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科中文名:芸香科
科拉丁名:rutaceae
属中文名:柑橘属
种中文名:红河橙
种拉丁名:citrus hongheensis ye et al.
性状:常绿有刺乔木,高10-20米。
花色:花白色
花期:3-4月
果期:9-11月
分布:云南红河县
海拔上限:1820
生境:山坡丛林中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省三级
标准出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云南省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1989年) 常绿乔木,高10m。单身复叶,叶身卵状披针形,翼叶(具翅叶柄)比叶身长1—3倍,狭长圆形。总状花序,花5—9,稀单花,白色。果椭圆形、圆球形或扁球形,长8—10cm,宽10—12cm,果皮厚1.5—2cm,法胞淡黄色。 分布于云南南部红河,生于海拔800—2000m处的山发。分布范围狭,现存数量极少,处濒危状态。 【药名】:红河橙
【来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芸香科植物红河橙 的全株。
【功效】:消炎止痛。
【主治】:用于感冒头痛、咳嗽、湿疹疮疖、风湿骨痛、跌伤。
【性味归经】:辛、麻、温。入肺经。
【用法用量】:内服: 12一15克,水煎。外用:敷患处皮肤。
【别名】:树葫芦(《云南玉溪中草药》)、阿雷、枳壳(云南红河)
【考证】:始载于《植物分类学报》。
【中药化学成分】:果皮含柚皮甙。
【拉丁名】:cifrus hongheensis y. l. d. l 云南红河橙 是1974年5月被发现的。当年秋季,由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组成协作组,在调查中进行复查,鉴定为柑橘属大翼橙亚属的一个新种,并定名为“红河橙 ”(citrus hongheensis y.l.d.l)。
红河橙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红河县海拔800~2000米的山地。乔木,高约10米,树冠10米×9米,树干周长1.6米。嫩梢被稀茸毛,徒长枝及隐芽枝具刺。单身复叶,本叶狭卵状披针形,基部阔楔形;叶柄特长,可达18厘米,一般为12.5厘米,为叶身长度的2~3倍;翼叶宽长,长圆形,尖端近截状,基部楔形。总状花序,果大,亚球形、短椭圆形至扁圆形,果面共同色,具皱劈,油胞突起;种子大,单胚。当地哈尼族人民除在房前屋后种植作绿化环境外,并采幼果作中药“枳壳”,或用叶作辛香调料。
外国学者曾断言:“中国只有进化柑橘的生产,没有原始柑橘的分布”。日本的田中长三郎认为:“由于没有特殊引人注目的种在中国,柑橘属的基因中心在印度,中国只不过是次生基因中心”。“红河橙 ”的发现,否定了上述错误论点,进一步证实了中国是真正的柑橘起源中心,在学术上有重要意义。
同时,“红河橙 ”在云南南部冬春干旱的条件下,生长发育良好,将为今后抗旱育种和砧木利用提供良好的材料。 【药 名】:红河橙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芸香科植物红河橙 的全株。
【功 效】:消炎止痛。
【主 治】:用于感冒头痛、咳嗽、湿疹疮疖、风湿骨痛、跌伤。
【性味归经】:辛、麻、温。入肺经。
【用法用量】:内服: 12一15克,水煎。外用:敷患处皮肤。
【别 名】:树葫芦(《云南玉溪中草药》)、阿雷、枳壳(云南红河)
【考 证】:始载于《植物分类学报》。
【中药化学成分】:果皮含柚皮甙。
【拉丁名】:Cifrus hongheensis Y. L. D. L 红河橙 介绍
红河橙 (Citrus hongheensis Ye et al)
科属:
芸香科 柑橘属
别名:
形态特征:
常绿有刺乔木,高10-20米。花色花白色花期3-4月果期9-11月
分布与习性:
云南红河县海拔上限1820山坡丛林中
繁殖与栽培:
暂无
应用:
国家二级;省三级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