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米氏彈鼠
目錄
分佈
  米氏彈鼠分佈於澳大利亞南部。
特點
  體長0.091~0.17 m,尾長0.13~0.23 m,體重在20~50 g。米氏彈鼠長着一對大耳朵,前肢小而短,但後腿細長而有力,還是因為它們的行動以跳躍為主。由於米氏彈鼠的體貌和動作特徵類似於袋鼠,所以早期的歐洲移民把這種小嚙齒動物叫做“袋鼠老鼠”。
形態
  米氏彈鼠的背部呈灰褐色。在澳大利亞全部9個種類的彈鼠中,其他種類的腹部呈白色,惟獨米氏彈鼠的腹部呈淺沙黃色。米氏彈鼠的體毛緊密而柔軟,尾尖部分的毛相對來說較長,看上去象一把刷子。
生活習性
  成年雄性米氏彈鼠的頸部或胸部長有腺體,分泌腺液以用來標識自己占領的活動區域。成年雌性米氏彈鼠僅僅在懷孕和哺乳期間纔用乳腺標識自己的地盤,這個地盤就理所當然的規定了新生兒的活動範圍。
  米氏彈鼠穴居在沙丘和灌木地帶。它們挖的洞一般進深不會超過1.5米,出口處呈大約40度的傾角。白天,為了躲避當地氣候的極度炎熱和乾燥,它們總是在洞中;到了晚上,它們纔從洞中爬出來,動作滑稽地四處奔走着尋找食物和補充水分。日常食譜由漿果,葉子,種子和其他可食用的植物構成。
繁衍
  和其他鼠類一樣,米氏彈鼠一年四季都能生育,但生育高峰期是鼕季雨量充沛的時候,産後11天即可進入下一個生殖周期。米氏彈鼠的孕期約32天左右,一窩産仔2~4衹。幼仔出生時重約2-4剋,大約18天以後它們才能睜開眼睛,1個月後斷奶。3個月大就能達到性成熟。米氏彈鼠在1901年以前就滅絶了,導致米氏彈鼠滅絶的原因究竟自然災害,還是由於人類破壞了它們的生態環境,如今已不得而知,或許兩者兼而有之吧。
包含詞
澳米氏彈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