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athene noctus
【分類】:鳥綱、鴞形目、鴟鴞科、小鴞屬
【特徵】:
縱紋腹小鴞體長20一26釐米。面盤和領翎不明顯,也沒有耳簇羽。上體為沙褐色或灰褐色,並散布有白色的斑點。下體為棕白色而有褐色縱紋,腹部的中央到肛周以及覆腿羽均為白色,跗蹠和趾則均被有棕白色羽毛。虹膜黃色,嘴黃緑色,爪黑褐色。
【分佈】:
縱紋腹小鴞在國外分佈於歐洲、非洲東北部、亞洲西部和中部、俄羅斯、伊朗、伊拉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錫金、不丹、蒙古和朝鮮等地。在我國分佈於新疆、四川、西藏、甘肅、青海、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竜江、江蘇、山東、河南、廣西、貴州、陝西、寧夏等地。
【習性】:
縱紋腹小鴞在各地均為留鳥,棲息於低山丘陵、林緣灌叢和平原森林地帶,也出現在農田、荒漠和村莊附近的樹林中。主要在白天活動,常在大樹頂端和電綫桿上休息。飛行迅速,主要通過等待和快速追擊來捕獵食物。叫聲多變,主要是一種哀婉的聲音,在短暫的間歇中不斷反復,此外還常有一種尖叫聲。食物主要是鼠類和鞘翅目昆蟲,也吃小鳥、蜥蜴、蛙等小型動物。在追捕獵物的時候,不僅同其他猛禽一樣從空中襲擊,而且還會利用一雙善於奔跑的雙腿去追擊。
【繁殖】:
繁殖期為5—7月。雄鳥和雌鳥在黃昏和拂曉時的鳴聲增多,活動增強,相互追逐、嬉戲。雄鳥用伸頸聳羽,左右擺動等方式來炫耀雌鳥。通常營巢於懸崖的縫隙、岩洞、廢棄建築物的洞穴等處,有時也在樹洞或自己挖掘的洞穴中營巢。每窩産卵2—8枚,通常為3—5枚。卵的顔色為白色。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為28一29天。雛鳥為晚成性,孵出後雙目緊閉,勉強擡頭,側身橫躺,全身具有黃白色的絨羽,頭大、頸細,嘴峰為肉青色,需要親鳥喂養45—50天才能飛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