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 策略療法
目錄
概述
  心理咨詢與治療的蓬勃發展,使心理學工作者面臨從書齋走嚮社會的挑戰。由於心理治療理論和方法來源於西方,跟我們東方文化、觀念、國情有所不適,應用過程中難免産生各種問題。臺灣和東南亞的部分學者曾提出“心理治療亞洲化”的努力方向,並做了有益的探索。理論和方法本身並不錯,問題在於應用時必須有一套針對亞洲人特點的策略。現在,針對心理疾病有一種“策略療法”,已經引起心理學界的關註。
治療理論和方法
  臨床上運用較廣泛的治療理論和方法有:精神分析療法、認知療法、行為療法和人本主義療法等。每種理論對心理疾病的解釋及治療途徑都有其獨到之處,分別有自己的一些適應癥。但並不是衹要判明某人係某種心理疾病,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法便能取得成功的。原因有三:首先是導致某一心理疾病的原因不易查明。即使患者坦誠講出一切,其自陳病因也不一定正確。其次,癥狀可以表現於認知、情緒、行為和生理等不同方面,從何着手頗難斟酌。第三,每個患者的文化背景、生活經驗及個性不同,必須“用特製的鑰匙開特定的鎖”。這就使心理醫生對每一個患者幾乎都要從頭摸索,使每種治療措施都帶上嘗試的性質。既影響效率,又影響效果。策略療法按下述思路來解决問題:
  首先,應當肯定一切經過實驗的、療效可重複證明的治療方法。問題衹在於我們用什麽策略使診斷和治療趨近正確。
  第二,重視以適當策略判明亞洲人的特徵與西方人有何不同,治療應怎樣不同?
  第三,科學處理患者對心理治療的懷疑、抗拒、失望,以保證治療計劃的順利實施。
  最後,爭取探索出一種程序化的、有效的操作模式。
  總的來說,策略療法是運用一套策略,來剋服心理疾病診斷及治療的障礙、提高治療效果的方法。它不是一種區別於已有方法的具體方法,而是應用一切心理治療方法對增強其有效性的程式。
策略療法的要點
  策略療法的總精神是“攻心”--攻破患者自我意識的防禦和抵抗,達成預期治療效果。整套策略包括:建立醫患關係的策略,診斷的策略,解决問題的策略,以及心理醫生自我判斷防止匱竭的策略等四個部分。本文限於篇幅,僅介紹診斷和治療兩部份的策略。
  1.診斷心理疾病的策略
  診斷,就是確定患者的疾病類型和程度。由於心理診斷工具遠遠比不上生理診斷工具;所獲信息又經過患者有意無意的掩藏、篩選、歪麯。所以,診斷策略的基本點就是鑒別出真象而排除假象。
  2.信任先導策略
  衹有在信任醫生的前提下,患者纔可能吐露真情。故應以建立信任為先導。做法有:介紹心理診所的人員、設備、工作方式、收費辦法;聲明對患者尊重及保密是根本原則;介紹同類疾病的成功案例;精心設計治療的環境及氣氛等。
  3.多種信息校正的策略
  對每個患者,應從面談、測驗、觀察、活動産品分析等多種渠道,收集其經歷、家庭、環境、有關人和事的行為反應,以及曾做過的治療等信息。信息相互補充、核對、校正,找到真正的問題所在。
  4.對治療動機不足者警以後果的策略
  心理疾病患者對痛苦常取掩蓋和忍受的態度。求治動機不強影響他坦誠暴露問題。對此宜指出病情發展後果引起他重視,同時介紹相似的正反事例。不過,在未確診之前,絶不能輕率貼上××病的標簽,嚇唬患者更是不道德的。
  5.爭取繼續診治的策略
  心理問題很難一步診斷準確,必須多次多種方法診斷。所以爭取連續診治應是一基本策略。方法有:說明心理疾病的診治方法與生理疾病有何不同;醫生對患者的痛苦表示深切理解,有决心幫助消除;選擇一個最容易消除的癥狀首先給予緩解或消除,樹立患者繼續治療的期望;簽訂一個階段的合同把繼續診治確定下來,以便在繼續接觸中進一步確診。
治療階段的基本策略
  心理治療過程是醫患雙方的一場“心理戰”。患者出於疑慮、勉強及自我防禦、常以不同方式抗拒治療。醫生需采用一定策略剋服抗拒,贏得合作,才能保證治療有效。
  1.對待勉強者的策略
  診治欲望不強烈或者由親人逼迫就醫的患者,基本表現為“勉強”:不願觸及問題的核心,隨時準備終止治療。這常常空費醫生時間而無結果。對策有:a.理解患者的猶豫、感情及處境,及時作出反應,使之感到遇上了知己者;b.關心這個人的幸福而不僅衹是關心他的病,使之受到尊重;c.澄清雙方角色、合作解决問題,而不使之感到任何壓力;d.提供幾種方案供其選擇,使之可以自主决定而非被迫;e.確立明確而現實的治療目標,促使他形成治療動機,建立目標期望。
  2.對待抗拒的策略
  患者對心理治療的抗拒有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宜以相適應的策略削弱或消除:a.對於患者的遮掩、撒謊、無禮乃至戲弄醫生等行為,應表示見慣不驚的大度,冷靜指出不利於問題解决;b.對患者直接表示的抗拒不匆忙做出反擊,認真審時度勢,先計後戰;c.對固執倔犟的患者可適當屈從,以讓步換取讓步;d.讓患者更換地位、角色、想法和情感,體驗到對立效果從而發生改變;e.必要時支持抗拒行為,用後果給予教育。
  3.幹預的策略
  治療通過幹預實現,一切幹預都是為了求得預期的變化。幹預策略是從“如何才能有效地促進改變”而製定的。a.改變認知是常用策略之一,但認知重建衹能由患者進行,教師式的說教效果不大; b.存在决定意識,以改變存在來改革意識更有效;c.用思想控製思想比較難,而讓患者用行為控製其思想就比較容易;d.給患者重新定位,對自身狀態和處境的每一改變都予以肯定,步步為營前進;e.充分而及時地利用反饋,修正醫患雙方的行為;f.對癥狀過分關註而造成敏感反應,是大部分神經癥患者的共同特徵,用類似森田療法的策略破壞其惡性循環,轉移註意或相反集中註意都是可選的方法。
策略療法的道德問題
  策略療法表現了一種用計策使患者接受診治的精神第一,診斷和治療的每一步都徵得患者同意,這一點是完全堅持的。第二,這是針對亞洲人特徵,更好地為他們服務而采取的對策。在缺乏心理治療傳統、心理知識不普及的情況下,疑慮勉強抗拒比西方國傢嚴重;同時儒傢文化傳統使人習慣於服從權威、偽飾、被動、自主性差。羅傑斯的患者中心主義不適合亞洲人。第三,當患者諱疾忌醫時,醫生促其重視和接受治療,正是醫生關心患者利益、高度負責的崇高道德表現。如果采取“願醫便醫,不願便罷”的態度,纔是缺乏愛心的冷漠。衹要不是為賺錢而攬生意,醫生的促進行為完全符合道德。
百科大全
  策略療法
  strategic therapy
  策略療法(strategic theraP夕)根據溝
  通理論而提出的一種主要用於家庭治
  療的心理治療方法。1948年維納
  (Wiener,N.)提出了控製論,之後“內
  穩態係統,,、“反饋”和“自我矯正”等思
  想開始影響關十家庭的理論與家庭治
  療,許多治療傢開始從溝通的角度來
  考察家庭係統與治療過程,強調通過
  重新安排家庭成員們相互作用與溝通
  的方式來改變家庭係統。此療法井不
  嘗試挖掘病人的無意識材料或達到自
  我瞭解,也不強調個人的成長與發展,
  而是以解决病人的當前問題為目標。
  由於信息的溝通至少涉及到兩個人
  (信息發送者和接受者),因此至少應
  當由兩個人介一個治療者和一個病人)
  組成一個單元,但多數治療不衹兩個
  人。治療開始前治療者必須先搞清病
  人當前的主要問題是什麽,誰與此問
  題有關、有何種關係?之後分步驟、分
  階段地確定治療目標並製定相應的幹
  預方法或策略。在治療中治療者所采
  用的主要幹預方法是指示,即讓家庭
  成員們做某些事或從事某些活動(例
  如要求他們在一起交談以改善溝通);
  這種指示可以是直接的、簡單的、
  嚮一兩個人發出,也可以是反論式的、
  復雜的、涉及整個家庭。治療者指示
  的目的是改變他們之間以及他們同治
  療者間相互聯繫的方式。策略治療傢
  認為,病人的問題或癥狀代表着家庭
  係統內成員們相互溝通與防範的方
  :癥狀隱含着問題,也提示着解决
  辦法。治療者的一切努力都應當指嚮
  病人的現有問題,否則不管發生什麽
  變化,都不能認為治療己取得成功。
  此療法可用於各年齡階段的廣泛問
  題,如兒童問題、青少年問題、婚姻
  睏難和老年人的問題;可用於神經癥、
  精神病、違法犯罪、藥癮和心身癥等。
  (梁寶勇撰徐俊見審)
包含詞
策略療法的要點策略療法的道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