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河北 >滄州 > 紀曉嵐墓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紀曉嵐墓投訴電話滄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317-2080122
  河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311-8581423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紀曉嵐墓景區榮譽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下紀曉嵐,清末著名學者,《四庫全書》總編篡。其墓地在滄縣崔爾莊鎮北棗林中,墓前石碑刻有:“皇清太子少保協辦大學士禮部尚書紀文公神島碑”。
  紀氏墓地
  據介紹,紀曉嵐是滄縣景城紀氏後裔。紀氏墓地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面積南北300米,東西100米,墳墓1194座,墓碑136塊。墓地在文革期間遭到嚴重破壞,現僅存殘碑10餘塊。最近又出土了由紀曉嵐撰文,由劉墉、董浩、翁方綱等著名書法傢書寫的墓志銘3塊。據資料考證,埋於地下的墓志銘還有若幹。滄縣文保所負責人告訴記者,滄縣人民政府將景城紀氏族塋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對研究、開發、利用紀氏文化資源大有好處。
No. 2
  基下紀曉嵐,清末著名學者,《四庫全書》總編篡。其墓地在滄縣崔爾莊鎮北棗林中,墓前石碑刻有:“皇清太子少保協辦大學士禮部尚書紀文公神島碑”。
  紀氏墓地
  據介紹,紀曉嵐是滄縣景城紀氏後裔。紀氏墓地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面積南北300米,東西100米,墳墓1194座,墓碑136塊。墓地在文革期間遭到嚴重破壞,現僅存殘碑10餘塊。最近又出土了由紀曉嵐撰文, 由劉墉、董浩、翁方綱等著名書法傢書寫的墓志銘3塊。據資料考證,埋於地下的墓志銘還有若幹。滄縣文保所負責人告訴記者,滄縣人民政府將景城紀氏族塋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對研究、開發、利用紀氏文化資源大有好處。 
  據當地村民和紀氏後人說,當年紀曉嵐為選擇築墓之處,特地從南方請來風水先生,遍尋紀氏莊園,最後確定北村新阡。當時墓地占地數十畝。按老人們記憶,民國九年所立的那通神道碑,原來的位置距紀曉嵐墳丘約150米,立於墓地東方一條南北通道的路邊,俗稱“下馬碑”,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之意。此碑為重立之碑,原碑毀於何年已無人知曉。
  墓碑原地現墳丘東21米處,碑下基石上,有一片石灰混合土夯實地基,上鋪198×82釐米的兩塊青石板。現尚存一塊,1989年修復墓地時鋪於墓碑之下。墓石合二為一,周邊有雕花。其上是一個巨型贔屓(石龜),已毀。從基石上還可看出石龜的爪痕。爪間距離前後爪距160釐米,左右爪距 120釐米。贔屓背馱墓碑,碑冠已毀。從碑座到碑冠,整個墓碑通高5米左右。
  在墓碑與墳丘之間有一青石供桌,已佚失。桌面長約2米,寬約1米,四根桌腿呈圓鼓形。筆者訪得一桌腿,高50釐米,中部腰圍104釐米(直徑約33.12釐米),底面直徑21釐米。
  原墳丘規模很大,據老人回憶,1963年當地鬧洪災,村莊被淹,一些村民到紀昀墓頂搭窩棚避難,上面可以容納50多人。
  紀曉嵐墓為辛山乙嚮口,從墓地東望,一馬平川,無阻無擋,百裏之外即是大海。墓丘北側有兩個大土堆,形似硯臺,南側有一片荊條樹,時稱鳳凰林。西面(墓後)至硇屯(今其村已不復存在)之間是一片開闊地。碑下贔屓頭東尾西,有“頭頂泗傢(十幾裏外有一泗傢莊)腳蹬硇,南面鳳林北硯寶”之說。
  墓地中還有其他人墳丘,共30餘座。大墳兩側各有3座小墳,據說埋的是紀昀六個側室。再往兩側延伸,嚮前跨半穴又各有兩個較大的墳丘,埋的是紀昀的四個兒子――汝佶、汝傳、汝似、汝億。其孫輩墳丘則依序再靠前些埋葬。此種葬法,據說是紀曉嵐生前根據風水先生的提議認可的,叫做“攜子抱孫式”。
  當時神道兩側排有石人、石馬等石像生,然而紀曉嵐卒後不久,中國就進入了動蕩的近代史時期。相傳,紀曉嵐葬後不多年,這些石像生就被南方的文物販子陸續盜走,今已蕩然無存、墓場外圍原是蔥鬱高大的蒼鬆翠柏,整個墓地規模宏大壯觀,氣象肅穆森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