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紫背葦鴝
  中文名:紫背葦鴝 拉丁名:ixobrychus eurhythmus 英文名:schrenck’s little bittern、schrenck’s bittern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swinhoe, 1873)
  物種分類: 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今鳥亞綱-> ->今顎總目->鸛形目-> -> ->鷺科-> ->葦鴝屬->
  分佈範圍: 分佈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綫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臺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新幾內亞。),華萊士區(指傳統的華萊士綫(從棉蘭老島的東側海域經望加錫海峽至巴釐島與竜目島之間)以東、巴布亞新幾內亞以西的區域,包括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努沙登加拉群島、西南群島、摩鹿加群島(馬魯古群島)、東帝汶等島嶼。)
  中國為黑竜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北京、天津、西藏、山東、河南、江蘇、上海、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廣東夏候鳥;雲南、廣西為夏候鳥、旅鳥;臺灣為旅鳥;海南島為偶見。
  動物簡介:別名:水駱駝、秋鴝、黃鱔公(雲南)、秋小鷺(臺灣)、小老等(東北)、紫小水駱駝。
  鑒別特徵:頭頂黑色,後頭至尾上覆羽暗慄褐色;翅上覆羽橄欖黃色;下體淺棕黃色。
  形態:成體雄鳥:前額、頭頂至後枕暗慄褐色;背部、肩羽及內側三級飛羽暗紫慄色;初級覆羽、飛羽和尾羽均黑褐色;頦、喉棕白色,頸側具白斑;下體皮黃色,胸側有黑褐色斑點。腹部及尾下覆羽淡黃白色。
  雌鳥:上體深慄色,背和兩翅具顯著的白色斑點,下體棕黃色雜有褐色縱紋。
  虹膜黃褐色;嘴峰黑褐色,脛下部、跗蹠黃緑色。
  生態生物學:紫背葦鴝棲息於湖泊、沼澤與河流兩岸的蘆葦草叢或林中濕地。常單獨活動,有時也成3~5衹小群活動。性隱蔽。營巢於河流兩岸或湖泊、沼澤附近的葦叢或草叢中。巢很簡陋,呈淺盤狀,用蘆葦彎折構成巢基,上面鋪墊少量枯萎的葦葉。巢外徑19.7(17.6~22.0)cm×18.7(15.5~21.0)cm;內徑12.3(10.5~14.5)cm×11.8(10.0~13.9)cm;巢高6.9(8.0~9.5)cm;巢深2.4(1.4~3.7)cm;巢出入口寬5.2(3.6~7.4)cm。年繁殖1窩,窩卵數4~6枚。卵橢圓形,呈白色。采於吉林的卵大小為26.3mm×33.0mm,重11.8g(劉義等 1988),而采於秦皇島海濱人工海防林的紫背葦鴝卵大小為32.65(31.5~35.0)mm×24.9(23.2~25.7)mm;重9.1(8.5~10.2)g。卵孵化期為18~19天,孵化率72.9%。育雛期30~40天(劉義等 1988)。
  紫背葦鴝食性主要是魚、蝦及蛙類,育雛前期食量較少,食物種類為魚、蝦,育雛中、後期食物種類除魚、蝦之外,還有較多的蛙、蝌蚪、泥鰍及其他水生昆蟲。
  單行種,無亞種分化。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傢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傢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