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紅腹鬆鼠
  中 名:紅腹鬆鼠(赤腹鬆鼠)
  英 名:red-bellied tree squirrel
  學 名:callosciurus erythraeus pallas
  分 類:嚙齒目,鬆鼠科,麗鬆鼠屬
  棲息地:海拔2500公尺以下森林至平地
  食 物:種子,果實,嫩芽,花
  重 量:梨45
  頭身長:20公分,尾長7.6-25.4公分
  仔 數:3-4
  分 :陝西, 江蘇, 浙江, 安徽, 湖北, 四川, 雲南, 西藏, 福建, 臺灣, 海南;東南亞
  赤腹鬆鼠體背為灰褐,色腹部為紅粟色.大都單衹出現,除了生殖及哺育季外.日間活動於樹上,以清晨及黃昏為高峰時間,午間在草叢間活動.
  鬆鼠在樹上爬上爬下的速度快於地面上.除生活在原始林區外,在岩石,喬木也可發現鬆鼠,多為陸生,半水生.
  赤腹鬆鼠為臺灣最常見之鬆鼠,俗名蓬鼠.在本省發現過四種,其亞種名很難確定.體背面深褐色,腹面慄赤色,是四亞種的共同特徵.細分的話,有的腹面為一致的深赤慄色,有的腹面中央有一雜色縱帶,有的腹面中央有一灰褐色縱帶,是確認亞種的根據之一.分佈從平地至三千公尺均可見.生活於林木區,白天活動,但集中於清晨或黃昏時刻.喜築巢於闊葉樹上,有固定的生活領域.雜食性,主要以嫩葉,核果等為食.有剝樹皮,破壞森林之行為.在秋天常將核果集中儲存,以渡隆鼕.每年三月,七月兩次繁殖期,每胎産二至三衹.
  這是臺灣最常見的鬆鼠,從平地一直到海拔2500公尺的森林都看得到,它們的棲息地種類十分廣泛,也很能適應人類破壞後的環境,不論在果園,竹林,潤葉林,針葉林裏,它們都可以適應得很好,幾乎是在樹上生活的哺乳動物當中最為優勢的一種.日據時代赤腹鬆鼠曾經被帶到日本的動物園中供人觀賞,自從關東大地震,赤腹鬆鼠逃出園外以後,不數年已成為當地一種族群龐大的歸化動物,赤腹鬆鼠適應力之強,由此可以想見一斑.
  赤腹鬆鼠的體長在20公分左右,重量多半在500公剋以下,全身僅頭,胸,腹部和四肢為短毛,其餘均為長毛,尤其尾毛極為膨大,故俗稱為「膨鼠」.一般說來,赤腹鬆鼠除了腹面為紅色毛以外,其餘概為橄欖褐色.不過它的體色變異極多,有時尚可發現白化個體,即使是身上具有灰白圈,塊斑或條斑者也不乏見,所以昔日的學者就常因此而將之誤分類為好幾種.
  赤腹鬆鼠全年均能生殖,但以12月和5月為高峰,此時雄的赤腹鬆鼠會棲坐樹上,昂頭引吭高吼,發出嚮亮,單調而持續的叫聲,一方面吸引雌性註意,另一方面則藉以劃分領域.臺灣的鬆鼠一般都自行營巢,很少利用現成的樹洞做窩(或許是林木砍伐過度,缺乏高齡的大樹可提供窩巢),鬆鼠的窩直徑大約在40一60公分之間,為橢圓形,多數位於大樹上,有時亦做在竹林裏,外圍以竹枝枯葉框成,層層內包,最後心部有一團直徑約15公分的育雛室,這是由咬成絲帶狀的乾樹皮,山棕或嫩葉片鋪成.觀察赤腹鬆鼠所做的巢,不由得令人佩服它們的聰明,在其營巢的地方,多半會將枝葉的心部嫩芽咬掉,使得枝葉過度分枝,長得十分茂密,而將巢穴隱匿起來.鬆鼠一胎大約生3一4,算是十分多産的小動物.
  鬆鼠是在白天活動的動物,每日天亮它們便外出覓食,一般都是吃種籽,果實,嫩芽,花朵,但是在鬆鼠巢之下方,也曾發現過許多甲蟲的外殼,或許它們偶爾也會捕食飛近身邊的昆蟲.每日正午時分,赤腹鬆鼠的活動會暫時停止,直到午後纔逐漸外出,於黃昏時達到最高峰,日沒之後鬆鼠回巢睡眠,在中海拔的森林裏,則由飛鼠來取代晚間的活動了.
  由於臺灣中海拔的原始闊葉林,長期以來遭受大量砍伐,伐木之後又采取農場化的造林,均以單一的樹種為主(例如柳杉).失去天然棲息地的赤腹鬆鼠,由於極能適應人類幹擾後的環境,同時又能隨即改變食性,所以在缺乏天敵及其他動物的相互抑製下,使得赤腹鬆鼠在很多人工林內危害,造成林業上大量損失.例如將柳杉的頂芽咬斷,使其停止成長,或是撕咬樹皮或環狀剝皮,使植株上層枯竭而死.雖然政府年年動用億萬鉅資,施以各種毒殺,奬勵捕捉的方式,仍然無法控製赤腹鬆鼠的危害.在各種原産哺乳動物都已亮起生存紅燈的今日,唯獨赤腹鬆鼠即因適應力特強,而成為林業上束手無策的大害.由此可知,生態環境的維護是一件全面性的要務,任何未經周密評估便率爾改變大自然原貌的行為,都將對自然生態産生極其深遠而復雜的影響.赤腹鬆鼠被迫而改變食性所造成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