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竹節參
【英文名】 rhizoma panacis japonici
【別名】白三七、明七、竹根七、蘿蔔七、蜈蚣七、峨三七、野三七、竹節人參、七葉子
【來源】本品為五加科植物竹節參panax japonicus c. a. mey.的乾燥根莖。秋季采挖,除去主根及外皮,乾燥。其根狀莖稱“竹節參”,塊根稱“明七”或“白三七”。葉稱“七葉子”。
【製法】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性狀】
本品略呈圓柱形,稍彎麯,有的具肉質側根。長 5~22cm,直徑0.8~2.5cm 。表面黃色或黃褐色, 粗糙,有緻密的縱皺紋及根痕。節明顯,節間長0.8 ~2cm ,每節有 1凹陷的莖痕。質硬,斷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黃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環。
無臭,味苦、後微甜。
【鑒別】
(1) 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 2~10列細胞。皮層稍寬,有少數分泌道。維管束外韌型,環狀排列,形成層成環。韌皮部偶見分泌道。木質部束略作2~4股性放射狀排列,也有呈單行排列;木纖維常1~4束,有的纖維束旁有較大的木化厚壁細胞。中央有髓。薄壁細胞中含衆多草酸鈣簇晶,直徑17~70μm,並含澱粉粒。粉末黃白色至黃棕色。木纖維成束,直徑約25μm,壁稍厚,紋孔斜裂縫狀,有的交叉呈人字形。草酸鈣簇晶多見,直徑15~70μm。梯紋、網紋或具緣紋孔導管直徑20~70μm。樹脂道碎片偶見,內含黃色塊狀物。木栓組織碎片細胞呈多角形、長方形或不規則形,壁厚。澱粉粒衆多,多單粒,呈類圓形,直徑約10μm,或已糊化。
(2)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 5ml,振搖 5分鐘,濾過,濾液蒸幹,滴加三氧化銻飽和的氯仿溶液,再蒸幹,即顯紫紅色。
(3) 取本品粉末1g,加水5 ~10滴,攪勻,再加水飽和的正丁醇溶液10ml,密塞,振搖約10分鐘,放置過液,濾過,濾液蒸幹,殘渣加硫酸與30%乙醇的混合溶液(1→20)10ml,加熱回流2 小時;用氯仿20ml振搖提取,分取氯仿層,用水10ml洗滌,棄去洗液,氯仿液蒸幹,殘渣加甲醇1ml 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齊墩果酸、人參二醇、人參三醇對照品,分別加甲醇製成每1ml含齊墩果酸2mg、人參二醇、人參三醇各0.5mg 的三種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供試品溶液5μl、對照品溶液各1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醋酸乙酯(1:1) 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105℃ 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顔色的斑點。
【性味歸經】甘、微苦,溫。歸肝、脾、肺經。
【功能主治】滋補強壯,散瘀止痛,止血祛痰。用於病後虛弱,勞嗽咯血,咳嗽痰多,跌撲損傷。
【用法用量】 6 ~9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摘錄】《中國藥典》 | | 【中藥名稱】 竹節參
【拼音名】 Zhujieshen
【英文名】 RHIZOMA PANACIS JAPONICI
【來源】 本品為五加科植物竹節參 Panax japonicus C. A. Mey. 的乾燥根莖。
秋季采挖,除去主根及外皮,乾燥。
【性狀】 本品略呈圓柱形,稍彎麯,有的具肉質側根。長 5~22cm,直徑0.8 ~ 2.5cm 。表面黃色或黃褐色,粗糙,有緻密的縱皺紋及根痕。節明顯,節間長0.8 ~ 2cm ,每節有 1凹陷的莖痕。質硬,斷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黃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環。無臭,味苦、後微甜。
【鑒別】(1) 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 2~10列細胞。皮層稍寬,有少數分泌道。維管束外韌型,環狀排列,形成層成環。韌皮部偶見分泌道。木質部束略作2~4股性放射狀排列,也有呈單行排列;木纖維常1~4束,有的纖維束旁有較大的木化厚壁細胞。中央有髓。本品薄壁細胞中含衆多草酸鈣族晶,直徑17~70μm;並含澱粉粒。本品粉末黃白色至黃棕色。木纖維成束,直徑約25μm,壁稍厚,紋孔斜裂縫狀,有的交叉呈人字形。草酸鈣簇晶多見,直徑15~70μm。梯紋、網紋或具緣紋孔導管直徑20~70μm。樹脂道碎片偶見,內含黃色塊狀物。木栓組織碎片細胞呈多角形、長方形或不規則形,壁厚。粉粒衆多,多單粒,呈類圓形,直徑約10μm,或已糊化。
(2)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 5ml,振搖 5分鐘,濾過,取濾液蒸幹,滴加三氧化銻飽和的氯仿溶液,再蒸幹,即顯紫紅色。
(3) 取本品粉末1g,加水5 ~10滴,攪勻,再加水飽和的正丁醇溶液10ml,密塞,振搖約10分鐘,放置過液,濾過,濾液蒸幹,殘渣加硫酸與30%乙醇的混合溶液(1→20)10ml,加熱回流2 小時,用氯仿20ml提取,分取氯仿層,用10ml水洗滌,棄去洗液,氯仿液蒸幹,殘渣加甲醇1ml 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齊墩果酸2mg,含人參二醇和人參三醇各0.5mg 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
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供試品溶液5μl及對照品溶液各1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醋酸乙酯(1:1) 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 加熱至斑點顯色顯色清晰。
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顔色的斑點。
【炮製】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性味與歸經】甘、微苦,溫。歸肝、脾、肺經。
【功能與主治】滋補強壯,散瘀止痛,止血祛痰。用於病後虛弱,勞嗽咯血,咳嗽痰多,跌撲損傷。
【用法與用量】 6 ~9g。
【貯藏】 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 | 【出處】1.竹節參載於《科學的民間藥草》,但早在清代《綱目拾遺》中即載有昭參,謂:浙産臺溫山中。出一種竹節三七,色白如僵蠶,每條上有凹痕如臼,雲此種血癥良藥。2.並引《宦遊筆記》雲:人參三七以形圓而味甘如人參者為真,其長形者乃昭參水三七之屬,尚欠分晰也。3.又引瀋學士雲:竹節三七,即昭參,解酲第一,有中酒者,嚼少許,立時即解。可見‘昭參’條下所載的竹節三七即為本種。
【拼音名】Zhú Jié Shēn
【別名】土參、土精、血參、竹節三七、甜七、竹根七、、竹節人參、竹鞭三七、羅漢三七、竹節七、竹七、蘿蔔七、白三七、水三七、明七、野三七、雞頭七、野田七、、蜈蚣七、七葉子、大竹根七
【來源】
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竹節參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nax japonicus C.A.Mey.[P,pseu-do-ginseng Wall,var.japonicus(C .A .Mey.)Hoo et Tseng]
采收和儲藏:9-10月挖取根莖,除去須根,洗淨泥土,曬幹或烘幹。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50-80cm,或更高。根莖橫臥,呈竹鞭狀,肉質肥厚,白色,結節間具凹陷莖痕,葉為掌狀復葉,3-5枚輪生於莖頂;葉柄長8-11cm;小葉通常5,葉片膜質,倒卵狀橢圓形至長圓狀橢圓形,長5-18cm,寬2-6.5cm,先端漸尖,稀長尖,基部楔形至近圓形,邊緣具細鋸齒或重鋸齒,上面葉脈無毛或疏生剛毛,下面無毛或疏生密毛。傘形花序單生於莖頂,有花50-80朵或更多,總花梗長12-20cm,無毛或有疏短柔毛;花小,淡緑色,小花梗長約10mm;花萼緑色,先端5齒,齒三角狀卵形;花瓣5,長卵形,覆瓦狀排列;雄蕊5,花絲較花瓣短;子房下位,2-5室,花柱2-5,中部以下連合,上部分離,果時外彎。核果狀漿果,球形,成熟時紅色,直徑5-7mm。種子2-5,白色,三角狀長卵形,長約4.5mm。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800-2600m的山𠔌闊葉林中。
資源分佈:分佈於西南及陝西、甘肅、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湖北、廣西、西藏等地。
【性狀】
1.性狀鑒別:根莖呈竹鞭狀,扁圓柱形,稍彎麯,長5-22cm,直徑0.8-2.5cm,節密集,節間長0.8-2cm,每節上方有一圓形深陷的莖痕,表面灰棕色或黃褐色,粗糙,有緻密的縱皺紋和根痕。質硬脆,易折斷,斷面較平坦,黃白色至淡黃色,有多個淡黃色維管束點痕,排列成圈。氣微香,味苦、微甜。以條粗、質硬、斷面色黃白者為佳。
2.顯微鑒別:根莖橫切面:木栓層細胞數列。皮層稍寬;有少數分泌道;徑嚮44-97μm,切嚮約至200μm。維管束外韌型,環狀排列,形成層成環。有的韌皮部中有少數分泌道。木質部束略作2-4股性放射狀排列,有時單行排列,導管多角形或類方形,直徑約至70μm;木纖維常1-4束,有的纖維束旁有較大的木化厚壁細胞。中央有髓。本品薄壁細胞中有衆多草酸鈣簇晶,直徑17-70μm,並含澱粉粒。
【化學成份】根莖含竹節人參皂甙(chikusetsu-saponin)Ⅲ、Ⅳ、Ⅴ、,人參皂甙(ginsenoside)Rd、Re、Rg1、Rg2,三七皂甙R2(notoginsenoside R2),偽人參皂甙F11(pseudo-ginsenoside F11),竹節人參皂甙Ⅴ的甲酯(methyl ester of chikusetsu-saponin Ⅴ),其他5種皂甙:齊墩果酸-3-O-β-D-(6'-甲酯).吡喃葡萄糖醛酸甙[oleanolic acid-3-O-β-D-(6'-methylester)-glucuronopyranoside],齊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甙(oleanolic acid-28-O-β-D-glucopy-ranoside),β-𠔌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甙(β-sitosterol-3-O-β-D-glucopyranoside),齊墩果酸-3-O-[β-D-(6'-甲酯)-吡喃葡萄糖醛酸基]-28-O-β-D-吡喃葡萄糖甙oleanolic acid-3-O-[β-D-(6'-methylester),glucuronopyranosyl]-28-O-β-D-glucopyranoside},齊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葡萄糖]-28-O-β-D-吡喃葡萄糖甙
【藥理作用】
1.抗炎作用:竹節人參煎劑10g(生藥)/kg灌胃,1-3天內連用3次,對大鼠蛋清、甲醛或右旋糖酐引起的關節炎,均有明顯的抑製作用。對大鼠皮下埋藏棉球引起的肉芽腫形成也有明顯的抑製作用。抗炎機理研究,竹節人參對去腎上腺大鼠的甲醛性關節炎有明顯的抑製作用。大鼠灌胃竹節人參煎劑10g(生藥)/kg,每日1次,1天或連續7天,均不降低腎上腺內維生素C的含量。豚鼠灌胃10g(生藥)/kg,每日1次,連續5天,尿中17-羥皮質類固醇排出量無明顯的影響,表明竹節人參不具有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功能而引起抗炎作用。
2.延緩衰老作用:竹節參總皂甙323μg/ml時,對正常大鼠肺勻漿自發過氧化脂質生成有抑製作用,且其作用呈劑量依賴性增強。10μg/ml能抑製Fe2+-半胱氨酸誘導的肺微粒體過氧化脂質的生成,呈劑量依賴性增強。竹節參總皂甙有較強的清除超氧陰離子自由基(O-./2)作用,隨着藥物濃度的增加作用加強,對羥自由基(·OH)亦具有較強的清除作用,為羥自由基清除劑苯甲酸鈉的3.2倍。脯氨酸羥化成羥脯氨酸,機體衰老過程,因供氧不足,影響脯氨酸的羥化過程,造成膠原中羥脯氨酸含量降低。竹節參總皂甙0.824%(生藥中含量為8%),每次灌胃15ml/kg,每日1次,連續30天,小鼠皮膚羥脯氨酸含量增加10.4%。竹節人參多糖能激活網狀內皮係統。
3.降血糖作用:竹節人參所含齊墩果烷係皂甙有較強的降血糖作用。
4.毒性:竹節人參40g(生藥)/kg灌胃,小鼠出現短時安靜,活動減少,食欲略減。
【鑒別】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粉末0.2g,加醋酐2ml,置水浴加熱2min,濾過。取濾液2ml,沿管壁緩緩滴加硫酸2-4滴,在兩液接界處顯紅紫色。(檢查皂甙)(2)取竹節參粉末2g,按:珠兒參條所述方法進行薄層色譜試驗。在365nm紫外光下檢視,重型節參根和根莖的色譜可見7個色斑,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顔色熒光色斑。
【炮製】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成厚片,乾燥,篩去灰屑。
飲片性狀:本品為扁圓形的厚片,切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可見黃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環。周邊灰棕色或黃棕色,粗糙,有緻密的皺紋及明顯的結節。質硬而脆,易折斷。氣微,味苦、微甜。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性味】味甘;微苦;性微溫
【歸經】歸肺;脾;肝經
【功能主治】補虛強壯;止咳祛痰;散瘀止血;消腫止痛。主病後體弱;食欲不振;虛勞咳嗽;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倒經;崩漏;外傷出血;癥瘕;瘀血經閉;産後瘀陰腹痛;跌打損傷;風濕關節痛;癰腫;痔瘡;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或泡酒;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幹摻或調敷。
【註意】1.《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孕婦忌服。2.《中藥志》:無虛無瘀者不宜。
【摘錄】《中華本草》 | | 名稱:
竹節參
漢語拼音:
Zhujieshen
英文名:
RHIZOMA PANACIS JAPONICI
基原:
本品為五加科植物竹節參Panax japonicus C.A.Mey.的乾燥根莖。秋季采挖,除去主根及外皮,乾燥。
性狀:
本品略呈圓柱形,稍彎麯,有的具肉質側根。長5-22cm,直徑0.8-2.5cm。表面黃色或黃褐色,粗糙,有緻密的縱皺紋及根痕。節明顯,節間長0.8-2cm,每節有1凹陷的莖痕。質硬,斷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黃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環。氣微,味苦、後微甜。
鑒別:
(1)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2-10列細胞。皮層稍寬,有少數分泌道。維管束外韌型,環狀排列,形成層成環。韌皮部偶見分泌道。木質部束略作2-4列放射狀排列,也有呈單行排列;木纖維常1-4束,有的纖維束旁有較大的水化厚壁細胞。中央有髓。薄壁細胞中含衆多草酸鈣簇晶,直徑17-70μm,並含澱粉粒。
粉末黃白色至黃棕色。木纖維成束,直徑約25μm,壁稍厚,紋孔斜裂縫狀,有的交叉呈人字形。草酸鈣簇晶多見,直徑15-70μm。梯紋導管、網紋導管或具緣紋孔導管直徑20-70μm。樹脂道碎片偶見,內含黃色塊狀物。木柱組織碎片細胞呈多角形、長方形或不規則形,壁厚。澱粉粒衆多,多單粒,呈類圓形,直徑約10μm,或已糊化。
(2)取本品粉末1g,加水5-10滴,攪勻.再加水飽和的正丁醇溶液10ml,密塞,振搖約10分鐘.放置過夜,濾過.濾液蒸幹,殘渣加硫酸與30%乙醇的混合溶液(1→20)10ml.加熱回流2小時,用三氯甲烷20ml振搖提取,分取三氯甲烷層,用水10ml洗滌,棄去洗液,三氯甲烷液蒸幹,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齊墩果酸對照品、人參二醇對照品、人參三醇對照品,分別加甲醇製成每1ml含齊墩果酸2mg,人參二醇、人參三醇各0.5mg的三種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供試品溶液5μl、對照品溶液各1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乙酸乙酯(1: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1O%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顔色的斑點。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性味:
甘、微苦,溫。
歸經:
歸肝、脾、肺經。
功效:
滋補強壯,散瘀止痛,止血祛痰。
主治:
用於病後虛弱,勞嗽咯血,咳嗽痰多,跌撲損傷。
用法用量:
6-9g。
貯藏:
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中西藥分類:
中藥(藥材及飲片) | | - : Japanese Ginseng, rhizoma panacis japonici, Panax japonicum
- lat.: panax japonicus??c. a. mey.
| | 大葉參, 日本參, 白三七, 明七, 竹根七, 蘿蔔七, 蜈蚣七, 峨三七, 野三七, 竹節人參, 七葉子, 土參, 土精, 血參, 竹節三七, 甜七, 竹鞭三七, 羅漢三七, 竹節七, 竹七, 水三七, 雞頭七, 野田七, 大竹根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