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紫荆关投诉电话保定市旅游投诉电话:0312-50816105081941
河北省旅游投诉电话:0311-85814239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紫荆关位于河北省易县西北45公里处,因关城居于紫荆岭上而得名。关东依万仞山,西据犀牛山,拒马河宽阔的河床横列于长城之北,其形势极为险要。位于易县城西45公里的紫荆关上,南面以十八盘为险阻,北面近以浮图隘口门户,远以宣化、大同为蕃篱,一关雄踞中间,群险翼庇于外,峰叠峦矗,如屏如障,为长城内三关重镇之一。紫荆关是长城千百座雄关险隘中历史最悠久的几座之一,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关于紫荆关的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当时称为“五阮关”,是著名的天下九塞之一。
秦汉称上谷关,北魏称子庄关,隋唐称白壁关。
后来改称为“浦阴陉”,被列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宋初时还叫过“金坡关”,由宋朝中叶始改称今名。相传当时关城内外遍布紫荆树,盛夏荆花绽开,香飘万里,故“荆关紫气”被古人定为易州十大胜景之一。
紫荆关在秦汉时仅是一座土石混筑的小城,后来历代虽有修建,但基本是沿袭旧制没有多少展拓。明灭元后,于洪武初年,太祖朱元璋批准了著名将领华云龙的建议,在对旧城进行改筑的同时,建紫荆关新城一座。新、旧两城墙体皆为花岗岩条石砌筑,用青砖封顶并砌筑垛口。洪武之后,经永乐、正统、景泰、弘治、嘉靖、万历,直到最后一代崇祯,都在不断地修筑紫荆关。到明王朝灭亡前夕,紫荆关才建成了今天的规模,成为较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
|
长城的关口之一。位于中国河北省易县城西40千米的紫荆岭上。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东汉时名为五阮关,又称蒲阴陉,列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 。宋时名金陂关 ,后因山多紫荆树而改名。位于居庸关、倒马关之间,与二关号称内三关。原关门之门券上有“紫塞荆城”4字石刻,现已倾圮。 “紫塞荆城”4字石刻现在仍在,在紫荆关镇南面。 |
地理环境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
紫荆关位于易县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荆岭上,关城东为万仞山,千岭耸立,峭壁悬崖;城西有犀牛山,蜿蜒向西,与盘石口相接;城北为拒马河,谷宽坡陡,浪高水急;城南是黄土岭,背千山万壑,层峦叠嶂。紫荆关城就建在这依坡傍水、两山相夹的盆地内。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内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古人对其地势和军事地位有一段形象描述:“南阻盘道之峻,北负拒马之渊,近似浮图为门户,远以宣大为藩篱。一关雄距于中,群险疵于外,规模壮丽,屹然为畿辅保障。”紫荆关位于居庸、倒马二关之间,号称“内三关”。 |
历史背景 Historical Background |
紫荆关汉时称上谷关,东汉名五阮关,又有蒲阴径、子庄关之称,属太行八陉之第七陉,宋、金时名金坡关,后因山上多紫荆树易名紫荆关。
紫荆关始建于战国时期,汉时为土石夯筑,后历经各代扩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则改用石条作基础,以砖砌面封顶,并用石灰碎石灌注。自明成祖迁都北平(北京)后,更大兴土木,修城建关。在正统、景泰、弘治、嘉靖、万历、崇祯年间,都曾改筑、扩建关城,增设城堡、隘口,开凿盘山道等,使紫荆关形成了一个较完备的防御体系。《畿辅通志》称:“控扼西山之险,为燕京上游路,通宣府、大同。山谷崎岖,易于戍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
|
从内地通向紫荆关的第一道关门,建在今坡下村的峡谷中。边墙自关门向西两翼伸展,直达两山峰顶。门额上嵌石匾一方,横书“紫荆关”三字。门前有营房、庙宇各一座。这些建筑虽已塌毁,但遗址尚清晰可辨。石匾亦在民间妥存。关门内是通向关城的十八盘。全程10公里,纵深2.5公里余,均系羊肠路。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荆坡道人在重修紫荆关盘道记中云:“南有石径十八(盘),由底升巅,崎岖若羊肠之险,东倚于岩旁,后天之畔,西临乎洞壑,蟠地之绝崖。然则南城两都,北极边陲,迁客骚人多游于此。我朝所以设关,凭此险……。”可见,古十八盘既是内地联系北方各族人民的必经之路,又是抵御外族南犯的自然天险。盘道顶端是南天门,亦建在两山间的峡谷中。城墙东起万仞之巅,经南天门至奇峰岭山顶。门券上嵌着“畿辅第一雄关”的石匾。门之东壁上镶嵌石碑两块;一为荆坡道人所作“重修紫荆关盘道记”;二为明参将韩光所作的七律诗。门外西坡上还有清康熙御笔“天子阅武处”碑碣一通。进了南天门是二重门,两侧有八字墙向左右伸展。再内是三重门,又称南门,但坐东朝南,券上嵌有“紫塞金城”四字。上款题“万历十七年岁次乙丑孟秋吉量立”,下款为“钦差分守紫荆关参将韩光”。北门有瓮城,里面券上有“表里山河”匾额。北门面东,门额题字共两层,上层题“河山带砺”,上款为“万历丁亥夏”,下款为“聊城傅光宅书”,下层题 “紫荆关”。南天门西侧,有从内城通向黄土岭的关门一座,面南额题“阳和门”。紫荆关主城分东西两部分,中间以墙相隔,东城设文武衙门,西城为屯兵之所。关城东、西、南、墙外有墙,形成环抱于主城外的三座小城池。阳和门外有黄土岭城。拒马河北岸有小新城,与主城之西城隔河相望,有铁索相连,为关城的前哨。紫荆关的关墙总长18160.5米,共有城门9座、水门4座、战台19处。雄关壮丽,地势险要。古代文人描述这里是“万里蜿蜒壁,千峰拥塞门。风雄秦上谷,气压赵楼烦”的“紫塞金城”。紫荆关历史悠久,文物古迹较多。古代军用水井、碾盘,仍保存完好;古栈道至今清晰可辨;古印鉴、古货币、古代服装饰品等都多次发现。 |
|
紫荆关素有“畿南第一雄关”之称,曾经历大小战争130多次。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居庸关作为北京的北大门,是抵御来自北方异族入侵的重要屏障。但历史证明,紫荆关在捍卫京城上处于居庸关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明将于谦曾说:“险有轻重,则守有缓急,居庸、紫荆并为畿辅咽喉,论者尝先居庸、而后紫荆,不知寇窥居庸其得入者十之三,寇窥紫荆其得入者十之七。”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亭林先生)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得更明白:“居庸则吾之背也,紫荆则吾之喉也,猝有急则扼吾之喉而附吾之背。”历史上的许多战例,说明这个论断是正确的。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元太祖成吉思汗攻打居庸关,因金兵凭险据守,久攻不下,它抽出兵力南下,一举攻下紫荆关,在易县境内的五回岭大败金兵,然后攻取涿、易二州,又由长城内侧向外反攻居庸关,内外夹击,居庸关被攻破。紫荆关在捍卫京城上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由此可见一斑。这样的战略还可举出若干。清康熙皇帝两次驻跸紫荆关,题有“天子阅武”石碑。现在“河山带砺”和“紫塞金城”两座城门及大部分城墙保存较好。
另外,在关城东12公里处有天台山景区,道路为乡间水泥硬化路面。景区面积4平方公里,海拔880米,夏季平均气温28℃,比平原地区低5℃左右,植被覆盖率98%。1842年,美国和德国的牧师、大夫、修女在此建造了别墅,因此人们习惯称之为外国山。现在仍有美、德牧师居住过的遗址、水井等。这里有原始森林,古树参天,四季均可游览。景区开设了15家农家旅馆,可以举办篝火晚会、烧烤、跑马等项目,有天台山小剧团与游客进行联谊活动。 |
|
易县旅游胜地众多,特别是清西陵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吸引了更多的游人,紫荆关险中蕴秀的古塞风光,浑厚的文物、军事历史底蕴,必将随清西陵一起成为易县一处新的旅游胜地。
交 通:易县县城每天有10次以上的班车到达景区。北京、天津、保定、大同方向的游客沿112国道直达紫荆关。北京南站开出的7095次列车经停紫荆关站。
门 票:20元/人
游览时间:4小时
服务热线:0312-8227056 |
|
紫荆关镇 |
|
|
|
紫荆关镇 | 紫荆关站 | 紫荆关村 | 紫荆关长城 | 紫荆关水文站 | 紫荆关十八盘 | 紫荆关古建筑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