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uān shān jiǎ chuān shān jiǎ |
鳞甲目穿山甲科(Manidae)穿山甲属( Manis )有胎盘哺乳动物 |
|
哺乳动物。体和尾被有覆瓦状的角质鳞。头呈圆锥形,吻尖,口、耳和眼较小。无齿,舌细长,伸缩自如。四肢较短,爪长而尖锐有力,用以刨土觅食或掘洞穴居。产于我国 长江 以南及 越南 、 缅甸 等地。鳞片可入药,主治恶疮、疯症、乳汁不通等症。 |
|
哺乳纲,穿山甲科。身体和尾部有覆瓦状角质鳞片,像鲤鱼鳞,故又称“鲮鲤”。尾扁而宽,四肢短,爪锐利,能掘洞穴居。头圆锥形,吻尖。舌细而长,能舐食白蚁、蚂蚁等昆虫。产于中国长江以南地区。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
|
【中文名称】:穿山甲
【拉丁学名】:manis pentadactyla
【俗名】:鲮鲤,陵鲤,龙鲤,麒麟,石鲮鱼,川山甲
【英文名】:malayan pangolin
【商品名】:甲片,肉,血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二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未列入
【濒危等级】:渐危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
【生态环境】:森林
【致危因素】: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因为贸易被捕猎,栖息地破坏
【国内分布】: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贵州, 四川, 云南, 台湾,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
|
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哺乳纲 mammalia → 真兽亚纲 tberia → 鳞甲目 pholidota → 鳞鲤科 manidae
→ 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la |
|
地栖性哺乳动物。体形狭长,全身有鳞甲,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长,背面略隆起。成体身长50~100厘米,尾长10~30厘米。体重1.5~3公斤。不同个体的体重和身长差异极大。头呈圆锥状,眼小,吻尖。舌长,无齿。耳不发达。足具5趾,并有强爪;前足爪长,尤以中间第3爪特长,后足爪较短小。全身鳞甲如瓦状。自额顶部至背、四肢外侧、尾背腹面都有。鳞甲从背脊中央向两侧排列,呈纵列状。鳞片呈黑褐色。鳞有三种形状:背鳞成阔的菱形,鳞基有纵纹,边缘光滑。纵纹条数不一,随鳞片大小而定。腹侧、前肢近腹部内侧和后肢鳞片成盾状,中央有龙骨状突起,鳞基也有纵纹。尾侧鳞成折合状。鳞片之间杂有硬毛。两颊、眼、耳以及颈腹部、四肢外侧、尾基都生有长的白色和棕黄色稀疏的硬毛。绒毛极少。成体两相邻鳞片基部毛相合,似成束状。雌体有乳头2对。 |
|
穿山甲多在山麓地带的草丛中或丘陵杂灌丛较潮湿的地方挖穴而居。昼伏夜出,遇敌时则蜷缩成球状。舌细长,能伸缩,带有粘性唾液,觅食时,以灵敏的嗅觉寻找蚊穴,用强健的前肢爪掘开蚁洞,将鼻吻深入洞里,用长舌舐食之。外出时,幼兽伏于母兽背尾部。以蚂蚁和白蚁为食,也食昆虫的幼虫等。发情期为4~5月份,12月至翌年的1月产仔,每年1胎,每胎1~2仔。
穿山甲的食量很大,一只成年穿山甲的胃,最多可以容纳500克白蚁。据科学家观察,在250亩林地中,只要有一只成年穿山甲,白蚁就不会对森林造成危害,可见穿山甲在保护森林、堤坝,维护生态平衡、人类健康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
穿山甲平时独居于洞穴之中,只有繁殖期才成对生活。与洞穴生活相适应,穿山甲有爱清洁的习性,每次大便前,先在洞口的外边1—2米的地方用前爪挖一个5—10厘米深的坑,将粪便排入坑中以后,再用松土覆盖。洞穴的结构也很有讲究,常常随着季节和食物的变化而不同,一般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夏天住的,叫做夏洞,建在通风凉爽,地势较高的山坡上,以免灌进雨水,洞内隧道较短,大约为30厘米左右,里面结构比较简单;另一种是冬天住的,叫做冬洞,筑于背风向阳,地势较低的地方,距地面垂直高度有4米多,洞内结构比较复杂,隧道弯弯曲曲,形似葫芦,每隔一段距离还有一道用土堆起的土墙,长度可达10余米,还经过二、三个白蚁的巢,成为其冬季的“粮仓”,洞的尽头有一个较为宽敞的凹穴,里面铺垫着细软的杂草,用以保暖,是其越冬期的“卧室”,也用作“育婴室”。 |
|
穿山甲一般在4—9月间交配,冬末或春初产仔,每胎1—2仔。出生后的幼仔体重仅有100克左右,身体是白色的,没有鳞甲,眼睛也不能睁开。半个月后体重增至250克左右,眼睛可以睁开了。一个月后才慢慢长出淡色柔软的甲片,以后逐渐变硬,并变为暗褐色。两个月后,小穿山甲就常常爬伏在雌穿山甲的背上,跟随母亲四处活动觅食,直到半年以后,才开始独立生活。 |
|
穿山甲在我国仅有一属,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云南等地。我国邻近之越南、缅甸、印度、锡金、尼泊尔等地亦有。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
|
【用量】 5g~10g。
【禁忌】痈疽已溃,气血虚者忌用。
【附注】
我国穿山甲的产量少,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尚须自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进口。一般进口商品分为大甲片与小甲片。大甲片呈灰黄色,又称为“铜甲片”,品质较次,民间常制成搔痒器;小甲片呈褐色,又称为“铁甲片”,品质较优。
【性状】本品呈扇面形、三角形、菱形或盾形的扁平片状或半折合状,中间较厚,边缘较薄,大小不一,长宽各为0.7~5cm。外表面黑褐色或黄褐色,有光泽,宽端有数十条排列整齐的纵纹及数条横线纹;窄端光滑。内表面色较浅,中部有一条明显突起的弓形横向棱线,其下方有数条与棱线相平行的细纹。角质,半透明,坚韧而有弹性,不易折断。气微腥,味淡。
【鉴别】取本品粗粉约1g,加氯仿60ml,加热回流4 小时,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氯仿1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穿山甲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丙酮(2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醋酐-硫酸(9:1) 的混合液,在80℃加热数分钟,分别置日光及紫外光灯(365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分别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或荧光斑点。
【性味归经】咸,微寒。归肝、胃经。
【功能主治】通经下乳,消肿排脓,搜风通络。用于经闭發瘕,乳汁不通,痈肿疮毒,关节痹痛,麻木拘挛。
【用法用量】 5~9g,一般炮炙后用。
【注意】孕妇慎用。
【贮藏】置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本品为常用中药,原名“鲮鲤甲”,始于“名医别录”,列为下品。宋“图经本草”称为“穿山甲”。
[采制]
全年均可捕捉,遇着时撒泥沙于其身上或利用狗至陵墓的洞穴去找。穿山甲见到狗或被撒上泥沙,身体即刻蜷缩成球状,静止不动,此时极易捕捉。捕获后杀死,去净骨肉,晒干,即为甲壳(亦称甲张)。将甲壳置沸水中,甲片自行脱落,晒干;或将甲壳放入石灰水中,烂去皮肉,以清水洗净,晒干。或捉到后即刻放入沸水中烫,甲片自行脱落,晒干亦可。
[炮制]
取漂净的山甲片,按大小分开。先将砂土置锅内炒热,倒入山甲片同炒至鼓起呈金黄色,取出,筛去砂土,趁热放入醋盆内搅拌,(每100斤用醋40斤)浸湿后捞出,晒干即成。
[产地及销售习惯] 主产于广西百色、宜山、田东、龙津、靖西、河池,云南思茅、普洱、永平、大姚,贵州榕江、印江、湄潭、锦屏、独山,广东海南岛、佛山、台山、平远,湖南邵阳、黔阳、常德,浙江景宁、龙金、青田,福建建阳、建瓯,台湾嘉义等;以广西、云南、贵州产量较大,销全国各地;此外四川、江西、湖北、安徽等地亦有出产。
[化学成份]
鳞片含大量的角蛋白,粗蛋白含量为85.35%,另含甾体皂甙元。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因生长部位不同,形状大小也不一致,一般呈三角形、扇面形、菱形或盾形,中央较厚,边缘较薄,背面有纵的生长线纹,腹面底部近缘或有数条横皱纹。表面棕黑色或灰棕色,腹面色淡,较滑润。角质,微透明,坚韧有弹性;很难折断。臭微腥,味咸。
以片较小、色棕黑或棕黄、无腥气、不带皮肉者为佳。
[效用]
[性味] 咸,微寒。
[功用] 活血通络,消肿排脓,下乳汁。
[临床应用]
1. 用于血滞经闭,症瘕结块,风湿痹痛、筋脉拘挛等症。穿山甲善于走窜,性专行散,能活血散瘀、通行经络,故可用治上述诸种症候。用于血滞经闭,可与当归、川芎、赤芍、红花等同用;用治症瘕痞块,配伍三棱、莪术等药同用;用治风湿痹痛,可配合当归、川芎、羌活、防风等同用。
2. 用于乳汁不通。穿山甲有较佳的通下乳汁功效,用于产后乳汁不通,可单味为末,黄酒送服。为增强下乳功效,多与王不留行配伍;若产后气血两虚、乳汁稀少,可合益气补血的黄耆、当归等药同用。
3. 用于痈肿初起或脓成不溃等症。穿山甲有消肿排脓的功效,能使痈肿未成脓者消,已化脓者速溃,在临床上常与皂角刺、乳香、没药、金银花等同用;如痈疽已溃者忌用。
此外本品还可用治瘰历痰核肿痛,可配夏枯草、牡蛎、贝母、玄参等同用,用取消肿通络散结之功。 |
|
穿山甲
(《本草图经》)
【异名】鲮鲤甲(《别录》),鳢鲤甲(《补缺肘后方,),鲮鲤角(《本草衍义》),川山甲(《三因方》),鳖鲤甲(《本草经疏》),山甲(《本草求真》),甲片(《疡科遗编》),麒鳞片,鳞片、随碱片(《广西中药志》)。
【来源】为鲮鲤科动物鲮鲤的鳞甲。动物形态详"鲮鲤"条。
【采集】捕得后杀死,去净骨肉,晒干,即为"甲壳"(亦称"甲张")。将甲壳置沸水中,甲片自行脱落,晒干;或直接用沸水烫死,取下甲片,洗净晒干。
【药材】甲片随生长部位不同而形状大小不一。呈扇面形、菱形或盾形,一般长或宽1.5~5厘米,中央较厚,边缘较薄。背面青黑色,有纵线纹多条,底部边缘,有效条横线纹。腹面色淡较滑润,中央有一条弓形的横向棱线。角质,微透明,坚韧有弹性,很难折断。气微腥,味咸。以片匀、色青黑、无腥气、不带皮肉者为佳。
主产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浙江、福建、湖南、安徽等地亦产。
进口的穿山甲商品,多来自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一般分大甲片与小甲片。大甲片灰黄色,习称"铜甲片",品质较次;小甲片褐色,习称"铁甲片",品质较优。
【炮制】炮山甲:取拣净的穿山甲片,分开大小,另将砂子置锅内炒至轻松,加入穿山甲片,炒至鼓起呈金黄色时,取出,筛去砂子,放凉。醋山甲:用上法炒至鼓起呈金黄色时,筛去砂子,立即将炮山甲片倒入醋盆内,搅拌略浸,捞出,用水漂洗,晒干。(每穿山甲片100斤,用醋20~25斤)
①《滇南本草》:"土炒,炮用。"
②《纲目》:"方用或炮,或烧,或酥炙、醋炙、童便炙,或油煎,土炒,蛤粉炒,当各随本方,未有生用者。仍以尾甲为力胜。"
【性味】咸,凉。
①《别录》:"微寒。"
②《药性论》:"有大毒。"
③《滇南本草》:"性寒凉,味咸。"
【归经】入肝、胃经。
①《纲目》:"入厥阴、阳明经。"
②《本草汇言》:"入足太阴,厥阴经。"
【功用主治】消肿溃痈,搜风活络,通经下乳。治痈疽疮种,风寒湿痹,月经停闭,乳汁不通。外用止血。
①《别录》:"主五邪惊啼悲伤,烧之作灰,以酒或水和方寸匕,疗蚁瘘。"
②陶弘景:"疗疮癞。"
③《药性论》:"治山瘴疟。恶疮,烧敷之。"
④《日华子本草》:"治小儿惊邪,痔漏、恶疮、疥癣。"
⑤《滇南本草》:"治疥癞痈毒,破气行血,胸膈膨胀逆气,治膀胱疝气疼痛。"
⑥《纲目》:"除痰疟寒热,风痹强直疼痛,通经脉,下乳汁,消痈肿,排脓血,通窍杀虫。"
⑦《本草再新》:"搜风去湿,解热败毒。"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散剂。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宜忌】气血不足,痈疽已溃者慎服。
《本草经疏》:"痈疽已溃不宜服,痘疮元气不足不能起发者,不宜服。"
【选方】①治痈疽无头:穿山甲、猪牙皂角(去皮、弦)各一两。共炙焦黄,为末。每用一钱,热酒调下。其疮破,以冬瓜藤为末敷,疮干即水调敷之,诸疖疮皆可用。(《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②治肿毒初起:穿山甲插入谷芒热灰中,炮焦为末二两,入麝香少许。每服二钱半,温酒下。(《仁斋直指方》)
③治痈疽,托毒排脓,五毒附骨在脏腑里,托出毒气,止痛内消:蜂房一两,穿山甲,蛇蜕、油发(并烧带生存性)各一分。上为末。每服二钱,入乳香末半钱,暖酒调下。(《普济方》穿山甲散)
④治吹奶痛不可忍:穿山甲(炙黄)、木通各一两,自然铜半两(生用)。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温酒调下,不计时候。(《本草图经》)
⑤治乳汁不通:穿山甲炮,研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服。(单骧·涌泉散)
⑥治便毒便痈:穿山甲半两,猪苓二钱。并以醋炙研末。酒服二钱。外用穿山甲末和麻油、轻粉涂之。(《仁斋直指方》)
⑦治聤耳出脓:穿山甲烧存性,入麝香少许吹之。(《鲍氏小儿方》)
⑧治瘰疬溃坏:鲮鲤甲二十一片。烧研敷之。(《姚僧坦集验方》)
⑨治蚁瘘疮多而孔小:烧鳢鲤甲。猪膏和敷。(《补缺肘后方》)
⑩治气痔脓血:穿山甲一两(烧存性),肉豆扣仁三个。同为末。米饮调二钱服。甚者加猬皮一两,烧入。中病即已,不必尽剂。(《本草衍义》)
⑾治喉癣:甲片五分(炙),白霜梅一个(炙),雄黄五分,枯矾一钱。上共研末。吹喉内。(《疡科遗编》穿山甲散)
⑿治中风,手足偏废不举:川山甲、红海蛤(如棋子者)、川乌头(大者,生用)各二两。上为末。每用半两,捣烈葱白汁,和成厚饼,约径一寸半,贴在所患一边脚中心,用旧帛裹紧缚定,于无风密室中椅子上坐,椅前用汤一盆,将贴药脚于汤内浸,候汗出,即急去了药,汗欲出,身麻木,得汗周遍为妙。切宜避风,自然手足可举,如病未尽除,候半月二十日以后,再依此法用一次。仍服治风补理药。忌口远欲以自养。(《三因方》趁痛膏)
⒀治但热不寒疟:穿山甲一两,干枣十枚。上同烧灰留性,研为细末。每服二钱,当发日,日未出时井水调下。(《杨氏家藏方》)
⒁治痢,里急后重:穿山甲,好蛤粉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好酒空心调服。(《普济方》)
⒂治疝气膀胱疼痛:穿山甲(炒)三钱,茴香子二钱。为细末。每服二钱,滚水酒送下。(《滇南本草》)
⒃治妇人阴颓,硬如卵状:穿山甲五钱。以沙炒焦黄为末。每服二钱,酒下。(《摘元方》)
⒄治痘疮变黑:穿山甲,蛤粉炒。为末。每服五分,入麝香少许,温酒服。即发红色。(《仁斋直指方》)
【临床应用】用于止血
将穿山甲洗净晒干,用植物油炸成黄色(不宜过火),经日晒或自然挥发除去油质,研成细末(越细越干燥效果越好),分装于瓶内,高压灭菌,再入烤箱内干燥即成。用时将出血处沾干,迅速把止血粉均匀地撒在出血部位上(包括动脉出血),轻轻加压包扎。一般能在1~5分钟内完全止血。需缝合的伤口,把多余的止血粉用消毒盐水轻轻冲出后即可缝合(经动物实验证明,穿山甲粉缝于组织内完全可以吸收)。用于疝修补、阑尾切除、胃次全切除、骨瘤、脊椎骨折钢板固定、截肢等37例手术,有36例获得满意的止血效果,只有1例直肠息肉摘除后因不好压迫而效果不佳。
【名家论述】①《纲目》:"穿山甲,古方鲜用,近世风疟疮科通经下乳,用为要药,盖此物能窜经络达于病所故也。谚曰:穿山甲、王不留,妇人食了乳长流,亦言其迅速也。李仲南言其性专行散,中病即止,不可过服。又按《德生堂经验方》云:凡风湿冷痹之证,因水湿所致,浑身上下,强直不能屈伸,痛不可忍者,于五积散加穿山甲七片,炮熟,同全蝎炒十一个,葱、姜同水煎,入无灰酒一匙,热服取汗,避风。"
②《医学衷中参西录》:"穿山甲,味淡性平,气腥而窜,其走窜之性,无微不至,故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凡血凝血聚为病,皆能开之。以治疔痈,放胆用之,立见功效。并能治癥瘕积物,周身麻痹,二便秘塞,心腹疼痛。若但知其长于治疮,而忘其他长,犹浅之乎视山甲也。疔疮初起未成脓者,余恒用山甲、皂刺各四钱,花粉、知母各六钱、乳香、没药各三钱,全蜈蚣三条。以治横痃,亦极效验。其已有脓而红肿者,服之红肿即消,脓亦易出。至癥瘕积聚,疼痛麻痹,二便闭塞诸证,用药治不效者,皆可加山甲作向导。" |
|
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哺乳纲 Mammalia → 真兽亚纲 Tberia → 鳞甲目 Pholidota → 鳞鲤科 Manidae
→ 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la |
|
穿山甲多在山麓地带的草丛中或丘陵杂灌丛较潮湿的地方挖穴而居。昼伏夜出,遇敌时则蜷缩成球状。舌细长,能伸缩,带有粘性唾液,觅食时,以灵敏的嗅觉寻找蚊穴,用强健的前肢爪掘开蚁洞,将鼻吻深入洞里,用长舌舐食之。外出时,幼兽伏于母兽背尾部。以蚂蚁和白蚁为食,也食昆虫的幼虫等。发情期为4~5月份,12月至翌年的1月产仔,每年1胎,每胎1~2仔。
穿山甲的食量很大,一只成年穿山甲的胃,最多可以容纳500克白蚁。据科学家观察,在250亩林地中,只要有一只成年穿山甲,白蚁就不会对森林造成危害,可见穿山甲在保护森林、堤坝,维护生态平衡、人类健康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
穿山甲平时独居于洞穴之中,只有繁殖期才成对生活。与洞穴生活相适应,穿山甲有爱清洁的习性,每次大便前,先在洞口的外边1—2米的地方用前爪挖一个5—10厘米深的坑,将粪便排入坑中以后,再用松土覆盖。洞穴的结构也很有讲究,常常随着季节和食物的变化而不同,一般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夏天住的,叫做夏洞,建在通风凉爽,地势较高的山坡上,以免灌进雨水,洞内隧道较短,大约为30厘米左右,里面结构比较简单;另一种是冬天住的,叫做冬洞,筑于背风向阳,地势较低的地方,距地面垂直高度有4米多,洞内结构比较复杂,隧道弯弯曲曲,形似葫芦,每隔一段距离还有一道用土堆起的土墙,长度可达10余米,还经过二、三个白蚁的巢,成为其冬季的“粮仓”,洞的尽头有一个较为宽敞的凹穴,里面铺垫着细软的杂草,用以保暖,是其越冬期的“卧室”,也用作“育婴室”。
[原动物] 穿山甲 别名:鲮鲤、鳞鲤。
Manis pentadactyla L.--脊椎动物门Vertebrata,哺乳纲Mammalia,鳞甲目Pholidota,鲮鲤科Manidae
生长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般多栖息于山麓、丘陵或灌丛杂树林、小石混杂泥地等较潮湿的地方。挖洞居住,多筑洞于泥土地带。洞道较长,末端有巢。白昼常匿居洞中,并用泥土堵塞。晚间多出外觅食,行动活跃,能爬树。遇敌或受惊时常蜷成球状。其主要食物为白蚁,此外也食蚁及其幼虫、蜜蜂、胡蜂和其它昆虫幼虫等。每年繁殖一次,每胎1~2仔。
穿山甲在我国仅有一属,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云南等地。我国邻近之越南、缅甸、印度、尼泊尔等地亦有。 |
|
【拼音名】 líng lǐ
【别名】石鲮(《临海异物志》),龙鲤(郭璞《江赋》),鳞鲤(《本草图经》),石鲮鱼(《纲目》)。
【来源】为鲮鲤科动物鲮鲤的肉或全体。全年均可捕捉。遇着时撒泥砂于其身上,或使猎犬到洞穴寻找。鲮鲤见狗或被撒上泥砂,即蜷缩成团,此时极易捕捉。
【原形态】
体形狭长,成兽体长差异很大,由50~100厘米。头呈圆锥形。吻尖,舌细长,无齿。耳小。尾扁平而长,尾背略隆起。前肢略长于后肢,各具五趾,有坚而锐利的爪。从头、背、体侧至尾端均被以覆瓦状排列的硬角质鳞片,鳞片黑褐色或灰褐色,鳞片间杂有稀毛;背鳞阔菱形;腹侧、前肢近腹部内侧和后眩鳞片呈盾状,中央有龙骨状突起;尾,侧鳞片星折合状。下颔、两颊、眼、耳部过胸腹部至尾基部无鳞片而被稀疏的棕色硬毛。雌兽胸部有乳头2对。
栖于丘陵或树木潮湿地带,掘洞穴居。夜出觅食,食物主要为白蚁、黑蚁。也食蜜蜂等昆虫。能爬树游水。受敌时踡成一团。常雌雄同居。
【生境分布】分布广东、海南岛、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江西、福建、台湾、浙江、安徽、江苏等地。
【性味】《纲目》:"甘涩,温;有毒。"
【功能主治】《医林纂要》:"杀虫,行血,攻坚散瘀,治痹通经。"
【附方】治大麻风:活鲮鲤一个,拣最大者。用生桐油一斤(小者桐油半斤),先用雄黄末一钱,没药末七分,黄枪末一两,共搅入生桐油使匀。将鲮鲤架起,下用炭火熏灼,使其口渴,即能张口,然后将药末和油灌入口内,不吃再烘,以油吃完为度,再加大火,将鲮鲤炙酥,研为细末。另加百草霜一两,共研细,入瓷瓶内,封紧不可泄气。每用五钱,以烧酒调服,上用棉被重盏卧一时许,候满身汗出,隔一日再如法服五钱。复后七、八日,身面如蛇壳脱皮。(《串雅内编》)
穿山甲的养养殖
穿山甲又叫鲮鲤,属鲮鲤科动物。其鳞甲是名贵中药材,具有通经下乳、消肿排脓、搜风通络的功能,用于治疗经闭癜瘕、乳汁不通、痛肿疮毒、通窍杀虫等症,是国家保护的二类珍稀动物之一,目前严禁捕杀。随着我国中医事业发展,对穿山甲的需求也在增多。因此,发展穿山甲养殖是解决药用日趋紧缺的重要途径,养殖前景十分看好。现将其养殖方法介绍如下。
一、繁殖特性
穿山甲是胎生动物,一年四季均可繁殖,其发情交配时间以4~5月为主,发情期雌雄同居,交配后便分开,分娩期为12月至翌年1月。妊娠期8个月左右,每胎通常产1只,也有的产2只,一年可繁殖2胎。小穿山甲在产出后6个月跟随母体外出活动觅食,6个月以后便离开母体独立生活。
二、养殖方法
1.饲养场地建造:穿山甲饲养场地宜选择潮湿、阴凉背风、无沙石地处。由于穿山甲四肢粗短发达,五趾锋利,趾爪似尖刀,善于扒土,且迅速,建场时应把表土层疏土挖出,直到硬土为止,再用石灰、粗沙、黄坭打成混合土,晒干后再在上面浇灌水泥铺面,然后用石块或砖在筑好的水泥板四周砌起1.5米高的围墙,墙的四周用水泥抹面,使表面光滑,防止逃跑。场地的大小视养殖量而定,将挖出的土放在场内堆成假山,假山不宜超过围墙,假山上可种植小灌木、杂草,从而营造适宜穿山甲生活环境,小灌木未成荫时要搭棚,注意灌木枝条不能伸出墙外,并离墙1米。在假山旁建一个小池供其饮水和游泳,假山上可放一些牛粪和腥味饵料,以引诱蚂蚁、昆虫。一般每10平方米面积可放养3对穿山甲。
2.种源及饲养环境:饲养穿山甲的种源,目前仍依靠捕捉野生获得,捕到的穿山甲放入饲养处后,为了使其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环境,必须保持饲养场地内清洁卫生和安静环境条件。同时饲养场内做到冬暖夏凉,温度保持在16~32℃之间,最为理想的温度为22℃以上。研究表明,温度与穿山甲的生长有着密切关系,温度在18℃时停止生长,冬季低温体重下降,而在最佳气温下月增重可达250~300克。所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调节好饲养场内温度,有利于穿山甲生长发育。
3.饲料及投喂:穿山甲是肉食性动物,以白蚁为主要食物,有时也食一些蚂蚁、蜂及昆虫蛹卵。觅食时,先用前肢的长爪抓住蚁巢,然后用嘴插入蚁洞内,用黏性及善于伸缩的舌头舔食白蚁或其它蚁类。饲养穿山甲要准备有充足的饲料,其饲料分为活体饲料和单品种饲料两种,在饲养过程中以活体饲料为主,单品种饲料为补。活体饲料有白蚂蚁及昆虫;单品种饲料有牛奶、稀饭、奶粉、黄蚁粉、黑蚁粉、蜂蜜等。活体饲料可通过以下途径获得:(1)人工诱集白蚁,在长有松木林的山坡上挖若干个深50厘米、宽50厘米的坑,坑内放入鸡毛、鸡骨和松叶,以招引白蚁进入觅食和建巢,每隔一段时间采集白蚁作穿山甲饲料;(2)灯光诱虫,在饲养场安装黑光灯,晚上诱来飞蚁和各种昆虫,供穿山甲选食。
穿山甲饲料应定时、定点、定量进行投喂,使之形成习惯,到时便到投放点觅食。通常每天投放1次,在下午4时投喂,投喂时按穿山甲体重3%左右为宜,成年穿山甲每只每天投放100克左右。
穿山甲对喜欢的饲料一般能自己取食,如白蚁及其他一些昆虫等活体饲料,但是对单体饲料往往刚开始还不会自行取食,可通过引诱方法而达到最终自己取食的目的。方法是左手按住穿山甲的尾部,将一小块塑料薄膜放入口吻处,用塑料吸管吸取兑好的食物,挤压吸管,食物顺嘴角流到薄膜上,穿山甲受到刺激伸出舌头舔食薄膜上的食物,然后把盘放到薄膜上,穿山甲便会自己舔食,这种方法叫吸管诱食,通过数天的诱食,穿山甲就会采食喜欢的单体饲料。
4.日常管理:(1)每天将水池内的水灌满,供穿山甲饮用和游泳,并经常清洗,保持池水清洁卫生。(2)冬季气温下降,宜在饲养场内设木箱,内垫干草,让其入箱保暖过冬。有条件的采取加温保暖,使饲养场内温度保持在22℃以上,打破其冬眠习性,加快生长发育。一般可在饲养场内建一定面积的保温室,冬季把穿山甲集中在温室内,并照常投喂饲料,在炎热的夏季,气温过高,则宜在饲养场内搭凉棚,保持有凉爽的环境。(3)经常打扫饲养场,清除粪便和残留食物,并保持安静的环境,以利于其生长发育。(4)防治疾病,肠胃病是穿山甲常见的疾病,通常是食量过度和误食质量不良的饲料引起的。症状表现为:食欲减少或绝食,排出糊状稀粪,次数增多,严重时肛门失禁,边走边拉,到处有稀便。防治方法:可用酵母粉拌入饲料中内服,拒食者可肌肉注射抗菌药物。 |
|
根据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的记载,穿山甲是一种食蚁动物,它“能陆能水,日中出岸,张开鳞甲如死状,诱蚁入甲,即闭而入水,开甲蚁皆浮出,围接而食之。”穿山甲的生活习性果真是这样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李时珍跟随猎人进入深山老林,进行穿山甲解剖,发现该动物的胃里确实装满了未消化的蚂蚁,证明了本草书的记载是正确的。但李时珍发现穿山甲不是由鳞片诱蚁的,而是“常吐舌诱蚁食之”。他修订了本草书上关于这一点的错误记载。同时他又在民间收集了穿山甲的药用价值,记载了一段“穿山甲、王不留,妇人食了乳长流”的顺口溜。 |
|
【出处】出自《本草图经》
【拼音名】Chuān Shān Jiǎ
【英文名】Pangolin Scales
【别名】鲮鲤甲、鳣鲤甲、鲮鲤角、川山甲、鳖鲤甲、山甲、甲片、麒麟片、麟片、随碱片、山甲片、钱鲤甲
【来源】
药材基源:为鲮鲤科动物鲮鲤的鳞片。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nis pentadactyla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捕捉,捕后杀死,剥取甲皮,放入沸水中烫,等鳞片自行脱落,捞出,洗净,晒干,名甲片。
【原形态】鲮鲤,身体背面、四肢外侧和尾部披覆瓦状角鳞片,头细,吻尖,眼小,舌长,无齿,趾(指)爪强健有力。全身的鳞片间杂有数根刚毛,颜面从下颌开始,过胸腹直尾基以及四肢内侧无鳞而着生稀毛。两颊、眼、耳周亦被毛。四肢精短,前肢比后肢长;前足爪长于后足爪,中间趾爪特别粗长,是为挖掘的强劲工具。鳞甲颜色有黑褐色和棕褐色两种类型,以前者为多见。老兽的鳞片边缘,呈橙褐色或灰褐色,每一鳞片自基部始有纵纹,年龄越大纹数越短少。初生兽则鳞软色白,1月龄后渐次角化并变为褐色。鳞片形状大体有3种:背鳞呈阔棱形,较扁平;腹侧,前4肢近腹内侧和后肢鳞呈盾状,鳞片中央有龙骨状突起,该突起亦随年龄而减少,老年个体几乎沙失;尾侧鳞呈折合状。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栖息于丘陵山地的树林、灌丛、草莽等各种环境中但极少在石山秃岭地带。掘洞穴居,昼伏夜出,能爬树游水,遇敌受惊时,将头裹在腹部,踯成一团。听觉、视觉差,嗅觉灵敏。食物以白蚁为主,亦食黑蚁、蚁的幼虫和其他昆虫的幼虫。发情期雌雄同居。交配后即分开,幼仔由雌兽培育,产仔期多在冬季,每胎1仔。
资源分布: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其中以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地数量较多。
【性状】
性状鉴别,本品呈扇面形、三角形、菱形或盾形的扁平状或半折合状,中间较厚,边缘较薄。大小不一,长宽各约0.5-5cm。背面黑褐色或黄褐色,有光泽,腹面色较浅,中部有一条明显突起的弓形横向棱线,其下方有数条与棱线相平行的细纹。角质微透明,坚韧而有弹性,不易折断。气微腥,味微咸。
显微鉴别,粉末淡黄色,呈无定形碎块,近无色、淡黄色或黄色,大多有大小不一的类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空洞,碎块缘凹凸不平或有凹陷,偶见细纹斑。
【化学成份】穿山甲的鳞片含硬脂酸(stearic acid),胆甾醇(cholesterol),N-丁基-二十三(碳)酰胺(N-butyl tricosylamide),碳原子数为26-29的两个脂肪族酰胺,环(L-丝氨酰-L酪氨酰)二肽[cyclo(L-seryl-L-tyrosyl)]和环(D-丝氨酰-L-酪氨酰)-L-酪氨酰二肽[cyclo(D-seryl-L-tyrosyl)],又含锌、钠、钛、钙、铅、硅、磷、铁、锰、铬、镁、镍、铜、钡、硼、铝、钼、锡等18种元素。水溶液含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苏氨酸(threonine),丝氨酸(ser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半胱氨酸(cysteine),缬氨酸(valine),蛋氨酸(methion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亮氨酸(leucine),酪氨酸(tyros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赖氨酸(lysine),精氨酸(arginine),脯氨酸(proline)等16种游离氨基酸。还含挥发油和水溶性生物碱等。
【药理作用】
1.降低血液粘度作用:1.1.对大白鼠凝血时间的影响: 取大白鼠30只,体重300±20g,随机分成2组,分别腹腔注射穿山甲片水煎液(浓度10%)及等容量生理盐水,1小时后,再次给药。然后注射戊巴比妥钠麻醉,鼠尾取血,测定玻片、毛细管凝血时间及毛细管高度。本实验结果表明,穿山甲片的水煎液有明显延长大白鼠凝血时间的作用和降低大白鼠血液粘度的作用。
1.2.对小白鼠凝血时间的影响: 取小白鼠36只(18±2g),随机等分为3组,分别灌胃穿山甲片水煎液及等量生理盐水,3天后,眼眶后静脉丛取血,用毛细管法测定凝血时间。实验结果表明,穿山中片的水煎液有明显延长小白鼠凝血时间和降低小白鼠血液粘度的作用。
2.抗炎作用:取小白鼠84只,随机分组,灌胃穿山甲片水煎液和生理盐水,1周后,将小鼠左耳正反面涂以巴豆油液(内含巴豆油2%,无水乙醇20%,无水乙醚78%)使其发炎肿胀,4小时后,将小白鼠处死,迅速剪下两耳,以直径4mm的不锈钢圆冲冲下一圆面,精称,左右耳之差即为左耳实际肿胀重量,计算肿胀百分率,结果见表4。实验结果表明穿山甲片的水提液、醇提液均有明显的抗巴油油引起的小白鼠耳部炎症作用(P<0.01,P<0.05)。
3.对小白鼠常压缺氧的耐受能力的影响:穿山甲片中的环二肽Ⅵ和Ⅶ能够提高小白鼠常压缺氧的耐受能力。
【鉴别】理化鉴别,取炮制后的穿山甲片5g,研碎,加95%乙醇50ml浸泡过夜,过滤得乙醇提取液。取上述乙醇提取液5ml蒸干,用氯仿1ml溶解,沿管壁滴加浓硫酸,则上层呈淡蓝色,中间有一棕色环,下层黄棕色,紫外光灯下可见绿色荧光。取上述醇提取液1ml加茚三酮试剂水浴加热10min,呈紫色,取炮制后的穿山甲片2g,研碎,用稀盐酸浸泡过夜,过滤,得酸水提取液加硅钨酸试剂,则可产生白色絮状沉淀。
【炮制】
炮山甲:取拣净的穿山甲片,分开大小,另将砂子置锅内炒至轻松,加入穿山甲片,炒至鼓起呈金黄色时,取出,筛去砂子,放凉。醋山甲:用上法炒至鼓起呈金黄色时,筛去砂于,立即将炮山甲片倒入醋盆内,搅拌略浸,捞出,用水漂洗,晒干。(每穿山甲片100厅,用醋50斤)1.《滇南本草》:土炒,炮用。
2.《纲目》:方用或炮,或烧,或酥炙、醋炙、童便炙,或油煎,土炒,蛤粉炒,当各随本方,未有生用者。仍以尾甲为力胜。
【性味】味咸;性微寒
【归经】肝;胃经
【功能主治】活血散结;通经下乳;消痈溃坚。主血瘀经闭;症瘕;风湿痹痛;乳汁不下;痈肿;瘰疬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气血虚弱、痈疽已溃者及孕妇禁服。
【附方】①治痈疽无头:穿山甲、猪牙皂角(去皮、弦)各一两。共炙焦黄,为末。每用一钱,热酒调下。其疮破,以冬瓜藤为末敷,疮干即水调敷之。诸疖疮皆可用。(《小儿卫生总微论方》)②治肿毒初起:穿山甲插入谷芒热灰中,炮焦为末二两,入麝香少许。每服二钱半,温酒下。(《仁斋直指方》)③治痈疽,托毒排脓,五毒附骨在脏腑里,托出毒气,止痛内消:蜂房一两,穿山甲、蛇蜕、油发(并烧带生存性)各一分。.上为末。每服二钱,入乳香末半钱,暖酒调下。(《普济方》穿山甲散)④治吹奶痛不可忍:穿山甲(炙黄)、木通各一两,自然铜半两(生用)。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温酒调下,不计时候。(《本草图经》)⑤治乳汁不通:穿山甲炮,研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服。(单骧·涌泉散)⑥治便毒便痈:穿山甲半两,猪苓二钱。并以醋炙研末。酒服二钱。外用穿山甲末和麻油、轻粉涂之。(《仁斋直指方》)⑦治耵耳出脓:穿山甲烧存性,入麝香少许吹之。(《鲍氏小儿方》)⑧治瘰疬溃坏:鲮鲤甲二十一片。烧研敷之。(《姚僧坦集验方》)⑨治蚁瘘疮多而孔小:烧鱣鲤甲。猪膏和敷。(《补缺肘后方》)⑩治气痔脓血:穿山甲一两(烧存性),肉豆扣仁三个。同为末。米饮调二钱服。甚者加猬皮一两,烧入。中病即巳,不必尽剂。(《本草衍义》)11.治喉癣:甲片五分(炙),白霜梅一个(炙),雄黄五分,枯矾一钱。上共研末。吹喉内。 (《疡科遗》穿山甲散)12.治中风,手足偏废不举:川山甲、红海蛤(如棋子者)、川乌头(大者,生用)各二两。上为末。每用半两,捣烈葱白汁,和成厚饼,约径一寸半,贴在所患一边脚中心,用旧帛裹紧缚定,于无风密室中椅子上坐,椅前用汤一盆,将贴药脚于汤内浸,候汗出,即急去了药,汗欲出,身麻木,得汗周遍为妙。切宜避风,自然手足可举,如病未尽除,候半月二十日以后,再依此法用一次。仍服治风补理药。忌口远欲以自养。(《三因方》趁痛膏)13.治但热不寒疟:穿山甲一两,干枣十枚。上同烧灰留性,研为细末。每服二钱,当发日,日未出时井水调下。(《杨氏家藏方》)14.治痢,里急后重:穿山甲、好蛤粉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好酒空心调服。(《普济方》)15.治疝气膀胱疼痛:穿山甲(炒)三钱,茴香子二钱。为细末。每服二钱,滚水酒送下。(《滇南本草》)16.治妇人阴TUI,硬如卵状:穿山甲五钱。以沙炒焦黄为末。每服二钱,酒下。(《摘元方》)17.治痘疮变黑:穿山甲,蛤粉炒。为末。每服五分,入麝香少许,温酒服。 即发红色。(《仁斋直指方》)
【各家论述】
1.《纲目》:穿山甲,古方鲜用,近世风疟疮科通经下乳,用为要药,盖此物能窜经络达于病所故也。谚曰:穿山甲、王不留,妇人食了乳长流,亦言其迅速也。李仲南言其性专行散,中病即止,不可过服。又按《德生堂经验方》云:凡风湿冷痹之证,因水湿所致,浑身上下,强直不能屈伸,痛不可忍者,于五积散加穿山甲七片,炮熟,同全蝎炒十一个,葱、姜同水煎,入无灰酒一匙,热服取汗,避风。
2.《医学衷中参西录》:穿山甲,味淡性平,气腥而窜,其走窜之性,无微不至,故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凡血凝血聚为病,皆能开之。以治疔痈,放胆用之,立见功效。并能治症瘕积聚,周身麻痹,二便秘塞,心腹疼痛。若但知其长于治疮、而忘其他长,犹浅之乎视山甲也。疔疮初起未成脓者,余恒用山甲、皂刺各四钱,花粉、知母各六钱、乳香、没药各三钱,全蜈蚁三条。以治横痃,亦极效验。其已有脓而红肿者,服之红肿即消,脓亦易出。至症瘕积聚,疼痛麻痹,二便闭塞诸证,用药治不效者,皆可加山甲作向导。
3.《别录》:主五邪惊啼悲伤,烧之作灰, 以酒或水和方寸匕,疗蚁瘘。
4.陶弘景:疗疮癞。
5.《药性论》:治山瘴疟。恶疮,烧敷之。
6.《日华子本草》:治小儿惊邪,痔漏、恶疮、疥癣。
7.《滇南本草》:治疥癞痈毒,破气行血,胸膈膨胀逆气,治膀胱疝气疼痛。
8.《纲目》:除痰疟寒热,风痹强直疼痛,通经脉,下乳汁,消痈肿,排脓血,通窍杀虫。
9.《本草再新》:搜风去湿,解热败毒。
【临床应用】用于止血。将穿山甲洗净晒干,用植物油炸成黄色(不宜过火),经日晒或自然挥发除去油质,研成细末(越细越干燥效果越好),分装于瓶内,高压灭菌,再入烤箱内干燥即成。用时将出血处沾干,迅速把止血粉均匀地撒在出血部位上(包括动脉出血),轻轻加压包扎。一般能在1-5分钟内完全止血。需缝合的伤口,把多余的止血粉用消毒盐水轻轻冲出后即可缝合(经动物实验证明,穿山甲粉缝于组织内完全可以吸收)。用于疝修补、阑尾切除、胃次全切除、骨瘤、脊椎骨折钢板固定、截肢等37例手术,有36例获得满意的止血效果,只有1例直肠瘜肉摘除后因不好压迫而效果不佳。
【摘录】《中华本草》 |
|
穿山甲
拼音名:Chuanshanjia
英文名:SQUAMAMANIS
书页号:2000年版一部-220
本品为鲮鲤科动物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Linnaeus的鳞甲。收集鳞甲,洗净,
晒干。
【性状】本品呈扇面形、三角形、菱形或盾形的扁平片状或半折合状,中间较厚,
边缘较薄,大小不一,长宽各为0.7~5cm。外表面黑褐色或黄褐色,有光泽,宽端有数
十条排列整齐的纵纹及数条横线纹;窄端光滑。内表面色较浅,中部有一条明显突起的
弓形横向棱线,其下方有数条与棱线相平行的细纹。角质,半透明,坚韧而有弹性,不
易折断。气微腥,味淡。
【鉴别】取本品粗粉约1g,加氯仿60ml,加热回流4小时,放冷,滤过,滤液蒸
干,残渣加氯仿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穿山甲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
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
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丙酮(2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醋酐-硫酸(
9:1)的混合液,在80℃加热数分钟,分别置日光及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
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分别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或荧光斑点。
【检查】杂质不得过4%(附录ⅨA)。
【炮制】穿山甲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炮山甲取净穿山甲,大小分开,照烫法(附录ⅡD)用砂烫至鼓起,洗净,干燥。
用时捣碎。
醋山甲取净穿山甲,大小分开,按上法烫至鼓起,醋淬,取出,干燥。用时捣碎。
每100kg穿山甲,用醋30kg。
【性味与归经】咸,微寒。归肝、胃经。
【功能与主治】通经下乳,消肿排脓,搜风通络。用于经闭{徵}瘕,乳汁不通,痈
肿疮毒,关节痹痛,麻木拘挛。
【用法与用量】5~9g,一般炮炙后用。
【注意】孕妇慎用。
【贮藏】置干燥处。 |
|
名称:
穿山甲
汉语拼音:
Chuanshanjia
英文名:
SQUAMA MANIS
基原:
本品为鲮鲤科动物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Linnaeus的鳞甲。收集鳞甲,洗净,晒干。
性状:
本品呈扇面形、三角形、菱形或盾形的扁平片状或半折合状,中间较厚,边缘较薄,大小不一,长宽各为0.7-5cm。外表面黑褐色或黄褐色,有光泽,宽端有数十条排列整齐的纵纹及数条横线纹;窄端光滑。内表面色较浅,中部有一条明显突起的弓形横向棱线,其下方有数条与棱线相平行的细纹。角质,半透明,坚韧而有弹性,不易折断。气微腥,味淡。
鉴别:
取本品粗粉约1g,加三氯甲烷60ml,加热回流4小时,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三氯甲烷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穿山甲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丙酮(2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醋酐-硫酸(9:1)混合液,在80℃加热数分钟,分别置日光及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分别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或荧光斑点。
检查:
杂质 不得过4%(附录Ⅸ A)。
炮制方法:
穿山甲 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炮山甲 取净穿山甲,大小分开,照烫法(附录Ⅱ D)用砂烫至鼓起,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醋山甲 取净穿山甲,大小分开.按上法烫至鼓起.醋淬,取出,干燥。用时捣碎。
每100kg穿山甲,用醋30kg。
性味:
咸,微寒。
归经:
归肝、胃经。
功效:
通经下乳,消肿排脓,搜风通络。
主治:
用于经闭癥瘕,乳汁不通,痈肿疮毒,关节痹痛,麻木拘挛。
用法用量:
5-9g,一般炮炙后用。
用药禁忌:
孕妇慎用。
贮藏:
置干燥处。
中西药分类:
中药(药材及饮片) |
|
SQUAMA MANITIS |
|
穿山甲
squama manitis
穿山甲(squama manitis)活血祛痕药。出
《本草图经》。见《司牧安吸集》。又名峻鲤甲、川山
甲、山甲。为嫂鲤科动物坡鲤A勿”台加”匆由cty勿
Linnaeus的鳞甲。烫制或再醋淬后用。主产长江以南
各省区。咸,微寒。入肝、胃经。功能散血通络,攻
疮排脓,通窍下乳。主治:①牛胎衣不下,与大戟、滑
石、海金沙、猪油配伍。②疮黄,与白及、花粉、牙
皂、知母、贝母等配伍,如甲珠托脓散(《兽医中药学》)。
③缺乳,与通草、川芍、甘草等配伍,如通乳汤(《医
宗金鉴》)。④风湿痹痛,肢体拘挛,与羌活、荆芥、川
芍、苏木、防风、蝉蜕等配伍。⑤痈疮成脓不溃,与
川芍、当归、皂角刺、生黄蔑配伍,如透脓散(《外科
正宗》)。马、牛15一45克;猪、羊3一9克。为末或煎
汤灌服。本品有增加白细胞的作用。
(赵隆锦) |
|
- : Pangolin Scale, Squama Manitis
- n.: pangolin
- lat.: Manis pentadactyla
|
|
|
|
穿山甲科 | 穿山甲属 | 穿山甲片 | 穿山甲散 | 焖穿山甲 | 穿山甲爪 | 穿山甲牙 | 穿山甲鳞 | 穿山甲眼 | 醋穿山甲 | 穿山甲炮 | 穿山甲肉 | 马来穿山甲 | 中华穿山甲 | 长枪穿山甲 | 枪盾穿山甲 | 穿山甲外衣 | 锤盾穿山甲 | 双钩穿山甲 | 穿山甲免煎 | 穿山甲苦力 | 穿山甲监工 | 巨型穿山甲 | 熔岩穿山甲 | 穿山甲元魂珠 | 高双钩穿山甲 | 高锤盾穿山甲 | 高长枪穿山甲 | 高枪盾穿山甲 | 蚂蚁和穿山甲 | 老虎和穿山甲 | 当归炖穿山甲肉 | 穿山甲炖猪蹄汤 | 九宫八卦穿山甲 | 受感染的穿山甲 | 摸金校尉穿山甲 | 大铁锄穿山甲开山工 | 小铁锄穿山甲开山工 | 甘肃穿山甲地下网管工程有限公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