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生資産階級迫切需要發展科學,而還“處在收集材料階段”的自然科學又需要哲學在方法論和認識論上給以指導,這樣,認識論問題便成為近代哲學的最重要的內容,隨之也就産生了兩種認識論:一部分人註重力學的實驗和經院歸納法,並使之絶對化,形成了近代的經驗論,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斯、洛剋等。另一部分人則註重數學的理性演繹法並同樣使之絶對化,形成了近代的唯理論。經驗論以“凡在理智中的無一不在感覺中”的原則為前提,認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於感覺經驗,沒有感覺就沒有認識,感覺經驗是認識唯一可靠的來源。與真知的來源問題相聯繫,經驗論推崇經驗歸納法,強調感覺經驗的重要性,但忽視理性思維的作用,不能科學的說明知識體係何以能夠建立起來的問題;由於經驗論者片面強調感覺經驗,貶抑理性思維,以至於把感覺看作是唯一的實在,把經驗論推嚮極端,邏輯的走嚮唯我論和不可知論。
在近代哲學之初,一些哲學家認為一切知識歸根到底都來源於感覺經驗,所謂科學知識--主要是實驗科學--乃是對於感覺經驗歸納的結果。而另一些哲學家則認為,由於感覺經驗是相對的和個別偶然的因而是不可靠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學知識不可能建立在這樣的不可靠的基礎之上,如果有科學知識,它就不能以感覺經驗為基礎,而衹能是從理性所固有的天賦觀念中推演而來,唯其如此,我們才能說明科學知識的普遍必然性。這兩種觀念,前者被稱為經驗論,以培根、洛剋、巴剋萊和休謨為主要代表,後者被稱為唯理論,以笛卡爾、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茨為主要代表。
例子
英國哲學傳統從總體上講多盎格魯撒剋遜族的嚴謹,少些浪漫。而一個更顯著的特點是重經驗,貶先驗,重歸納,貶演繹,和歐洲大陸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一傳統多少也被帶到了北美。由於歷史的原因而對英美哲學的忽視,是非常嚴重的遺憾。
文藝復興後不久,英國出了一個赫赫有名的哲學家,就是那句被後世稱道的“知識就是力量”的提出者——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歷來哲學家中強調歸納重要性,稟有科學氣質的第一人。他嘗試了一些方法彌補單純枚舉歸納的缺陷,所謂單純枚舉歸納是指:觀察到一連串重複相同事件後就斷定以後也一直發生該事件,然而,恰恰下一次就出現了不同的情況。培根認為需要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整理。由於他貶惡科學研究中必要的假說、演繹和數學方法,所以他的歸納法是有很大缺陷的,但他對科學和哲學的歷史功績不可磨滅。
在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時期,誕生了一位對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具有極深遠影響的哲學家,他就是約翰·洛剋(John Locke)。他是一個幸運兒,因為很少有像他那樣,現時的革命完全符合自己的學說的精神的。而在這個革命之後,“英國至今也不感覺有任何革命的必要”。洛剋哲學內容比較廣,羅素概括了兩個方面,一是認識論,二是政治哲學。代表作《人類理智論》涵蓋了他的認識論,他的經驗主義是非常大膽而徹底的,從笛卡爾到萊布尼茲,都說我們的知識有許多不是從經驗來的,但他認為:“我們的一切知識都在經驗裏紮着根基,知識歸根結蒂由經驗而來”。這個觀點聽上去比較能為現代人接受,也更接近唯物主義的態度。然而有趣的是,洛剋的後人卻順着他的經驗主義走嚮了主觀論和懷疑主義。經驗主義作為哲學的一個流派和後來德國的唯心主義對立自不待言,洛剋的更重要的意義,我看在於他的道德與政治哲學和與他的認識論吻合的精神氣質。洛剋哲學給人的印象是樂觀、謙遜而寬容,這可以從他的經驗主義對任何主張,“給予他的同意程度取决於支持它的蓋然性證據”看出;洛剋的道德原則,一部分可當作邊沁的先驅看,認為人類被追求幸福快樂的欲望驅使,以此為淵源,理成章地,在政治哲學中提出關於自然法、社會契約、私有財産、約製和均衡的觀點。這些概念已經相當成熟,後被介紹到法國又經歷了一些補充完善,如今已經深入美國社會的骨髓。需要註意的是,洛剋的道德觀點不能等同享樂主義,他的一係列約束條件中最首要的一個規定是人按照理性行事,這裏多少能令我們想到斯賓諾莎。
洛剋之後,他的兩個重要追隨者之一貝剋萊(George Berkeley),將他的經驗主義,演化成了主觀唯心論。他藉兩個叫費羅諾斯和海拉斯的人的辯論,否定物質的存在。關於客觀存在的事物,貝剋萊總設法取消它。例如海拉斯認為有誰也不感知、不在任何人心中的房子。費羅諾斯回駁說:這房子就在海拉斯心中。羅素替海拉斯設計的辯詞非常有趣:二整數相乘的乘法的數目無限,而若幹個(事實上無數個)是(任何人)從未想過,但是確實存在的。
另一個洛剋的繼承人是休謨(David Hume)。羅素形容到了休謨,經驗主義終於走到了“死鬍同”——“沿着他的方向,不可能再往前進”。“反駁他一嚮是形而上學家中見的一種時興消遣。”“在我看來,我覺得他們的反駁沒有一點是足以讓人信服的。”他否定因果關係是邏輯推理的主張,而歸為經驗的東西,即“因為甲,結果乙”,並非是甲中有産生乙的力量,而是關於甲乙二事件關連(經常相連)的經驗促使我們說“因為甲,結果乙”。休謨也拿“信念”為例,認為信念是“與當前的印象有關係或者相聯合的鮮明的觀念”。這樣,他自然而然地主張,甲和乙的屢次連結並不成為預料兩者將來也會相連的理由,這就是和在培根一節中論述的單純枚舉歸納類似的睏難。懷疑論以完全否定歸納原理為依據,終結了經驗主義。反駁休謨已經被後世學者的失敗證實,雖說休謨的哲學是一種“不好”的哲學,可它難以辯駁,何況懷疑主義對某些輕信而言不啻為一劑良藥。
經驗主義因洛剋的寬容産生和也因休謨的敏感而終結,可見有其不完善的一面。但是作為認識論觀點,尚觀察和理性,有着積極的意義和極大的優越性,在羅素看來至少優於當時其他所有的派別。
馬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科學地揭示人的認識是一個基於實踐的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感性與理性是辯證統一的,感性有待於發展為理性;而理性之所以可靠,正是由於它是以感性經驗為基礎的。這樣,就從根本上反對了唯心主義的經驗論和唯理論,也剋服了舊唯物主義經驗論和唯理論各自的片面性。唯理論即理性主義還有一種廣義的理解,泛指相信科學、信仰理論、思想的傾嚮,它與“反理性主義”、“非理性主義”相對立。 |
|
jingyanlun
經驗論
empiricism
一種認識論的理論或學說。又稱經驗主義。它認為經驗是人的一切知識或觀念的唯一來源,片面地強調經驗或感性認識的作用和確實性,往往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貶低乃至否定理性認識的作用和確定性。
經驗一詞的涵義比較寬泛,包括根據經驗做出的規律性的總結、某種心理體驗、生活閱歷等等。但是,作為認識論的概念,經驗一詞則衹是指與理性認識相區別的一個認識階段、認識形式,即感性認識。
有些哲學家認為,經驗可分為兩種:外部經驗和內部經驗;前者即是感覺,後者即是內省。一切知識都是從這兩種經驗得來的。有些哲學家則衹承認感覺經驗,否認內省經驗,而且認為衹有感覺經驗纔是知識的唯一來源。這種經驗論又被稱為感覺論。
就哲學基本立場來說,經驗論者分成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對立的派別。分歧的關鍵在於對經驗的解釋。唯物主義經驗論承認經驗是認識的最初的出發點,但同時認為經驗來源於客觀實在。感覺經驗是外間事物作用於人的感官引起的,是對外間事物的反映。唯心主義經驗論則否認經驗的客觀來源,認為經驗是主觀自生的或上帝賦予的。不可知論者則極力回避經驗的來源問題,宣佈經驗究竟從何而來是不可知的。
經驗論者在哲學基本立場上雖有唯物唯心之分,但在貫徹經驗論的原則上卻是一致的,並與唯理論或先驗論相對立,在哲學史上曾反復進行過論爭。
關於知識的來源 唯理論者認為,存在着與生俱來的天賦觀念和天賦知識,或存在着雖非生而有之但决不依賴任何經驗的先天概念、範疇和先天知識。經驗論者則認為經驗是知識的來源,堅持“凡是在理智中的沒有不是早已在感覺中的”原則。但是對於來源問題,經驗論者的看法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兩類:①認為一切知識都是從經驗中來,都可以追溯其起源;不僅沒有任何天賦的或先天的觀念,而且也沒有任何天賦的或先天的命題。這種觀點可以說是一種徹底的經驗論。②認為一切知識的成分即各種觀念、概念起源於經驗,但是,並非所有的觀念、概念組成的知識的命題都是從經驗來的。應當承認有兩類命題或兩類知識,即經驗的命題和先天的命題、經驗的知識和先天的知識。這種觀點在經驗論內部導入了非經驗論的因素,嚮唯理論做了讓步,是一種不徹底的或調和的經驗論。從經驗論的發展來看,這種觀點卻是占上風的,特別是在現代它已經成為經驗論的典型形式。
關於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係 唯理論者片面強調理性,認為可以不依賴感覺經驗而僅靠理性直觀和推論去得到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確實可靠的知識。他們雖然也給予感性認識一定地位,但是總認為感覺經驗是模糊不清的、不確切的,並且會導致錯誤,不可能達到普遍必然性和確實性。經驗論者一般偏重感覺經驗而輕視理性思維。他們認為,理性認識是抽象的、間接的認識,思想愈抽象則愈空虛,愈不可靠,愈遠離真理。有些經驗論者持極端唯名論(見唯名論與實在論)的觀點,根本否認抽象,否認有普遍概念和普遍命題;有些經驗論者並不否認理性的作用,甚至提出感性必須與理性相結合,認為理性可以從經驗概括出關於規律和關於因果必然性的認識,但是,他們或者覺得這種認識的可靠程度比感性認識低,或者認為理性認識畢竟衹是感覺的量的結合,歸根結柢他們否認理性與感性的質的差別;有些經驗論者承認理性在某些知識領域,如在邏輯和數學中有作用,可以得到普遍必然的、確實可靠的知識,但是,又認為這種知識僅僅涉及觀念間的關係或語詞的意義,是先天的知識,與經驗事實無關,對事實的認識衹有靠感覺經驗,理性是無能為力的。 |
|
- n.: empiricism
|
|
|
|
| 經驗論者 | 科學經驗論 | 非經驗論的 | | 經驗論方法 | 審美經驗論 | 教學經驗論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