畫的發展,全縣作坊遍布城區及西南、板橋、新市、清道、遵道、拱星等鄉村,各流派的特色也更加突出。城內老字號“傅興發”生産的門神工藝精細,五彩鮮豔,衣褶清晰,眉目生動。“雲鶴齋”的木版拓片享有盛譽。清道鄉“曾發皓”、“何雲發”的清水大袍自成一派,遵道鄉的仁女,娃娃戲鳳風格獨特。而肖華金專出鬥方樣張,有“肖鬥方”之稱。
當時綿竹縣有大小年畫市場小市在塊中北河壩及清道鄉,從清道鄉起要擺到近城的南軒祠,約十五裏路。大市在城內南華宮,從臘月初一開始,每天要出售到二更天,直到臘月三十為止。綿竹年畫經畫商傳播,除省內民衆廣為張貼外,還銷於陝西、甘肅、青海、雲南、貴州,並遠銷今越南、緬甸、印度及東南亞各國。
民國時期因農村經濟破産和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大大影響了民衆對年畫的購買力,加上綿竹縣豪霸橫行,土匪嘯聚,大小紙廠被洗劫或燒毀,年畫作坊紛紛倒閉。昔年譽滿中外的綿竹年畫已是“丹青零落不成妍”的衰敗景象。
綿竹年畫,由於新中國的誕生又獲得了新生。並從被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俗物而進入人民藝術之宮。經政府搶救扶持的綿竹年畫又添“新章”。1963年曾赴成都、北京舉辦了觀摩展覽,博得首都文化界和美術傢們的高度贊揚。詩人郭沫若也即興賦詩一首。此後,綿竹年畫藝術在推陳出新、繼往開來的基礎上邁也了新的步伐,一批年青的年畫作者在老一輩藝人言傳身教的輔導下迅速成長越來,他們認真研究吸引傳統年畫藝術的表現手法和特點,並發揮現代藝術豐富的表現力,創作了一批又一批新年畫,這些作品以現實生活為題材,富於生活情趣,展示地方風情,參加了國內外美術作品展並獲奬,在藝術上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
|
綿竹年畫在歷史的長河中,經歷代民間藝人不斷地實踐和更新,從內容到形式逐步形成了與衆不同的藝術風格。
一幅年畫的完成,先由畫師起稿,刻版師雕版,再印刷到紙上描繪。其綫條衹起輪廓綫作用,必須以彩繪藝人按程序施彩而成。由於用色除品色(染料色)外,也兼用石色(礦物質色),因石色的覆蓋力強,原有的雕刻綫經不同的石色覆蓋後,還須重新勾綫,衹是畫面上的品色部分,因其色澤透明,原有的刻綫雖經覆蓋仍清晰可見,便不再勾綫。這兩種處理方式相結合,形成了綿竹年畫水印與彩繪渾然一體的藝術特色。
綿竹年畫無論是門畫或是鬥方,大部分的構圖,都講究高度的簡練,在有限的畫面上較合理地使用賓主、虛實、呼應、開合等對立統一法則,達到對稱、均齊和別緻的裝飾意趣效果,構成了綿竹年畫完整、飽滿的藝術特色。從門畫的武將文官到鬥方中的仕女童子,多不設或少設背景,那畫面的白紙,不是畫面的割裂而是有機地聯繫着畫中各部分,這種“取一而捨萬千,明一而現千萬”的大膽構想和處理讓我們從中體味到構成的力量,從而超越視覺範圍,給人以自由馳騁的理想天地。
綿竹年畫在色彩上的處理是別具一格的,其基本色有黃丹、佛青、桃紅、草緑等四色。運用色相和色度的對比,是民間彩繪大師們所慣用的手法。它單純而豔麗,濃重而明快,對比而和諧。他們還用稱為“鴛鴦筆”的扁筆在畫面上構成了既有立體感又有質感的特殊效果。而藉助色彩同類色深淺及階梯變化,造成了深、淺、明、暗的過渡,所形成的立體效果,增加了畫面的節奏和裝飾情趣。
“填水腳”是綿竹木版年畫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表現手法。它出自那些技術嫻熟的藝人之手。舊時年畫藝人一般受雇於人,“明展明挂”等畫法是按畫鋪或作坊的要求而作,“填水腳”則是屬於藝人自己支配的。藝人們在除夕之夜為老闆做完年終之活後,趁收拾畫案的片刻工夫,利用顔料碗的餘色,在剩紙上匆忙趕繪出幾對門神,趕往夜市出售,賺點外快,幫補生計。在畫“填水腳”時,時間短促,藝人憑真功夫一氣呵成,筆鋒奔放雄健、神韻十足,別具洗煉、概括之情趣。“填水腳”以它的天真、質樸、粗獷而成為綿竹年畫中的珍品,深為藝術界稱道。
清末畫師黃瑞鵠的《迎春圖》,堪稱綿竹年畫的傑作,此圖描繪清朝綿竹迎春會盛況,以六米長捲描繪了四百多個人物和豐富多彩的迎春活動,生動地再現了清代的民俗民風,具有很高的民俗研究價值和藝術價值。 |
|
由四川省綿竹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綿竹年畫節”,每年1月至2月舉行。綿竹市是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自漢高祖六年置縣,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積澱了豐富多彩的地方文化,綿竹民間木版年畫即其重要組成部分之一。1993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命名為“中國年畫之鄉”,1994年入選“中國民間藝術一絶”,1997年榮獲第五屆中國藝術節金奬。
2002年的年畫節歷時二十天,而2003年的年畫節則歷時一個月,以“民間藝術的保護、開發與民俗旅遊”為主題開展係列活動,達到了“發掘傳統民俗資源,壯大文化産業,擴大文化交流與合作,提升綿竹形象”的目的。期間,省內外客人絡繹不絶,綿竹年畫交易異常火爆。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三十多傢媒體做子大量報道,喚起了更多人對中國民俗文化的保護意識。綿竹出年畫,展畫迎嘉賓;綿竹産美酒,舉杯邀朋友。綿竹年畫已成為一張走嚮世界的名片。
截今為止,綿竹年畫已被全世界50多傢博物館和數以萬計的專傢、學者、收藏傢所收藏;已被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人民中國》、《今日中國》、香港《文匯報》、《申報》、《新晚報》、臺灣《大地》等兩百多傢報章、雜志、電臺、電視臺專題宣傳、介紹。先後赴美國、法國、英國、日本、上沃爾特、馬裏、智利、香港、臺灣等30個國傢和地區展出。其藝術價值得到了一大批專傢、學者的高度評價。1962年,綿竹年畫在中央美術館展覽,郭沫若觀後,即興賦詩贊曰:“真是洋洋大觀,仿佛回到四川,門神皮影真好看,回憶幼時過年,無怪産生揚馬,後來又有了瞻,工人手藝不平凡,千載百花爛漫”。1979年,著名英籍華人作傢韓素英莅蓉,在關於巴蜀文化的一次談話中,她說:“綿竹年畫是地道的民族文化,地道的鄉土藝術。美國大百科全書都有記載”。同時,綿竹年畫社每年都有數百幅綿竹傳統年畫、手繪年畫、蜀綉年畫、綿竹年畫手繪挂歷、手繪明信片、出版年畫、廣告年畫、木雕年畫、絹繪年畫在國內外銷售,或作為國事對外宣傳的饋贈禮品。
在中央、省、市、縣各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投資460多萬、新建了綿竹年畫博物館,她將成為融收藏、整理、研究、創作、出版、開發、銷售、傳授年畫技法為一體的年畫專業博物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