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鸚鵡族 > 紫藍金剛鸚鵡
目錄
No. 1
  又名: 藍紫金剛鸚鵡
  拉丁文名稱: anodorhynchus hyacinthinus
  英文名稱: hyacinthine macaw)
  科屬分類: 鳥綱(aves)、鸚形目(psittaciformes)、鸚鵡科(psittacidae)
  藍紫金剛鸚鵡是全世界最大的鸚鵡,它美麗的外表及巨大的體型使得它特別引人註目,它與緑翅金剛鸚鵡一樣,體型雖大但是卻有着非常友善近人的性格,也是因為它不凡的外貌,有許多被盜捕交易至寵物市場中,加上棲地破壞與巢穴不足,野外的藍紫金剛鸚鵡衹剩3000衹左右,復育及保護野外的數量是現今最重要的工作。
  體長:100cm-107cm(40-42吋)
  分佈:主要的族群分佈在巴西北部,在玻利維亞的東部及巴拉圭北部也曾發現其蹤跡。
  整體概述:
  喜愛活動於開闊的樹林裏,避開終年潮濕的森林,愛棲息於有豐富核果的棕櫚樹林中,通常成對或一小群活動,很少發現落單的藍紫金剛獨自活動,它們配偶間的關係對彼此非常忠實,約於7月或12月時進入繁殖季節,通常一窩有2顆蛋,但通常衹有一隻會存活,原因在於親鳥衹盡力照顧第一隻孵出的幼鳥,後來孵出的小藍紫金剛無法和自己的兄弟或姊妹爭食物,所以常死於脫水、體重下降等因素,而且有百分之四十 的蛋會被烏鴉、犀鳥(巨嘴鳥)和一些森林中的哺乳動物所吃掉,更使它們的數量無法上升,幼鳥約與父母親生活半年至一年後會離開親鳥,藍紫金剛鸚鵡約於7歲時會組成家庭,然後繁殖。
  農業、畜牧業的過度開發嚴重破壞了棲息地,盜捕鸚鵡的人覬覦它們的高價位,而每年造成許多的藍紫金剛不幸死亡,但是造成數量無法提升的主要原因有百分之95是因為棲息地破壞而衍生出的巢穴嚴重不足,這些種種的因素使得野外藍紫金剛鸚鵡面臨絶種的危機,現今有許多國際性的組織都致力於藍紫金剛鸚鵡的保育工作,希望這些努力可使這些美麗 的大型鸚鵡永遠翺翔於它們無邊無際的天空;籠養的藍紫金剛鸚鵡有時很吵雜,強而有力的巨喙啃咬力非常強勁,有時連牢固的籠捨都會被它毀壞,破壞力非常強,須提供厚實的樹枝供它們啃咬,好奇心很強,很快能適應新環境與主人,適應環境後即非常健壯,繁殖期外可與大型金剛鸚鵡飼養在一起;華盛頓公約附錄一之 一級保育類鸚鵡。
  繁殖:
  野外的藍紫金剛鸚鵡繁殖相當緩慢,通常3、4年衹成功扶養一隻後代長大,現今許多人工飼養的藍紫金剛鸚鵡都是70年代後期及80年代時由野外捕捉的野生鳥,繁殖期間領域性會變的很強且有攻擊性,它們所需要平均窩卵數為2顆,通常第1顆生下後母鳥即開始孵蛋,孵化期約需26-28天,幼鳥生長的速度很快,幼鳥約在3個月大時羽毛長成,但是在大型金剛鸚鵡來說,但是人工繁殖的藍紫金剛鸚鵡繁殖難度不是很高,也比一些大型金剛鸚鵡來的多産一些。
名稱類別
  【中文名稱】紫藍金剛鸚鵡紫藍金剛鸚鵡
  【中文別名】藍紫金剛鸚鵡
  【拉丁學名】Anodorhynchus hyacinthinus
  【命名時間】Latham, 1790
  【英文名稱】Hyacinth Macaw
  【科屬分類】鳥綱 、鸚形目、鸚鵡科 、金剛鸚鵡屬
外形特徵
  紫藍金剛鸚鵡藍紫金剛鸚鵡是全世界最大的鸚鵡,體長100cm-107cm,重達1.4-1.7公斤,翼展度1.3-1.5米,壽命60年。它具美麗鮮豔的藍色羽毛和彎鈎一樣的巨大鳥喙。足有四英尺長和展開可寬達四尺的翅膀。紫藍金剛鸚鵡的羽毛是純藍色,接近靛藍色。它們的喙呈黑色,下喙的後端及眼周有黃色的裸露皮膚。不像金剛鸚鵡屬內其他的品種,紫藍金剛鸚鵡眼睛周圍沒有白色而無羽毛的皮膚。紫藍金剛鸚鵡的性別基本上無法從外表上分辨,但雌性的一般是較為纖細。其強而有力的喙可輕易地於短時間內拆毀鳥籠的鐵枝,也可咬開堅果及種子,甚至椰子。
分佈範圍
  主要的族群分佈在巴西北部,在玻利維亞的東部及巴拉圭北部也曾發現其蹤跡。紫藍金剛鸚鵡分佈圖分佈於南美洲(包括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圭亞那、蘇裏南、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烏拉圭以及馬爾維納斯群島(也稱福剋蘭群島))
生活習性
  紫藍金剛鸚鵡紫藍金剛鸚鵡喜愛活動於開闊的樹林裏,避開終年潮濕的森林,愛棲息於有豐富核果的棕櫚樹林中,通常成對或一小群活動,很少發現落單的藍紫金剛獨自活動。
  在野生條件下,它們以兩種不同的棕櫚果為食;在傢養條件下,以澳大利亞鬍桃,巴西豆,榛子,鬍桃,杏仁,大鬍桃,堅果和椰子進行飼養都非常成功,蘇式餅幹,水果和蔬菜也可以作為補充食物。它們的飲食要求較高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它們的食性較為特殊,得吃一種棕櫚果實,建議用大塊的椰子殼和果肉來代替。在繁殖期內,被搗成圓塊兒的𠔌類,椰子加猴食和狗食,軟質食物混合小麥面包,混合水果,奶粉,蜂蜜,維生素,雞蛋殼等等都是很好的食物。 一般情況第一窩幼鳥可以交給它的養父母,或者轉移到孵化器內。因為紫藍鸚鵡通常會毀掉它們的第一窩卵。繁殖期最重要的因素是避人,不要讓陌生人接近鳥籠。
生長繁殖
  配偶間的關係對彼此非常忠實,約於7月或12月時進入繁殖季節,通常一窩有2顆蛋,但通常衹有一隻會存活,原因紫藍金剛鸚鵡在於親鳥衹盡力照顧第一隻孵出的幼鳥,後來孵出的小藍紫金剛無法和自己的兄弟或姊妹爭食物,所以常死於脫水、體重下降等因素,而且有百分之四十的蛋會被烏鴉、犀鳥(巨嘴鳥)和一些森林中的哺乳動物所吃掉,更使它們的數量無法上升,幼鳥約與父母親生活半年至一年後會離開親鳥,藍紫金剛鸚鵡約於7歲時會組成家庭,然後繁殖。
  野外的藍紫金剛鸚鵡繁殖相當緩慢,通常3、4年衹成功扶養一隻後代長大,許多人工飼養的藍紫金剛鸚鵡都是70年代後期及80年代時由野外捕捉的野生鳥,繁殖期間領域性會變的很強且有攻擊性,它們所需要平均窩卵數為2顆,通常第1顆生下後母鳥即開始孵蛋,孵化期約需26-28天,幼鳥生長的速度很快,幼鳥約在3個月大時羽毛長成,但是在大型金剛鸚鵡來說,但是人工繁殖的藍紫金剛鸚鵡繁殖難度不是很高,也比一些大型金剛鸚鵡來的多産一些。
  紫藍金剛鸚鵡人工飼養的鳥籠尺寸為4(寬)*8(長)*3(高)(單位:英尺)。在溫和的美國佛羅裏達州,鳥籠可被置於戶外,放置於離地面4英尺的地方,鳥籠必須結實,以防鸚鵡的破壞。鳥巢可用1個裝威士忌酒的木桶,在它的一邊上開一個直徑7英寸的洞,並以此和鳥籠相連。這個洞穴距離木桶上緣約3英寸。安置鳥巢的時候,作為巢區的部分要填放幹淨的木頭刨花,大約六英寸深。木桶必須放在鳥籠裏與食缸及飲水器相對的另1邊。同時為了保護鳥巢免受雨水和高溫的傷害,鳥籠必須有一個頂棚。
  産卵和孵化:紫藍鸚鵡1窩通常2個蛋。在佛羅裏達地區,産卵期是在四月到八月間。孵化期大約要持續28至29天。利用孵卵器進行孵化作業,但飼養幼鳥則需要人工撫育。在親鳥沒有撫育經驗時,用亞馬遜鸚鵡進行孵化也是可行的。
  分窩飼養:當鳥的年齡到了十周的時候,它們就可以吃柔軟的猴食或狗食,同時加喂些無子葡萄也可以。但必須加以小心,以免鳥兒吃得過飽。大約 年齡到了三個月的時候,紫藍鸚鵡才能獨立生活。
種群現存
  紫藍金剛鸚鵡農業、畜牧業的過度開發嚴重破壞了棲息地,盜捕鸚鵡的人覬覦它們的高價位,而每年造成許多的藍紫金剛不幸死亡。1986估計野生藍紫金剛鸚鵡個體是1,500個年到1,000衹。但是造成數量無法提升的主要原因有95%是因為棲息地破壞而衍生出的巢穴嚴重不足,這些種種的因素使得野外藍紫金剛鸚鵡面臨絶種的危機,現今有許多國際性的組織都致力於藍紫金剛鸚鵡的保育工作,由於野生動物保護組織的介入,在2003年估計總數上升至6,500衹左右。希望這些努力可使這些美麗的大型鸚鵡永遠翺翔於它們無邊無際的天空;籠養的藍紫金剛鸚鵡有時很吵雜,強而有力的巨喙啃咬力非常強勁,有時連牢固的籠捨都會被它毀壞,破壞力非常強,須提供厚實的樹枝供它們啃咬,好奇心很強,很快能適應新環境與主人,適應環境後即非常健壯,繁殖期外可與大型金剛鸚鵡飼養在一起;華盛頓公約附錄一之 一級保育類鸚鵡。
英文解釋
  1. lat.:  Anodorhynchus hyacinthinus
包含詞
美洲的紫藍金剛鸚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