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中文名:绢蒿属
属拼音名:juanhaoshu
科中文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属拉丁名:seriphidium
中国植物志:76(2):253
本属概述: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状或小灌木状,稀一、二年生草本;常有浓烈的香味。根通常粗大,木质,稀少细,垂直;根状茎通常粗,短,木质,常有多年生、木质或一年生的营养枝。茎、枝、叶与总苞片初时通常被绒毛或蛛丝状柔毛或绵毛,宿存或以后部分脱落或全脱落。茎直立或斜上长,少数至多数,常与营养枝共组成疏松或密集的小丛,稀茎单生。叶互生,茎下部叶与营养枝叶通常二至三(至四)回羽状全裂,稀浅裂或近于栉齿状的细裂,或叶一至二回掌状或三出全裂,小裂片多为狭线形、狭线状披针形,稀细短线形、椭圆形或栉齿形;茎中部与上部叶二至三回或一回羽状分裂或3裂,稀不分裂;苞片叶分裂或不分裂。头状花序小,椭圆形、长圆形、长卵形或椭圆状卵形,稀卵形、卵钟形或近球形,无梗或有短梗,在茎端或分枝上排成疏松或密集的穗状花序、总状花序、复穗状或复总状花序,或密集成近于复头状花序,而在茎上再组成开展或狭窄的总状或圆锥花序,稀为穗状花序式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一)4—6(一7)层,覆瓦状排列,外层总苞片最小,卵形,中、内层总苞片椭圆形、长卵形或披针形,稀总苞片顶端合生,背面常被宿存或脱落性的柔毛或蛛丝状毛,有时背面成龙骨状突起,边缘具狭或宽膜质;花序托小,无托毛;全为两性花,孕育,(1一)3—12(一15)朵,花冠管状,黄色,檐部具5裂齿,黄色或红色,花药线形或披针形,先端附属物线状披针形、线形或锥形,基部圆钝,稀少有短尖头,花柱线形,通常较雄蕊短,稀少近等长,花期不伸长或略伸长,先端稍叉开或不叉开,叉端具睫毛或不明显。瘦果小,卵形或倒卵形,略扁,果壁上具不明显的细纵纹。本属植物多为闭花授粉。花粉粒通常圆形,三孔沟型,外壁三层略明显。属模式种:海滨绢蒿s.maritimum(linn.)poljak.约100种,主产苏联中亚及我国西北的干旱地区,北美洲的西部及中部次之,少数种还分布到蒙古,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北部),印度(西北部)及亚洲西部、西南部国家与地区;苏联(西伯利亚、欧洲部分)及欧洲东部、中部以南至非洲北部也有。我国有31种,3变种,隶属于3组中,新疆最多,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西藏(西北部)也有。具耐旱、抗寒、抗盐碱的特性,多生长在草原、半荒漠或荒漠草原地区,此外在砾质的滩地、盐渍化地区及亚高山或高山草甸草原和砾质坡地、阶地、林缘、干河谷、干荒坡、洪积扇、山脊等地区也有。多数种类含挥发油及生物碱。许多种类的挥发油中含α—或β—山道年(α—,β9—san—tonin,c15h18o3)成分,为内脂类化合物,是驱蛔虫药的重要原料;少数种在牧区作牲畜饲料;分布在荒漠地区的种类可作防风固沙的辅助性植物。本属又称“蛔蒿属”,原是蒿属的一个组artemisialinn.sect.seriphidiumbess.(或亚属artemisialinn.subgen.seriphidium(bess.)peterm.)。p·poiiakov(1961)另立为属。本属与蒿属(狭义)artemisialinn.sensustricto的主要区别在于总苞片多层,通常(3一)4—6(一7)层,内含(1一)3一12(一15)朵同型的两性花,而且花离心开*本届植物的起源、演化、亲缘关系及区系特点和概要等,见《植物研究》2(2):l--60.1982及8(3):111—123.1988.放;花药先端附属物线状披针形、线形或锥形;多闭花受粉。
。所有物种:
白茎绢蒿
半凋萎绢蒿
半荒漠绢蒿
博洛塔绢蒿
苍绿绢蒿
草原绢蒿
大头三裂叶绢蒿
东北蛔蒿
短叶绢蒿
费尔干绢蒿
高山绢蒿
高原绢蒿
戈壁绢蒿
光叶绢蒿
蛔蒿
聚头绢蒿
绢蒿属
卡拉套绢蒿
昆仑绢蒿
蒙青绢蒿
民勤绢蒿
球序绢蒿
三裂叶绢蒿
三裂叶绢蒿(原变种)
沙漠绢蒿
沙湾绢蒿
西北绢蒿
西北绢蒿(原变种)
西藏绢蒿
纤细绢蒿
小针裂叶绢蒿
新疆绢蒿
新疆绢蒿(原变种)
伊犁绢蒿
伊塞克绢蒿
针裂叶绢蒿
帚状绢蒿
准噶尔绢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