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札是古代寫字用的小木片,後來用筆札指紙筆,又轉指書信、文章等。 |
|
紙和筆 |
|
指文章、書信等 |
|
毛筆與簡牘。亦泛指文具用品。《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上許,令尚書給筆札。”《後漢書·曹褒傳》:“慕 叔孫通 為 漢 禮儀,晝夜研精,沉吟專思,寢則懷抱筆札,行則誦習文書。” 清 方文 《懷吳日生》詩:“此日大官分筆札, 上林 諸樹盡含香。” |
|
寫作;書寫。《北齊書·李繪傳》:“素長筆札,尤能傳受,緝綴詞議,簡舉可觀。”《初刻拍案驚奇》捲九:“那府中事體煩雜,宣徽要請一個館客,做記室代筆札之勞。” |
|
指負責文牘的職務。《世說新語·文學》“ 左太衝 ” 劉孝標 註引《左思別傳》:“父 雍 ,起於筆札,多所掌練。” |
|
藉指文章、書畫。 漢 荀悅 《漢紀·成帝紀一》:“時人為之語曰:‘ 𠔌子云 之筆札, 樓君卿 之唇舌。’言其甚見信用也。”《續資治通鑒·宋仁宗至和二年》:“ 襄 工筆札,帝尤愛之,御制《李用和碑文》,詔使 襄 書。” |
|
特指書簡。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竜·書記》:“ 漢 來筆札,辭氣紛紜。觀 史遷 之《報任安》, 東方朔 之難 公孫 , 楊惲 之酬 會宗 ……志氣槃桓,各含殊采。” 唐 無名氏 《玉泉子》:“ 王生 之子不知其故,偶獲 孜 與父平昔所嘗往來筆札,纍十幅,皆 孜 手跡也。” |
|
指文才。《魏書·酷吏傳·高遵》:“涉歷文史,頗有筆札,進中書侍郎。” 宋 王讜 《唐語林·豪爽》:“﹝ 嚴武 ﹞纍於飲筵對客騁其筆札。” |
|
筆劄:猶筆記;手書的文字。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竜·書記》:“夫書記廣大,衣被事體,筆札雜名,古今多品。”《舊五代史·周書·太祖紀一》:“帝性聰敏,喜筆札,及從軍旅,多閲簿書。” 明 王世貞 《題宋仲珩方希直書》:“ 希直 不以書名,而方剛不折之氣,流溢筆墨間,其名磨損不可辨,蓋 永樂 中有禁,收公筆札者同罪故耳。” |
|
- n.: articles, letter, written composition, paper and p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