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拉丁名 amentotaxus argotaenia (hance) pilger
中文名 穗花杉
拉丁科名 taxaceae
中文科名 紅豆杉科
保護級別 3
分佈 浙江(竜泉)、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西藏(墨脫)、甘肅(文縣)
現狀 漸危種。穗花杉為本屬中分佈最廣的種,但因森林采伐過度,生態環境惡化,植株越來越少,且生長緩慢,種子有休眠期,易遭鼠害,天然更新力較弱,林內幼樹幼苗罕見,有瀕危的危險。
海拔下限(米) 500
海拔上限(米) 1800
形態特徵 常緑小喬木或灌木,高7一10米;樹皮灰褐色或紅褐色,成片狀脫落;小枝對生或近對生,緑色或黃緑色;鼕芽無樹脂道,芽鱗交互對生,宿存於小枝基部。葉對生,排成之列,具短柄,綫狀披針形,質地厚,革質,直或微麯,長3一11釐米,寬6一11毫米,先端尖或鈍,基部寬楔形,邊緣微反捲,上面深緑色,中脈隆起,下面有之條與緑色邊帶等寬或近等寬的粉白色氣孔帶。雌雄異株,雄球花交互對牛,排成穗狀,通常2-4(稀1或5-6)穗生於小枝頂端,長5一6.5釐米,每雄蕊具2一5(多為3)花藥;雌球花生於當年生枝的葉腋或苞腋,梗較長,有6一10對交互對生的苞片,胚珠單生。種子翌年成熟,下垂,橢圓形,被囊狀假種皮所包,長2一2.5釐米,直徑1一1.3釐米,先端具短尖,成熟時假種皮鮮紅色,基部具宿存的苞片;種梗長1一1.4釐米,扁四棱形。
特性 分佈區跨五個地帶(即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與暖溫帶),溫度條件隨着緯嚮梯度的遞變,差異懸殊。但在南部,穗花杉衹出現在垂直帶譜上;在北緣也很星散,局限於較暖的地區。而分佈點較集中的地方為中亞熱帶和南亞熱帶的山地。氣候溫涼潮濕,雨量充沛,年平均溫12--19℃;年降水量約1300--2000毫米左右,穗花杉多分佈在霧綫以上,年相對濕度在85%以上;光照較弱,多散射光。立地的土壤為花崗岩、流紋岩、砂頁岩發育而成的黃壤、黃棕壤, ph值4.5—5.5,富含腐殖質。穗花杉生於林—下,為陰性樹種。在群落中個體稀少,屬偶見種。 常見的上層樹種有多脈青岡 cyclobananopsis multinervis cheng et t.hong、栲castanopsis.fargesii franch.、銀木荷 schima argentea pritz.、虎皮楠daphniphvllum oldhami (hemsl.) rosenth、薄葉潤楠machilus leptophvlla hand.-mazz.等。花期4月中旬至5月上旬,雌球花授粉而不及時受精,2至3月後花粉管萌發,胚珠逐漸變成種子,翌年5--6月種子成熟。
保護價值 穗花杉為我國特有種,分佈星散,東自浙江竜泉、西至西藏墨脫,對研究植物區係和紅豆杉科分類有一定的意義。樹形秀麗,種子秋後成熟時假種皮呈紅色,極為美觀,為優美的庭園觀賞樹種。
保護措施 穗花杉分佈區內已建有不少保護區,建議列入保護對象,保護好母樹及其自然環境,促進天然更新。
栽培要點 種子繁殖,但種子有休眠期,採種後須層積貯藏數月之久,通過後熟方可播種。幼苗期註意蔽蔭,保持土壤濕潤。本種為陰性樹種,栽培地應避免直射光照。也可用扦插法繁殖。 |
|
穗花杉介紹
穗花杉 (Amentotaxus argotaenia(Hance)Pilger)
科屬:
紅豆杉科
別名:
形態特徵:
常緑小喬木或灌木,高7-10米;樹皮灰褐色或紅褐色,成片狀脫落;小枝對生或近對生,緑色或黃緑色;鼕芽無樹脂道,芽鱗交互對生,宿存於小枝基部。葉樹生,排成2列,具短柄,綫狀披針形,質地厚,革質,直或微麯,長3-11釐米,寬6-11毫米,先端尖或鈍,基部寬楔形,邊緣微反捲,上面深緑色,中脈隆起,下面有2條與緑色邊帶等寬或近等寬的粉白色氣孔帶。雌雄異株,雄球花交互對生,排成穗狀,通常2-4(稀1或5-6)穗生於小枝頂端,長5-6.5釐米,每雄蕊具2-5(多為3)花藥;雌球花生於當年生枝的葉腋或苞腋,梗較長,有6-10對交互對生的苞片,胚珠單生。種子翌年成熟,下戥橢圓形,被囊狀假種皮所包,長2-2.5釐米,直1-1.3釐米,先端具短尖,成熟時假種皮鮮紅色,基部具宿存的苞片;種梗長1-1.4釐米,扁四棱形。
分佈與習性:
分佈於浙江南部竜泉,福建北部建陽、浦城、中部永安、大田與西南部上杭、永定、南靖、平和,江西西部銅鼓、宜豐、萬載、永新,湖南南部瀏陽、衡陽、祁東、祁陽、黔陽、綏寧、通道、城步、新寧、江華、宜章,廣東樂昌、連山、陽山、英德、羅浮山、新豐、封開、高要、增城、惠東,香港,廣西資源、竜勝、三江、融水、蒙山、金秀、蒼梧、玉林、竜州、十萬大山,貴州東南部黎平、雷山、三都與北部赤水、綏陽、鬆、梵淨山,湖北西部興平、利川、神農架,四川東部有廣東省南部巫溪、石柱、南川與中部眉山,甘肅東南部文縣有西藏東南部墨脫等地。生於海拔500-1400(-1800)米地帶的林中。越南北部也有分佈。分佈區跨五個地帶(即北熱帶、南亞熱帶、北亞熱帶與暖溫帶),溫度條件隨着緯嚮梯度的遞變,差異懸殊。但在,穗花棚衹出現在垂直帶譜上;在北緣也很星散局限於較暖的地區。而分佈點較集中的地方為中五熱帶和南亞熱帶的山地。氣候溫涼潮濕、雨量充沛,年平均溫12-19,年降水量約1300-2000毫米左右,重花杉多分佈在霧綫以上,年相對濕度在85%以上;光照較弱,多散射光,立地的土壤為花崗岩、流紋岩、砂頁岩發育而成的黃壤、黃棕壤,PH值4.5-5.5,富含腐殖質。穗花棚生於林下,為陰性樹種,在群落中個體稀少,屬偶見性樹種。常見的上層樹種有多青岡。
繁殖與栽培:
種子繁殖,但種子有休眠期,採種後須層積貯藏數月之久,通過扣熟方可播種。幼苗期註意遮蔭,保持土壤濕潤。本種為陰性樹種,栽培地應避免直射。
應用:
漸危種。紅豆杉為我國特有種,分佈星散,東自浙江竜泉、西至西藏墨脫,對研究植物區係和紅豆杉科分類有一定意義。樹形秀麗,種子秋後成熟時假種皮呈紅色,極為美觀,為優美的庭園觀賞樹種。
圖片: |
|
|