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種中藥。淡竹或苦竹莖﹐經除去緑色表層後﹐用刀颳出的帶狀物。能清熱除煩﹑和胃止嘔等。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四.竹》。 |
|
竹茹
caulis bambusae in taeniam
(英)bamboo shavings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青稈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莖的中間層。
植物形態 單叢生。稈高6~8m,直徑3~4.5cm。節間壁厚,長30~36cm,幼時被白粉。節稍隆起。分枝常於稈基部第一節開始分出,數枝簇生節上。稈籜早落。籜鞘背面無毛,幹時肋紋稍綞起,先端呈不對稱的拱形,外側一邊稍下斜至籜鞘全長的1/10~1/8。籜耳稍不等大,靠外側1枚稍大,卵形,略波褶,邊緣被波麯狀剛毛,小的1枚橢圓形。籜舌高2.5~3.5mm,邊緣被短流蘇毛,片直,呈不對稱三角形或狹三角形,基部兩側與耳相連,連接部分寬約0.5mm。葉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10~18cm,寬11~17mm,背面 密生短柔毛。
生於山坡、路旁或栽培。主産廣東、海南。
采製 全年均可采製,取新鮮莖,除去外皮,將稍帶緑色的中間層颳成絲條,或削成薄條,捆紮成束,陰幹。
性狀 本品為不規則的絲條,捲麯成團或長條形薄片。寬窄厚薄不等,淺緑色或黃緑色。體輕鬆,質柔韌,有彈性。氣微,味淡。
化學成分 含木質素、纖維素。
性味 性微寒,味甘。
功能主治 清熱化痰,除煩止嘔。用於痰熱咳嗽、膽火挾痰、煩熱嘔吐、驚悸失眠、中風痰迷、舌強不語、胃熱嘔吐、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英文名】 caulis bambusae in taenia
【來源】本品為禾本科植物青稈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大頭典竹sinocalamus beecheyanus (munro) mc-clure var. pubescens p.f.li 或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munro var. henonis (mitf.)stapf ex rendle 的莖稈的乾燥中間層。全年均可采製,取新鮮莖,除去外皮,將稍帶緑色的中間層颳成絲條,或削成薄片,捆紮成束,陰幹。前者稱“散竹茹”,後者稱“齊竹茹”。
【製法】
竹茹: 除去雜質,切段或揉成小團。
薑竹茹: 取淨竹茹,照薑汁炙法(附錄Ⅱ d)炒至黃色。
《全國中草藥匯編》---薑竹茹:取生薑,搗碎,加水少許,壓榨取汁,將薑汁灑於竹茹上,拌勻,用小火微炒,取出,晾幹即得(每100斤,用生薑10斤)。
【性狀】本品為捲麯成團的不規則絲條或呈長條形薄片狀。寬窄厚薄不等,淺緑色或黃緑色。體輕鬆,質柔韌,有彈性。氣微,味淡。
【性味歸經】甘,微寒。歸肺、胃經。
【功能主治】清熱化痰,除煩止嘔。用於痰熱咳嗽,膽火挾痰,煩熱嘔吐,驚悸失眼,中風痰迷,舌強不語,胃熱嘔吐,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用法用量】 4.5~9g。
【貯藏】置乾燥處,防黴,防蛀。
【摘錄】《中國藥典》 |
|
竹茹
Caulis Bambusae in Taeniam
(英)Bamboo Shavings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青稈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莖的中間層。
【植物形態】 單叢生。稈高6~8m,直徑3~4.5cm。節間壁厚,長30~36cm,幼時被白粉。節稍隆起。分枝常於稈基部第一節開始分出,數枝簇生節上。稈籜早落。籜鞘背面無毛,幹時肋紋稍綞起,先端呈不對稱的拱形,外側一邊稍下斜至籜鞘全長的1/10~1/8。籜耳稍不等大,靠外側1枚稍大,卵形,略波褶,邊緣被波麯狀剛毛,小的1枚橢圓形。籜舌高2.5~3.5mm,邊緣被短流蘇毛,片直,呈不對稱三角形或狹三角形,基部兩側與耳相連,連接部分寬約0.5mm。葉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10~18cm,寬11~17mm,背面 密生短柔毛。
生於山坡、路旁或栽培。主産廣東、海南。
【采製】 全年均可采製,取新鮮莖,除去外皮,將稍帶緑色的中間層颳成絲條,或削成薄條,捆紮成束,陰幹。
【性狀】 本品為不規則的絲條,捲麯成團或長條形薄片。寬窄厚薄不等,淺緑色或黃緑色。體輕鬆,質柔韌,有彈性。氣微,味淡。
【化學成分】 含木質素、纖維素。
【性味】 性微寒,味甘。
【功能主治】 清熱化痰,除煩止嘔。用於痰熱咳嗽、膽火挾痰、煩熱嘔吐、驚悸失眠、中風痰迷、舌強不語、胃熱嘔吐、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
|
竹茹
(《本草經集註》)
【異名】竹皮(《金匱要略》),青竹茹(《本草經集註》),淡竹皮茹(《別錄》),淡竹茹(《食療本草》),麻巴(《草木便方》),竹二青(《上海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莖稈除去外皮後颳下的中間層。
【植物形態】淡竹(《本草圖經》),又名:水竹(《綱日》),甘竹(《群芳譜》),金竹花(《植物名匯》),光苦竹、釣魚竹、白夾竹、如金竹、杜圓竹、斑真竹、荊竹、羅漢竹。
多年生常緑喬木或灌木。稈高7~18米,直徑3~10釐米,圓筒形,緑色,無毛,分枝之一側節間有寬5~10毫米之縱槽,稈環及籜環均甚隆起。稈籜長於節間,硬紙質,背面無毛或具微毛,稻草色有灰黑色之斑點及條紋;籜耳顯著;籜舌發達;籜葉長披針形,鮮緑色,先端漸尖,基部收縮。主枝三棱形或微作四方形,具白色蠟粉;小枝上端有葉1~3枚。葉鞘淡緑色或稻草色,通常無毛;葉舌短,棕色;葉片質薄,狹披針形,長7.5~16釐米,寬1~2釐米,先端漸尖,基部收縮為長約5毫米之葉柄,邊緣一側平滑,一側具小鋸齒;表面深緑色,無毛,背面較淡,基部具微毛;穗狀花序小枝排列成覆瓦狀的圓錐花序;花枝有葉。頂生小穗叢1~3枚,基部托以4~6枚佛焰苞;小穗含2~3花,頂端花退化;穎1或2片,披針形,具微毛;外稃銳尖,表面有微毛;內稃先端有2齒,生微毛;鱗被3~1,或缺如,披針形,長約3毫米;雄蕊3,花絲甚長,懸垂於花外;子房尖卵形,花柱絲狀,柱頭3枚。筍期4~5月。花期10月至次年二月。
通常栽植於庭園。分佈長江流域。
本植物的根莖(淡竹根)、苗(淡竹筍)、籜葉(淡竹殼)、葉(竹葉)、捲而未放的幼葉(竹捲心)、莖稈經烤灼後流出的液汁(竹瀝)、枯死的幼竹莖稈(仙人杖)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砍取莖稈,颳去外層皮,然後將中間層颳成絲狀,晾幹。
【藥材】為絲狀條片,長短不等,捲麯扭縮作蠃旋形,外表黃緑色或淡黃白色,粗糙。質柔韌,有彈性。氣清香,味淡。以色黃緑、絲均勻,細軟者為佳。
據文獻記載,除上述淡竹茹外,供藥用者尚有苦竹茹、慈竹茹等,各詳專條。
【炮製】薑汁炒竹茹:每斤竹茹用生薑2兩,榨汁去滓,再加開水2兩,與竹茹充分拌勻,置鍋內微炒,取出,晾幹。
【性味】甘,涼。
①《別錄》:"微寒。"
②《藥性論》:"甘。"
③《綱目》:"甘,微寒,無毒。"
④《藥品化義》:"味苦,性涼。"
⑤《本草再新》:"味甘辛,性微寒,無毒。"
【歸經】入胃、膽經。
①《本草經疏》:"入足陽明胃經。"
②《藥品化義》:"入膽、胃二經。"
③《本草經解》:"入膀胱、脾經。"
④《本草求真》:"入肺、胃。"
⑤《本草再新》:"入心、肺二經。"
【功用主治】清熱,涼血,化痰,止吐。治煩熱嘔吐、呃逆,痰熱咳喘,吐血,衄血,崩漏,惡阻,眙動,驚癇。
①《別錄》:"主嘔畹,溫氣寒熱,吐血,崩中溢筋。"
②《藥性論》:"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
③《食療本草》:"主噎膈,鼻衄。"
④《本草蒙筌》:"主胃熱呃逆,療噎膈嘔噦。"
⑤《綱目》:"治傷寒勞復,小兒熱痢,婦人胎動。"
⑥《本草正》:"治肺痿唾痰,吐血,婦人血熱崩淋,胎動,及小兒風熱癲癇,痰氣喘咳,小水熱澀。"
⑦《本草述》:"除胃煩不眠,療妊娠煩躁。"
⑨《本單再新》:"瀉火除煩,潤肺開鬱,化痰涼血,止吐血,化水血,消癰痿腫毒。"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外用:熬膏貼。
【宜忌】《本草經疏》:"胃寒嘔吐:及感寒挾食作吐忌用。"
【選方】①治噦逆:橘皮二斤,竹茹二升,大棗三十枚,生薑半斤,甘草五兩,人參一兩。上六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金匱要略》橘皮竹茹湯)
②治妊娠惡阻嘔吐,不下食:
青竹茹、橘皮各十八銖,茯芩、生薑各一兩,半夏三十銖。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瘥,頻作。(《千金方》)
③治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上五味,末之,棗肉和丸彈子大。以飲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熱者倍白薇,煩喘者加柏實一分。(《金匱要隙》竹皮大丸)
④治産後虛煩,頭痛短氣欲絶,心中悶亂不解:生淡竹茹一升,麥門鼕五合,甘草一兩,小麥五合,生薑三兩,大棗十四枚。上六味以水一鬥,煮竹茹、小麥,取八升,去滓,乃納諸藥,煮取一升,去滓,分二服,羸人分作三服。(《千金方》淡竹茹湯)
⑤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半夏(湯洗七次)、竹茹、枳實(麩炒,去穰)各二兩,陳皮三兩,甘草一兩(炙),茯苓一兩半。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薑五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三因方》溫膽湯)
⑥治傷暑煩渴不止:竹茹一合(新竹者),甘草一分(銼),烏梅兩枚(椎破)。上三味,同用水一盞半,煎取八分,去滓放溫,時時細呷。(《聖濟總錄》竹茹湯)
⑦治肺熱咳嗽,咳吐黃痰:竹二青三錢。水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⑧治小兒癇:青竹茹三兩,醋三升,煎一升,去滓,服一合。兼治小兒口噤體熱病。(《子母秘錄》)
⑨治婦人病未平復,因有所動,緻熱氣上衝胸,手足拘急搐搦,如中風狀:栝樓根二兩,淡竹茹半升。上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作二、三服。(《類證活人書》青竹茹湯)
⑩治齒齦間血出不止:生竹茹二兩,醋煮含之。(《千金方》)
⑾治黃泡熱瘡:真麻油二兩,青木香二兩,青竹茹一小閉,杏仁二十粒(去皮、尖)。上藥入麻油內,慢火煎令杏仁黃色,去渣,入鬆脂(研)半兩,熬成膏,每用少許擦瘡上。(《濟生方》竹茹膏) |
|
【別名】竹皮,青竹茹,淡竹皮茹。淡竹茹,麻巴,竹二青,竹二皮,嫩竹茹,細竹茹,水竹茹,甘竹茹,金竹花,光若竹茹,釣魚竹茹,白夾竹茹,如金竹茹,杜圊竹茹,斑真竹茹,荊竹茹,羅漢竹茹,慈竹茹,金竹茹,平竹茹。
【商品名】竹茹,淡竹茹。以絲細均勻、乾燥、色緑、質柔軟,有彈性者為佳。
【處方名】竹茹,鮮竹茹,薑竹茹。
處方中寫竹茹指生竹茹。為原藥材去雜質曬幹入藥者。長於清肺化痰。
鮮竹茹為竹茹鮮品入藥者。長於清熱化痰。
薑竹茹為竹茹用薑汁拌勻後再炒至黃色者。長於化痰止嘔。
【英文名】 CAULIS BAMBUSAE IN TAENIA
【來源】本品為禾本科植物青稈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大頭典竹Sinocalamus beecheyanus (Munro) Mc-Clure var. pubescens P.F.Li 或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Munro var. henonis (Mitf.)Stapf ex Rendle 的莖稈的乾燥中間層。全年均可采製,取新鮮莖,除去外皮,將稍帶緑色的中間層颳成絲條,或削成薄片,捆紮成束,陰幹。前者稱“散竹茹”,後者稱“齊竹茹”。
【製法】
竹茹: 除去雜質,切段或揉成小團。
薑竹茹: 取淨竹茹,照薑汁炙法(附錄Ⅱ D)炒至黃色。
《全國中草藥匯編》---薑竹茹:取生薑,搗碎,加水少許,壓榨取汁,將薑汁灑於竹茹上,拌勻,用小火微炒,取出,晾幹即得(每100斤,用生薑10斤)。
【性狀】本品為捲麯成團的不規則絲條或呈長條形薄片狀。寬窄厚薄不等,淺緑色或黃緑色。體輕鬆,質柔韌,有彈性。氣微,味淡。
【性味歸經】甘,微寒。歸肺、胃經。
【功能主治】清熱化痰,除煩止嘔。用於痰熱咳嗽,膽火挾痰,煩熱嘔吐,驚悸失眼,中風痰迷,舌強不語,胃熱嘔吐,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用法用量】 4.5~9g。
【貯藏】置乾燥處,防黴,防蛀。
【摘錄】《中國藥典》
------------------------------------------------------------------------
藥名
竹茹
別名
竹皮、淡竹皮茹、青竹茹、淡竹茹、麻巴、竹二青、竹子青
漢語拼音
zhu ru
英文名
Bamboo Shavings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1.Phyllostachyl nigra(Lodd.ex Lindl.)Munro var.henonis(Mitf.)Stapf et Rendle 2.Bambusa tuldoides Munro. 3.Sinocalamus beecheyanus (Munro)McClure var.pubescens P.F.Li
歸經
脾;胃;膽經
藥理作用
1. 增加尿中氯化物量:有增加尿中氯化物量的作用;
2.增高血糖:此外,還有增高血糖作用。
3. 抗菌作用:竹茹粉在平皿上對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大腸桿菌及傷寒桿蓖等有較強的抗菌作用。
中藥化學成分
淡竹的竹茹含有對cAMP磷酸二酯酶抑製作用的成分:2,5-二甲氧基-對-羥基苯甲醛(p-hydroxybenzaldehyde),丁香醛(syringaldehyde),鬆柏醛(coniferylaldehyde)。另含對苯二甲酸2'-羥乙基甲基酯(1,4-benzenedicarboxylic acid 2'-hydroxyethylmethyl ester)。
功效
清熱化痰;除煩止嘔;安胎涼血
考證
1.出自《本草經集註》(《中藥大辭典》)、《別錄》(《中華藥海》)。
2.《本草圖經》:堇竹、淡竹、苦竹,《本經》並不載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竹之類甚多,而入藥者惟此三種,人多不能盡別。甘竹似篁而茂,即淡竹也。淡竹肉薄,節間有粉,南人以燒竹瀝者,醫傢衹用此一品,與《竹譜》所說,大同而小異也。
科屬分類
禾本科
拉丁文名
Caulis Bambusae in Taeniam.
主治
肺熱咳嗽;煩熱驚悸;胃熱嘔呃;妊娠惡阻;胎動不安;吐血;衄血;尿血;崩漏
生態環境
1.淡竹通常栽植於庭園。 2.青竿竹多生於平地、丘陵。 3.大頭典竹生於山坡、平地工路旁。
各傢論述
1.《別錄》:主嘔啘,溫氣寒熱,吐血,崩中溢筋。
2.《藥性論》: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
3.《食療本草》:主噎膈,鼻衄。
4.《本草蒙筌》:主胃熱呃逆,療噎膈嘔噦。
5.《綱目》:治傷寒勞復,小兒熱癇,婦人胎動。
6.《本草正》:治肺痿唾痰,尿血,婦人血熱崩淋,胎動,及小兒風熱癲癇,痰氣喘咳,小水熱澀。
7.《本草述》:除胃煩不眠,療妊娠煩躁。
8.《本草再新》:瀉火除煩,潤肺開鬱,化痰涼血,止吐血,化瘀血,消癰痿腫毒。
9.《本草經疏》:《經》曰,諸嘔吐酸水,皆屬於熱。陽明有熱,則為嘔啘;溫氣寒熱,亦邪客陽明所致。竹茹,甘寒解陽明之熱,則邪氣退而嘔啘止矣。甘寒又能涼血清熱,故主吐血崩中及女勞復也。
10.《藥品化義》:竹茹,輕可去實,涼能去熱,苦能降下,專清熱痰,為寧神開鬱佳品。主治胃熱噎膈,胃虛幹嘔,熱呃咳逆,痰熱惡心,酒傷嘔吐,痰涎酸水,驚悸怔忡,心煩躁亂,睡臥不寧,此皆膽胃熱痰之癥,悉能奏效。
11.《本經逢原》:竹茹專清胃府之熱,為虛煩煩渴、胃虛嘔逆之要藥;咳逆唾血,産後虛煩,無不宜之。《金匱》治産後虛煩嘔逆,有竹皮大丸。《千金》治産後內虛,煩熱短氣,有甘竹茹湯;産後虛煩頭痛,短氣,悶亂不解,有淡竹茹湯。內虛用甘以安中,悶亂用淡以清胃,各有至理存焉。其性雖寒而滑能利竅,可無鬱遏客邪之慮。
采收和儲藏
鼕季砍伐當年生長的新竹,除去枝葉,鋸成段,颳去外層青皮,然後將中間層颳成絲狀,攤放晾幹。
資源分佈
1.淡竹分佈於山東、河南、及長江流域以南各地。 2.青竿竹分佈於廣東、廣西。 3.大頭典竹分佈於廣東、海南及廣西。
選方
1.竹茹湯(《普濟本事方》),溫中降逆,主治胃熱嘔吐,癥見嘔吐酸腐,食入即吐,脘腹脹滿,口臭而渴,噯氣厭食,舌黃脈數。2.滌痰湯(《濟生方》),滌痰開竅,主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3.溫膽湯(《三因極一病癥方論》),理氣化痰,清膽和胃,主治膽胃不和,痰熱內擾,虛煩不眠,或嘔吐呃逆,以及驚悸不寧,癲癇等癥。4.黃連溫膽湯(《六因條辨》),清熱除煩,理氣化痰,主治痰熱內擾,失眠,眩暈,心煩,口苦,舌苔黃膩。5.羚羊鈎藤湯(《通俗傷寒論》),涼肝熄風,增液舒筋,主治肝經熱盛,熱極動風,高熱不退,煩悶躁擾,手足抽搐,發為痙厥,甚則神昏,舌絳而幹,或舌焦起刺,脈弦而數。6.桔皮竹茹湯(《金匱要略》),主治胃中熱盛,氣逆上衝。7.竹皮大丸(《金匱要略》),治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8.竹茹湯(《聖濟總錄》),治傷暑煩渴不止。9.淡竹茹湯(《千金方》),治産後虛煩,頭痛短氣欲絶,心中悶亂不解。10.竹茹膏(《濟生方》),治黃泡熱瘡。
用藥禁忌
寒痰咳喘、胃寒嘔逆及脾虛泄瀉者禁服。
動植物形態
1.淡竹 植株木質化,呈喬木狀。竿高6-18m,直徑5-7cm,成長後仍為緑色,或老時為灰緑色,竿環及籜環均甚隆起。籜鞘背面無毛或上部具微毛,黃緑至淡黃色而具有灰黑色之斑點和條紋;籜耳及其繸毛均極易脫落;籜葉長披針形,有皺折,基部收縮;小技具葉1-5片,葉鞘鞘口無毛;葉片深緑色,無毛,窄披針形,寬1-2cm,次脈6-8對,質薄。穗狀花序小技排列成覆瓦狀的圓錐花序;小穗含2-3花,頂端花退化,穎工或2片,披針形,具微毛;外稃銳尖,表面有微毛;內稃先端有2齒,生微毛,長12-15mm;鱗被數目有變化,3至1枚或缺如,披釷形,長約3mm;花藥長7-10mm,開花時,以具有甚長之花絲而垂懸於花外;子房呈尖卵形,頂生一長形之花柱,兩者共長約7mm,柱頭3枚,各長約smm,呈帚刷狀。筍期4-5月,花期10月至次年5月。 2.青竿竹 植株木質化,呈喬木狀。植株叢生,無刺。竿直立或近直立,高達15m,徑約6cm。頂端不彎垂,竿的節上分枝較多;節間圓柱形,竿的節間和籜光滑無毛。 3.大頭典竹 植株木質化,是喬木狀。竿高達15m。多少有些作之字形折麯,幼竿被毛和中部以下的竿節上通常具毛環,節間通常較短;籜鞘背部疏被黑褐色、貼生前嚮刺毛;釋片基部較狹;釋舌較長,長約5mm;小穗通常呈麥稈黃色;內稃背部被柔毛,脊上具較長而密的緣毛。葉鞘通常被毛;葉舌較長以及外稃背面被疏柔毛。花期3-5月,筍期6-7月。
功效分類
止咳藥;清熱涼血藥
藥用植物栽培
生物學特性 淡竹:喜溫暖潮濕氣候,忌嚴寒及強風。宜選擇背風嚮陽山坡、村莊附近緩坡平地及水旁栽種。以濕潤、肥沃、排水良好中性或微酸性、微鹼性的砂質填土栽培,不宜在瘠薄、粘重的土壤上栽種。
栽培技術 用母竹移栽。2月中旬至3月下旬,選擇竹竿健壯、節間稠密、分枝矮、枝葉茂盛、竹鞭生長勢強、粗壯、鞭芽新鮮、芽飽滿新鮮、無病蟲害的二年生竹為母竹。挖掘長60cm、寬40cm、深30cm的根盤,2-3株或多至5株均可,挖母付時應多帶鞭根及泥土,不損傷芽胞及須根,切口要砍平,搬運時用稻草包裹。竹梢要切去一部分,留4-7叢丫枝,按行林距5m×3m挖穴。穴比原來根盤稍大,將竹栽入穴內。先填入一層細表土或塘泥。立正竹株,覆土分層踏實,並澆透水,培土,防止水分蒸發,並固定竹株。為防止風吹搖動,用支柱四周撐扶固定。 田間管理 移栽母竹成活後要除草鬆土。除雨季及鼕季外,均要經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竹喜氮肥,其所需氮、磷、鉀肥比例為5:1:2。一般追肥2-3次,以勤施少施為原則。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竹銹病,為害葉片。發病初期可噴灑波爾多液防治。蟲害有竹大象蟲,為害竹筍,在成蟲交尾、産卵期,可進行人工捕捉:幼蟲孵化期,用90%晶體敵百蟲500倍液噴殺。
炮製方法
1.淨製:除去雜質。
2.切製:除去雜質切揉成小團,將竹茹中的碎末,過粗籮,收集粗粉。
3.薑汁炒:取淨竹茹,加薑汁拌勻,置之不理鍋內用文火炒至黃色,取出,晾幹。每斤竹茹用生薑3兩。
4.薑汁焙:取淨竹茹,加薑汁拌勻,稍悶,壓平,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焙至兩面顯黃色焦斑,取出,晾幹。每竹茹100kg,用生薑10kg或幹薑3kg。
5.炒製:先將鍋燒熱,放入麥麩,炒至冒煙,加入竹茹翻炒至黃色,篩去麥麩即可。每竹茹10kg,用麥麩2kg。
6.砂製:取竹茹抖去灰渣,加飛朱砂細粉1%兌水適量攪勻後,噴曬竹茹,至染成均勻紅色,曬幹。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 本品呈不規則的絲狀或薄帶狀,常捲麯扭縮而纏結成團或作創花狀,長短不一,寬0.5-0.7cm,厚0.3-0.5cm。全體淡黃白色、淺緑色、青黃色、灰黃色、灰黃緑色、黃而韌,有彈性。氣稍清香,味微甜。
藥物應用鑒別
竹茹與半夏:二藥均有化痰,止嘔,安神作用,對於膽虛痰熱鬱結所致的煩悶不寧,頭暈目眩,泛胃嘔噦之證,常相互為用,以協同化痰,安神,止嘔作用。然竹茹性涼而潤,偏治熱痰及胃熱嘔噦,並善以寧神開鬱除煩,痰熱鬱結所致的心神不寧及産後虛煩頭痛,心中悶亂不解者,用之最好。半夏辛溫性燥,偏治寒痰濕痰及痰飲所致嘔噦,並善長辛開苦降,散結消痞,對於痰濕鬱留心下所致的痞堅不舒,飲食不下以及泛惡嘔吐者,用之最佳。
性味
甘;微寒
藥材基源
為禾本科植物淡竹、青竿竹、大頭典竹等的莖稈去外皮颳出的中間層。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熬膏貼。
出處
《中華本草》 |
|
名稱:
竹茹
漢語拼音:
Zhuru
英文名:
CAULIS BAMBUSAEIN TAENIA
基原:
本品為禾本科植物青稈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大頭典竹Sinocalamus beecheyanus(Munro)McClurevar.pubescens P.F.Li或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Lodd.)Munro var.henonis(Mitf.)Stapf ex Rendle的莖稈的乾燥中間層。全年均可采製,取新鮮莖,除去外皮,將稍帶緑色的中間層颳成絲條,或削成薄片,捆紮成束,陰幹。前者稱“散竹茹”,後者稱“齊竹茹”。
性狀:
本品為捲麯成團的不規則絲條或呈長條形薄片狀。寬窄厚薄不等,淺緑色或黃緑色。體輕鬆,質柔韌,有彈性。氣微,味淡。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項下的熱浸法(附錄Ⅹ A)測定,木得少於4.0%。
炮製方法:
竹茹 除去雜質,切段或揉成小團。
薑竹茹 取淨竹茹,照薑汁炙法(附錄Ⅱ D)炒至黃色。
性味:
甘,微寒。
歸經:
歸肺、胃經。
功效:
清熱化痰,除煩止嘔。
主治:
用於痰熱咳嗽.膽火挾痰,煩熱嘔吐,驚悸失眠,中風痰迷,舌強不語,胃熱嘔吐,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用法用量:
5-9g。
貯藏:
置乾燥處,防黴,防蛀。
中西藥分類:
中藥(藥材及飲片) |
|
竹茹
拼音名:Zhuru
英文名:CAULISBAMBUSAEINTAENIA
書頁號:2000年版一部-107
本品為禾本科植物青稈竹BambusatuldoidesMunro、大頭典竹Sinocalamus
beecheyanus(Munro)Mc-Clurevar.pubescensP.F.Li或淡竹Phyllostachysnigra
(Lodd.)Munrovar.henonis(Mitf.)StapfexRen-dle的莖稈的乾燥中間層。全年
均可采製,取新鮮莖,除去外皮,將稍帶緑色的中間層颳成絲條,或削成薄片,捆紮成
束,陰幹。前者稱“散竹茹”,後者稱“齊竹茹”。
【性狀】本品為捲麯成團的不規則絲條或呈長條形薄片狀。寬窄厚薄不等,淺緑
色或黃緑色。體輕鬆,質柔韌,有彈性。氣微,味淡。
【浸出物】照水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項下的熱浸法(附錄ⅩA)測定,不得少於4.0%。
【炮製】竹茹除去雜質,切段或揉成小團。
薑竹茹取淨竹茹,照薑汁炙法(附錄ⅡD)炒至黃色。
【性味與歸經】甘,微寒。歸肺、胃經。
【功能與主治】清熱化痰,除煩止嘔。用於痰熱咳嗽,膽火挾痰,煩熱嘔吐,驚
悸失眼,中風痰迷,舌強不語,胃熱嘔吐,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用法與用量】4.5~9g。
【貯藏】置乾燥處,防黴,防蛀。 |
|
- : Bamboo Shavings, Caulis Bambusae in Taeniam, Caulis bambusae in Taeni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